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分寸感是至高無上的品德,做到者必是人中龍鳳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章巖
- 3125字
- 2019-12-25 14:54:19
1.分寸感至高無上,極少人才能做到
“分寸感”這個詞并非今日才有,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F在所謂的分寸感,通常指一個人在做人做事時能掌握界限,不偏不倚剛剛好。
分寸感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情商高低,以及一個人的自控能力。一般來說,具有分寸感的人,做人更有親和力,做事會更加細心,成功概率也會更高。《中庸》第三章中說: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意思就是,孔子說:“中庸這種法則真是至高無上了,但卻是很難掌握的,需要一個人長時間修煉,民眾很少有人能做到,這種情況已經很久了?!?
所謂分寸感,就是做人做事不偏不倚剛剛好。可以說,凡是能做到分寸感的人,必定是非凡之輩。一旦失去分寸感,即使是名揚四海之人也將跌落凡塵。關于分寸感,《戰國策》里曾記載過孟嘗君的故事——
孟嘗君從小天資聰慧,做人做事知進退、有分寸,而且待人和善,尤其對待自己的門客,更是寬容。他在老百姓中也擁有良好的聲譽。這人一旦出名了,惦記的人就多了,秦昭王聽聞孟嘗君高尚的品德,想邀請他去秦國做官,孟嘗君本想一試,但他的賓客們都不看好,并紛紛勸阻。孟嘗君聽從了眾人的勸告,再三思考后,決定放棄這個機會,繼續過他的小日子。
孟嘗君本可以過著平淡的日子,安度晚年,但他最后還是抵不住誘惑,跑去秦國做了官,途經趙國的時候,被趙國的平原君熱情相邀,趙國人對孟嘗君的名聲早就耳聞,都想近距離觀瞻這孟君子的相貌。結果一看,大家發現孟嘗君矮小瘦弱,于是開始發笑,紛紛議論起來:“本以為孟嘗君是個魁梧的大丈夫,原來是個瘦小的男人!哈哈哈?!泵蠂L君聽后大怒,一下子斬殺了幾百個趙國人。這個時候,他就開始喪失分寸感了。后來,孟嘗君排除萬難,終于回到了齊國,誰知卻被齊王所猜忌,將他貶到邊境,幾年后孟嘗君就病死了。
你看,剛開始的時候,孟嘗君很好地把握住了分寸感,所以做人做事人人稱贊。然而,可惜的是他并沒有堅守下去,后來受不住誘惑,跨過了那條界限,踏上了秦國的朝堂,還因為別人的譏笑濫殺無辜,這個時候的他已經徹底喪失分寸感,毫無君子風度可言了。失去分寸感,又如何能落個好下場呢?
由此可見,君子和庸人的區別在于分寸感,很多時候就在一念之間。的確,分寸感是很難做到的,只有極少數人才得其法。大多數人窮其一生,都不得其門而入。也有些人,天生悟性不錯,加上頭腦靈活,很容易就能正確把握分寸感。遇到尷尬的場面,他也能憑借自己的創意輕松化解。下面請看這則案例——
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曾舉辦一個宴會,邀請文武百官前來參加。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帶著自己的兒子諸葛恪也來了。宴會上,孫權喝的有點多,看著諸葛瑾的臉,笑著讓人牽來一頭毛驢,他在毛驢身上寫了“諸葛子瑜(諸葛瑾字子瑜)”四個字。百官看著這頭驢,又看了看諸葛子瑜的臉,別說還真有點像,于是都哈哈大笑起來。諸葛子瑜沒有笑,他覺得很尷尬,但又不能發作。
這個時候,他的兒子諸葛恪認為吳王玩笑開過分了,于是站起來說:“請大王允許我在毛驢身上加兩個字吧!”諸葛恪在后面寫下“之驢”兩個字,這兩個字加的甚是巧妙,既沒有打孫權的臉,也保住了父親的顏面。見到諸葛恪如此才思敏捷,而又極其有分寸,孫權決定把此驢賞賜給他。后來,孫權一天比一天喜愛信任諸葛恪。公元245年,丞相陸遜病逝,諸葛恪升任大將軍并代領其兵。公元252年,孫權病危,將諸葛恪任命為托孤大臣之首。
單就這件事而言,諸葛恪的做法很有君子風度,他掌握了君臣之間微妙的分寸感,既沒有侵犯孫權的威嚴,又幫自己的父親化解了尷尬。乃至后來孫權喜愛他,也是因為他恰到好處的分寸感。他的聰明才智既可以幫助孫權鞏固王位,又能讓孫權不忌憚他,可以放心地重用,說明諸葛恪早期深諳中庸之道??上У氖侵T葛恪在后來也犯了獨斷專行、自以為是的錯誤,背離了分寸感的正道。
分寸感就像一件趁手的武器,能幫助你在復雜的世界上走得更加順風順水。當然,分寸感這把武器并不好掌握,大多數人都用它來傷了自己。要知道,世界上的誘惑太多,不定哪天就會越過禁忌,喪失分寸感,招致惡果。
從古至今,各種事例都體現出分寸感至高無上的好處,卻很少人有人能從一而終地堅守。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并堅守分寸感,從而讓人生更加完善。
2.范蠡的分寸感——商圣的啟示
你知道中國的“商圣”是誰嗎?我國被稱為“商圣”的只有三個人:范蠡、白圭和胡雪巖。其中,最為公認的一個就是范蠡。范蠡的一生堪稱傳奇,他總能在亂世中找到謀生之路。他先是助越王成就一番大業,隨后功成身退,投身商海,成為當地的首富之后卻又三散家財。他的故事被后人廣泛流傳,成為美談,然而在羨慕之余,你是否能從他的故事中悟出什么人生道理?他為何能如此成功?其實,他靠的就是玄之又玄、妙不可言的分寸感。
雖然分寸感很難做到,很多看似很精明的人都沒有堅守到底,但范蠡的所作所為詮釋了分寸感的博大精深。
最開始,范蠡是越王勾踐的大臣,他陪著越王敗落又東山再起,忠心耿耿地助他成就霸業。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后,無臉面對列祖列宗,想要以死了結,范蠡勸越王向吳王求和,并陪越王一起在吳國作奴伏罪,同時賄賂吳王身邊奸臣。吳王聽信讒言,便放走越王勾踐回國。越王勾踐為了一雪前恥,臥薪嘗膽,沒日沒夜地鍛煉自己,磨練意志,就是為了某一天能將吳國滅了報仇。中間有幾次機會,越王想進攻吳國,范蠡說:“不可。”越王一忍再忍,七年之后,終于完成了復仇大任,滅了吳國。吳國的使者來向越王求和,越王于心不忍,想要放他一馬,范蠡說:“吳國必須除掉,這是上天把吳國送給越王的,不遵從天意會遭報應的?!痹酵跣能?,范蠡便替越王殺了使者,吳王聽說后便自盡了。
越國慢慢強大起來,開始進軍橫掃其他國家,越王成為當時的霸王,整個國家安居樂業,越王獎賞有功勞的人,范蠡卻在此時提出辭官隱退。越王身邊另一個大臣文種對此不解,問范蠡為何這么做?范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是個可共苦卻不能同享樂的人,我勸你也快走吧,小心受害??!”文種不信,繼續做他的官,結果被范蠡言中了——文種被越王忌憚,自盡身亡。
范蠡在助越王成就一番霸業之后,并沒有貪圖榮華富貴,反而將人性、局勢看的很清楚,越王已經無人能擋,當他的對手都被消滅的時候,他就開始忌憚身邊的人了。范蠡很清楚這一點,于是他放棄了地位、權力,辭官回家,一身輕松,還免去了殺身之禍,實在是高明。他的行為,深刻體現出分寸感的真意。
辭官以后,范蠡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間,據說他攜帶美女西施遨游江湖。后來,他化名為鴟夷子皮,做起了商人。他白手起家,憑借聰明才智,很快就成為當地的富豪,但是他把自己的家產都分給了當地的百姓,用來救濟窮人,自己輾轉到了下一個地方,再次成為首富。最終,他三散家產,留在了陶地,被后人稱為陶朱公。范蠡說:“我做官只做到宰相,白手起家能掙到千金,我不是為了錢財而來,能做到如此地步,已經達到了極點。”他深諳物極必反的道理,每次達到極點的時候,就分散家財,可沒想到幾年以后又成了大商巨賈。
可以說,范蠡的一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在官場上,范蠡做到了相位;在商界,三次成為首富;在愛情上,據說俘獲了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的芳心,二人泛舟湖上,浪漫而逍遙?!独献印返诰耪轮姓f:“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又說:“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狈扼坏乃魉鶠檎堑兰业捏w現,遵循了老子所推崇的天道人心,因從自然,時刻把握進與退的分寸感,這才獲得了從政、經商、愛情的三豐收。
分寸感看似很難做到,其實也很簡單。我們看范蠡,他所做的事情,都能讓自己達到某個領域的巔峰狀態,可是他又不留戀于高處的快感,每每到了極點,就迫使自己降落重頭再來。他從不讓自己超越高峰的那個臨界點,分寸感把握得剛剛好,所以他才能成為一代“商圣”,人生事跡被后世傳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