登錄???|???注冊
日本漢學泰斗斯波六郎代表作,選取“孤獨感”為關鍵詞,遵循時代順序,對中國文學史上重要作家進行細密解說!以敏銳的藝術感受力,將不同作家風格殊異的“孤獨感”進行對比,闡發了中國文學在歷史進程中的演變過程!
(日)斯波六郎 ·史學理論 ·10.4萬字
本書不求實證歷史事件或編年,而是致力于引導讀者的思考與探索當下歷史學的全新使命——應當如何重新認識歷史以及研究歷史?通過海洋連接在一起的歐洲、非洲、亞洲、美洲,相繼通過宗教、媒體和電子科技重新聯系在一起。作者借助當代攝影、電影、歌劇、音樂甚至漫畫等各種手段,呈現出后殖民世界中交雜文化與歷史遺產的融合現狀,以世界幾個大陸的多樣性為重新書寫歷史的依據,描繪了一個伊斯蘭與基督教之間、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文化精神交錯融通的歷史。讀者將在本書中體會歐洲殖民者、殖民地精英、殖民地土著和混血后代的不同立場、不同心態,往返于墨西哥所在的北美,秘魯、巴西所在的南美,以葡萄牙、西班牙為代表的歐洲,奧斯曼帝國的穆斯林世界以及遠東的中國、馬來西亞。從“時間”到“空間”,從“本土”到“全球”,從“現在”到“過去”,從“割裂”到“重塑”,本書將帶領讀者共同探索一個時間、空間、主體交錯的“全球史”。
(法)塞爾日·格魯金斯基 ·史學理論 ·10.1萬字
本書是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生前所寫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學作品。作者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為基礎,從文學和史學的角度,對三國史上存在過的與三國文學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戰爭及地理環境作了細致的區分,對許多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呂先生治史,注重對社會的綜合研究,最能融會貫通,評論歷史往往獨具只眼,是故本書成為易中天先生品三國的重要參考資料。
呂思勉 ·史學理論 ·11.2萬字
與修昔底德等后世歷史學家相比,希羅多德這位“歷史之父”更加注重傳達歷史的含義,除了原原本本地講述古代故事之外,他還在其“歷史的”記錄中加入了創作性的內容,使《歷史》一書在某些角度更像是關于世界的另一種傳說。本書上部從希羅多德的生平出發,探討了《歷史》的成書過程,以及它記錄歷史和世界的方式;下部結合《歷史》文本進行分析,提出“車輪”的說法,彰顯出希羅多德關于世界均衡的主張。
(日)中務哲朗 ·史學理論 ·9.6萬字
美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新文化史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和領導者之一林恩·亨特,從現代時間觀念的形成入手,進而切入對現代性及其背后西方中心論和線性史觀的探討與反思,極具參考價值!
(美)林恩·亨特 ·史學理論 ·4.8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在國內外發表的關于中國水歷史與文化研究的文集,內容包括了水歷史與水文化理論的探討,中國古代城市水治理問題、邊疆地區水環境治理問題、少數民族水文化問題研究等廣泛領域,其中一些文章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本書理念新穎、內容廣博、學理性強、具有國際視野,涉及的一些領域在國內外都是具有前沿性的,是從人文視野研究中國水問題及國際交流的最新成果。兩位當代國際公認的水科學大家親自為本書作序。
鄭曉云 ·史學理論 ·24.3萬字
本書選取《左傳》這一先秦典籍進行封閉性考察,重點分析《左傳》中的戰爭語篇,以此來管窺上古漢語語篇的結構,為先秦語言文獻的研究提供一種新的探索方式。全書共分8章。第1章緒論,介紹了選題緣起、研究思路、研究目的與意義等。第2章研究綜述,對國內外語篇語言學研究現狀進行梳理,對近年來《左傳》在修辭學、敘事學、詞匯、語法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與分析。第3章《左傳》敘戰語篇界定及其分類,確定了520個敘戰語篇,并根據語篇記事特點將語篇分為三類。第4章《左傳》敘戰語篇結構分析,總結出168篇純事件、175篇簡單事件、177篇復雜事件的底層結構,進而歸納出語篇常用的結構圖式。第5章事件要素的表達方式。第6章評論的表達方式。第7章敘戰語篇的生成機制,主要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機制生成的三要素:主體、環境、話語形式。第8章結語。本書注重研究的原創性和本土化,期待能夠為語篇語言學的研究帶來新的啟發。對先秦文獻的語篇建構模式進行研究,亦可促進語言學、敘事學、史學、文學等學科的交融發展。
劉巍 ·史學理論 ·10.7萬字
理性與歷史的關系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從人類關于理性的認識史和人類的活動史兩方面考察可以看出:它們的關系既不簡單是理性服從歷史,也不純粹是歷史服從理性,而是一個“理性”不斷歷史化和歷史不斷理性化的雙向過程。前者是邏輯的歷史,后者是歷史的邏輯,邏輯與歷史統一于人的實踐活動。歷史理性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解答依賴于“理性”概念的實踐論轉換,即“理性”的徹底歷史化。
沈湘平 ·史學理論 ·23.7萬字
中研院人文組院士、香港大學教授梁其姿力作!透過慈善組織發展的歷史,看明清時代社會經濟改變與價值觀改變的關系,并與海外漢學對話,回應了中國有無“福利國家”傳統之問,為明清社會描繪出一幅活潑的歷史場景,豐富了世人對中國傳統社會的認知!
梁其姿 ·史學理論 ·20.9萬字
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注重史學理論,著眼于中國歷史的重大學術問題,提倡學術爭鳴,以繁榮和推動歷史科學的健康發展。本書主要刊載史學理論、中國歷史研究、歷史文獻學領域內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主要欄目(內容)如下:(一)史學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歷史學理論方面的學術論文。(二)中國史學史。包括中國傳統史學、中國現代史學的建立與發展,以及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產生、發展的研究。(三)歷史文獻學研究。(四)中國古代史研究專題。(五)史學評論。在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指導下所進行的有關學術問題的爭鳴,以及中國歷史學領域內相關前沿問題的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室 ·史學理論 ·17.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