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與生活·第1冊(第20版)
- (美)理查德·格里格
- 3125字
- 2025-08-06 17:55:23
心理學的歷史根基
1908年,最早的實驗心理學家之一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1850—1909)寫道:“心理學有著漫長的過去,卻只有短暫的歷史”(Ebbinghaus, 1908/1973)。長久以來,學者們就人類的本性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人們如何感知現實、意識的本質以及精神錯亂的根源是什么。但是,他們并不掌握回答這些問題的方法。考慮一下公元前4世紀和5世紀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和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提出的基本問題:心智如何運作?自由意志的本質是什么?公民個體與其社會或國家的關系是什么?盡管心理學的形式早已存在于古印度的瑜伽傳統中,西方心理學還是將它的起源上溯至這些哲學家的著作中。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闡述了相反的觀點,這些觀點對當代的思想仍持續產生影響。考慮一下人們是如何了解這個世界的。在經驗主義者看來,人們的心智生來是白板;心智通過世界上的經驗來獲取信息。約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在17世紀詳細闡明了這個觀點;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在先天論者看來,人們生來便具有心理結構,這種結構對人們經驗世界的方式產生了限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18世紀充分發展了這個觀點;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在后面的章節中,我們會以“天性與教養”的形式重溫這個理論爭辯。)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也為邁向當代心理學貢獻了重要的一步。他提出了一個在當時非常新奇和激進的觀點:人體是一種“動物機器”,可以被科學地理解,即通過實證觀察來發現其自然規律。到了19世紀末,當研究者們將其他學科——比如生理學和物理學——的實驗室技術應用于研究這些來自哲學的基本問題時,心理學才真正開始作為一門學科而出現。
現代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人物是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 1832—1920),他于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建立了第一個專門研究實驗心理學的正式的實驗室。馮特曾經接受過作為生理學家的訓練,但在他的研究生涯中,他的興趣從軀體問題轉向了心理問題:他希望理解感覺和知覺的基本過程以及簡單心理過程的速度。當馮特建立心理學實驗室時,他已經完成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出版了《生理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數個版本中的第1版(King et al., 2009)。馮特的實驗室在萊比錫建立后,他開始培養第一批專門致力于這個新興的心理學領域的研究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后來在世界各地紛紛創建了自己的心理學實驗室。

1879年,威廉·馮特建立了第一個專門用于實驗心理學研究的實驗室。假設你決定建立自己的心理學實驗室,你想研究生活中的哪個領域?
隨著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心理學實驗室也開始在北美的大學中先后出現,第一個于1883年出現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這些早期的實驗室往往受到馮特的影響。例如,在跟隨馮特學習之后,愛德華·鐵欽納(Edward Titchener, 1867—1927)成為了美國第一批心理學家中的一員,并于1892年在康奈爾大學建立了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但是,幾乎同時,一位學習過醫學且對文學和宗教有著強烈興趣、年輕的哈佛大學哲學教授,創立并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美國視角,他就是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42—1910,也譯作威廉·詹姆斯)。他是偉大的小說家亨利·詹姆斯的哥哥,撰寫了一部兩卷本的《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1890/1950),這部著作被許多專家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心理學教科書。不久,斯坦利·霍爾(G. Stanley Hall)于1892年創立了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1]到了1900年,北美已經有了40余個心理學實驗室(Benjamin, 2007)。
幾乎在心理學出現的同時,關于這個新興學科的適當研究主題和方法的爭論就產生了。這場爭論中浮現出的一些問題,迄今仍是心理學中的突出問題。下面我們將介紹結構主義與機能主義之間的尖銳對峙。
結構主義:心理的元素 當心理學成為一門圍繞實驗而組織起來的實驗室科學時,它對知識作出獨特貢獻的潛力就變得非常明顯了。在馮特的實驗室里,實驗參與者在不同的實驗室控制條件下對他們覺察到的刺激做出簡單反應(說“是”或“否”、按鍵)。因為數據是通過系統、客觀的程序收集的,所以獨立的觀察者可以重復這些實驗的結果。對科學方法(見第2章)的強調、對精確測量的關注以及對數據的統計分析,體現了馮特心理學的傳統特色。
當鐵欽納把馮特的心理學帶回美國時,他提倡用這種科學方法來研究意識。他的目標是,通過界定個體心理生活的構成元素來揭示人類心理的基礎結構。事實上,鐵欽納把他的研究項目與化學家的工作進行類比,他寫道:“心理學家要像化學家制訂元素周期表一樣精確地排布心理元素”(Titchener, 1910, p.49)。鐵欽納的理論取向后來被稱作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即研究心理和行為的基本結構成分。
為了發現基本元素,鐵欽納采用了內省法(introspection),即個體對自己關于特定感官體驗的思維和感受進行系統的檢查。考慮一下味覺領域:基于內省法,鐵欽納認為所有的味覺體驗都來自咸、甜、酸、苦等4種基本感覺的組合。在第4章你將了解到,鐵欽納的這一分析只缺少了一個基本元素。然而,內省法在人類經驗的其他領域卻表現得不太好:鐵欽納及其追隨者共找出了44 000余種不同的感官體驗元素(Benjamin, 2007)!結構主義招來了許多批評,因為我們不可能證實每個個體內省的產物是人類心理的普遍方面。
與結構主義并駕齊驅的一個重要理論取向是由德國心理學家馬克斯·惠特海默(Max Wertheimer, 1880—1943,也譯作魏太墨)開創的,關注心理如何將諸多經驗理解為格式塔(有組織的整體),而不是簡單部分之和。例如,你對一幅畫的體驗要大于對其每一次涂抹顏料的體驗之和。我們將在第4章看到,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至今仍然對知覺的研究有影響。
結構主義的另一個主要對手是機能主義。

在機能主義者杜威的努力下,美國的課堂實踐發生了變化。作為一名學生,哪些課堂經歷激發過你的“求知欲”?
機能主義:有目的的心理 威廉·詹姆士同意鐵欽納關于意識是心理學的研究中心的觀點。但是,他沒有將注意力集中在心理過程的元素上,而是關注其目的。他希望了解意識是如何幫助人們有效適應環境的。詹姆士的理論取向被稱作機能主義(functionalism)。
對于機能主義者而言,研究要回答的關鍵問題是:“行為的機能或目的是什么?”例如,一位結構主義者可能會觀察某種反射,試圖找出其基本成分。相比之下,像約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這樣的機能主義理論家則關注反射的機能,他將其描述為“一個連續有序的行為序列,所有這些行為本身及其發生順序都具有適應性,以達到某種客觀的目的,如物種的繁衍、生命的保存或向某地的遷徙”(Dewey, 1896, p. 366)。他對心理過程的實際應用的關注,促進了教育領域的重要改革。杜威的理論推動了他的實驗學校乃至美國普遍的進步教育:“機械學習被拋棄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做中學,以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加深其理解”(Kendler, 1987, p. 124)。
盡管詹姆士贊成仔細的觀察,但他卻不重視馮特嚴格的實驗室方法。在詹姆士的心理學中,情緒、自我、意志、價值觀甚至宗教和神秘體驗均有一席之地。他的“熱血”心理學承認每個個體都有獨特性,不能被簡化為公式或測驗結果得出的數字。對于詹姆士來說,解釋才是心理學的目標,而不是實驗控制。
這些理論取向的延續 盡管存在上述差異,結構主義和機能主義的踐行者們的見解依然為當代心理學的繁榮發展創造了一種智識背景。當代心理學家既探索行為的結構也研究行為的機能,比如言語產生的過程。假設你想邀請一個朋友去看超級碗比賽(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的年度冠軍賽——譯者注)。為此,你說的話必須完成正確的功能——超級碗、和我、今晚,而且也要有正確的結構:下面這種說法是不行的,“愿意看超級碗我去和今晚你嗎?”為了理解言語如何產生,研究者們研究了說話者使意義(功能)與語言的語法結構相匹配的方式(Bock, 1990)。(我們將在第8章描述言語產生的部分過程。)在回顧經典研究和當代研究時,本書會既強調結構又強調機能。心理學家仍然使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研究適用于所有人類的普遍力量以及每個個體的獨特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