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破界限——既不過于容忍,也不過于強悍
在網上,有一些關于性格差異的帖子很熱門,如一輩子也無法理解的性格差異,你到底知道多少?”……其實,關于性格差異問題,幾千年前的孔子早就給出了答案了。
關于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區別,《中庸》第九章中說: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意思就是,子路問如何才算得上“強”。孔子反問道:“你問的是南方人的強,還是北方人的強?還是你認為的強呢?用寬厚柔和的態度去教化,不以不合道義的方式報復他人(有的版本解釋為:不報復蠻橫無理的行為),這是南方人的強,品德君子一般處于這種強。經常枕著刀槍、穿著盔甲睡覺,死而無悔,這是北方人的強,強悍勇士常處于這種強。”
由此可見,南方人柔中帶剛,用寬厚、仁義的方法去教化人,哪怕別人對自己蠻橫無理的人,也不愿意用同樣的態度報復對方,而是隱忍克制,善于以德報怨,以柔克剛;北方人勇毅、果敢,衽本義為衣襟,衽金革引申為穿盔甲,就是說北方人哪怕是沖鋒沙場,上刀山下火海,也能視死如歸。然而,凡事都有個度,過于柔弱和過于剛強都是致命的弱點,君子的寬柔太過,就變成了軟弱可欺,強悍者過于霸氣外露,則可能淪為兇惡的暴徒,有時候甚至會橫尸街頭。真正的高手能夠掌握“強”的分寸感,將寬柔和強悍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從而達到一種不偏不倚的中庸狀態,此之謂“剛柔并濟”。
一個人如果過于柔弱,就會變得唯命是從、逆來順受了。如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唯唯諾諾,一切聽從命運的安排,不知反抗。還有阿Q,只能用精神勝利法意淫,卻不敢大聲開口為自己爭取自由和平等的權利。正因擅長柔道,南方人說話一般都比較委婉,很多時候都不直說,喜歡繞彎子。曾經有這樣一個笑話,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
在南方,有一位美女從樓上跑到樓下要了一杯水,然后帶著這杯水跑到樓上。沒過多久,這位美女帶著空杯子跑了下來,又要了一杯水,又帶著這杯水跑到了樓上。誰知不一會,這位美女又跑了下來,問有沒有可以盛水的大杯子?樓下的鄰居就說:“要不您干脆一次性喝飽了再上去?”美女說:“我不是喝水,我是家里失火了。”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形象地反映了過于委婉是行不通的。那么,過于剛強行不行呢?同樣是行不通的。有些人過于強悍,不知道講理,喜歡付諸武力。就像《水滸傳》中的108條好漢,大多數都只知道打打殺殺。還有《隋唐演義》中的綠林好漢和武俠小說中的俠客義士,都是不講規則,只認拳頭。《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其實也是這樣的例子。
有一天,張飛把豬肉放在了井水中,怕別人偷走就搬了一塊大石頭壓在了井蓋上。正要離開時,又覺得這樣做沒啥意思,就在石頭上寫了一句話:“誰能搬走大石頭,拿走好肉一刀。”寫完之后就離開了。過了一會,口渴的關羽來到了井邊,搬開大石,發現了里面的豬肉,又看見了石頭上的字,就拿刀切了一塊。正要走時,恰巧張飛趕到,被大聲喝住。
張飛此時心想,這個人拆了我的臺,不給我面子,還白拿走我一塊豬肉,哪有這樣的便宜事?于是,張飛主動挑釁,關羽也不甘示弱,二人就當街打起來。正在打斗之時,劉備闖了過來,用雙手分別抓住兩人的手腕,用力的往兩邊分,往下一壓,關張就被分開了。于是二人都被劉備的力氣震服,才坐下來好好談判,最后越聊越投機,這才有了桃園結義。
其實,光從這件事來看,張飛不守規矩,還想武力討回自己的肉,可謂強悍。而劉備勸架也是通過以暴制暴,以武服人。但好在三人都掌握了分寸,才沒讓局勢惡化,這就比網上的笑話強多了。話說,兩個北方人在街上對視了一眼,相互說了一句:“你瞅啥?”結果就因為這一句話,兩個人打的頭破血流。可見,過于強悍也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不論是過于寬柔,還是過于強悍,都不是真正的強大。我們只有打破界限,掌握陰陽和合法則,調和寬柔和強悍兩種特質,才能讓自己真正成為“中”國之強人。
2.和而不流——與人和睦相處而不同流合污
中國幅員遼闊,有許多堪稱奇跡的自然奇觀,其中就包括“涇渭分明”。渭河起源于甘肅,涇河發源于寧夏,由于含沙量不同,正好是一清一濁。當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區相匯時,清水雖和濁水同流一河,卻依然保持一清一濁。二水和睦相處,彼此互不影響,這就是涇渭分明的奇特現象。后來,這種現象引申到人際關系中,也就是所謂的“和而不流”。
關于和而不流,儒家經典《中庸》第九章中說: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意思是,君子能與人和睦相處而不隨波逐流、同流合污,這是矯正之后的強!
什么是“和而不流”?“和”就是與眾人和諧共處,不流就是不隨大流、不人云亦云、不同流合污、不跟風,能夠堅持自我。有的人過于軟弱,容易隨波逐流,所以必須加以矯正。經過矯正之后,就能夠掌握“和而不流”的分寸感,一方面能夠跟別人和睦相處、打成一片,同時又剛毅獨立,能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則,從此不再隨波逐流,處處被別人影響而被牽著鼻子走。
關于這種“和而不流”的觀點,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薛瑄在《讀書錄》中所說:“恭而不近于諛,和而不至于流,事上處眾之道。”意思就是,對人恭敬但卻沒有阿諛奉承的姿態,與人和諧相處、打成一片但又不隨波逐流,這是對待上司領導以及為人處世的獨門法則。
從某種意義上說,所謂的“和而不流”,說的就是做人的分寸感。在歷史上,柳下惠就是這樣一個極具分寸感的大師級人物。
關于柳下惠,民間廣泛流傳的是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但真實的柳下惠要比坐懷不亂高潔得多。孔子評價他是“被遺落的賢人”,孟子尊他為“和圣”。《戰國策》中說:“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櫵采者,死不赦。”意思是,當年秦國攻打齊國時,法令規定,凡是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之內砍柴的,要處以死刑。所以,柳下惠的聲望可見一斑。
那么,這個柳下惠究竟是什么人?他憑什么受到如此推崇呢?這就與他“和而不流”的做人分寸感有很大關系。關于這一點,《論語》和《孟子》中都有所記載。柳下惠究竟是如何把握分寸感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柳下惠,字子禽,春秋時期魯國人。當時的魯國大權掌握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逢迎他們,于是接連遭受三次罷免。100多年后,孔子談這件事時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臧文仲是竊取權位的人,明明知道柳下惠賢德,卻不重用他。
柳下惠雖在魯國不受重用,但其它國家卻以高薪厚爵聘請他。誰知,他都一一回絕。他解釋:“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論語·微子》)意思是,我憑借正道侍奉君主,永遠不會改變,到別的地方就能免得了三次被免嗎?如果想走歪門邪道侍奉人,我又何必離開自己的國家呢?
不僅孔子,后來的孟子也談及柳下惠。《孟子·萬章下》中說:“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意思是,柳下惠不因侍奉昏君而羞恥,也不因官小而推辭。為官時全心全意,不隱藏自己的才華,一定照規矩辦事。被人拋棄也不怨恨,和無知的鄉下人相處也很開心,甚至高興到不忍離開。他說:“你是你,我是我,就算你在我身旁赤裸身體,也不能沾染我啊?”所以,聽到柳下惠的故事,心胸狹窄的人也開闊了,刻薄的人也都敦厚了。
是啊,你是你,我是我,我可以與你和諧共處,但不會同流合污。正如,《菜根譚》里說:“休與小人仇讎,小人自有對頭;休向君子諂媚,君子原無私惠。”意思是,不要和無德之人結仇死碰,無德之人壞事做盡,自有對頭;也不要向君子獻媚,因為君子無私,不會因此而對你更好。
那么,同樣是做人,柳下惠可以做到堅持自我,不同流合污,但有的人卻做不到。有的人可以做到堅持自己,但卻做不到和睦相處。像伯夷、叔齊那樣隱居山林,不食周粟,在首陽山上餓死,即使學了一身本事,對這個世界又有什么益處呢?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多人都是這樣,很容易受到世俗環境熏染。這樣一來,雖是做到了與世俗和睦相處,但卻不能堅持正道。比如,身邊的朋友人都吸煙,別人也時不時地遞給你一根,你多次拒絕,最終沒忍住,同流合污了。
其實,正確的做法是和而不流。堅持自己的原則,但也要和朋友和睦相處。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樣,雖身處淤泥之中,但依然亭亭玉立。魯迅在《華蓋集·“碰壁”之馀》中說:“平時憎惡我的總希望我做一個完人,即使敵手用了卑劣的流言和陰謀,也應該正襟危坐,毫無憤怨。”
所以,和而不流,與人和睦相處而不同流合污,這才是人生的正確態度。
3.中立不倚——把握中庸的分寸感而不偏不倚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夠看到很多“和事佬”,總是做“好好先生”。遇到糾紛和斗爭,他們不表態、不發表意見,是個誰也不得罪的老好人。比如遇到兩方爭吵,“好好先生”不會主持正義,而是會想著如何不得罪人。這些“好好先生”看似中立不倚、不左不右,實際上是有違中庸之道的。人們把這類人稱為“騎墻派”。當國家民族遇到外來侵略時,這類人會第一時間做內奸。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中立不倚”呢?“倚”這個字,可以當倚靠來講,比如人“倚靠”別人站著時,身體就自然不正,就是在偏袒一方。所以,中立不倚就是保持中正的態度,依照法律、規矩和原則做事,這才叫不偏不倚。
關于這一點,《中庸》第九章中說:
中立而不倚,強哉矯!
意思是,真正的君子能夠保持中道而不偏不倚,這正是矯正之后的強!
一個能做到中立不倚的人,才是最堅強的人!做不到不偏不倚的人,總是走極端,禍患就不遠了。《左傳》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
春秋時期,宋國大夫華元率軍攻打鄭國。為了鼓舞士氣,華元殺羊犒賞士兵,卻唯獨忘了自己的車夫羊斟。羊斟看到大家吃的很開心,卻沒有自己的份,感到莫大的屈辱,于是決定報復。
戰爭開始,華元乘著羊斟駕的戰車出征了。在兩軍激烈交戰之時,羊斟對華元說:“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意思是,昨天分羊的事情你說了算,今天駕車的事我說了算。于是,羊斟就駕著戰車駛到了敵營,華元隨之被俘,宋國也因此戰敗。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出,分羊肉雖是小事,但也得做到不偏不倚才行。因為羊肉雖小,卻代表了賞罰。賞罰分明對于任何領導者都是極其重要的,如漢代名將霍去病,在大獲全勝之后,不敢獨享皇帝賜予的美酒,就倒入泉水之中,與士兵們共同享用。這個典故成為了“酒泉”這個地名的來歷。該賞則賞,該罰則罰,有多大功,受多大賞,不偏不倚,這才是一個優秀領導者應該做的。否則,干得少拿得多,干得多拿得少,團隊能不離心離德嗎?
然而,立大功者在受賞時也要有度。拿得多可以,拿太多就是貪得無厭,就是沒有做到不偏不倚。《韓詩外傳》中記載了一個全身而退的故事——
孫叔敖是春秋時期楚國的賢相。正當官運亨通、如日中天之時,他遇到了一個自稱狐丘丈人的人。狐丘丈人問他:“你知道這個世間的三利三害嗎?”孫叔敖說:“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問何謂三利,何謂三患?”意思是,我不聰敏,哪里能知道呢?請你給我講講吧。
狐丘丈人說:“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歸之。此之謂也。”意思是,爵位越高者,人就會妒忌他;官位大者,君主就會厭惡他;厚祿多的人,就會遭至怨恨。
孫叔敖說:“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意思是,我不這么認為,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志向就越小;我的職位越大,我做事就越小心翼翼;我的俸祿越豐厚,我施舍給窮人的就越多。請問這樣做的話,能夠免除禍患嗎?
狐丘丈人聽到后說:“這是善言啊,堯舜恐怕都做不到這一點。”
從這次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孫叔敖能夠把握生活的分寸感,真正踐行了中庸之道。對待錢財、名聲和官職,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所節制,這才是中立不倚。不知歷史上有多少名臣,就是把權力、名聲、財富看得過于重要,于是才慘遭屠戮,最后身死人手的。
其實,中立不倚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比如在法官斷案之時,就該保持中立,采取依法斷案,不能因為自己的喜惡來偏袒一方。再比如,看待歷史也要做到中立不倚,要客觀評價一個人,不能因為他的過錯就忽略他的功績;也不能因為他的名聲好,就對他的過錯忽略不計。做父母的也要做到中立不倚,對待子女要一碗水端平。袁紹和劉表就是因為深愛小兒子,沒有遵照當時慣例,非要立小兒為繼承人,結果鬧得幾個兒子自相殘殺,斷送了苦苦經營的江山。
無論是看古書還是看古裝影視劇,我們都能看到古人在談論重要事情時,大都是正襟危坐的樣子。為什么呢?因為身正才能心正,心正才能中立不倚。而中立不倚,正是中庸之人應該掌握的分寸感。
然而,學習分寸感最難的是什么?是堅守。有些人在順暢環境下,可以做到堅守分寸感,但稍微遇到一點困難就改變了初衷,違背了圣賢的忠告。關于中庸之道的操守問題,《中庸》第九章中說:
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意思就是,國家有道,君子不改變窮困時的操守,是堅強的矯矯者!國家無道,至死也不改變生平的氣節,是堅強的矯矯者!
總之,不管時代有道無道,我們都要保持操守和氣節,內心的分寸感始終如一。我們追求人生理想也是如此,認準了就要堅守下去,不可在外界誘惑下忘記初心。記住,勿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