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可平治,中庸之道卻做不到——唐玄宗的啟示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有為之君,他們憑借自己的努力,勵精圖治,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但這些人雖然能做到平治國家,卻做不到中庸之道。
關于這一點,《中庸》第八章中說: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中庸不可能也。”
意思就是,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做到平等均衡,但中庸之道完全做到卻不可能。”
有沒有人可以做到治國平天下,但卻做不到中庸之道呢?當然有這樣的人,在歷史上,唐玄宗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開元盛世是中國歷史上幾大盛世之一,當時的中國經濟空前繁榮,國力空前強盛。對外貿易加劇,波斯、大食等各國的商人絡繹不絕。不僅如此,還有很多外國留學生不遠萬里,來長安學習大唐先進的文化和制度。至此唐王朝進入鼎盛時期,這與當時皇帝李隆基的積極進取是分不開的。
女皇武則天去世之后,李隆基先后發(fā)動“唐隆政變”和“先天政變”。掃除了韋皇后和太平公主的勢力,穩(wěn)定了朝局,鞏固了皇權。但此時的唐王朝,歷經多次政治動蕩,元氣大傷,武朝留下的很多弊病,也都需要革除。面對如此混亂的局面,李隆基勵精圖治、奮發(fā)圖強。他想做一個大有為之君,治國平天下,續(xù)寫唐王朝的榮耀,而李隆基也確實做到了。
李隆基為了完成如此宏偉的目標,先后任命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為相,指示他們精兵簡政,裁減多余官員和機構。同時,建立嚴格的考察制度,對違法官員嚴懲不貸。李隆基于每年的十月,就會派官員到各地明察暗訪,聽取民意,了解民間疾苦。經過李隆基的一番苦治,國家面貌大為改觀。《舊唐書》中記載:“貞觀之風,一朝復振。于時垂髫之倪,皆知禮讓;戴白之老,不識兵戈。虜不敢乘月犯邊,士不敢彎弓報怨。年逾三紀,可謂太平。”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無比繁華的開元盛世,卻因安史之亂一朝傾覆,這就要歸罪于唐玄宗做不到中庸之道了。
盛世之時,唐玄宗自滿于傲人成績,對待政事漸漸懈怠,那股勢不可擋的進取之心完全泯滅了。圖治之日,唐玄宗為節(jié)省開支,曾驅逐了后宮的宮女。但守成之時,他貪戀女色,用蝴蝶替自己選擇寵幸的妃子。這還遠遠不夠,他竟然看中了兒媳楊玉環(huán)。為了得到她,唐玄宗竟不顧廉恥,不守宗法,將她召進宮中,還封為貴妃。至此之后,唐玄宗愈墮愈深,可謂紙醉金迷。為了貴妃的享受,李隆基不惜耗費財力,專門修建從嶺南到長安的貢道,用來運送荔枝。
不僅如此,唐玄宗在圖治之時任命的賢良之臣,也都被罷免不用,取而代之的是楊貴妃的“關系戶”。貴妃的大姐、三姐和八姐分別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其兄長楊國忠被封為丞相,同時兼任多個重要職務,把持朝政,朝綱十分混亂。正如《長恨歌》寫到:“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與此同時,在軍事上,唐玄宗過于信任安祿山,任命他為三鎮(zhèn)節(jié)度使,也沒有設置牽制力量,使得安祿山在北方邊境一家獨大。圖治之時,唐玄宗過于重視邊防和文治,大幅裁減內地士兵人數。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導致內地無兵可調、無將可用。后來,經過長達八年的平叛,安史叛軍終于被剿滅。但唐王朝也極盛轉衰,元氣大傷,唐玄宗也失去了皇位,被立為太上皇,最后在悔恨中孤獨死去。
那么,從這段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是一個平治國家的皇帝,也要恪守中庸之道。皇帝喜歡一個人可以,但要適可而止,不能愛屋及烏,沒有節(jié)制。信任一個人可以,但防人之心不可無,要做到分權制衡。治理國家時,也要均衡發(fā)展文治武功,不能過于重視一方,致使天平傾斜。有所成就之后,還要有危機意識,不能因此自鳴得意。
所以,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要做到中庸,做不到就慘了。就像秦始皇,他也是平治國家的高手,但是消滅六國之后,建設國家之時,急于求成。過于壓榨民力,筑長城,修直道,建阿房宮等,逼得人民走投無路,只能造反。再比如,隋文帝愛老婆可以,但是怕老婆就不行了。他耳根子軟,聽信獨孤皇后的讒言,立了楊廣為太子,成就一生中最大敗筆。
以上這些事例無不證明,想要完全做到中庸之道是很難的。正如《中庸》中說:“天下國家可均也,中庸不可能也。”
2.爵祿可辭,中庸之道卻做不到——劉伯溫的啟示
在這個世界上,愛慕名利的人很多,但名利兼收的人卻極少。在這些極少的人中,能夠輕視名利的更是鳳毛麟角。在這些鳳毛麟角的人物中,能完全做到中庸之道的,幾千年恐怕也很難見到一個。正如《中庸》第八章中說:
爵祿可辭也,中庸不可能也。
意思是,官爵俸祿、功名富貴是可以辭掉的,而中庸之道完全做到卻不可能。
對于劉伯溫這個人,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智慧的代表,完全可以與諸葛亮比肩,甚至超過了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只幫劉備三分天下,而劉伯溫卻幫助朱元璋成就了一統的大明王朝。在民間,更是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盛譽。
可以說,劉伯溫不僅富有謀略,而且還有很好的品質,那就是不慕名利。有一次,朱元璋想把擊敗陳友諒的頭功歸于劉伯溫,但是劉伯溫推辭不受。不僅如此,別人的官越做越大,他卻越做越小。大明王朝建立后,按照劉伯溫的功勞,本應授予公爵,但劉伯溫依舊推辭,后來實在推不過,才勉強接受了伯爵。再到后來,劉伯溫就干脆辭官回鄉(xiāng),歸隱山林。雖然劉伯溫爵祿可辭,但是他卻不能做到中庸之道,最后死于非命,沒有善終。
那么,劉伯溫究竟是怎么死的呢?那就要從他和朱元璋的一次對話說起了。《明史》中是這樣記載的。
當年李善長為丞相時,權力通天,朱元璋就想罷免李善長,但苦于沒有合適的人選。于是,朱元璋就去詢問劉伯溫的意見。劉伯溫說李善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完全可以率領群臣。朱元璋聽到后就很不高興,就接著問道,楊憲這個人怎么樣?劉伯溫回答說,才能夠了,但是品德不行。朱元璋又問,那汪洋廣如何?劉伯溫說,汪洋廣鼠目寸光,還不如楊憲呢!朱元璋再問,那你看胡惟庸行不?劉伯溫說,胡惟庸就是一個小牛犢,如果讓他犁地,不把犁轅弄壞才怪呢!
朱元璋看著自己提出的人選都被否定了,就說:“那就只有先生可以擔任了。”誰料劉伯溫說:“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意思是,臣過于嫉惡如仇,又不想處理具體的瑣事,一旦擔任恐怕辜負了皇上的圣恩。天下之大,何患無才,只要陛下用心就可以了,適才提到的幾個人,真的沒有合適的人選。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劉伯溫確實不慕名利,但也確實不能完全做到中庸之道。首先,劉伯溫對人過于求全責備,事事要求完美。劉伯溫對這些重臣,一一否決,沒有做到成人之美。
其次,劉伯溫聰明外露,道破天機。縱使他看透了一切,也縱使這些人實在不行,那也沒必要評頭論足,將缺點和盤托出。因為一旦說破,傳出去,就會遭到別人的怨恨。而事實也是如此,史料記載,劉伯溫病重時,胡惟庸曾派人給他診治,開了一些藥,服后,腹中就有拳頭大小的石頭似的積物。1375年3月,朱元璋見劉伯溫病情惡化,派人護送他回老家。回家只一個月,劉伯溫就帶著滿腔怨恨離開了人間,終年65歲。一代高潔之士,就這樣因為口無遮攔而殞命了。
再者,劉伯溫過于清高。朱元璋未稱帝時,遙奉韓林兒為皇帝,每到歲首就專門設壇拜謁,唯獨劉伯溫不拜,不拜就不拜,還說:“一個放牛娃,有什么可拜的?”《明史》中是這樣記載的:“初,太祖以韓林兒稱宋后,遙奉之。歲首,中書省設御座行禮,基獨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為!”如此清高,對誰都看不起,確實有違中庸之道。
相比劉伯溫,漢初的張良和蕭何就能夠恪守中庸之道,做到了善始善終。比如張良,漢朝建立后,張良也辭官歸隱,拒絕俸祿。但是張良歸隱就比劉伯溫徹底多了,甚至連劉邦都不知道張良的行蹤。再比如蕭何,他雖然沒有隱居,但也是恪守中庸之道。在他病重時,惠帝問他誰可為相。蕭何說:“知臣莫如主。”惠帝說:“曹參何如?”蕭何點頭說:“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從以上事跡可以看出,劉伯溫在中庸之道上仍有差距。劉伯溫雖然爵祿可辭,但中庸之道卻做不到。正如《中庸》中說:“爵祿可辭也,中庸不可能也。”
3.利刃可蹈,中庸之道卻做不到——項羽的啟示
在中國歷史上,不乏勇武之人。這些勇武的人,沖鋒陷陣,于萬人軍中取人首級都是小菜一碟,可謂人人敬畏的大英雄。但即使這樣,做人做事卻很難把握分寸感,很多時候都做不到中庸的標準。可見,中庸的履行、分寸感的把握,甚至比戰(zhàn)場殺敵還要難得多。正如《中庸》第八章中所說:
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意思是,劍樹刀山是敢直接踩上去的,而中庸之道完全做到卻不可能。
在歷史上,這種情況屢見不鮮,西楚霸王項羽就是這樣一個人。
項羽這個人讓大家很是喜歡,比如李清照就歌頌過項羽,她在《夏日絕句》中寫道:“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更是冒著很大的風險,破格提拔《項羽傳》為《項羽本紀》。那么,項羽憑什么深受大眾喜愛呢?還不是因為他是個悲劇英雄,博得人們一把同情的眼淚。項羽的悲劇是如何造成的呢?這與他做不到中庸之道有很大關系。
一提到項羽,就離不開另一個響當當的名字,那就是“楚霸王”。楚霸王這個稱呼是項羽自封的,項羽不喜歡舞文弄墨,不喜歡治理國家,唯獨喜歡炫耀自己的武力。戰(zhàn)場之上,他無所畏懼,舍身忘死,上刀山下火海,可以說眼皮都不眨一下。那么,項羽的武力究竟有多厲害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起義的消息不脛而走,項羽知道后,只身一人闖入縣衙,殺死了近百人,還武力奪取了軍隊。《項羽本紀》的記載是:“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意思是,項羽殺了數十人,整個官府都屈服于項羽的武力,竟沒有人敢起身。可見,項羽是多么勇猛!
后來,項羽于巨鹿與秦軍對抗,當時的項羽只率領五六萬人,秦軍卻有四五十萬之眾。雖然雙方實力懸殊,但項羽破釜沉舟,以一當十,一舉消滅了秦軍主力,這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戰(zhàn)。巨鹿之戰(zhàn)后,項羽劍指咸陽,沒用一兵一卒就嚇得劉邦乖乖就范,不得不到鴻門宴上親自賠禮道歉。項羽本該聽從亞父范增的建議殺掉劉邦,卻由于心慈手軟錯放了他一馬。
再后來,劉邦和項羽徹底撕破了臉皮,劉邦趁著項羽平定齊國,內部空虛之時,率領56萬大軍占領了項羽首都彭城。項羽得到消息后,親率3萬精兵,連夜奔襲,沒過幾天就一舉擊潰漢軍,劉邦只得落荒而逃。在逃跑途中,劉邦十分狼狽,他為了馬車能夠跑得快些,不惜將自己的一雙兒女扔下馬車。后來,項羽與劉邦在滎陽相持不下,項羽趁著和劉邦對話之機,隔著鴻溝竟一箭命中劉邦胸口,劉邦差點因此斃命。
隨著戰(zhàn)爭的進行,項羽最終被圍垓下。這是項羽最后一次炫耀武力的機會了。當時,項羽率領二十八騎沖出漢軍重圍,斬將刈旗,猶入無人之境。殺至烏江邊后,項羽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就拔劍自刎了。至此,項羽戰(zhàn)神的神話終于完結。
一代梟雄項羽的失敗是注定的,因為他沒有恪守中庸之道。《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就記載了韓信對項羽的評價,韓信說:“名雖為霸王,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意思是,項羽雖然看起來強大,其實不堪一擊。如果劉邦能跟他反著干,善用天下勇武之人,一定能夠打敗項羽。那么,韓信為什么這樣說呢?
其一,項羽沒有全局意識。他放棄富足、險要的秦地,定都無險可守的彭城,失去了地利。他忽略后方的建設,導致楚軍沒有穩(wěn)定的供給。所以,為了口糧,楚軍常常走到哪里,就搶到哪里,導致民怨沸騰。后來,項羽稱霸,竟然殺死了起義軍共立的名義上的皇帝——楚義帝,種種做法,讓他失了民心。
其二,項羽過于殘暴。他先坑殺了秦軍20萬,到達咸陽后,又殺了投降的秦王子嬰,還大肆劫掠,焚毀了咸陽的宮殿,導致大火3個月都沒有熄滅。中華民族無數的文化遺產,包括工藝品和典藏圖書在內,淪為灰燼。焚書的罪魁禍首可能不是秦始皇,而是項羽。而且,一旦有人說他的壞話,他就烹之。與劉邦鴻溝對峙時,也是揚言要烹了劉邦的父親,頭腦不夠靈活。
其三,項羽剛愎自用,不能知人善任。比如范增就曾勸說項羽早殺劉邦,以除后患,但項羽沒有聽從。后來他竟然相信流言,中了陳平的離間計,放逐了范曾,導致范增死于半途。韓信也曾追隨過項羽,也給項羽提過意見,但項羽卻不重用韓信這個軍事天才,韓信這才投到劉邦的帳下。
其四,項羽過于愛面子。當他到達咸陽時,有人勸他在關中稱王,他卻總想著回老家炫耀富貴,說:“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后來,垓下突圍時,不但不檢討自己,還將自己的失敗歸結于天命。突圍之后,不堪失敗的屈辱,不肯乘船過江,竟拔劍自刎。別人沒有殺死他,他自己卻殺死了自己。
由此可見,勇猛是好事,但勇猛不代表莽撞,還得使用計謀。勇猛是好事,但勇猛不代表殘暴,還得施以仁義。勇猛是好事,但勇猛不代表剛愎自用,還得聽取別人的建議。勇猛是好事,可以取得一時、一地的勝利,但想取得長久性的全局勝利,還得全面發(fā)展,恪守中庸之道。
所以,中庸之道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如果內在的修為不夠,哪怕這個人利刃可蹈也無濟于事,頂多稱霸一時,卻不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