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漢唐小說在文體構成上“雜糅眾體”。目前學界多關注史傳、詩歌、辭賦等與漢唐小說之關系,公牘文、書牘文、祝文等文體則較少關注。本課題在對融入漢唐小說“眾體”統計、分類的基礎上,考察其融入漢唐小說的具體方式;以敘事學和文體學交融的視閾,剖析各“文體”在小說敘事中的功能,揭示其融入漢唐小說的原因、規律;最后比較“眾體”在漢唐小說中的組合方式,探討漢唐小說文體建構的特點,及漢魏六朝小說過渡到唐傳奇的深層原因。
何亮 ·文學評論 ·22.2萬字
這是蔣勛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數十次閱讀《紅樓夢》后的心血之作。無關紅學,不涉及考證,作者從青春與美的角度出發,帶領讀者逐字逐句細讀小說本身,梳理《紅樓夢》中的人物與情感,探尋書中表達的繁華的幻滅、逝去的哀傷,講述青春的孤獨、寂寞與彷徨。這是一個生命對其余生命的叩問與聆聽。跟蔣勛讀《紅樓夢》,仿佛是在閱讀自己的一生。蔣勛說:我是把《紅樓夢》當“佛經”來讀的,因為處處都是慈悲,也處處都是覺悟。
蔣勛 ·文學評論 ·21.1萬字
本書為法國卷。主要從4個角度切入講解:一是解原典,從作者、時代背景、故事情節到全書精華,緊貼原著,告訴讀者每本名著好在哪里,以及如何閱讀一本好書;二是亮觀點,借助閱讀史和講學積淀,以文史哲切入,對比文本、題材、作家、主角,挖掘名著的多種閱讀方式;三是談美學,通過老師們的國外求學經歷,帶領讀者跳出文字,感受現實,走進雨果筆下的巴黎圣母院,巴爾扎克筆下的巴黎街道;四是挖掘價值,回歸當下,梳理不同生命階段的讀法,探討青春成長、夢想奮斗。
柳鳴九 王智量 藍英年主編 ·文學評論 ·27.6萬字
鮑鵬山學養深厚、思維縝密而又激情澎湃。他從文化、制度、人性等角度解讀《水滸》,少講情節,多講細節;少說是什么,多講為什么。他從林沖、武松、李逵、魯智深、宋江等人入手,突破了對《水滸》故事情節的簡單復述,讀出了藏于故事背后無比豐富的人性內涵、文化內涵和思想內涵。本書是對金圣嘆、李贄等人品評《水滸》的重大突破。
鮑鵬山 ·文學評論 ·39.3萬字
有風自南,翼彼新苗。好的文學研究者當是這樣一位“聽風者”,以作家作品為媒介,而時代的黃鐘大呂,人心的淺吟低唱,皆能聲聲入耳。作家論是金理個人極為鐘愛的寫作方式,“仿佛與友人促膝長談,但又并非刻意尋覓與經營,好比各種不期而至的風自行運送而來”,他以求在通讀、細讀文本的基礎上,研討葉彌、魯敏、田耳、葛亮、張忌、鄭小驢六位活躍于中國當代文壇的作家,品味作家文字間的趣味,探尋他們對社會與人心的洞察。
金理 ·文學評論 ·9萬字
中華文化經典一直以來受到各個領域讀者的廣泛重視,閱讀、研究的人都比較多,許多人對其都有深刻的見解,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這些見解當中,名家大師的見解由于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號召力,是備受推崇的。學術大師們讀書與治學的方法和富于創造性的學術活動中閃耀著的智慧的光芒,對我們確實有指點迷津的作用。據此,我們設計出版了《大師解讀中華文化經典》系列叢書,將名家、名作再次對接,使其更具生命力與感染力。《大師解讀中華文化經典》以鮮明的思想、獨特的視角、犀利的文字,向各知識層面的讀者群介紹并解讀中華文化經典。
于景祥 ·文學評論 ·26.4萬字
《金瓶梅》對世情的揭露,對人性的描繪,比它的情色描寫更具沖擊力與持久性。在解讀者葉思芬的眼中,這不是一部人們慣常認為的“淫書”“禁書”,而是一部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描寫日常生活的書,寫的是柴米夫妻的衣食住行、愛恨情愁、貪嗔癡慢、生離死別。在這里,你可以看到明朝中后期運河沿岸一個有錢人家的日常生活;看到潘金蓮如何掙扎謀求一個更好地未來;看到西門慶在官場、商場乃至歡場的應對進退;看到那個時代的官員、商人、妓女與尼姑的生活點滴,以及這樣的日常中,人的可笑、人的可怕,還有人的可憫;看到數千年來從未改變過的世道與人心。
葉思芬 ·文學評論 ·12.8萬字
文人畫,又稱“士夫畫”,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為有知識的文人所畫的畫,而是具有“文人氣”或“士夫氣”的畫。“文人氣”,即今人所謂“文人意識”。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豐富的人文關懷、特別的生命感覺的意識,一種遠離政治或道德從屬而歸于生命真實的意識。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文人畫,就是“人文畫”——具有人文價值追求的繪畫。本系列作品,通過對元代以來十六位畫家的觀照,來看文人畫對生命“真性”追蹤的內在軌跡。本書為此叢書中的一本。從“忽有山河大地”“為何總是荒原”“有生命的筆墨”“有新意的畫士說”四個方面探討龔賢在山河大地間展現的生命境界和詩意山水。
朱良志 ·文學評論 ·3.3萬字
本書是著名讀書大V、網絡文學評論家安迪斯晨風的網絡文學導讀。安迪斯晨風多年來致力于推薦、評論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個人擁有大量的網絡文學閱讀量。本書稿是安迪斯晨風對網絡文學二十年來的發展歷程的梳理。他從上承通俗文學,下啟全IP閱讀的角度,為網絡文學賦予傳統文人閱讀旨趣,為其進行文學經典性的賦值。并從海量的文本中,遴選了數十部獨具代表性的作品進行評論。語言幽默風趣、旁征博引。
安迪斯晨風 ·文學評論 ·12.2萬字
本書是美國學者奧德爾·謝波德(OdellShepard,1884-1967)于1916年出版的一部研究莎士比亞最有代表性的17部劇作的學術著作。該著作并不批評論述,而是緊扣劇本內容,提出引人深思的問題。其后潛隱著對作者劇情架構預設的探究與引導;對人物關系與人物心理的微妙關注;等等。學術界幾乎很難見到如此引而不發、問而不答的學術啟發型著作,它背后隱藏著的巨大的學術思維牽引力,有利于培養讀者多向度思考的習慣,并把莎士比亞研究引向綿密的縱深。
(美)奧德爾·謝波德 ·文學評論 ·12.7萬字
《論〈惡之花〉》為學者、翻譯家郭宏安所著的波德萊爾論文集,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有關波德萊爾代表作《惡之花》的分析與論述,第二部分是有關波德萊爾詩歌、評論以及譯介的評析,包括波德萊爾的整體定位、詩歌解析及美學評賞。
郭宏安 ·文學評論 ·18.8萬字
從嬌娜、青鳳、阿寶,到細侯、江城,這些聊齋女子,或“煙視媚行”,或“嬌波流慧,細柳生姿”;或“弱態生嬌,秋波流慧”,她們有勇有才有智。《聊齋志異》本身作為規則的文言文,卻為何可以流傳這么久?這些故事的魅力究竟何在?隨著近幾年聊齋電視劇的改編翻拍,阿寶、小翠、連城,這些名字從不斷人們口中提到。那么她們在原著中是怎樣的形象?她們的悲歡離合究竟是怎樣的?這些女子有著怎樣傳奇的故事和與眾不同的品格?這些女性并不是一個個單薄的書中人物,不管是花妖狐媚,還是精靈仙子,她們都是活生生,有著自己獨立人格魅力的奇女子,甚至是和當代女性有著一定的相似處。通過對原著細膩而夾雜新意的娓娓敘述,再以當代女性角度對這些女性形象一一予以分析,力求融入那份古典的情懷中,體味那份感動與真實。
胡狼拜月 ·文學評論 ·14.2萬字
在晚清救亡圖存以“變”來尋求民族、國家新生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倫理文化的等級差序格局已不能激發國人的救國強國熱情,也有悖于現代文明的自由、平等觀念和權利與義務的雙向性。晚清新小說倫理敘事不僅提高了小說的地位,還以“新民”歷史使命積極參與到同時代倫理變革的時代大潮中,共同推動了中國倫理變革的發展。但在中國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中,晚清新小說無論敘事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表現出亦新亦舊,新舊雜糅的特點。本書以倫理視角切入晚清新小說世界,一方面可以認識倫理變遷對小說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小說家怎樣借助小說表達倫理訴求,以及小說怎樣通過閱讀效應轉化為倫理變革的推動力量。
趙華 ·文學評論 ·26.3萬字
本文從公元前文學精品,中世紀文學精品,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精品,十九世紀文學精品四個部分講述了世界現代文化發展概論。
蕭楓主編 ·文學評論 ·9.5萬字
本書共計19篇網絡文學評論類作品。談及了網絡文學“生產場”應以文學為中心、構建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的倫理生態、市場機制與網絡文學的走勢、互聯網法治是網絡文藝高質量發展的基石、網絡文學與短視頻:長度策略中的審美表達等。
桫欏 ·文學評論 ·9.1萬字
本系列書是蔣勛先生在臺灣“中國文學之美”的主題系列講座整理而成,分為《蔣勛說文學:從詩經到陶淵明》《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蔣勛說文學:從唐宋散文到現代文學》《美,看不見的競爭力》五冊。蔣勛把中國文學史從古代一直講到現代,是一套完整的文學通史。一是講得美,對中國文學中的美有非常不一樣的解讀,二是文字通暢優雅,沒有艱深的學術詞匯和框架。“蔣勛說文學之美”系列對讀者從頭到尾完整了解中國文學及美學,是不可多得的入門讀物。
蔣勛 ·文學評論 ·60.8萬字
本套書系內容全面具體,具有很強的資料性和系統性,是廣大讀者學習了解世界文學的良好讀物,也是廣大圖書館珍藏的良好版本。
蕭楓編著 ·文學評論 ·8.1萬字
金庸憑借武俠小說與社論的寫作,不斷自我拯救也不斷自我實現,并最終走向成功。金庸對武俠小說本體、創作、鑒賞的清醒認識及成功實踐,使其小說成為武俠小說集大成者。引人入勝的情節、豐富多樣的愛情、充滿想象的武功、詼諧幽默的趣味以及走向成功的人生無疑是金庸小說吸引讀者的重要娛樂元素。無論是華山派、人物、武功的塑造刻畫還是“華山論劍”武林賽事描寫與“笑傲江湖”文化精神的宣揚,都體現出金庸選擇“華山”的刻意及其對華山地域文化的尊重。金庸小說的改編難度、不同理解者的理解、影視創作者的大幅度改動以及影視技術的不斷發展等原因,使金庸影視劇作版本雖然眾多卻鮮有公認的滿意之作。深厚的俠文化底蘊、武俠小說自身的創新傳統、現實文化需要等文化生態,必然使以金庸小說為代表的武俠小說在當代繼續生存并發展。
徐淵 ·文學評論 ·22.6萬字
在接近一甲子的時間里,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從草萊初辟到自成一格,邊緣位置雖未曾改變,但學科面貌卻逐漸得以廓清。它沉思、辯論種種可能與不可能的“相遇”,穿梭在各類不同的議題和方法之中,為“中國”“現代”和“文學”投下巨大變數,同時也泄出無可遮藏的細節。漢學、中國學乃至西方人類學所開啟的研究范式,既為其所宗也為其所破;理論的訴求與現實的交鋒,不僅見諸地理和義理的層面,更是為召喚新一輪的文學批評預留了倫理空間。“中國文學的世界化”注定一波三折,唯有歷史化地重思和重構這段特殊的閱讀史和批評史,我們才得以親近那個非地緣意義上的西方和中國,并從中透視出一個基于想象界面的學術共同體和文學共和國。
季進 余夏云 ·文學評論 ·31.1萬字
近年來,宋代文學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宋代文學評論(第4輯)》收錄了19篇以宋代文學發展狀況為主題的文學評論,以日常生活與宋代文學為核心議題,內容涉及日常生活與中國古典文學、經典文本的接受、重要作家的行實與創作、制度與文學、空間與文學、域外漢籍等宋代文學多個研究領域。所選諸文以日常生活為切入點,多發前人未發之覆,新見迭出,從一個重要側面,展現出宋代文學表現的樣貌與底蘊,有力推進了宋代文學研究的深入發展。
錢建狀 劉京臣主編 ·文學評論 ·28.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