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分寸感是君子和庸人的分界線

1.你是君子還是庸人,就看分寸感

在中國古代,評價品德高尚、博學多才、謙遜溫和的人為“君子”。而與之相對的人就被稱為“庸人”。最初時候,君子指的是貴族,庸人代表平民,兩者之間并無道德的劃分,因此在《論語》中,雖然用德行是否高尚來區分這兩類人,但其中的“君子”和“庸人”的區別,還殘留著一些社會地位的因素。

哪怕到了現代,“君子”也代表著德行高尚的人,我們夸一個人為“君子”的時候,就相當于認可了他的德行,贊美他的人品。然而,君子與庸人的區別究竟在哪里呢?《中庸》第二章中說: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意思就是,孔子(字仲尼)說:“君子之所以是君子,因為他的言行遵守了中庸之道;庸人之所以是庸人,因為他的言行違背了中庸之道。”

你看,《中庸》里用來區別“君子”和“小人”的方法很簡單,就看兩者之間的分寸感,可見分寸感多么重要!不過,這里的“小人”指平庸之人及斤斤計較的小格局之人,并非像現在常說的奸詐陰險之人。

為什么你是碌碌無為的平庸者?原因就出自分寸感上。正所謂“過猶不及”,沒做到位和做過分了,都是不行的,唯有把握住兩者之間的平衡和分寸感,才是真正掌握中庸之道,達到君子的標準。而作為平庸普通人是很難把握分寸感的,總是喜歡走兩個極端。不僅普通人很難做到,即使是圣人的徒弟,也經常會犯分寸感方面的錯誤。

春秋時期的魯國,曾經制定了一條政策:人們可以到國庫里領賞,但前提是需要將流落異鄉、不慎淪為奴仆的同胞們贖回。有了這條獎勵,人們見到落難的同鄉人后便會出手援助。但孔子的徒弟子貢自視清高,他認為拯救同胞是應該做的事情,不該獲得相應的獎勵。于是他在國外重金贖回奴仆,但不肯去國庫里領賞。孔子得知后訓了他一頓:“你這么做,以后還會有人為奴仆贖身嗎?”

孔子對待學生的態度,體現了他對君子作風的理解。孔子認為子貢自視清高,表面看是做了好事不求回報,慈悲心腸,比君子還君子,實際上是做過頭了,沒有把握住分寸感,最終結果違背了君子之道。既然魯國制定了這樣的規矩,那就說明這是鼓勵大家贖回奴仆的獎勵。但子貢私自破壞了這個規矩,起了個帶頭作用,因為有子貢這個模范,誰都不好意思去領賞。長此以往,以后誰還會做這種“賠本買賣”呢?這樣下去,不正是好心辦了壞事嗎?過頭和不及,都喪失了分寸感,都不能達到君子的標準。我們只有看清君子和庸人的界限,時刻把握住其中的平衡點,做事不偏不倚剛剛好,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過分和不及實質上是一樣的,都不符合中庸之道的標準。分寸感就是過分和不及之間的臨界點,你沒達到中庸之道的標準,不能稱之為君子,如果用力過猛,不小心越過了這個臨界點,那也不是君子的作風。君子比起庸人來說,最大的區別就是,他能掌握這個微妙的分寸感,而庸人就難以做到分寸感。

古代的許多人都描寫過關于分寸感的字句,比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描寫的標準美女——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意思就是,增一點太長,減一點太短;擦白粉太白,涂抹赤色又太紅(再名貴的口紅也沒有她的天然紅唇自然)。總之,這個人無論是身高還是膚色,都恰巧達到剛剛好。生得如此和諧完美,我們才看著舒服,所以稱之為“美人”。你看,一切都恰到好處,這才叫分寸感!

由此可見,過頭和不及都不是中庸之道,唯有把握住了兩者之間的分寸感,才是真正做到中庸之道,這個人才是真君子。以此標準衡量一下,你是否總是做過頭和不及的事情呢?你距離這種分寸感的境界還有多遠呢?

2.君子言行合宜適中,庸人言行肆無忌憚

2500年前,孔子在魯桓公的祖廟里看見了一個傾斜的瓦罐,孔子很好奇,這個瓦罐為什么會歪成這個樣子,而且沒人扶它?于是他就去問守廟人:“為什么不把這個瓦罐扶正呢?”守廟人回答說:“這個瓦罐名為‘佑座之器’——欹。無水狀態下會傾斜,裝上一半水的時候就能正過來了,但如果是裝滿了水,反而又會傾倒了。”孔子恍然大悟,從中悟出了中庸之道。

這個故事出自《荀子·宥坐》。關于中庸之道,孔子研究很深,一直被他用來區分君子和庸人,看他們的言行是否有分寸感。《中庸》第二章中說: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意思就是,君子之所以做到了中庸,是因為天性純良的君子順性而行,時刻處在中和的境界之中;而庸人之所以違反中庸之道,因為喪失了自性分寸,從而言行肆無忌憚、放肆猖狂。

無論古今中外,我們都可以發現很多成功人士,他們之所以成就一番事業都源于他們的高度自律,對自己的言行要求嚴格,做得不夠顯得散漫,做得過了反而虛偽。所以,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控制在剛剛好的地步。這需要極高的情商和自控力,這才使得他們被后人稱為君子。

春秋時期,衛國國君的夫人叫南子,是個著名的美女。南子喜愛博學多才的人,當她聽說孔子路過衛國之時,便想邀請他來做客。孔子也對南子的美貌有所耳聞,他其實非常想見這個女人,但又怕自己的行為過分,被學生說閑話,可是已經被邀請了,假裝不去倒像個虛偽的人。孔子可愁壞了,左右為難。后來他想到魯桓公廟里的瓦罐,于是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平衡的解決方法。

孔子欣然赴約,但時刻與南子保持距離,兩人只談論琴棋書畫,但在優美的樂曲中,兩人卻心意相通、彼此欣賞。

毫無疑問,孔子是個聰明人,他的這種做法,既沒有拒絕南子而駁了一國之后的面子,同時又沒有被外人傳閑話,跟南子的距離始終保持一種剛剛好的分寸,所以孔子達到了君子的標準,一直被后世稱之為“圣人”。

然而,這種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所以在歷史上經常有人因為越過這條界限,活生生地從一個受人贊揚的君子墮落為遭人唾罵的人。王莽學習周公的行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當年幫助周武王一起攻伐商紂。周朝建立不久,周武王便去世了,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繼位,但由于年紀太小,由周公攝政,攝政期間深受百姓愛戴。七年之后,周成王長大成人,而周公則主動退位,絲毫沒有越權之舉。

反觀被稱為“周公再世”的王莽,出生于名門望族,雖然年幼喪父,但王莽并沒有借此消極墮落,他在艱辛的環境下刻苦讀書,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大司馬,深受百姓的喜愛。人們都覺得他天資聰慧,為人謙虛,簡直就是第二個周公。可沒想到,當王莽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這個位置上坐久了,野心也就逐漸顯現了出來。由于皇帝是他外甥,在公元8年,他成功謀權篡位,還殺了反對自己的親兒子,氣死了親姑姑,一下子從人人稱贊的君子變成了人人唾罵的惡人,最后他咎由自取,被各地的起義軍消滅了。

周公的行為的確是君子之風,攝政的七年里他絲毫沒有動謀權篡位的想法,沒有越過那條界限,言行謹慎適宜,美好的品德也流芳百世。而王莽前期也是個君子,可是他達到了君子的標準后還不滿足,動了邪念,放肆自己的行為,最終邁過了那條界限,從君子變成了惡人。

中庸之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許多人原本是溫潤的君子,卻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各種各樣的誘惑,從而越過那條規定的界限。中庸之道并不是恒定不變的,一念之差,可能就讓你分寸大亂。它僅僅存在于不及和過分的分界線附近,如果你不恪守職責,不規范你的言行,那就很容易越界。

所以,你想要成為君子,首先要控制自己的言行,還未達到君子標準的就要努力去做,而達到標準的則要時刻警惕自己。我們要牢記——千萬不能越過那條分寸界限,否則就會變成被大家厭惡唾棄的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阴县| 越西县| 胶南市| 泸定县| 张掖市| 隆昌县| 锡林浩特市| 深水埗区| 大化| 岳阳县| 濮阳县| 天水市| 雷波县| 诸城市| 华阴市| 景东| 垣曲县| 苏州市| 东兰县| 江阴市| 西藏| 乌兰察布市| 民丰县| 甘孜| 石狮市| 荣成市| 湖州市| 桂平市| 新竹市| 鄂伦春自治旗| 开阳县| 邯郸市| 桦甸市| 祁东县| 白河县| 平罗县| 平果县| 祁东县| 南乐县| 丹巴县| 乌拉特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