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急于成功,想要用一種既穩固又快速的方式讓自己成為成功人士、商業巨子、億萬富翁,即使這條路還沒有找到,但是他們相信,這世界上一定存在著這樣的捷徑。對他們來說,這條道路就是奇跡或者夢想。你的“破壞性”開導和教育是不具有任何意義的,因為他們的潛意識堅定不移地相信這個夢想切實存在。潛意識最擅長的就是撒謊,在你選擇相信這個事實時,騙局就上演了,你的深信不疑會促使你集中一切力量說服自己的大腦,大腦能做的就是執行這個命令:讓你受騙。
對于心存夢想的人,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我們的夢想并非都是超值大禮包,有時候,它不過是一個包裝漂亮的陷阱。
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夢想并不一定是偉大的。因為很多人都有,但是太多人的狀態還停留在“騎驢找馬”的階段。他們對生活充滿了抱怨:不滿意工作,不喜歡同事,對自己從事的職業心懷一種惡毒的厭惡。不必詢問為什么,其實就是因為這個工作沒有帶給他們內心期望的回報。等他們抱怨略少的時候,這些人又不甘寂寞、心懷夢想,他們總是告訴自己“看著吧!我早晚都會從事一份自己夢想中的職業!”可這些人中的幸運者少之又少,大多數人或碌碌無為,或一事無成,他們成了自己從未料想到的平庸之輩。
不是命運不公,而是太過“超現實”。他們為自己設定的夢想,從一開始就不過是個陷阱,他們被偽裝得很漂亮的外包裝欺騙,自認為擁有夢想,而不切實考慮并付出行動就能夠實現夢想,到最后才發現自己一直帶著一顆焦慮又驕傲的心,走進了迷宮,走到了死胡同,如此浪費了最寶貴的光陰。
當然了,這種情況不是絕對的,任何事情都有例外。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制定的夢想看上去毫無成功率,但是他們幾經辛苦,最終創造出了奇跡。但是這只能被當作個案,如果你把他們放在整體的評估數據中,這組數據不會發生任何改變。這就像你把一滴香油倒進了大海,連油花都不會看見。
心想就一定事成嗎?
夢想很豐滿,現實卻往往很骨感。如果你太過于相信“心想事成”,到最后受傷害的還是自己。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對夢想寄予的希望過于美好,反倒會被生活反咬一口。
現在有很多勵志暢銷書都在宣揚這樣一種理論——“心想即事成”。這在很大程度上確實鼓勵了一部分人的信心,但我們也不得不指出,潛意識的力量固然很強大,可是它能夠成功發生作用有一個必需的前提:一個基于對現實情況詳細的分析和可實踐的步驟。如果你只有一腔熱血,再強烈的渴望也只能是皇帝的新衣。
舉個例子,你的夢想是成為一個商業巨子,那好,你想成為什么樣的商業巨子?哪個領域的?哪個行業的?你有計劃書嗎?第一步要怎么走?如果遇到困境怎么辦?很多人在這時候會把頭縮回去,賭氣地想:“我什么都沒有想過,我就是相信我一定會成功。”一段時間過后,他就會發現他確實被自己騙了。
也有一些人,他們一直在為夢想積累能力,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卻忽略了對心靈的拷問。他們的潛意識并沒有完全集中在“以能力說話、腳踏實地”上,反而總是存有不實之想,比如,我有天分,肯定會有奇跡產生,會有貴人幫助我。
其實,人的能力最主要的是靠積累和學習。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你足夠努力,早晚會實現一種質變式的跨越。你可以從一個普通的工薪族逐漸升職到管理層,然后積累了眾多的人脈,足夠的資金,最終自己創業當了老板。但也有另外一種情況,你也在積累目前所從事行業的很多經驗,但是你夢想的卻是另外一個職業,這時候,你的夢想就像第三者,它會讓你在現在的工作中心不在焉。那么很明顯,你的那些“積累”與夢想不掛鉤,這就是在白白浪費時間。
有一天我在地鐵站遇到了許久未見的朋友,他備感懊惱地說:“我的工作簡直太乏味了,真不知那些人都是如何在強迫自己快樂。我覺得我的天分不應該被埋沒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中,我大概更適合去賺快錢,這樣一來,就不會那么辛苦地經年累月啦!”
他越說越興奮,好像自己已經在賺快錢的路上如魚得水。后來呢?后來,他為了這個夢想開始“發燒”。他越來越發現自己現在的工作就像干樹皮一樣枯燥無味,他變得麻木、敷衍了事,而一天中最讓他興奮的大部分時間就是沉浸在思考賺快錢這件事情中。他的業績就像暴跌的股票一樣,最終因成了“垃圾股”而被老板掃地出門。
這件事情本該引起反思,但他卻對自己說:“反正這份破工作也不是我的夢想。”奮起直追的機會被他丟進垃圾桶,他在潛意識中瘋狂地構想:我有一份很合胃口的計劃,我充滿熱情地去實行,在萬千競爭中,我闖過了獨木橋,成為了唯一的幸運兒。但當現實打碎夢想的時候,他發現自己死得很慘。
說白了,做自己夢想的職業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就是一件鎖在密閉櫥窗里昂貴的華服,人人都夢想穿上它成為閃亮的耀眼者,然而大多數人只能望洋興嘆。被價格標簽嚇住的人們要么灰溜溜地回到現實奮斗,要么等著天降餡餅中個頭獎,這個過程是一場殘酷的競爭游戲,實力差的人不用等到最后,還未開始就已經被淘汰。
過濾“不現實”信息
夢想之所以美好,就是因為其中有很多“不現實”的信息,人是一種感性動物,有著豐富的感情,心靈被潛意識操縱的時候,就容易上當受騙。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心靈控制術,我們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個理論。在洗腦術和心理治療領域,它是一個十分普及的概念。它是怎么發生作用的呢?原理就是潛意識理論,我們的意識層面分為意識和潛意識,它們分工不同,但都具備控制和處理大腦信息的作用。
潛意識:負責處理感性信息,屬于人體思維的本能部分,對信號通常不加以識別就進行轉發,對身體下達命令,它絕對服從于我們的欲望和本能。
意識:負責處理大腦中的邏輯信息,它處于信息源與感性之間,承擔著一個中介的作用。它會對信息進行主動的過濾,只有符合意識規定的信息才能進入潛意識,因此它是信息進入的大門,起著十分關鍵的過濾作用。
由于每個人的意識處理能力不同,有高有低,有強有弱,這與他們在生活中的經驗累積有著密切的關系。經驗豐富的人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就強,他們可以最大限度地過濾那些不良信息,防止它們對自己進行洗腦,從而產生理想焦慮癥;而經驗較少的人在這方面的能力就相對較弱。
打個比方說,很多青春言情劇包含著大量的不現實信息,會使人們對現實生活產生困惑、對不切實際的理想世界瘋狂癡迷,從而產生厭世癥。但成人可以輕而易舉地過濾掉這些信息,年輕學生就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我們會發現,那些少男少女因為這些電視劇變得“更加單純”了,死心塌地地追求這種生活,一旦無法實現,就會憂郁和焦慮。但在這些信息面前,成人卻相對比較冷靜,不會受到它們的影響。
因此,要想過濾掉各種不良的信息——避免它們操控自己的意識,你就必須加強自己的經驗積累。提高自己的承受和分辨能力,讓精神強大起來,對你來說,那些不怎么正確的信息或者你不需要的情緒就很難成功地操控你了。
心態,還是心態
面對困境,能夠走出來的人依賴于什么?最重要的是良好的心態,這會讓他生發出很多正能量,幫助自己更加堅定地走向成功。一個人對夢想的堅持、對價值觀的認同、對痛苦的處理以及面對任何事情都擁有的信心,都是心態的表現形式,也是為實現夢想所產生能量和動力的地方。
美國曾經發生過一場關于夢想的官司。有一個叫作賽尼的中年人,他在法庭上要求贖回自己年輕時候的夢想。
我們來看一下這場官司的來源:
40年前,當賽尼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他有兩個夢想。一節課上,瑪麗老師讓他們每個人都說出自己的夢想,然而,有一個叫杰米的男孩發現自己竟然沒有夢想,盡管撓破了頭皮,他還是想不出。瑪麗老師這時候提出建議,讓杰米向有兩個夢想的賽尼購買一個,杰米為這個夢想付給了賽尼3美分。而這個夢想,就是去埃及旅行一次。
賽尼是一個愛旅行的人,在這40年里,他去過世界上很多美麗的地方,可就是沒有去過埃及。然而他是一個基督徒,他的信仰要求他必須做一個講誠信的人,他為了遵守當年的承諾,一直沒有去埃及。現在,他為了能和妻子去看金字塔,決定贖回自己當年賣掉的那個夢想。
那么當年3美分的夢想,現在還只值3美分嗎?美國聯邦法院的判決是,那個夢想現在已經價值3000萬美元。
一個3美分的夢想竟然在40年間變成了3000萬美元?每個人都驚呆了,那么這是為什么呢?
杰米說,自己小時候家里很窮,所以他都不敢擁有自己的夢想。自從他用3美分從賽尼那里購買了這個夢想后,他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不再淘氣,也不再浪費時間,他為了實現那個夢想開始努力學習,后來,他考上了華盛頓大學。為了能夠有錢去埃及旅行,他開始學習積累財富。而現在,他已經成為了一個在芝加哥擁有6家超市的富翁,這些超市的總價值超過2500萬美元。還有他的妻子是一個對埃及文明著迷的人,他們能夠在圖書館埃及的書架前相遇,也是得益于這個夢想。
最后,杰米講到了他的兒子。他目前正就讀于斯坦福大學,他能夠獲得好的成績,同樣跟這個夢想有關。因為從很小的時候,杰米就告訴兒子,他有一個夢想,就是去埃及,如果兒子能夠獲得好成績的話,他就會帶兒子一起去。
這是一個多么精彩的故事!
一個3美分的夢想,改變了整個人生和家庭的命運。心態的能量一旦爆發出來,就會產生巨大的價值,不但能使你堅定自己的信念,它所散發的正能量也往往能夠影響你周邊的人,甚至能夠改變一個團隊的命運。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團隊中的領導者,請給團隊成員一個夢想,這是你們前進和發展的動力,只要團隊成員相信這個夢想可以在你們的一起努力下達成而不只是洗腦的騙局,那么你們就一定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