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情商VS智商:情商比智商更重要(1)
- 受益一生的哈佛情商課
- 柳如菲
- 4523字
- 2016-04-22 14:39:10
哈佛大學通過對歷屆學生一生成就的調查研究得出:促使一個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商作用只占20%,而情商作用卻占80%,情商才是人生成就的真正主宰。
毫無疑問,一個人的成才,正常的智商是必須具備的條件。一個智商不正常的人,將來是很難做成一番事業的。但,智商正常,甚至超常的人,就一定能成就驚天偉業嗎?答案是:不一定。在建功立業的過程中,智商重要,情商更重要。
高校自殺事件為何頻頻發生
2005年4月23日下午4時,北大中文系大二的一名女生從北大理科2號樓9層跳下,經搶救無效身亡。后經證實確認,這名女同學是因為心理壓力過大而選擇自殺的。半個月后,數學系一名男博士從同樣地點跳下,當場身亡。死亡原因不明,但人們推測多半是由于情緒或者心理問題而導致的輕生。
2005年6月4日上午,北京師范大學一名韓國留學生自該校公寓樓7層跳下身亡。當天下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學系一名大二女生自學生公寓4層跳下。她站上窗臺的瞬間,同寢室同學曾經竭力拉她,但最終沒能挽救她的生命。
2005年8月20日下午4時多,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一位在讀博士生從研究所教學樓7樓縱身跳下,結束了自己26歲的年輕生命。令人感到震驚的是,該博士生在決定自殺之前并沒有表露出任何征兆,而在遺書中,他直陳自己選擇跳樓來結束生命的原因是“厭世、精神抑郁”。
2005年9月14日晨,北京中科院高能所28號樓下,中科院理論物理所一名博士后的尸體被人發現。之后,警方排除他殺。36歲的他是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的博士后,德國洪堡學者和日本STA學者,在32歲時就成為了正高研究員,每個認識他的人對他的評價都是“優秀”。他平時比較沉默寡言,很多人難以相信:這個人緣極好、前途光明的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的博士后,會選擇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僅2005年一年,北京高校就有15名大學生自殺身亡。2004年,北京自殺死亡的學生為19人。觸目驚心的數字?。【娨呀浝?,我們必須要直面一些不愿看到的問題。這些國家培養的學子,不應懷疑他們的智商,不能否認他們的知識,但他們為什么會采取這樣令人惋惜的舉動結束自己的生命呢?一本《自殺日記》一度在大中小學校的校園里悄悄地流行??梢姡@樣內容的一本書迎合了這些在校學子的心理需求。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書在學校這個神圣的地方有生存的土壤?
問題出現之后,大家都開始思索大學生這一高智商人群的心理問題,出現問題的原因何在?我們發現了“情緒”這個因素的巨大影響力。
當高智商的學子在情緒上不能自控的時候,往往會產生許多心理問題,這樣他們不但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相反,會對自身和整個社會產生可怕的后果。然而,作為非正常死亡的自殺,它并非肉體生命發展的自然結局,而是人的自由意志的斷然抉擇。法國著名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在其名著《自殺論》中給自殺下的定義是:“凡由受害者本人積極的或消極的行為,直接或間接引起的受害者本人也知道必然會產生這種后果的死亡?!备鶕@個定義,迪爾凱姆把自殺劃分為四種類型:第一,利己主義自殺。即在極端個人主義支配下,個體脫離社會,遠離集體,空虛孤獨,喪失社會目標而自殺。第二,利他主義自殺。這往往是個人利益服從于某種集體利益所促成,如老人或病人為了不給親屬增加負擔而自殺。第三,反常自殺。它主要發生在社會大變動時期或經濟危機時期,個人喪失對社會發展的適應能力,新舊價值觀念的沖突無法解決,或因社會變動而造成個人沉淪。第四,宿命論自殺。這是集體強加于個人的過多規定與束縛造成的,個人感到前途黯淡,壓抑過大,因此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按照這些類型對當前青少年自殺現象歸類便會發現,它們大部分屬于第一種或第四種,此二者中又以宿命論自殺為最多。
幾年前,《中國青年》雜志曾刊登了一封令人思索的遺書:“那天我看電視,見采訪一個放牛娃。放牛娃說,他的理想是放好牛,然后賣牛掙錢蓋房子,蓋了房子娶媳婦,娶了媳婦生孩子,生了孩子再讓他放牛。事后,我想到了自己——我為什么讀書?考大學??忌洗髮W又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呢?找個好媳婦。然后呢?生孩子,讓他考大學、找工作、娶媳婦……”最后,他得出結論:“這樣的生活沒意義,這樣的生命沒價值。”于是,一位連續3年是校級三好學生、班長的優秀少年服毒自殺了。少年的自殺說明他有思想,有獨立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可是這樣一位有思想的高智商的少年,卻考慮不到人生并不是這樣一個單維度直線,人生的意義就是在于過程。天才的腦袋想不明白最簡單的道理。高智商的大學生的情商可能比人們想象的還要低。據報載,某大學生少年班的“天才”在情緒調節、心理發育上存在種種隱患,表現為孤僻、閉鎖、交往障礙和智能減弱。某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的數據表明近幾年該校休學的學生中,34.3%是由于心理疾病。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對于一個人的成才,必須要考慮更多的因素,一些非智力的因素一定要考慮進來。高智商與成才之間的必然關系已經崩潰,尤其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里。知識的重要性固然不可否認,但是,信仰與精神的力量尤其不可忽視。人才的概念不可專注于智商,正是由于高智商人群的問題令人驚異,當“情商”這一概念出現之后,人們興奮異常,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心理學、成功學、管理學、教育學,都在講這一概念。我們在這里要講到的,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我們力求全面考察“情商”這一概念的應用,探討的核心問題就是怎樣成就輝煌的人生,怎樣使人生有意義。
“天才”與“白癡”的一步之遙
人生道路上,以智取勝的時候當然有很多,但是心理素質在一個人成才的道路上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有一個著名的“軟糖試驗”,很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軟糖試驗
1960年,著名的心理學家瓦特·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的幼兒園里做了一個軟糖試驗。他召集了一群4歲的小孩,在一個大廳里面坐下,每個人面前放了一個軟糖,對他們說:小朋友們,老師要出去一會兒,你們面前的軟糖不要吃它,如果誰吃了它,就不能再加一個軟糖;如果你控制住自己不吃這個軟糖,老師回來會再獎勵你一個。老師假裝走了,在外面窺視。這群4歲的小孩,在老師走了以后,看著軟糖,甜啊。有的小孩過一段時間手伸出去了,縮回來,又出去了,又縮回來,過了一段時間以后,有的小孩開始吃了。但是有相當多的小孩堅持下來了。老師回來后,就給堅持住沒有吃軟糖的獎勵了一個。試驗結束了嗎?沒有,后面的過程才是重心:專家就開始分析那些沒有吃糖的孩子,他們憑借什么力量堅持下來了呢?有的小孩就數自己的手指頭,不去看軟糖。有的把腦袋放在手臂上,努力使自己睡覺。對這些孩子,他繼續觀察,繼續分析,到了這些小孩上小學、上初中,他就發現,能控制住自己的不去吃軟糖的,上了初中以后,大多數表現比較好,成績也比較好,合作精神也比較好,有毅力;而控制不住自己的,表現不好,不僅僅是讀中學,進入社會之后的表現,也是如此。
這個“軟糖試驗”告訴我們什么?那就是學會控制自己。這項并不神秘的試驗使人們意識到,不要將智力在人生的作用方面估計偏高,在我們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一定還有很多別的因素。例如,三國時期的周瑜,智商很高,領兵打仗能力可謂是足智多謀。年紀輕輕地就當了將軍,大都督。最初,許多老將都不服他,這么年輕的后生怎能擔當如此大任?后來火燒赤壁,打了一次漂亮的大勝仗,大家這才對他另眼相看。智商這么高一個人,后來怎么死的?說來可笑,是被諸葛亮三氣而死的?!度龂萘x》第五十六回就有記載。不管是真是假,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這樣一類人:即使他們是成功者,也有軟肋,如果不能克服的話,那就是致命傷??酌魅龤?,他竟然馬上昏厥,斷氣了。臨終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年壽只有36歲,這應該是周瑜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最佳時刻,他本來應該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的,但是他在順利的時候趾高氣揚,遇到逆境的時候,竟然抑郁成疾??傊?,由于他是一個心胸狹窄、愛動怒、愛生氣、嫉賢妒能的人,還多次想把諸葛亮干掉。所以,他不但沒有取得更大的勝利,卻因為過度的生氣而早早地撒手人寰,可悲,可嘆!可見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怎樣的,決定了他將來能夠承擔什么樣的大事,做到什么樣的程度。在現代社會有很多這樣的情況,不少神童最后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長大后可以有大出息,為什么?只能在性格上找原因。
通常情況下,普通少年的智商介于90到110之間,而智商高于130的少年則被稱為“天才”少年。有統計數據表明,“天才”少年在同齡人中的比率約為2%。人們常說,“天才與白癡只有一步的距離”?!案咧巧獭庇袝r候會被認為“低情商”,“高情商”有時也是一種“低智商”的表現。風靡世界的電影《阿甘正傳》中的主人公阿甘,就是一個典型。他是天才的運動員、戰士、商人,可是我們知道他從小就是被人嘲笑的白癡。他真的是白癡嗎?智力的遲鈍固然令人與成功有了距離,但是成功不一定永遠屬于高智商的天才。成功屬于高智商與高情商完美結合的人。
我們可以從阿甘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我們可以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天才”與“白癡”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執著于一點,竭盡全力,不達目的不罷休。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但上帝又是如此的公平——往往會令起點不高的人比天生優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認識到生活中的真實。從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進入特殊學校,到橄欖球健將,到越戰英雄,到蝦船船長,到跑遍美國……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軀,達到了許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許終其一生也難以企及的高度。有的人常常會感覺到生活的負擔過重,人生道路上,面前的困難重重,因而整天垂頭喪氣、郁郁寡歡。阿甘呢?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心中都有一個目標在指引著他,他也只為此而踏實地、不懈地、堅定地奮斗,直到這一目標的完成,或是新的目標的出現。沒有單純的抉擇就不會沒有心靈的雜念;而沒有心靈雜念的人,才能夠在人生浮沉中舉重若輕。正是因為他的信念是這樣的單純,目標又是這樣的清晰,即使先天不足,甚至是面前有窮山惡水,可愛的阿甘也絕對能夠以一顆絕對平常的心視之,并最終一一跨過。這絕不是僅僅用“傻人有傻?!本涂梢越忉尩摹K?,我們寧愿相信,只有保持阿甘這種生活態度和堅強意志的人,才能夠減輕自己生命中的重負,從而達到生命之巔,獲得人生最終的輝煌。
《阿甘正傳》獲1995年第6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改編、最佳剪輯、最佳視覺效果六項大獎,導演是羅伯特·澤梅基斯。重要的是這部片子影響了一代人關于人生的思考:在我們的身邊,究竟誰是傻瓜誰是天才?
人們常常認為,智商高的少年與普通少年相比情商往往有缺陷,如愛獨處、易怒、脾氣不好等。但德國馬堡大學心理學教授德特勒夫·羅斯特卻指出,這一偏見并無根據,“天才”少年的情商與普通少年并無明顯差別。這些少年由于智力上的超常而往往被認為在生活等其他方面也具有較強能力,因此往往需要自行判斷并處理更多的事情,人們對他們的要求也會比普通孩子高一些,從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顯得離群索居。而普通少年則要輕松一些,在生活等方面受到的優待相對更多。這可能是導致兩者性格表現方面出現差異的原因。如果一個高智商的“天才”沒有正常的“情商”,這樣的“天才”是站不住腳的,愛因斯坦的例子最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