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情商VS智商:情商比智商更重要(2)
- 受益一生的哈佛情商課
- 柳如菲
- 4885字
- 2016-04-22 14:39:10
“智力低下”的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出生在一個猶太人家庭。小時候的愛因斯坦便對各種事物懷有強烈的好奇心。5歲時,父親給他買了一個指南針,那是一個兒童玩具。當愛因斯坦注視著那根指向南方的“魔針”時,他興奮得簡直坐立不安了。他覺得這個小東西是那么的神奇,當時雖然不懂得什么是磁場理論,但他卻本能地感覺到,自然界蘊藏著無數的奧秘,自己正站在一個令人著迷的世界的門前,于是,他從小便產生了探索大自然的強烈欲望。憑著自己的高智商,愛因斯坦在科學上提出的理念非常新穎、不可思議。直到今天。他關于時間和空間的理論——相對論、關于微小粒子的理論——量子論等,仍極大地影響著科學家對原子和宇宙的看法。世界上沒有多少人能名副其實地被稱為“天才”,但愛因斯坦肯定當之無愧。他的理論幾乎改變了物理學的每一個范疇。如果沒有這些理論,現在的激光、電視、電腦、宇宙航行和其他很多事物,根本就不會出現。但是,愛因斯坦在童年的求學時期并不愉快,老師們都認為他并不很聰明,對待他也很不友善。一次,教師送來了他的成績報告單,他的父親看了感到很痛心。老師對他的父親說:“這孩子智力遲鈍,不喜歡同人交往,老是糊里糊涂地在自己的夢囈中游蕩。”同學們還給愛因斯坦起了一個綽號——“孤獨小老頭”。但愛因斯坦并沒有察覺到長輩的擔憂,他感到這個世界充滿了奇觀,他的心智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想要奔馳。他覺得自己是孤零零一個人來探索這個世界的,他不需要什么伙伴。他在花園里玩耍,或者在街上邊走邊唱自己編的歌曲,他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方式過著快樂的日子。
情商的鍛煉與藝術的修養密切相關,愛因斯坦對音樂的迷戀不亞于對自然的癡迷。愛因斯坦的母親是位頗有才華的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和教育下,他從6歲開始學拉小提琴。音樂使他興奮異常,每當他的母親在鋼琴上彈奏一曲莫扎特或貝多芬的奏鳴曲時,他就一動不動地站在旁邊,出神地聽著。雖然他精于音樂,但很多學科的成績都很差。可是,他對數學卻有著濃厚的興趣,在12歲到16歲這段時期,愛因斯坦熟悉了數學的基本原理,并對自然科學的研究狀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久,他的數學和理論科學的專長得到了公認。
1896年,他進入聯邦工技學院物理數學系就學,4年后畢業。直到1902年,他在伯爾尼專利局找到了一個“三級技術鑒定員”的職位,他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地伏案計算著數字,而心里卻夢想著天上的群星。他告訴他的女朋友:“我一直在試圖解決空間和時間的問題。”1905年3月,愛因斯坦發表了《關于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提出了量子學說,成功地解釋了經典物理學所無法解釋的光電效應,開拓了量子力學研究的領域,這也使他在1921年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06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論運動物理的電動力學”。這一理論的創立,不但揭示了力學運動和電磁學運動在運動學上的本質統一性,而且也為原子能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20世紀另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普朗克寫信對愛因斯坦說:“您的理論將要帶來的是如同曾經為哥白尼的世界觀所進行的戰斗。”并推薦愛因斯坦于1908年成為了伯爾尼大學的副教授。但是普朗克也沒有意識到相對論給物理學帶來的深刻變化。愛因斯坦以時空相對觀念取代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念,向束縛人類幾千年的經驗和流傳科學界近300年的權威提出了挑戰。1919年的日全食觀測和愛因斯坦相對論做出的預測吻合,11月10日《紐約時報》以“天上的光全是歪的,愛因斯坦的理論勝利了!”作為醒目的標題。對愛因斯坦來說,科學重于一切,科學就是他的生命,他虔誠地為科學獻身。直到晚年,探求宇宙的微妙、尋求秩序和諧的自然法則的愿望仍盤踞在他心中。
因此,我們對于“天才”的概念不能僅僅局限于智力的高低,“情商”因素的影響絕對不能忽視。愛因斯坦的心境可以說是一種執著與癡迷,平靜而遼遠的,并且在音樂藝術的世界里,他能找到自己的心靈家園。他不會孤獨,寂寞,絕望,憂郁成疾,這些所有的“情商”因素對他的成才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低情商——“精神殺手”
低情商的碩士生
2005年9月20日,剛從成都某重點高校研究生院藥學院畢業兩個多月的一名碩士生謝某,吞服大量安眠藥,深夜11時在成都一家醫院搶救無效,在自己事業風帆剛剛揚起時,27歲的生命戛然而止。
謝某本科就在藥學院就讀,畢業后到天津一家制藥廠工作了兩年后,又考回藥學院讀研究生,2005年7月剛畢業,就被分配到一家研究所。工作后,謝某一直覺得自己無法勝任工作,不斷地自責說自己無用,不能養活自己,不能為父母分憂。工作上的壓力,加之他本人有抑郁癥,工作了一個月后,謝某的精神狀態差到極點,“面無血色,整日神思恍惚”。于是在同事的陪同下,他到川大華西醫院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但是還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他的精神危機。
在同學們的幫助和鼓勵下,8月底,剛工作一個月的謝某從研究所辭職,進入到成都某藥業集團研發室做化驗工作。因化驗室就謝某一個人,考慮到謝某性格內向,不太適合長期一個人單獨工作,同學們又幫忙將他安排到一個研發小組工作。“他父母都是下崗工人,家里很困難,同學都在努力幫助他,希望他能盡快走出陰影,積極面對生活和工作。”但是,沒想到,在新的單位工作了才10多天,他還是拋下年邁多病的父母,走上這條不歸路。”他的同學這樣對人們說。
得知兒子自殺噩耗后,謝某的父親老淚縱橫,謝某的母親做夢都沒有想到,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劇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據謝某的同窗好友陳振東說,謝某的母親幾年前下崗,前不久檢查出身患癌癥。得知自己寄予厚望、引以為榮的兒子自殺的噩耗后,這位正在化療的老母親當場暈倒,無力前來成都見上兒子最后一面。
謝某或許有權停止自己27歲的生命,但是他留給親人的是永遠的傷痛和懷念。他吞下那些小小的藥丸時,可曾想到窘迫而滄桑的雙親?媽媽以他為榮,父親賣報掙錢供他讀書。他或許解脫了,但他卻把痛苦轉嫁給了生他養他的父母。為不能報答父母他自責,但是他卻沒想到自己好好活著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報答啊。
有那么多熱心的、真誠的同學一直還在幫助他走出心理陰影,但是他卻去了,撇下最疼愛他的家人、最關心他的朋友們。
當前,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的情況頻頻出現在高智商者中間,這種不適應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在追求高端知識的時候,其他的各種需要被壓抑到最低點,知識的增長伴隨著的是人格塑造的缺陷與心理適應能力的欠缺。利益占有與分享不均衡的出現,也會導致他們心理失衡,而調節不成功導致心理嚴重失衡,輕則出現精神異常、精神疾病,重則出現自殺、犯罪傾向等重大心理問題。
生命不是一條脆弱的直線,應該是條繃得越緊越有韌性的曲線!走出心魔,前面是片陽光地帶。
智商與情商的異同
說到“智商”,其實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接觸到的一個詞。那么智商到底是什么,它又來源于何處呢?
其實,智商是測量個人智力發展水平的一種指標,簡稱IQ,智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被人們看做是衡量人的心智素質的唯一指標。
一般說來,智商的高低反映了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也就是一個人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發展水平的高低,它主要表現的是人的理性能力。
智商測試最早出現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被各國廣為采納,并成為許多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以及特殊職業的重要輔助標準。1904年,法國教育部組織了一個專門委員會,來研究公立學校低能兒童的管理問題。委員會的委員比納和醫學家西蒙試圖研究一種用測驗的方法去辨別有心理和智能缺陷的兒童。次年,一套用以測量兒童智力高低的問卷編制問世,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測驗科學量表——“比納-西蒙智力測驗”。
“比納—西蒙智力測驗”中并沒有智商的概念,而是用心理年齡來表示被測試者智力的高低。如果心理年齡高于生理年齡,則被認為智力高于一般兒童。
后來,在修訂的“斯坦福—比納”量表中,“智商”被第一次提出,計算公式如下:
智商(IQ)=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
所謂智力年齡,是指智力達到某年齡的水平。這是通過特定的問卷等測評系統檢測出來的。例如一個5歲的孩子,在做5歲組兒童的智力測試題中能及格,在做6歲組的智力測試題中也能及格,但在做7歲組的智力測試題中卻沒有及格。那么,這個兒童的智力年齡為6歲。他的智商(IQ)就是6(智力年齡)/5(實際年齡)×100=120。由此可見,如果一個孩子的智力年齡超出實際年齡越高,說明這個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越高,他的智商也越高。
一般說來,在未經挑選的人群中,智力平均數為100。因此,智商接近100者稱為智力正常,智商高于130者稱為智力超常,而低于70者則稱為智力落后。
“比納—西蒙智力測驗”問世之后,很快便引起了法國教育部的重視,并得到了大力推廣。自此以后,各種測量智力的測驗表相繼問世,并在西方社會迅速普及開來,并滲透到各行各業、各年齡層中,掀起了智商測試的陣陣狂潮。可以這么說,20世紀的西方世界,幾乎沒有人在其一生中能夠避免智商的測試!
智商測試迅速風靡整個社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智商測試來了解自己的智力水準,并將其作為自己職業選擇和決策的主要依據。作為家長,他們通過孩子的測試結果來為他安排適當的學習內容、學習環境,在升學、選擇專業時作為參考,了解其智力結構中哪些方面是薄弱環節,哪些方面具有優勢,從而有針對性地開發智力。所以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五花八門的智商測試題可以頻頻見諸報紙、雜志、網絡,而各大知名企業在引進新人時增加對其智商的考核,更是對這股風潮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可以說,從“智商”的出現開始,經過循序漸進的層層發展,“智商風潮”大行其道。
簡單來講,“智商”與“情商”的區別主要在于如下方面。
1.生理的與心理的
智商是與生俱來的,屬于大腦的固有結構,因而是生理范疇;情商是一種精神狀態,屬于意識與心理范疇。
2.先天的與后天的
智商是天生的,是有遺傳因素的,我們只能通過后天的勤勞來補“拙”;情商是后天的,與生活環境有關,可以通過精心的訓練來提高。因此,智商在一生中變化是很少的,從小差不多就定了。情商最基本的技能是從父母那里學到的,它會隨著人的自然成長而提高,情商是可以學習的。最新腦科學研究證明,大腦中管情感的區域,到20多歲才成熟,這就給年輕人提供了進一步發展自己情商的機會。人可以通過努力,在自我意識、自我控制、對他人的理解等方面做得更好,所以美國很多學校現在開了這方面的課程。
3.必然的與偶然的
智商常常被人認為是人生的必然,我們不能改變多少,不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得了的;情商好像偶然性比較大,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舉止,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首先要認清自己,看看自己在情感智力的哪個方面比較薄弱,比如你是不是容易被激怒?是不是做事不果斷?是不是不敢站出來爭取機會?然后要不斷練習。開始時,可能會覺得很不自然,不舒服,覺得好像不是你。就像打保齡球一樣,需要不斷練習。
4.重要的與次要的
這是一個流動變化的觀點,在情商還沒有問世的時候,智商一統天下,現在,在重重精神危機與壓力下,情商的重大作用壓倒了智商的調子,成為人才的衡量標準,只有了解了兩者的不同,才能充分利用兩者的各自優勢,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游刃有余,處亂不驚。生活中有好多非常聰明的、天才的專家,但他們都沒有取得成功,因為他們沒法讓人接受自己的想法,那需要另一套才能,這就是情感智力。如果你在研究發展部門工作,IQ是重要的。但你的好想法、好點子,要進入市場,就不能靠你一個人,你得組織班子,說服別人,把它推向市場,這就與情商密切相關了。
如果想把兩者量化,智商已經有完善的量化標準。但是,對于情商,情商之父戈爾曼認為是很難直接測量的。首先,它是人的自我意識,很多人都是沒有自知之明的。另外,我們人人都想給他人一個好印象,就會裝出一些東西來,因此測量起來就比較困難。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行為事件訪談”,用特殊的方法讓受訪者講故事,一次4小時左右。然后由一些專家做編碼,進行量化,看你有多少情商的勝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