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偉人代表作圖釋書系:西方哲學史
- (英)伯特蘭·羅素
- 14708字
- 2021-04-01 10:04:44
第五章 柏拉圖
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74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希臘三哲。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在雅典創辦學園,逐步建立起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這個體系的中心是理念論。柏拉圖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有大量著作傳世的哲學家。
柏拉圖理論的來源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哲學史上最有影響的兩個人。就他們兩人而論,柏拉圖對后世的影響尤其大。原因是:第一,亞里士多德本人就是柏拉圖學說的傳人;第二,直到13世紀為止,基督教的神學和哲學始終是更具有柏拉圖式而非亞里士多德式的。
柏拉圖哲學有五個重要方面:①烏托邦思想。它是后世一長串烏托邦中最早的一個。②他的理念論。這是解決哲學中共相問題的首次嘗試。③靈魂不朽論。④宇宙起源理論。⑤“回憶說”,即把知識看作是回憶而不是知覺的知識觀。

柏拉圖
柏拉圖是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中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雖然哲學史早在柏拉圖之前就已經存在,但許多人還是認為哲學的真正開端始于柏拉圖。
柏拉圖生于公元前427年,即伯羅奔尼撒戰爭初期。他是雅典貴族出身,與三十僭主(公元前404年伯羅奔尼撒戰爭后,斯巴達在雅典扶植的、以克里提阿斯為首的三十大貴族專制統治的寡頭政治集團。)統治時期的許多人物都有關系。雅典戰敗后,他認為失敗的原因是民主體制。由于家庭關系和他的社會地位,柏拉圖鄙視民主體制。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對老師懷有深深的敬意;而蘇格拉底是被民主派判的死刑。因此,他到斯巴達那里尋找他理想國的影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后代的人們贊美柏拉圖,但并不理解柏拉圖;盲目地認為偉人的話總是正確的,這是時代的通病。就好像是一個現代的英國人或美國人卻在宣傳極權主義。
柏拉圖一生深受畢達哥拉斯、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的影響。
從畢達哥拉斯那里,他得到了哲學中的奧爾弗斯主義思想,包括宗教傾向、靈魂不朽,出世精神、僧侶情致,還有對數學的尊崇,以及理智與神秘主義的交織。
從巴門尼德那里,他得到了以下信仰,如:實在是永恒的,沒有時間性的;并且根據邏輯的理由來講,一切變化都是虛幻的。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 公元前3世紀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然而,在哲學的思想上,師徒兩人卻各自有著不同的想法,常為此發生爭執。亞里士多德曾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后來,他提出實在論哲學觀,就是對柏拉圖觀念論哲學的批判。此圖描繪的是人們想象中的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之間的對話情景。
從赫拉克利特那里,他受到了“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恒的”等學說的浸染。他將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兩者的學說結合起來,得出一個新結論,即:知識不是由感官獲得,而是通過理智。
從蘇格拉底那里,他繼承了對社會倫理的深刻關切,以及為世界尋求目的論解釋而非機械論解釋的那種企圖。在蘇格拉底的影響下,“善”成了他一切思想的主導。
這些方面與政治上的權威主義存在密切聯系,具體表現為:
一、“善”與“實在”都是永恒的,沒有時間性的,最美好的國家是最低限度的變動與最大限度的靜止完美結合,這樣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就應該是一位充分理解了“善”的永恒性的人。
二、同其他一切神秘主義者一樣,柏拉圖的信仰中也存在一種確實性的核心,而且這種確實性要想與人相通,就必須依靠某種生活方式。一個人要想做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就必須理解“善”的本質,而這就必須把知識和道德完美結合在一起后才能實現。如果讓不具備這一點的人參與執政,則無疑會給國家帶來不同程度的破壞。
三、要想按柏拉圖的原則塑造一個好的統治者,就需要大量教育。而在這些教育中,數學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他認為這是最本質的東西,也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智慧。
四、和希臘大多數哲學家一樣,柏拉圖認為閑暇是智慧的主要條件。因此,智慧與那些為了生存不得不每天勞作的人無緣,只能在那些擁有大量生活資料,或享受國家俸祿、不必為生活擔憂的人們身上找到。毫無疑問,這種觀點本質上是典型的貴族主義。
如果把柏拉圖上述思想與近代思想比較,就會發現兩個問題:①到底有沒有“智慧”這樣一種東西?②如果有這個東西,能否設計一部憲法以賦予它政治權力?
具備上述意義的“智慧”不能是任何特殊技能,如鞋匠、醫生或軍人所掌握的專業技能。它必須是某種更一般化的東西,有人掌握了之后能夠更有智慧地治理國家的東西。
現在我們假設有“智慧”這樣一種東西,我們也設計了一部憲法,給“智慧者”賦予了政治權力。問題是,我們能不能用憲法形式把政府交給有“智慧”的人呢?常識告訴我們,多數人例如議會是可能犯錯誤的,事實上他們也確實不時會犯錯誤。貴族政體并不一定具備智慧,君主制則往往是愚鈍的;教皇雖然具有不可置疑性,卻造成過很多嚴重錯誤。那么,把政府交給大學畢業生怎么樣?或者交給神學院的博士?又或者交給那些雖然出身貧賤,但最終發家致富的人呢?實踐證明,沒有任何一種法定選擇的公民比全體人民更有智慧。
可能有人會提出:一個人只要接受適當的訓練,就可以獲得政治智慧。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什么叫“適當的訓練”?這是難以定義的。歸根到底,這是一個有關黨派的問題。
看來,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來,再把政府交托給他們,這仍然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擁護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
柏拉圖的烏托邦
柏拉圖最重要的對話是《國家篇》,該篇包括三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建立一個理想國。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烏托邦思想。
第二部分:通過討論,柏拉圖得出結論: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
第三部分:討論各種國家體制的優缺點。
下面是柏拉圖給我們描述的理想國情景: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一開始就把公民分成三個階級:普通人、兵士、衛國者。三個階級中只有衛國者才有政治權力,他們的人數比另兩個階級的要少。衛國者最初由立法者選定,此后便轉為世襲,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以把低等階級中有希望的孩子提拔到衛國者中來;而衛國者的孩子如果不令人滿意,也可以把他們降級。
為了保證衛國者能夠完全實現立法者的意圖,柏拉圖在教育、宗教、經濟、生物等方面提出了各種建議。
其中優先考慮的就是教育。教育分為兩部分:音樂和體育。它們的內涵比現在廣泛得多,音樂是指文藝女神所掌管的所有事物,相當于我們現在所說的“文化”;體育則是指與身體訓練和涉及適應能力的一切事物,比我們現在所說的“運動”更廣泛。
通過學習音樂,衛國者被培養成為我們所熟悉的英國式紳士。柏拉圖那個時代的雅典,某些方面有些像19世紀的英國:也有一個富有的,但并未壟斷政治權力的貴族階級;貴族們以他們莊嚴、優雅的舉止獲得社會地位。但在柏拉圖的烏托邦中,貴族的統治是毫無掣肘的。
理想國培養的主要品質是威嚴、禮儀和勇敢。從幼年開始,衛國者們所接觸的文學和音樂就開始受到嚴格的審查。
母親和保姆只能對孩子講述官方定下的故事。荷馬和赫西俄德的故事和詩篇不能講述,因為在他們的作品中“神”也有邪惡。必須讓青年明白,神是圣潔的,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締造者。再有,他們的作品中有些內容被認為是可怕的,使人產生對死亡的恐懼,這會讓戰士在戰場上產生貪生的思想。應當告誡他們被敵人奴役比死亡更可怕。其次,按照禮儀規定,人們不可放聲大笑,而荷馬曾描寫過“那些幸福的神大笑不止”的情景,要是孩子們能夠引征這段話,那么老師還怎么能夠有效地譴責孩子們的大聲喧嘩呢?另外,荷馬史詩中有些片段是盛贊大型宴會的,有些是描寫“神”的欲望的。這些都和理想國宣揚的“節制”觀念相矛盾。那些關于好人遭殃、壞人承歡的故事也被禁止講述,因為這可能會給柔弱的心靈帶來傷害。

想象的情形 插圖
此圖是當時出版的某書插圖中柏拉圖(上排左)的畫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手稿中往往有各種插圖。這些插圖成為我們了解研究古代哲學家面目的主要依據之一。
柏拉圖對戲劇是完全排斥的。他認為好人不應該模仿壞人;女人、奴隸和下等人也不應該是演員模仿的對象。但是,戲劇是生活的反映,不可能沒有“壞人”。沒有辦法,柏拉圖只好決定把戲劇家從他的城邦趕出去:
“如果有一位能模仿任何事情的演員來到這里,并要為我們表演,我們要把他奉為一個可愛而神圣的人物,表現出對他的崇敬之情;但同時我們也要明確地告訴他,我們國家的法律對他這類人是禁止的。因此,我們給他涂上香料,戴上花冠,把他送至其他城邦?!?/p>
在音樂方面,呂底亞和愛奧尼亞的樂曲都遭到禁止,因為他們認為前者表達的是悲苦之情,而后者全是靡靡之音。只有那些體現英勇行為與祥和生活,節奏簡單的音樂才被允許。
理想國對青年的體能訓練極其嚴厲。飲食方面,只準吃烤魚烤肉,不準吃其他方法烹制的魚肉,而且不準加任何作料,更不準吃任何點心。據柏拉圖說,只要按照他的食譜進餐,絕不會生病,當然也就不需要醫生了。
年輕人到了一定年齡后,必須讓他們去經受種種“誘惑”;看恐怖的事物使他們不致怯懦,經歷享樂也不能動搖他們的意志。通過這些考驗后,他們就是一個真正的衛國者了。
經濟方面。柏拉圖為衛國者們設計了一種徹底的共產主義經濟制度。衛國者要過類似于軍營的生活,住小房間,吃簡單的食物;除了生活必需品外,不得有任何私人財產。城邦是為全體人民謀幸福的,并不是為某一特定階層謀福利。在柏拉圖看來,財富和貧困都是有害的,在他的理想國中這兩者都不存在。
婚姻方面。柏拉圖把共產主義制度運用到家庭中來。他認為所有東西都應該共享,包括妻子和孩子。他還主張女孩應該接受與男孩同樣的教育,學習音樂、體育和作戰技術。女人和男人在一切方面都完全平等。有哲學天賦的女子,適合做衛國者,好戰的女子則可以成為優秀的戰士。
立法者選定了男女青年作為衛國者后,就要求他們住在同一個房間,一起吃飯。女人們無一例外地是這些男人共同的妻子,沒有一個男人能獨自擁有他的妻子。要讓新郎和新娘們相信,他們的結合是自己抽簽的結果(實際上是統治者根據優生原則來分配的)。在這種“婚姻”制度下,體質、教養最好的男人將有最多的兒女。孩子一出生,馬上從父母身邊帶走,絕對不能讓親生父母知道誰是他們的孩子,也不能讓孩子們知道誰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如果生下的是畸形的孩子,或者是低劣的父母所生的孩子,“都要放到一個人所不知的神秘地方去,那是他們應該去的地方”。生育孩子必須經國家批準,否則不合法。母親的年齡在20歲—40歲之間,父親的年齡在25—55歲之間。在這個年齡限制之外,性行為也是自由的,但必須強制流產或者將嬰兒殺死。
由于每個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所以,孩子們就把每一個年齡相當于父親的男人稱為父親,對“母親”“兄弟”“姐妹”也如此。柏拉圖之所以做出這種要求,無疑是為了限制私有感情,為占統治地位的公共精神消除障礙,維護私有財產取消制度。那些堅持獨身的僧侶,可能也是出于類似的目的。
神學方面。柏拉圖編造了一個“高貴的謊言”:撒謊是政府的權力。這個“謊言”編造得相當完美?!爸e言”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神”創造了三個階層:高貴者是用金子做成的,次一等的是用銀子做成的,一般老百姓是用銅或鐵做成的。用金子做的人適合做衛國者,用銀子做的人適于當士兵,而其他人則應該做體力勞動者。
柏拉圖也意識到,要使目前這一代人相信這個神話是不大可能的。他認為,作為對神的信仰,可以在兩個世代內培養起來。通過教育,使兩個世代以后的人們不對這個神話產生懷疑。這個看法有一定的正確性,日本人在這方面就取得了成功。比如,日本人從小就被告知,天皇是由“日神”誕生的。日本比全世界一切國家建國都要早等等。在日本教育界,任何一個老師,如果對此表示懷疑,馬上就會被扣上“反日”的罪名而被開除。

柏拉圖的雅典學園 尚·德維 油畫 1898年
這幅畫展現了以柏拉圖為中心,12位膚色各異的學生對稱散布在周圍聆聽教誨的情景。柏拉圖哲學在各時代都有著廣泛的影響。
以上就是柏拉圖“理想國”的內容。他在討論完理想國的各項制度后,為正義下了一個定義:正義就是每個人都做自己的工作而不要做一個多管閑事的人。當每個階級都各做自己的工作而不干涉其他階級的工作時,整個城邦就是正義的了。但柏拉圖似乎并沒能認識到強迫別人接受這樣的神話,這與哲學并不相容,并且它包含著一種足以損害人類理智的教育。
柏拉圖口中的正義在于人人都安分守己而不要做一個多管閑事的人:當商人、輔助者和衛國者各做自己的工作而不干涉其他階級的工作時,整個城邦就是正義的。毋庸置疑,每個人都致力于自己的工作這條訓誡是正確的,但與現在所說的“正義”并不一致。這里所說的“正義”二字是基于希臘一種極為重要的思想觀念得出的,可能并不恰當,因此有必要回顧一下阿那克西曼德說過的話:
“萬物皆由它而生,萬物湮滅后又復歸于它,這是命運使然。因為萬物按照既定的時間為它們彼此間的不正義而相互補償?!?/p>
哲學出現之前,希臘人就已產生了一種宗教或倫理的宇宙理論。根據這種理論,每個人或每件事物的地位與職責都是規定好了的。但這并不取決于神的意志,而是與連神都要服從的某種自然規律聯系在一起。柏拉圖的正義就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
“正義”這個詞有法律和政治思想兩種不同方向的意義,前者的意義與柏拉圖的觀念更為相似,它與平等沒有關系,主要是指財產權。《國家篇》一開篇就提出了“正義”的定義:正義在于償還債務。隨后,柏拉圖認為這并不恰當,隨即又舍棄了這一定義,但在整篇對話中,我們仍能窺視其中的某些部分。
柏拉圖關于“正義”的定義有兩點值得注意:①它使得權力和特權的不平等但不是不正義,成為可能。衛國者必須擁有一切權力,因為他們是全社會最有智慧的人。在這個定義里,只有當其他階級里出現了有人比衛國者更有智慧的情景,才是不正義的。這就是他為什么要在對話中提出公民升級和降級的原因。②柏拉圖關于“正義”的定義要預先假設有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無論是按傳統方式建立起來的,還是按柏拉圖“理想國”方式建立起來,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實現某種倫理的理想。他所說的每個人的工作,不是由各人的興趣決定,就是由國家根據他的能力決定,柏拉圖更傾向于后者。因此,在確定一個人工作的過程中,政府的意圖起著主導作用。
考察完了柏拉圖的“理想國”,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柏拉圖的烏托邦和中世紀以后所有的烏托邦不同,他是準備付諸實踐的烏托邦,并不是現代人所認為的,那是理想主義者的“幻想”?!袄硐雵敝械脑S多制度,在當時的斯巴達已經得到實現。當時的城邦,請一位哲學家來擬訂法律是通行的做法。梭倫就曾經為雅典這樣做過,畢達哥拉斯也為圖里這樣做過。如果一群柏拉圖主義者要在西班牙、高盧沿海岸建立一個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國”,那是完全有可能的。
對于柏拉圖來說,他很不幸,命運把他帶到了敘拉古。這是一個發達的商業城邦,當時,敘拉古等城邦正在和迦太基進行戰爭。在這樣的氣氛中,任何哲學家都不可能有什么作為。
柏拉圖的理念論
什么叫哲學家
在《國家篇》中,柏拉圖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討論純粹的哲學問題。他說:假設哲學家是王,或者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學家的精神和力量,能把政治和智慧相結合,并把那些只具備一方面的能力而在另一方面則完全平庸的人驅除出去,那么,這個城邦就會安寧而富強;否則,城邦就會遭受災難。不但城邦得不到安寧,連全人類都不會安寧……
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就要問:到底怎樣的人才能被稱為哲學家?構成一個哲學家需要哪些品質?
柏拉圖說:哲學家是能夠“洞見真理”的人。

柏拉圖講學 壁畫
柏拉圖多才多藝,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成就。他的《對話錄》是有史以來最優美的希臘散文,既是藝術品,又是哲學著作。但是,當他試圖對實際的政治施加影響時,卻未能獲得成功。
假設有一個人愛好美的事物,他決心去看一切新悲劇,去看一切新圖畫,去聽一切新音樂。我們說,這個人并不就是哲學家,因為他只是愛美的事物,而哲學家則是深深地愛著美的本身。一個人僅僅愛美,那是在夢中,而認識美本身的那個人,才是清醒的?!皭勖馈钡娜酥皇怯幸庖姡罢J識美”的人則有知識。

柏拉圖的烏托邦 圣納扎羅 油畫
在柏拉圖所描繪的烏托邦中,公民被分為三種類型:衛國者、兵士和普通人,分別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種品性。衛國者依靠自己的哲學智慧和道德力量統治國家;兵士輔助治國,用忠誠和勇敢保衛國家的安全;普通人則為全國提供物質生活資料。然而,衛國者是德高望重的哲學家,只有哲學家才能認識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公正地治理國家。這幅油畫反映的就是這樣的思想。
那么,“知識”和“意見”的區別在哪里呢?柏拉圖對此下了一個結論:意見屬于人的感官所接觸到的客觀事物,而知識屬于超越感官的永恒世界。比如:意見可以涉及各個美的事物,但知識卻可以觸及到美的本質,即觸及到“美的自身”。
由討論“什么是哲學家”深入到“意見”和“知識”的區別,再回到前面講的“國家應該由哲學家來治理”,柏拉圖為理想國設計了兩種開國方式:一種是哲學家成為統治者,一種是統治者成為哲學家。從歷史上看,第一種方式幾乎沒有任何可能性。況且,在一個未經哲學洗禮的城邦,哲學家是不受歡迎的;但一個世襲的君主卻可以成為一個哲學家。而且“只需一個君主就行了,只要一個城邦都服從他的意志,他就有能力制定出一個難以置信的理想政體”。柏拉圖希望能在敘拉古的僭主小狄奧尼修斯身上實現他的理想,然而,這位年輕君主的所作所為讓他感到很失望。
柏拉圖的“理念”學說
在柏拉圖的一系列學說中,有些內容并非源自前人,其中就有他的“理念”論。這一理論由邏輯和形而上學兩部分構成。邏輯部分主要針對字的一般意義。如“貓”這個字,在邏輯上它的意義不是指每一只不同的貓,而是指所有貓都具有的普遍性質,這種性質不隨任何貓的出生而產生,也不隨哪只貓的死去而消亡。也就是說,它是“永恒”的。
如果從形而上學部分來說,“貓”字代表一只理想的貓,即神創造出來的唯一的“貓”,每一只不同的貓都具有“貓性”,但彼此都有差異,正是由于這種差異,也就出現了眾多有各自特點的個體貓。

掌管天文的繆斯女神 浮雕
根據柏拉圖的理念論,哲學家必須研究數學、幾何學與天文學。在柏拉圖之前,天文學主要圍繞四邊形的宇宙論而討論,自柏拉圖開始,古希臘天文學有了新的特色——用幾何系統來表示天體的運動。圖為掌管天文的繆斯女神烏蘭尼亞的雕像。
在《國家篇》最后一卷中,柏拉圖對他的“理念”學說進行了詳細闡述。
柏拉圖認為,眾多的個體必然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形式。比如,雖然有許多張床,但作為“理念”的床只有一個。就像鏡子里的床,僅僅是現象而非實在,如同現實中的床也不是實在的,只是“理念的摹本”;“理念”才是唯一的、實在的床;而且,“理念”這個床是由神創造的。面對神創造出來的唯一的床,人們思考出的是“知識”,而面對木匠制造出的一張張不同的床,我們腦海中產生的只能是“意見”。因此,哲學家們感興趣的只是理念的床,并不包括感官所接觸到的若干張床。
柏拉圖在建構他的“理念”學說時,先進行了一些預備性討論。首先,他把理智世界和感覺世界進行了劃分,又把理智劃分為“理性”和“悟性”。二者之中,理性是認識的高級形式,它只涉及純粹的理念,它使用的方法是辯證的。而“悟性”則是數學里運用的那種理智?!拔蛐浴钡陀诶硇缘脑蚴?,它使用的假設是它自身不能驗證的。比如,在幾何學里,“假設ABC是一個直線三角形”。如果要問:它實際上是不是一個直線三角形,那是不合規矩的。雖然我們有把握說它絕不是一個直線三角形,因為至今為止,我們還不能畫出一條絕對的直線來。數學的特點是:它永遠不能告訴我們實際有什么,它只能告訴我們:如果……則會有什么。感覺世界里沒有直線,如果數學不能給我們提供比假設更有說服力的真理,那我們就必須在一個超感覺的世界里找出超感覺的直線存在的證據來。柏拉圖認為,悟性是無法完成這個任務的,只有理性可以做到這一點。理性證明了,在空間中存在一個直線三角形,關于他的任何幾何學命題我們可以絕對地給予肯定。

術士們的黃道十二宮
在古代,把從事天文、醫藥、占卜等活動的人統稱為術士。術士常常會在仔細研究了天體和黃道十二宮的變化情況后再來安排其儀式。
柏拉圖試圖通過視覺類比,將理智洞見和感覺洞見清楚地區分開來。他認為視覺有別于其他感官,它不但需要眼睛和對象,還需要光線。陽光下的物體,人們會看得非常清晰;而在朦朧昏暗的狀態下,物體會變得模糊;黑暗降臨,人們就幾乎什么也看不見了。理念世界相當于陽光照射下人們所看到的物體,而現實世界則是一片混沌。眼睛就仿佛靈魂,而陽光就是真理或者“善”。對此,他是這樣描述的:
“靈魂如同眼睛:當它凝視著在真理照耀下的事物時,就能讀懂它們,并散射著理智之光;可當它轉身看向朦朧時,只能閃爍不定,一會兒覺得看到的是這種物體,一會兒又覺得是另一種,就像喪失了理智……被識別出的東西具有真理性,而作出識別的人則具有認識能力,這就是我所說的理念,你們將會把它視作知識的原因?!?/p>
至此,那個著名的“洞穴比喻”就被引出來了。他說:有一個很大的地下洞穴,洞頂有一道通光口一直通到洞穴內部,許多囚犯被關在里面。囚徒們的四肢和頭頸被套上了枷鎖,頭不能轉向后面,只能向前看。他們前面是一堵墻,身后是熊熊燃燒的火焰。他們不知道自己和火之間隔著一面與人一樣高的土墻,他們自己和一些東西的影子被火光投射到墻上,遠處不時傳來人說話的回聲。柏拉圖說,就這樣,囚徒們一生所感覺到的唯一實在就是這些影子和回聲。可以設想,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自然會認為這些影子和回聲是全部的現實。
如果有一天,一個囚徒擺脫了枷鎖,逃出洞穴,來到光天化日之下,他看到了那些稀奇古怪但又很實在的事物,他肯定會呆若木雞;感到自己以前被那些影子欺騙了。于是,他想回到洞穴去,把真理告訴那些和他一樣受騙的囚徒,指給他們出來的道路。然而他很難說服那些囚徒,因為,如果離開陽光,他眼前是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見,而別人會覺得他逃出去后變成了一個大傻瓜。
這個“洞穴比喻”含意十分深刻,它告訴我們:人類本身囚禁在自己的心里,人與人之間無法辨別彼此的真實身份。人類的經驗不是現實的經驗,而是存在于人類的思維之中。
毫無疑問,柏拉圖的“理念”學說包含著很多明顯的錯誤。但是,它卻是哲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因為它最早強調了共相的問題,此后這一問題便以不同的形式傳承了下來,直至今日。
柏拉圖的理想天體
在天文學上,柏拉圖的理論很奇怪:他不關心宇宙中運行的實際天體,而是關心所謂的“理想天體”及其運動中的數學問題。這在現代人看來非?;闹嚕浅G珊系氖?,實驗天文學證明了這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觀點。

日心說
哥白尼于1543年出版的《天體運行論》中,摒棄了托勒密地心體系,系統地提出了日心體系,從而實現了天文學的根本變革。
在古希臘,每個人都認為天體應該體現“數學之美”,而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希臘人認為,只有行星在做圓周運動時才能做到。因為柏拉圖的理論核心之一就是“善”,所以這個問題對他顯得特別重要。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有沒有一種假說把行星表面上的無秩序轉化為秩序和美呢?如果有,那么柏拉圖“善”的理念就能得到證明,它的合法性、正當性就會更加有力量。薩摩的亞里士達克提出了符合這一標準的假說:所有的行星,包括地球,都以圓周運動的形式圍繞太陽運行。兩千多年來,這一觀點一直被人稱為妄說。但是,近代的哥白尼竟證明了這個假說。這似乎證明了柏拉圖在天文學上的觀點是正確的。然而,不幸的是,開普勒發現了行星是以橢圓形而不是以圓形在運動,太陽位于一個焦點而不是位于圓心;之后,牛頓又發現了它們甚至不是以標準的橢圓形在運動。于是,柏拉圖所追求的那種“理想天體”的美,終于化成了一場虛幻。
以上一段歷史說明了一個普遍真理:一個假說如果能啟發人們以一種新的方式去思考事物的話,那么,這一假說不論多么荒謬,它都是有用的。
有趣的是,盡管柏拉圖對數學和幾何學賦予了極大的熱情,而這兩門科學也曾對他的哲學發生過很大的影響,但近代的柏拉圖主義者卻幾乎不懂數學,這實在是有愧于先賢了。
柏拉圖的不朽論
以“斐多”命名的對話寫的是蘇格拉底飲鴆前后的談話。《斐多篇》表現了柏拉圖心目中具有最高智慧又不畏死亡的理想人物的形象。
蘇格拉底一開始就說:“任何有哲學精神的人都是不怕死的,而且還會歡迎死亡的到來,但他不想自行了斷,因為那是不合法的?!庇腥司蛦?,自殺為什么不合法。他回答:“在一個秘密流傳的學說中,人被比作囚犯,囚犯不能打開門逃跑;對于這個秘密,我還沒有深刻理解。”在他眼中,人神之間的關系,就相當于牛羊和它們主人間的關系;他說,如果牛羊自行了斷性命,主人是會生氣的。因此,“人不能了結自己的生命,要等待神來召喚,我現在就在等候神的召喚”。他并不畏懼死亡,因為他堅信自己是“去見其他善良而睿智的神,是去跟故去的人們會合,他們比現世及后世的人們都過得好。還有很多更美好的事物在等候著我……”

死者的靈魂 埃及壁畫
從遠古時期開始,人們就開始相信靈魂是不朽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靈魂是單純的、不能加以分解的,有生命和自發性,是精神世界的、理性的、純粹的。此圖表現死者靈魂被帶到埃及法老面前,而死神阿努比斯在一旁監視。
蘇格拉底在臨死前說:死是靈魂與肉體的分離。
他說:“單憑肉體需要食物這一點,它就是人類無窮盡的煩惱的根源。身體容易生病,因而妨礙我們追求真理;身體讓我們充滿了愛戀、肉欲、畏懼及各種各樣的幻想;總之,它剝奪了我們的一切思想的能力。戰爭、殺戮、不停的紛爭都來自于肉體的欲望。戰爭是因為愛錢引起的,因為只有錢,才能供給肉體享用。由于貪婪,我們便沒有時間去學習哲學;而最可怕的是,即使我們有時間去思考,但肉體的欲望總是會打斷我們,給思考造成混亂,以致看不到真理。經驗已經證明,如果人類要對任何事物具有真正的知識,就必須擺脫肉體,這樣,靈魂才能看到事物的本源。這時,我們才能得到我們希望得到的知識。這一切,只能發生在我們死后,我們生前是無法得到的;因為靈魂和肉體如果結合在一起,就不可能有純粹的知識。

理性的秩序 壁畫
在這幅16世紀羅馬尼亞修道院的壁畫中,柏拉圖與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雅典偉大的改革家和執政官梭倫在一起。
“解脫了肉體的愚昧后,我們就會變得純潔,并且和一切純潔的事物相通。我們的四周都是光明,這種光明不是別的,而是來源于真理的光芒。……這種靈魂與肉體的分離和解脫就叫作死。……真正的哲學家永遠都在尋求靈魂的解脫?!?/p>
這些話都帶有神秘主義色彩,可能很大程度上都來自神秘教?!凹儩崱币辉~原是奧爾弗斯派的一種說法,含有某種儀式上的意義。柏拉圖賦予它新的意義:擺脫肉體需要的自由。他認為錢只是為肉體服務的,如果一個人的欲求降到最低,那他沒有錢照樣能活下去。但他同時又認為,哲學家不應該從事任何體力勞動,那他們只能依賴別人的錢生活了。因此,一個貧窮的國家是出現不了哲學家的。這些都是柏拉圖對蘇格拉底觀點的發展。
在《斐多篇》中,西比斯對人死后靈魂是否永存表示懷疑,并要蘇格拉底提出“靈魂不死”的證據來,蘇格拉底對此進行了論證。
論證一:自然萬物都有對立面,而萬物是由它們的對立面產生出來的。既然生與死是對立面,那么,生與死之中的任何一方就必然產生另一方。所以,死者的靈魂是在某個地方存在著,并會按適當的順序回到地上去。圣保羅說,“種子若不死去就不會新生”,就是這個道理。
論證二:知識即回憶,因此,靈魂必定在一個人生前就已存在。支持這一觀點的主要根據是:人類具有如“完全相等”這樣的不能從經驗中得出的觀念。我們有大致相等的經驗,但是絕對相等是永遠不能在我們可以感覺到的對象中找到的;但我們可知道“絕對相等”的意義是什么。既然這些知識不是我們從經驗里學到的,那么必定是從我們生前的存在中帶來的。
“回憶說”被證明成立后,西比斯說:“靈魂已有一半被證明了,那就是:我們在生前靈魂已存在;但還有另一半沒有得到證明,即靈魂在人死后也像人生前一樣存在著?!庇谑?,蘇格拉底又開始了以下證明:
“如前面所說,萬物都是由它自己的對立面產生的,死必定產生生,生必定產生死?!边@時,他又補充了一個觀點,這個觀點在哲學史上有著更悠久的歷史:“只有復雜的事物才可以被分解,靈魂和理念一樣是單一的,而不是某種復合體。所有單一的事物都沒有開始、變化和終結。它們的本質是不變的。”例如:絕對的美只有一個,而美的事物則是千變萬化的。我們看見的事物都是暫時的,看不見的事物則是永恒的。人的身體看得見,但人的靈魂卻是看不見的,因為靈魂是永恒的。

蘇珊娜和長老 意大利 保羅·委羅內塞 16世紀
蘇珊娜是《圣經》中的人物,族中的兩個長老覬覦她的美貌,在她沐浴時玷污了她。此幅繪畫試圖說明:柏拉圖所謂“理性”,實際上是以強意識來壓抑力比多(性沖動)的釋放,而不是用正確的方法對人的欲望進行疏導。
當靈魂將身體當作一種知覺工具時,它就會被身體牽引至一個變化莫測的領域,就會變得混亂而茫然。它一旦接觸到變化,就會被世界所纏繞,失去清醒的意識……但當它回歸自我,靜心凝思時就會走進另一個世界,一個純潔、不朽、永恒的世界……它不會再迷失方向,并與永恒相通,最終也變為永恒。
在柏拉圖看來,真正哲學家的靈魂在生時已經從肉欲的束縛之下解放了出來,他死后就與眾神一起享福。但是,不純潔的靈魂愛戀著肉體,就會變成荒冢里的幽魂,或進入到各種動物的身體里去,變成驢、狼或鷹。一個人雖然品德優異,但不是哲學家,死后將變為蜜蜂、黃蜂或螞蟻等等。
唯有真正的哲學家死后才能升天。凡是不曾研究過哲學以及自身有污點的人,他們是不可能與神同在的;只有愛知識的人才能夠與神同在?!斑@就是為什么真正信奉哲學的人要拒絕肉欲了。因為他們知道‘靈魂只附著于人而已’。”
辯論到這里,西比斯便拿出畢達哥拉斯的“靈魂是一樂曲”的觀點駁斥蘇格拉底,還嚴肅地質問道:“如果琴被毀掉,樂曲還能延續下去嗎?”蘇格拉底立刻否定了“靈魂是一樂曲”的說法,并指出一首樂曲相當復雜,而靈魂卻無比單一。他還指出,“回憶說已經證明靈魂是預先存在的,而樂曲說卻與此相違背……”
最后,蘇格拉底描述了人死后靈魂的命運:善良者升天,作惡者入地獄,中間的則入煉獄。
在《斐多篇》中,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成了后世哲學家的典范。他對世俗的成敗坦然處之,直到最后的時刻仍然保持著安詳、儒雅與風趣,并對自己所信仰的真理表現出了深深的關懷。然而,他的缺點也是明顯的,整篇“對話”充滿了詭辯及不真誠,他試圖用理智來證明他的論點,而不是把理智運用到追求知識上去。他還流露出些許沾沾自喜和油腔滑調。如果臨死時他不去相信他是要與眾神在一起享受永恒的福祉,那么他的勇敢必會更加受人尊崇。遺憾的是,他沒有這樣做。蘇格拉底在思維上是不科學的,他只是想方設法要證明宇宙會投合他的標準。這是對真理的背叛,這是一種哲學罪惡。我們相信,作為一個純粹的人,他無愧于圣者的美譽;而作為一個哲學家,他可能要在科學的煉獄里受難了。
柏拉圖的宇宙生成論
《蒂邁歐篇》包含著柏拉圖的宇宙生成論,雖然其中很多說法并不準確,但對古代和中世紀的思想都產生過巨大影響。
這篇對話中的主角不再是蘇格拉底,而是一個叫蒂邁歐的畢達哥拉斯派天文學家。他所講的大量內容,上迄大西島的傳說,下至人類的創生。
他首先指出:
“一切不變的事物都能被理智和理性認知,而一切可變的則為意見所認知。世界既然是可以感知的,那就不可能是永恒的,而一定是神所創造的。神是善的,他參照永恒來創造世界,并賦予萬物他自己的特點,使它們盡可能完美。由于整個世界處于一種雜亂無章的運動中,因此神就為其創立了一條秩序。神將理智放入靈魂,又將靈魂放入身體。他將整個世界創造為一個既有靈魂又有理智,比例和諧,永恒運動著的生命體?!?/p>

造物主
《圣經》中說:上帝頭一天創造了白天和黑夜,接著幾天又創造了日月星辰,以及各種動物,到第六天就創造了我們人類。
隨后,他還對時間起源和行星作了一番解說:
“創造主和父看到神按照自己的影像創造出來的生物后,感到萬分喜悅,于是他決定進一步完善摹本,使其更像原本;原本既是永恒的,他就要努力讓宇宙也變為永恒。而要把生命完美不朽的特性賦予一個生物又根本不可能,因此他只好為永恒造出一種運動著的影像。天上的秩序安排好后,這種影像便成了既具有永恒性,又遵循數目運動的新事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時間’?!?/p>
時間和天體是同時出現的。神創造出了太陽,于是出現了白晝與黑夜的相續,動物也因而開始學習有關數目和時間的知識……
蒂邁歐還說造物主賦予每個星體一個靈魂。靈魂有感覺,會產生愛情、恐懼和憤怒;他們要想正直地活著,就必須克服這些情感。一個人如果一生為善,死后就會來到他所屬的星座,并在那兒幸福地生活下去。但是,如果他一生作惡多端,來世就會變為女人;如果來世仍然惡習不改,再世就會變為牲畜,并一直輪回下去,直至理性最終獲勝。神將靈魂分別放在地球、月亮和其他星體上,并讓諸神去塑造他們的身體。
蒂邁歐接著提出了一種非常奇怪的空間理論,他說:
“有一種存在是永遠不會變化的,它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毀滅,它永遠不接受外部的任何東西,也永遠不到其他任何東西中去,一切感官都察覺不到它,唯有理智可以思索它。還有一種存在和它極為相似,但這是被創造出來的,永遠運動著的,能被感官所知覺的……第三種就是空間,它是永恒的,不能被毀滅的,并為所有創造物提供了居所;不用感官,它只靠某種虛假的理性就能被認知,而且它不一定是實在的,我們看到它時就像身處夢境……”
蒂邁歐認為,物質世界不是由土、氣、水、火構成的,它的真正元素其實是兩種直角三角形:正方形之半和等邊三角形之半。最初,整個物質世界都處于一片混亂,“每種元素的地位都不同,后來它們才被賦予一定秩序,從而形成宇宙”。神是以形和數來塑造它們的,而且把它們塑造得近乎完美。上述兩種直角三角形是最美的形式,神就是用它們來創造物質。在五種正多面體中,有四種都可以用這兩種三角形構造出來,而四種元素各自的原子又都是正多面體。土的原子是立方體,火的原子是四面體,氣的原子是八面體,水的原子是二十面體。
在柏拉圖所處的時代,正多面體理論還是一種新發現。這一理論是泰阿泰德提出的,他首次證明了只存在五種正多面體,還發現了八面體和二十面體。正四面體、八面體和二十面體都是由柏拉圖所說的兩種等邊三角形構成的,而十二面體卻是一種正五邊形構造,因此他就沒有將其與四種元素聯系在一起。
“神還有第五種建構宇宙的方式?!边@是柏拉圖對十二面體所作的唯一描述,似乎是在暗示宇宙是一個十二面體,可他又在其他地方說宇宙是一個球體。這些矛盾的說法令后人感到困惑。
上面的話題結束后,蒂邁歐又開始詳細分析人的靈魂。他說,靈魂分為不朽和有朽兩種。不朽的靈魂由造物主創造;有朽的靈魂由諸神創造,并“受制于可怕的無法抗拒的情感,包括最能激起罪惡的快樂、抑制善良的痛苦、難以平息的怒火、引人誤入歧途的希望,以及粗暴與恐懼。諸神遵照某種必然規律將這些情感與非理性感覺和毫無顧忌的情愛糅合在一起,創造出人?!彼詈罂偨Y道:不朽的靈魂在頭腦中,有朽的靈魂則在胸中。
柏拉圖哲學中的知識與知覺
近代人一般都認為知識依靠于知覺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在柏拉圖及其他一些學派的哲學家那里,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沒有任何一種稱為“知識”的東西是從感官來的;所謂“知識”,必須是具有概念的。按照他們的看法,“2+2=4”是真正的知識,但是,如“雪是白的”之類的陳述,則是含混的、不確切的,因而不能在哲學體系中占一席之地。

奏樂天使 楊·凡艾克 木板 油彩
柏拉圖認為,沒有一種知識是從感官來的,正如沒有一種感官能知覺聲音和顏色。我們面對這幅畫時,能通過(而不是用)眼睛看到畫面的顏色和意象,但不能用耳朵感知畫中天使所奏出的美妙音樂。
這種觀點可以上溯到巴門尼德,但成為一種明確的哲學形式則應歸功于柏拉圖。在《泰阿泰德篇》中,柏拉圖系統闡述了這一思想。他說:我們是通過眼睛和耳朵來知覺,而不是用眼睛和耳朵在知覺。我們有些知識并不與任何感官相聯系。例如:我們知道聲音和顏色是不一樣的,但沒有一種感官可以知覺這兩者;沒有任何感官可以知覺“一般的存在與不存在,相似與不相似,同一與不同一,以及一與多”;也不適用諸如“榮譽與不榮譽,好與壞”等?!靶撵`通過它自身的功能思想和某些事物的特性,其他的事物則通過身體的官能。”通過觸覺,我們知覺到了硬與軟,但是,判斷它們存在、對立的則是心靈。只有心靈才能達到“存在”這一層面,而只有達到了“存在”,我們才能達到真理。人類不能僅僅通過感官認識事物,因為僅僅通過感官并不能知曉事物是否“存在”。知識在于思索而不在于印象。知識不是知覺。因為知覺“既然不能認識存在,所以它也就不能認識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