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主角是民國時期一些不為人知的文化人,如畫家次愷、徐志摩的學生華五、金石家謝磊明、中學教師吳鷺山、我黨早期無線電通信員黃尚英、大學教授伍叔儻等,鉤沉探隱,頗見作者功力。書中既有對人物的評介,還有些詩文考據。每篇文章均配有圖片,資料考索扎實,具有相當價值。
方韶毅 ·隨筆 ·10.7萬字
“北協和,南湘雅”,湘雅醫院到今天已經走過了百年的歷程。本書是由湘雅醫學院和湘雅醫院的創始人之一的美國醫生胡美于1949年撰寫的回憶錄,書中記載了他于20世紀早期在湖南從事醫學工作的種種見聞。胡美醫生以一個西方醫學工作者的獨特視角,為我們敘述了上個世紀初中國的社會醫學文化和風俗、社會對疾病的看法、中國入對中西醫的態度以及醫生一病人關系等方方面面的真實情況,不失為一本視角獨特、敘述翔實、生動有趣的回憶錄。
(美)愛德華·胡美 ·隨筆 ·11萬字
《我所思之在海南》是鐘業昌同志近40年來有關海南改革開放與發展問題研究的論文集。本書收文49篇,圍繞海南開放和開發建設的歷史進程,根據世界及亞太地區經濟發展的態勢、經驗和我國對外開放的形勢,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研究和探討海南的經濟發展及相關問題。本書的出版對于人們了解海南開放和開發建設的歷程,增加對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區和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重要意義的認識,將起到重要的啟示作用。
鐘業昌 ·隨筆 ·33.7萬字
煙臺毓璜頂醫院是一所具有100多年歷史的醫院,它的建立與發展,既是中西醫交流碰撞的過程,也是中西思想求同存異交流發展的過程。本書作為煙臺開埠歷史和近代化進程研究的一個重要范例,去偽存真、充實完善、細致梳理煙臺毓璜頂醫院的早期歷史,展示煙臺近代歷史的一個側面,不但對煙臺近代歷史,甚至對中國近代史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劉惠琴 陳海濤 郭磊 ·隨筆 ·9.4萬字
本書講述了歷代文人的別樣生活。在陽光溫暖的午后,翻開那散發著淡淡墨香的書頁,一個個值得重溫的故事浮現在眼前。其中有陶淵明歸隱田園,李白遨游天地,姜尚愿者上鉤,霍去病春風得意,司馬相如鳳求凰,白居易白居不易……四十多位文人的一世瘋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閑讀史書,俯仰天地,評點春秋,塵世間有太多的暢快和開懷等待著你去享受,去暢飲。張開雙臂,敞開胸懷,深吸清新的空氣,將抑郁呼出,你會感到無比快意。
李顏壘 ·隨筆 ·10.9萬字
古代中國的先民,曾經一度認為自己居住的地區就在天下的中心,觀察太陽在地上的影子,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確認這一點。但古代的神話中又講,“日下無影”的地方才是天下之中。同樣的問題,不僅中國有過,在印度,在巴勒斯坦也都有過。這是想象,還是神話?它怎么又會與古代的天文觀察有關?其中是否還有更多宗教的或者政治文化的意涵?講演者將根據古代文獻和考古的材料,提出這些問題,不指望得到肯定的結論,但希望能引起一些思考。
王邦維 ·隨筆 ·1.5萬字
書中精選了中國歷史上幾十個俠義人物,這些英雄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或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愛戴,或抗擊外敵,保一方平安。他們的事跡或在正史中單獨立傳,或散見于各種野史之中。本書將他們的故事,重新挖掘整理,并做了符合現代人觀點的點評,極富可讀性,讓讀者可以在閱讀的同時,體會到中華民族骨子里的那股英雄氣,在當下馳騁縱橫。
尹劍翔 ·隨筆 ·11.8萬字
有漢一代,史家分為兩段,號為前、后漢,亦稱東、西漢,這因為漢朝四百年來,中經王莽篡國僭位一十八年,所以王莽以前,叫作前漢,王莽以后,叫作后漢。《前漢演義》百回,自秦始皇起,至王莽篡國止;此編從前編接入,始自王莽,結局三國。《前漢演義》附秦朝,《后漢演義》附三國,首尾相對,卻也是一個無獨有偶的創格。若要論及后漢的興亡,比前漢還要復雜:王莽篡國,禍由元后,外戚為害,一至于此。光武中興,懲前毖后,親攬大權,力防外戚預政;明帝尤有父風,章帝初政可觀;和帝以后,國事日非,外戚、宦官爭斗,終至同歸于盡,國家大權歸入州牧掌握,群雄爭霸,弱肉強食,遂有三國。
蔡東藩 ·隨筆 ·58.6萬字
《老謀子司馬懿》掀開三國最復雜權謀家的生存法則!他是曹操忌憚的“狼顧之相”,諸葛亮終其一生未能戰勝的勁敵,更是用四十年隱忍鋪就晉朝根基的終極操盤手。本書以史實為骨,野史為脈,深挖司馬懿如何從被迫出仕的潁川書生,步步為營攀上權力巔峰:裝病七年麻痹政敵,戰場上與諸葛亮的心理博弈,高平陵之變中雷霆一擊,最終將三國亂局收歸司馬氏囊中。亂世生存教科書,解密如何在權力絞殺中后發制人,將劣勢煉成致命武器。翻開本書,看透蟄伏者笑到最后的終極智慧。
歐啟明 ·隨筆 ·22萬字
本書初版于1924年,是艾琳·鮑爾著名代表作。書中,艾琳·鮑爾通過賬本、日記、書信、記錄、遺囑及其他一些文獻資料,生動地再現了中世紀時6個普通人的生活。使我們得以一瞥中世紀生活的方方面面:農民生活、修道生活、羊毛交易、威尼斯與東方的貿易活動、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等等。全書以生動、細致和深刻,引人入勝地呈現了中世紀生活方方面面的豐滿和絢爛的畫面。書中生動的插圖和作者幽默的筆觸,使得這部學術著作極具可讀性。無論是歷史學專業的學生或老師,還是對中世紀生活感興趣的普通人,這本書都一定能使之浮想聯翩、受益不淺。
(英)艾琳·鮑爾 ·隨筆 ·11.5萬字
東周漸衰,西秦崛起,戰國七雄,攻戰殺伐,秦王贏政憑借祖宗基業,集聚關中百萬壯士,恫嚇誘騙,蠶食鯨吞,將六國一一翦滅,把九州版圖據為己有。贏政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便把三皇五帝的名稱各取一字合成一詞,自稱為皇帝。皇帝專制四字,是籠罩全書之大宗旨。秦造成之漢沿襲之,是秦漢本一脈相關,無甚區別。秦朝自贏政起,經胡亥、子嬰共歷三世,只存在十五年。依事演述,寥寥數回,不成一卷。而且雖名為一朝,但只聞暴政,未見平治,實為由周至漢之過渡時代,故列于漢前,簡述事跡。前漢二百多年間,有女寵、有外戚、有方鎮、有夷狄、有劈幸、有閹宦、有權奸,古今以來亂國之禍端,俱匯集其中。
蔡東藩 ·隨筆 ·56.4萬字
《柏楊曰》是柏楊本人從72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中精選862則,耗費五年時間編撰而成的,堪稱《柏楊白話版》的精華版。《柏楊曰》可以說是《資治通鑒》最精彩的故事、最精彩的人物加上柏楊最精彩的解讀與分析。柏楊論史,一向以人性為本,藐視權力,向往自由,激情與理性兼存,思想與文字并美。《柏楊曰》一書史料運用獨到,一事一議,角度新穎,語言優美,引人入勝;比教科書呈現更多歷史真相,比傳奇小說蘊涵更多人文關懷,是一部“現代視角下的中國歷史啟示錄”。
柏楊 ·隨筆 ·59.5萬字
歷史是什么?歷史是一桌香噴噴的大餐,吃了它,人就變得成熟了。本書是作者為這桌大餐盡心盡力又勉為其難做成的一道小菜,用的原料是挑選的一些南陽的舊聞軼事,和有關這些舊聞軼事的圖片。就像一小碟指頭肚大小的豆腐塊拌了小磨香油,又摻了些綠瑩瑩的香萊葉,也許不能填飽肚子,但歷史的微量元素還是有的,色香味也誘人,您不妨嘗嘗。
殷德杰 ·隨筆 ·7.7萬字
《歷史的驢友》是熊召政先生的歷史散文集,共收文80余篇,分祝福中國、炎帝的力量、踏遍青山人未老和依舊的青山四輯。內容有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新貌的記錄,有對歷史和古人的追懷,有對當下文化的探討,也有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體現了作者進取的文化追求、積極的歷史觀及有所擔當的人文情懷。
熊召政 ·隨筆 ·13.3萬字
中華帝國向來自詡“天朝上國”,明清以降因閉關自大,失去與西方文明對話的機會。其時朝廷腐敗,弊政叢生。近代列強紛至,用武力打開中國國門,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危難深重。孫中山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世界現代化大潮面前,無數志士仁人,為了民族自強和文化復興,他們自覺學習借鑒西方文化,積極探索強國御侮之道,在軍事、經濟、政治、教育、文化與外交上,進行了一系列改良和革命,這條變法圖強之路雖荊棘叢生、艱難曲折,但他們仍前仆后繼、跋涉不輟,推動著中國現代化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侯杰 趙天鷺 ·隨筆 ·10.6萬字
民國時期,涌現出了眾多傳奇人物。從政治領袖到文化名人,從革命英雄到商業巨賈。他們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書選取了民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講述他們的人生故事、成就與挫折,展現他們的性格魅力和時代精神。通過這些傳奇人物的經歷,讓你更加深入地了解民國的歷史與文化。
魏博通 ·隨筆 ·12.4萬字
一位2500年前的人物,其著述圍繞的是發生在2500年前的一場戰爭。他以及他筆下的那場戰爭與我們究竟有著怎樣的聯系?他能夠給后人尤其是生活在21世紀的中國人提供怎樣的啟示?本書力圖和讀者一起,努力進入修昔底德的精神世界,理解修昔底德的政治教誨,通過對修昔底德的政治世界的描繪展現出,古希臘絕非人類精神史上的初級階段,而是一座后世無法逾越的精神高峰。修昔底德的政治史與柏拉圖的政治哲學雙峰并立,他關于人類政治事務的思考深沉委婉且入木三分。
任軍鋒 ·隨筆 ·10.6萬字
本書特重歷史演化與中國教育實際問題,在論述教育與各種教育活動關系的同時,反映了當時中國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的一般成果,對啟發和指導人們研究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舒新城 ·隨筆 ·7.2萬字
這是一部對三國群雄進行人格心理的深度剖析的歷史隨筆。全書站在與羅貫中截然相反的立場上,對三國鼎立的主要人物用比較詳盡的史料進行了勾畫敘述和分析評論,將發生在一千七百年前那一個英雄世紀中的英雄人物、英雄心理,近距離地挪至現代人面前。無論是小說《三國演義》的讀者還是同名電視連續劇的觀眾,都會從這本書中獲得全新的感受;將促使人們反省歷史,反省社會,反省人生,反省自己,于趣味品讀之中就擁有了智慧。
周澤雄 ·隨筆 ·15.4萬字
本書是一種陸續出版的歷史文化讀物,它以記述一個小人物生死與檔案的文字,以今天的視角來追懷與審視過去,并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參照。我們需要溫故,是因為我們的健忘,從溫故中而知新則是我們溫故的目的。從《溫故》中,細心的讀者都能感悟到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溫故。
劉瑞琳主編 ·隨筆 ·12.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