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人生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先有社會生活,才有個人生活。在人類文明史上,社會生活是一切生活形態的基礎,沒有人能在與社會完全脫離的情況下獨力生存。這不難理解,因為在動物世界中,普遍存在這一條基本法則:任何個體柔弱、無力自保的物種,都會選擇群居生活,以集體的力量來加強自身力量。
群居——人唯一的生活方式
很早以前,達爾文就已發現,越是個體柔弱的動物,越會選擇群居生活。毫無疑問,人類也是這樣柔弱的物種,因為我們沒有強悍到足以獨立生活的肉體。縱觀整個自然界,人類如此渺小和脆弱,以至于為了在地球上繼續生活,只能通過制造各種工具來彌補身體上的不足。試想一下,在沒有武器,或者說裝備的情況下,將一個人獨自扔到原始森林里,他會遭遇怎樣恐怖的經歷。此時,他的生存能力必然處于所有物種之下,因為他既沒有足以稱道的速度和力量,也沒有足夠靈敏的聽覺和視覺,或者像肉食動物那樣可以撕裂一切的牙齒。在在大自然中想要保全性命,這些素質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類想在自然界中生存下去,就必須制造各種裝備。只有制造出強大而完備的工具,我們的身體和人格才能健康發展。
人類對生存環境的要求其實非常高。沒有人能在離群索居的情況下,獲得這種優越的生存環境。在人類社會中,無處不在的分工、協作,將獨立的個人變成了集體的一部分,這也進一步證明了人類必須社會中生活。分工協作,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和發展標志,可以讓人更加迅速和完美地制造出各種進攻、防守工具,滿足人類的種種需求。只有學會分工協作,人類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人類的個體本就十分脆弱,成長期又如此漫長。想想吧,孕育嬰兒、將其健康地撫養長大,要耗費成人多少精力。任何一個孩童的出生和成長,都離不開分工協作。作為比成人更加柔弱的嬰兒,在各種疾病和危險面前,幾乎毫無反抗之力,只要想到這一點,我們就該知道,照料、保護和社會生活對人類有多重要。總之,沒有比社會更能促進人類繁衍和壯大的了。
既然在社會中生活,我們自然要受社會規則的限制,這理所應當。就像我們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就要受自然環境,比如氣候規則的限制一樣。我們無法逃避這種規則,只能想辦法去適應。為了抵御寒冷,我們建造房屋;為了填飽肚子,我們耕種漁獵。社會規則通常會以制度、風俗等形式展現出來,在潛移默化中,對人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模式加以影響和約束。比如,宗教徒會不約而同地將公共俗語轉變成神圣用語,這是一種無需言明的默契。在人類的生活中,最初一層的影響來自于宇宙自然,接著便是公共生活的規則,以及世代相傳的各種風俗習慣。總之,人與人之間的所有關系都是由社會需求決定的,換句話說,就是先有社會生活,才有個人生活。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社會生活是一切生活形態的基礎,沒有人能在與社會完全脫離的情況下獨力生存。這不難理解,因為在動物世界中,普遍存在這一條基本法則:任何個體柔弱、無力自保的物種,都會選擇群居生活,以集體的力量來加強自身力量。人類先天就有一顆極易受到社會生活影響的心——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特性,而借此來抵御殘酷的外部環境,則是群居動物的本能。
社會感是人的生存本能
你是誰?這是一個所有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即使別人不問,自己也要問。我們在界定一個人的時候,不是向內考察,去了解他的內心,而是向外,通過觀察他所處的環境,來了解他的人格、品行、地位。個人只有在社會的背景下,才能稱其為個人,才有人格、地位可言。所謂人格,是人為了適應環境而發展起來的獨特的身心狀態,是人處理生活問題的慣有方式。所謂地位,是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他對自身所處的環境和生活問題(比如職業、社交和人際關系等)的態度,是他在職業、社交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種種表現。
外部環境——人自出生就要受其影響——給人留下的所有印象,將以一種不可阻擋,也無法逆轉的方式作用于人的人生態度。兒童從一出生起,就開始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每個人都想適應壞境,對環境做出恰如其分的反應,這是人類的生存本能。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統覺系統逐漸形成。統覺系統,簡單來說就是個人的興趣偏見。傾向會隨著原型(目標的早期個性)的形成而慢慢確定下來,人的種種行為至此有了一定的趨向和軌跡。從這時起,個人對環境和事物的理解不再以客觀事實為依據,而是以個人偏向為依據。
所以說,人在幾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確定的人生態度。從這時起,嬰兒的行為模式就開始變得清晰而有意義。隨著嬰兒的不斷長大,這種行為模式會變得越來越清晰(但其本質不會發生太大變化),所以,這個嬰兒和那個嬰兒的區別也會越來越明顯。在孩童之后的成長中,社會關系對其心靈的影響也會不斷加深。
社會感是人的一種本能,它最初的表現形式就是孩童對溫情的追逐,因為追逐溫情,所以他們會竭盡所能向成人靠攏。弗洛伊德說孩子鐘愛自己的身體,可惜事實并未如此,因為其他人,才是孩子永恒的追逐對象。弗洛伊德說,在不同年齡階段,孩童表達表達性沖動的方式也不一樣,兩歲以上的孩子主要通過語言來表達性沖動。但我們認為,社會感穩固地存在于每個孩童心中,且與孩童相伴終生。只要孩童沒有出現嚴重的精神問題,他的社會感就不會消失。
在某些時候,社會感也許會發生改變,被扭曲、壓制、增強、擴大,有些人的社會感只停留在家庭、家族的范圍內,但有些人可以擴展到國家、人類、動植物、無生命體,甚至是整個宇宙這樣更大的范圍內。總之,人先天就有社會屬性,這是我們通過仔細研究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弄清這一點,是我們探究人類的行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