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從考古看中國》是一部全面總結百年考古成就、展示中華文明輝煌的普及性讀物。全書分多元一體篇和史料傳承篇兩部分。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邀請眾多著名考古專家和著名學者聯手打造,簡明扼要、圖文并茂地介紹了三星堆、金沙、良渚古城、海昏侯墓等考古熱點以及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清華簡、睡虎地漢簡、敦煌漢簡等出土文獻的內容和價值,全面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源遠流長的理念和光輝燦爛的成就,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文物考古 ·12.7萬字
選取了近十幾年來蘇、魯、豫、皖交界處新發現的漢畫像石,特別是在一些民間流傳過程中被拓印下來的經典拓片,分神祇、人物故事、靈異、生活、出行、建筑六大類,可補《中國漢畫像石全集》的不足。
朱滸編著 ·文物考古 ·6.1萬字
宋代石刻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政治、文化與文學傳播媒介。本書上編從傳播學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了宋代石刻的政治、文化、文學創作與文學傳播功能。宋代石刻通過政治影響到宋代文學興衰變遷的大趨向,石刻與宋代文化精神形成了有力的雙向互動,石刻通過文化影響到宋代文學的本質與風貌,強化了宋代文學重道明理的本質性特征。石刻的莊嚴性、持久性契合了宋人文以載道、立言不朽的創作心理,刻石對創作是一種有力的召喚與促進,人們通過刻石樹立起典范,引導文風,促進創作。石刻傳播是一種雙信道多層面的綜合傳播方式,它集中了口傳、抄寫、結集鏤印等傳播方式的部分優點,是單篇作品最有力的傳播方式。本書下編分別以蘇軾石刻作品、溪石刻及《醉翁亭記》石刻為對象進行個案研究,通過對宋代石刻與作家作品關系的細部剖析,探索從石刻與刻石活動入手,進行石刻與文學研究的有效方法。
王星 ·文物考古 ·26.7萬字
史前美術的研究目的,除了探討審美的起源,更是為了通過史前物質文化遺存,研究早期人類的精神世界。史前的浙江,貢獻了年代久遠的彩陶器物、登峰造極的玉器工藝、獨具匠心的刻紋藝術等種類繁多的美術題材,更重要的是,其中蘊含著貫穿浙江史前考古學文化發展的精神脈絡。本書以考古學的研究方法為主,串聯四個不同的專題,形成全書架構,通過提取不同種類、不同形式美術題材中不斷重復的“模式”,構建適當的用以闡釋象征意義的規律,以期突破史前美術研究中常見的因主觀類比造成的認識瓶頸。
朱雪菲 ·文物考古 ·9.1萬字
本書是人類學家張經緯的首部考古學、歷史學主題書評集,分為“考古”、“中國”、“神話”、“方法”和“諸野”五大板塊。考古、歷史著作固然厚重、深沉,但當我們用人類學思維重新理解中國文明的方方面面,或許就能從那些作品中,品讀出意想不到的新意。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文集中的諸多評論,不僅能通過全新的角度幫助我們更好地“讀懂”文獻,反思當下的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還能讓有關中國文明的研究者擁有更寬廣的視野和胸襟。
張經緯 ·文物考古 ·15.5萬字
本書以歷史分析的方法來看待中國青銅時代的考古材料,觀點新穎,視角獨特,論證有力,讀后使人耳目一新,可謂近年來關于中國青銅時代研究的典范之作。該書集中體現了如何以日新月異的考古資料為證據,從社會人類學的觀點來闡述中國青銅時代晚期的社會結構和社會變化過程這一重要的歷史命題。
羅泰 ·文物考古 ·21.3萬字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西方來到中國,從洞窟、宮殿和畫商的密室里搜刮藝術珍品,盜走了雕塑、家具、瓷器、書畫等大量國寶。敦煌壁畫、龍門石窟、昭陵六駿……這些稀世珍寶現存何處?在盜寶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華爾納、盧芹齋,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幕后黑手”?兩位作者通過查閱私人文件、歷史檔案,以及主要人物的回憶錄,詳細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1949年這段時期,以美國人為首的西方收藏家是如何想方設法獲得中國藝術品的一段歷史,這些文物最終催生了中國古董市場在歐美的蓬勃發展,也激發了中國人依靠藝術市場促使國寶回歸的努力。
(美)卡爾·梅耶 謝林·布萊爾·布里薩克 ·文物考古 ·31.3萬字
武漢大學出土文獻與傳統經濟研究所,牽頭組織國內各民族契約研究方面的著名專家學者,于2014年申報并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絲綢之路出土各族契約文獻整理及其與漢文契約的比較研究”(14ZDB030),合作對一些民族語種契約進行系統的整理,同時開展了對各民族契約文獻的多方位研究,2015年10月,在吐魯番市舉辦了“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研究國際學術論壇”,與會的四十多位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于古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佉盧文、吐蕃文、回鶻文、西夏文、察合臺文以及漢文契約文獻作了多方位的探討,對于契約在絲綢之路繁榮中的作用,各民族語種契約與漢文契約比較中的異同以及由異趨同的演變,不同時期絲綢之路路線的調整及其經濟活動的比較,契約自身發展中的特點和規律性認識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真知卓見。現將這些學術成果匯輯成《絲綢之路各族契約文獻研究論集》,以廣交流。
乜小紅 陳國燦主編 ·文物考古 ·27.1萬字
本書收錄作者所撰學術論文共計二十九篇,依據研究內容大體可分為文字考釋、古書校讀、歷史地名考證以及字詞關系辨析等幾個研究類型。研究材料基本涵蓋兩周金文、戰國竹簡以及秦漢簡帛。在研究旨趣上,作者致力于地下出土文字資料與傳世古書的互證研究,力圖有所創獲,希望能為學界研究相關問題提供參考。
袁金平 ·文物考古 ·21.1萬字
崇寧通寶,是宋徽宗趙佶在崇寧年間(1102—1106年)鑄行的年號錢。本書匯總了500多個版式的崇寧通寶,并輔以約700幅高清彩色照片,對各個版式進行了詳細介紹。第一章介紹了崇寧通寶版式術語,第二章介紹了崇寧通寶小平錢版式,第三章至第七章介紹了崇寧通寶折十錢各類版式。本書對崇寧通寶的介紹系統、全面,有條理,講解細致,廣大錢幣愛好者仔細閱讀后,不但能認識版式,而且能觸類旁通地自行判定崇寧通寶的版式及市場價值。
郭振東編著 ·文物考古 ·8.2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博館內藏有珍貴的宗教典籍、文獻資料、手抄經卷,還有部分佛像、法器、宗教書畫、名人信札題跋等多種典藏文物。本書收録了文博館珍藏的古籍文獻六十九種,多數為明清善本,且有幾種是目前極為珍貴的孤本,如《淵穎吳先生文集》被鑒定為元刻本,是目前僅有的三套古籍善本之一,且保存非常完整。作者對此數十種古籍逐一進行整理,內容包括圖書基本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等,并附有高清書影。
金延林編著 ·文物考古 ·8.5萬字
本書借助“都城”這一視角,在“東亞都城時代”形成與解體的背景下,發掘唐長安城空間在日本的復制與挪用,及其在日本古代文學中引起的連鎖性反應。以十世紀唐王朝的滅亡和長安作為東亞都城典范的失墜為分水嶺,本書嘗試解答了兩個問題:一是九世紀之前日本對唐長安城空間的模仿與日本文人長安書寫稀薄之間的齟齬;二是十世紀以降隨著唐長安城的“消失”及東亞格局的變遷,“長安”如何成為日本文人建構國家認同,并在東亞世界獲取“小中華”身份的手段。本書綜合運用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闡述了古代中日兩國的都城空間、王權書寫與國家想象之關聯。
郭雪妮 ·文物考古 ·33.3萬字
本書通過歷史資料探討了南方地區宋代墓葬特征的形成原因;對南方宋墓的群體差異、墓主葬期、出土玉器、斷代方法以及宋代厚喪薄葬、葬俗遷徙、墓葬防護等問題進行了相關討論;總結了宋金時期南北方墓葬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并討論了漢人葬俗對金代女真貴族的影響;對南方宋墓與前后時期墓葬進行了對比,指出了南方宋墓在南方唐代至元代葬俗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傳承作用。
吳敬 ·文物考古 ·16.7萬字
本書為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績,用26篇文章回顧和描述了浙江考古的人和事。生動展示了浙江省多項重要考古的具體過程。包括上山文化考古發掘、余姚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跨湖橋文化考古發掘、河姆渡文化考古發掘、良渚古城的考古、印山王陵考古發掘、宋六陵考古發掘、吳越國考古發掘、上林湖考古發掘、王陽明故居考古發掘、蘭若寺考古發掘等一系列浙江的重大考古活動。這些考古發現或實證中華5000年的文明史,或糾正了史籍記載的錯誤。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建設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考古學的典范。
馬黎 ·文物考古 ·17.2萬字
本書以新疆吐魯番地區所出中古官府雜帳簿文書為研究對象,探討上迄十六國高昌郡,經闞氏、麹氏高昌王國,下至唐代西州時期,中國地方政權及統一王朝治理吐魯番地區的經濟、政治制度。北涼計貲出獻絲帳、闞氏高昌某郡綵毯帳、唐某年西州高昌縣更簿、開元時期北庭客使領料錢抄等吐魯番出土官府帳簿文書,進一步證明2000多年前新疆吐魯番地區設置高昌郡,推行郡縣制,其政治、經濟文化進程與內地已融為一體,密不可分。不僅如此,在某些領域往往還能開啟變革之先河,對后世影響深遠的藩鎮制度、宦官監軍制等唐代重大制度變革都濫觴于此。
黃樓 ·文物考古 ·16.4萬字
作品以西非國家塞內加爾為個案,結合考古實踐與民族史研究,探討非洲文化景觀問題。作者認為文化景觀是文化生產的結果,聚居群落通過日常活動、信仰和價值觀,將物理空間轉化為有意義的所在。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了塞內岡比亞巨石圈墓地考古情況及數據。第二部分介紹了巨石圈的西側和東側邊緣地帶的文化景觀:薩盧姆三角洲貝冢,巴薩里和貝迪克文化景觀。三個景觀案例歷經公元前二千紀中期至今的時間段,對巨石圈墓地的分析完全是考古學范疇的;對薩盧姆三角洲的分析也具有很強的考古學意義,但同時包含著民族史的探討;而巴薩里和貝迪克地區的案例研究則體現了當地部落人群英勇抵抗外來入侵的過程對文化景觀形成的作用。
(法)高暢 ·文物考古 ·9.5萬字
本書第一篇“話文物”中,野島剛評述了《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圖》、《快雪時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圖》等37件臺北故宮的重要館藏,時而描寫作品本身,更多的則是它們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這些文物在戰時的顛沛流離中所經歷的故事。第二篇“談故宮”中國,每一話都圍繞著與故宮相關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特寫了故宮的過去。“故宮的歷史就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文化反映了中國所有的東西,中國人也通過文化反映了自己的歷史和命運”。第三篇“訪昔人”則通過專訪故宮歷任院長等社會人物,揭露了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日)野島剛 ·文物考古 ·16.8萬字
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是研究元代法律制度的重要一手材料。本書共收錄了中國、俄羅斯、英國收藏的307個編號的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糾正了以往錄文中的部分錯訛之處,以期為學界提供一個相對準確且完整的本子。對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文書的考釋研究,不僅可以一睹《大元通制》《至正條格》等元刊本與今本之異同,還可以了解元代基層審判中沿用古律、重視詔敕的特點。對黑水城出土元代詞訟文書中術語、訴訟審判、職官機構、罪案的研究,則是在直接揭示元代基層訴訟與審判程序的同時,也為研究元代基層職官制度史、社會生活史等內容提供新的線索。
張笑峰 ·文物考古 ·13.5萬字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書是目前所知國內新疆出土文獻中唯一尚未全面整理公布的大宗收藏,被稱為敦煌吐魯番文書“最后的寶藏”,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2015年,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書的全面整理工作正式展開。幾年來,研究團隊精誠團結,分工合作,整理與研究同步進行,成果不斷。本書是這些成果的集結,共收錄36篇文章,內容涵蓋傳世四部典籍、佛經、道經、民間文書等,使我們對這批珍貴文獻、對中古時期西域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有更全方位的認識。
孟憲實 王振芬主編 ·文物考古 ·34萬字
兩宋是養育“士”氣,即士大夫之氣韻的一個黃金時代。士人在世俗生活中,以山水、田園、花鳥,以茶以香為語匯,用想象和營造別為自己醞釀了一個獨立的小天地。宋代家具式樣、特別是士人居室陳設的品位更深入影響到后世,其中所蘊涵的對雅的定義,被詩和畫攜帶著浸入新的時代。
揚之水 ·文物考古 ·1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