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為什么我們常常失去分寸感——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緣由

1.不要聰明過頭,也不要愚不可及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聰慧之人,能夠淋漓盡致地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得眾人的認可和贊美。然而,很多人卻無法把握好分寸感,總是讓自己的聰明過于顯露,最終把好端端的一生給砸鍋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聰明反被聰明誤”。此外,世界上還有一些人,自身存在各種短板、缺陷,但他們卻總是無法真實地認清自我,總是自我感覺良好,不但不努力提升自己,反而把自己當作智慧的標桿,處處丟人現眼,簡直達到“愚不可及”的地步。

關于“聰明過頭和愚不可及”有失分寸感的行為,《中庸》第四章中說: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意思就是,孔子說:“中庸之道之所以沒能在社會上廣泛實行,我知道原因何在了:聰明過頭的人超過了中和的分寸,而愚蠢的人則無法達到中和的分寸。一個過頭,一個不足啊!”

“過猶不及”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無論是做學問還是為人處世,都應遵循這個道理,使自己言行舉止不要過于“左”,也不要過于“右”,而是做到“不偏不倚”剛剛好的分寸。

人的智慧有大智慧和小聰明之別。小聰明的人機關算盡、錙銖必較,不顧大局和長遠,一味追求眼前利益。他們最大的問題在于自以為是,從來不知道反省。在《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個工于算計的“聰明人”,她就是辣妹子王熙鳳——

王熙鳳的確是聰明絕頂、才華出眾,不僅伶牙俐齒,而且機智靈活,尤其是算計功夫更是滴水不漏。可惜她格局太小、眼光太短,太擅長打個人算盤、追逐個人私利。憑著賈母對自己的寵愛和信任,大權在手,專橫毒辣。凡經她算計的人,不是慘死就是暴亡。而且她的心胸過于狹隘,不夠寬容。比如,她的老公賈璉在外有了別的女人尤二姐,在古代也算合法正常之事。就算你不同意,最多把人家弄走就算了,何必非要把人家活活折磨至死?還有喜歡自己的一個書生賈瑞,就算人家地位低、配不上你,但看在人家喜歡你的份上,也不至于精心設計“相思毒局”把人家害死。如此工于心計、聰明過頭,下場必定非常悲慘。所以,王熙鳳最后落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她唯一不求回報大方施恩的人就是劉姥姥,雖是為了哄賈母開心,但這筆大方的施恩日后換來了回報——王熙鳳在病重將死之際,她的女兒巧兒被人偷走拐賣,正是劉姥姥救下并養大。你看,大方慷慨、不算計的人生,遲早會讓你迎來意外驚喜。可以說,正是由于王熙鳳的小算計、小聰明,才進一步加速了賈府的滅亡。對于王熙鳳,書中評價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反誤了卿卿性命”,真可謂一針見血!

人人都稱贊王熙鳳聰明,但如果聰明過頭了,那就變成了小聰明,就會缺乏全局觀和大局觀,目光短淺,就像下棋,只看到一步或兩步,贏了當下,輸了長遠。這樣的人,稱得上“聰明一時,糊涂一世”。

在古代,格局狹隘、注重眼前的商人比比皆是,很多商人為了賺取豐厚利潤,不惜向市場兜售偽劣產品,有的甚至在食品、藥品中摻入有毒物質,有的坑蒙拐騙,無所不用其極。如此過于算計,對客戶斤斤計較,為牟取個人利益心黑手辣、不擇手段,這樣的聰明過頭遲早會換來巨大的教訓!

上了年紀的老人愛說一句俗語:“精三分、傻三分、留下三分給子孫。”什么意思呢?古人有一種說法,如果一個人精明過頭,下一輩后人沒有福報,所以做人別太精明,要讓自己傻三分,這是為子孫積攢福運。一個人不要過于精明算計,也不要到處炫耀聰明,否則就會為自己招來無窮厄運。與聰明過頭的人相比,那些精通藏露之道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他們洞察世態萬象,但卻不會輕易暴露自我,更不會處處顯露比別人聰明,從而人緣好到爆棚。

生活中,除了自以為是的聰明人,還有很多不自知的“愚蠢者”。這類人最大的問題在于缺乏自知之明,不清楚自己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總是盲目去做與自己能力、身份不相符的事情,最終導致自己的人生一敗涂地,遭受眾人的嘲笑、諷刺和厭惡。關于愚不可及,曾有這樣一則生動的寓言——

一只烏鴉從皇宮上空飛過,看到一只黃鶯快樂地生活在皇宮之中,深受國王的寵愛,十分羨慕。

烏鴉問黃鶯:“你是如何討國王歡心的呢?”

黃鶯說:“有人將我帶到皇宮,我閑著沒事就在皇宮中唱歌。國王發現我唱歌好聽,就非常欣賞我,給我最美味的食物吃,拿最名貴的珍寶來裝扮我。”

烏鴉聽后心想:“我如果像黃鶯那樣每天唱歌,國王也肯定會喜歡上我。”于是,烏鴉就飛到國王寢宮窗戶旁,大聲叫起來。

國王正在睡覺,突然聽到烏鴉難聽的叫聲,嚇得從睡夢中驚醒。國王讓仆人看看外面是什么鳥兒在叫,仆人報告說是一只烏鴉。

國王非常生氣,就吩咐仆人把烏鴉抓來,然后拔光了它身上的羽毛。

被拔光羽毛的烏鴉忍著疼痛飛走了,心里恨透了黃鶯。從此,烏鴉每遇到一只鳥,都會氣憤地說:“我變成這個樣子,都是被黃鶯害的,我一定要報仇!”

聽到這里,相信大家都會想,烏鴉那么一副破嗓子,竟然還想靠唱歌出人頭地,太沒自知之明了吧!然而不幸的是,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像烏鴉這樣“愚不可及”的人。這類人大都才華有限、能力一般,卻為獲得與別人一樣的成就,總是一味地模仿別人,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最終弄巧成拙、一敗涂地,受到眾人的嘲諷。即便這樣,他們仍不懂得反省、審視自己,而將所有的失敗歸咎于運氣不好、沒人幫助等外在原因。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道別人,又知道自己,才稱得上是明智之人。一個人必須掌握這樣的分寸感,否則就會聰明過頭,或者愚不可及。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也是智慧。你是石頭就是石頭,是金子就是金子,一個人的可貴之處就在于擺正自己的位置,留住內心的本真,每天做適合自己的事情,說符合自己身份的話。聰明過頭或愚不可及,都是有失分寸感的行為,我們務必要力戒這種錯誤!

2.不要賢德過頭變虛偽,也不要無品無德不像樣

一日,學生子貢問孔子:“我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呢?”

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而子夏則經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

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周禮要求是不是好一些?”

孔子回答:“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很顯然,孔子與子貢在這里討論的正是“過與不及”的分寸感問題。對于這一問題,孔子認為過與不及都喪失了分寸感,都是不可取的行為,在這里他明確提出“過猶不及”這樣的論斷。

關于“過猶不及”,孔子不僅在生活中這樣教導學生,在學問研究中同樣持此觀點。《中庸》第四章中說: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意思就是,為什么中庸之道不能昭明流行?我知道原因何在了:一方面是賢能過頭的人越過了中和的分寸,而德才不足之人又無法達到中和的分寸。

孔子想通過這句話告訴大家,一個人如果賢能過了頭,一味追求好名聲,處處逞能,炫耀自己的賢德,那就變成了虛偽,就會讓人討厭嘔吐;反之,如果一個人無品無德、無惡不作,將會變成眾人誅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心學大師王陽明在開悟之前,有一次遇見道家高人蔡蓬頭,認為必須抓住機會拜師問道。他連忙趕到蔡蓬頭身邊,又是跪拜,又是作揖,可是蔡蓬頭假裝沒看見他。王陽明繼續追在高人身后,終于在一個亭子邊攔住他,并再次跪拜。這次蔡蓬頭開口說話了,他說:“你的禮儀雖然隆重,但賢德過了頭,官氣和虛偽之氣太重,修仙煉道的緣分還未到啊!”此時的王陽明就是賢德過頭,沒能循著自我本性天道把握分寸感,抵達一種中和的放松自在境界。

說起“賢者過之”之人,我們不得不提漢文帝劉恒。在眾人的印象中,漢文帝求賢若渴、愛國愛民,可謂是一代明君,歷代君王的楷模。然而,就這樣一個看似完美的君王也有自己的弱點,他的弱點就是過于追求賢德的好名聲。

漢文帝劉恒本來是劉邦諸多兒子中的一個,母親地位低下,他能夠登上皇帝寶座,純屬撞上了“狗屎運”。劉恒登基做皇帝后,群臣勸他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他卻假惺惺地說:“諸侯王和功臣家的弟子這么多,何必要立我的兒子呢?如果我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別人一定會認為我有私心,偏愛自己的兒子,而不為天下百姓憂慮。”

做一代賢君是好事,但當看到這里,大家有沒有感覺漢文帝劉恒在假惺惺地裝高尚,故意在模仿堯舜禹在禪讓天下的行為呢?事實上,他不可能真的這么做,一切也都是做個樣子而已。也許有人會說,只憑立太子這件事就說漢文帝好名,太過武斷了吧?下面我們再來看漢武帝是如何刻意表現自己“仁慈”的。

淮南王劉長是劉邦最小的兒子,從小生活在呂后身邊,養成了驕橫跋扈的品性。漢文帝即位后,劉長仗著皇帝是自己的哥哥,開口閉口就稱漢文帝為“大兄”,并擅自做主殺掉了功臣審食其(劉邦的同鄉,呂后青梅竹馬的伙伴)。由于漢文帝也不喜歡審食其這個人,也就沒有問罪劉長。從此,劉長仗著有漢文帝護身,更加肆無忌憚,后來竟派人私通匈奴,意圖謀反。其造反證據確鑿,事發后被流放蜀郡。在流放路上,劉長絕食而死。漢文帝知道消息后,淚流滿面地對大臣爰盎埋怨道:“當初你勸我不要將弟弟流放,我沒有聽你的話,現在倒背上了殺害親弟弟的罪名,真是后悔莫及呀!”

此時的漢文帝悲痛流涕,真的是因為心痛弟弟嗎?當然不是,他真正難過的是自己從此背負了“殺弟之名”,這可跟他一直追求的仁慈之名是相違背的呀。他一直用心打造的“慈愛、仁德”的好名聲怎么能毀于一旦呢!這以后讓他如何以一位賢明君王的形象示人呢!

見此情景,爰盎(又名袁盎)安慰說:“天意如此,不必為此難過。”文帝一聽自己的名聲不會受到損害,就破涕為笑了。由此可見,漢文帝對弟弟劉長的兄弟之情是虛假的,他真正在意的只是自己的名聲罷了!對于漢文帝這一行為,當時有民謠諷刺道:“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為進一步標榜自己是仁德賢君,之后他封劉長的四個兒子為列侯,不仁之罪終于被掩蓋了。從此,他可以安心當一個“愛國愛民”的好皇帝了。

在漢文帝即位期間,他向著好名聲一路狂奔,雖然賢德過頭有虛偽的嫌疑,但也確實使出了十二分的力量治理國家,客觀上做了不少好事,使國力蒸蒸日上,百姓們安居樂業,對漢朝江山的延續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

常言道:“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同樣是從事皇帝這一職業,漢文帝一門心思地把自己往“賢德”的方向刻意標榜,而隋煬帝楊廣則把自己打造成了“無道昏君”,將自己的昏庸演繹得徹徹底底、淋漓盡致。那么,楊廣究竟做過哪些無德之事呢?隋唐末年,祖君彥在號召天下人討伐隋煬帝楊廣的檄文中,有理有據地歷數了楊廣的九大罪狀(有一定的抹黑之嫌):

1.殺父奪權,皇位繼承不合法。

2.沉湎酒色,不勤政事。

3.修建宮殿,奢侈無度。

4.徭役賦稅過重。

5.巡游頻繁,勞民傷財。

6.討伐高麗,導致國內局勢動蕩不安。

7.不聽諫言,陷害忠良之臣。

8.政治腐敗,賄賂成風。

9.有功者不賞,失信于人。

從祖君彥羅列出的九大罪名中可以看出,隋煬帝是一位十惡不赦的暴君,他的各種無德無品之舉,令百姓恨之入骨,愛國大臣們恨其不爭。可以說,好好的一個大隋,就是被這個荒淫無道、放蕩不羈的隋煬帝給玩完的,這也正是大隋帝國一步步衰敗滅亡的關鍵所在。

無論是在國家的治理上,還是在為人處世上,我們都要掌握一定的分寸感。很多時候,當一個人刻意追求賢德的稱號,不但達不到預期目標,反而會離目標越來越遠。還有很多人放松自己對道德的追求,過于放縱自我,最終喪失做人的底線,使自己的人生崩潰瓦解、一敗涂地。一個人要想活得本真快樂,就要按照本心有分寸地做人做事,從而達到中正平和的狀態。總之,分寸感是一種微妙的法則。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切都靠內心的把握。

然而遺憾的是,這個世界每時每刻都離不開分寸感,但卻很少有人能夠體悟其中奧妙。對于這一點,《中庸》第四章中說: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意思就是,分寸感猶如一種飲食,人們沒有誰是不吃不喝的,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感知體悟其中的滋味。孔子說:“中庸之道恐怕不能廣泛實行了!”

由此可見,分寸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生活法則,正如吃飯一樣常見,但大道至簡,越是簡單的越深刻,越是看似容易的越難以做到。禪宗同樣倡導“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覺”,這也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但是能夠體悟和踐行者又有幾人呢?怪不得孔子悲觀絕望,認為中庸的分寸感要在世上失傳了!

如今,我甘愿繼承圣賢遺志,將分寸感的觀點撰寫成書并發揚光大,算是為分寸感的普及盡一份綿薄之力吧!但知道不等于做到,分寸感最終要靠踐行,讓我們共同修心明道,等大家做到知行合一,才真正稱得上“知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章县| 永德县| 宁化县| 镇宁| 涞源县| 肃宁县| 吉安县| 麻江县| 大理市| 财经| 民和| 团风县| 大姚县| 鄂托克前旗| 监利县| 凌海市| 乌兰县| 正宁县| 西乡县| 修文县| 灵川县| 平度市| 石楼县| 高台县| 尉犁县| 鲁山县| 额济纳旗| 黔东| 石嘴山市| 罗江县| 高碑店市| 维西| 万载县| 呼和浩特市| 六盘水市| 沁阳市| 尉犁县| 鸡西市| 广元市| 察隅县| 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