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過于標新立異
現代社會物質富裕,人們開始追求個性。追求個性沒有錯,但也要注意把握分寸,不可過于標新立異。就拿給孩子取名來說吧,年輕父母總想給孩子起個特別的名字,于是常常腦洞大開,所起名字過于標新立異。
有的父母喜歡歷史,就用歷史人物給孩子起名。比如,男叫張始皇,女叫王孝莊。有的父母偏愛四個字,姓謝的叫謝主隆恩,姓黃的叫黃青藍紫,等等;
有的父母崇洋媚外,給自己的孩子取名,叫什么王A、林肯、牛頓,等等。
以上這些名字就失去了分寸感,有點過于標新立異了。給孩子起這些名字的父母,不知道有沒有想過,將來在孩子上學、面試,做自我介紹時,會承受多大的壓力啊?不僅在起名字時不要過于標新立異,凡事都是如此。有的人總想劍走偏鋒,甚至以標新立異為標準,于是不免有嘩眾取寵、愛慕虛榮的嫌疑。
關于標新立異問題,儒家經典《中庸》第十章中說:
素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意思是,有些人喜歡探求隱僻的道理,還有些人喜歡做些標新立異、奇異怪誕的事情,即便后世有人稱述他們,我也絕不會這樣做。
這番言論告誡人們凡事要把握分寸,不可過于追求冷門、標新立異,真理就藏在日常和平常之間。在當下社會,有的人想快速成功成名,所以內心浮躁,不肯安心做事,大都喜歡作些表面文章。比如,有些網絡寫手,不肯專心做學問,所寫文章空洞無物,心思全花在了標題上,這類文章通常被稱為標題黨。比如,網上有一篇文章標題為:“光天化日之下,男女竟一起揉搓敏感部位”,打開一看,才發現實際上內容寫的只是學校學生做眼保健操。有的出版社決定重新出版《水滸傳》,但覺得書名不吸引人,于是干脆改名字叫《3個女人玩轉105個男人》。這些標題黨就是通過標新立異來博人眼球,吸引大家閱讀,欺騙大家的感情,浪費大家的時間。大眾剛開始還感到新奇,久而久之,必將對此深惡痛絕。
有些商家在制作廣告時,同樣刻意追求標新立異,自認為別出心裁,其實就是嘩眾取寵、言過其實。如一個賣西瓜的廣告語是:“比老婆還熟,比情人還甜。”一款手機游戲的廣告是:“一個美女對男同事說,晚上有空嗎?道具都買好了,好久沒玩了。”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那么,問題就來了,如此標新立異、嘩眾取寵的廣告,公然欺騙消費者感情,敗壞社會風氣,會不會影響產品的信譽呢?可以說,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群眾眼睛自然雪亮,長此以往消費者將不再信任廠家和產品。歸根結底,決定產品銷量的是質量,而不是標新立異的廣告。人也是如此,決定其前途和命運的,是真實本事,絕不是怪異的行為。
要想把握人生的分寸感,我們就要像孔子告誡的那樣,不要過于標新立異。我們要認識到成功沒有捷徑,唯有腳踏實地、認真做事才是正道。另外,當我們面對過于標新立異、嘩眾取寵的人,萬萬不可輕信,一定要慎之又慎。
2.正道而行,絕不半途而廢
我們平時出門,一定會堂堂正正地從正門出去,不會躡手躡腳地跳窗戶。拜訪別人時,也一定會正大光明走正門而入,而“走后門”則用來形容投機取巧的人。關于走正道,孔子在《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意思是,誰出門不走大門?為什么沒有人走我指的這條大路呢?
什么是正道?正道就是知分寸、守本分。什么叫守本分?守本分就是守好本來就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利益和責任。如果是屬于自己的責任,你要承擔好,不要動不動就推卸給別人。如果是不屬于自己的利益,要學會拒絕,不要動妄之念。這就叫作正道而行。
然而,堅守正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真正的君子絕對會堅守下去的,他們從內心里以半途而廢為恥。孔子在《中庸》第十章中說: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意思就是,君子就應該遵循正道自性而行,可惜的是很多人往往半途而廢,而我絕不能中途停止,一定要踐行下去。
大多數人都在正道上半途而廢,很難長久地堅持,于是這就更顯得正道而行的珍貴和稀缺。如今,咱們這個時代缺少的就是這樣的“脊梁”。
歷史上有沒有正道而行的代表人物呢?答案無疑是肯定的,這樣的人物一般都接近圣賢境界了。比如柳下惠,他之所以成為“正人君子”的典范,除了一系列不同流合污的高潔行為,更是因為“坐懷不亂”的故事——
一次,柳下惠外出沒有及時回到家。深夜之后,他只能待在城門外露天休息。這時的天氣十分嚴寒,柳下惠看見一個快要凍死的姑娘,于是就把她抱在懷里取暖,用自己的衣服包裹住她,一直到第二天也沒做任何越禮的事。
面對即將凍死的女子,柳下惠盡到了屬于他的責任,同時拒絕不屬于自己的利益,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處,可謂是走正道的代表。如果換成一般人,這個時候很難保證不生乘人之危的歹念和邪心?
無獨有偶,狄仁杰也有類似的故事發生。狄仁杰是大唐著名的宰相,同樣是正道而行的代表人物。經典電視劇《神探狄仁杰》的播出,讓狄仁杰著實火了一把,影視中那個憨態可掬胖胖的狄仁杰形象深入人心,但狄仁杰年輕的時候,可是個相貌堂堂、招蜂引蝶的大帥哥,深受女人喜愛。
狄仁杰年輕時候,有一年進京趕考。途中,他投宿了一家客棧。這家客棧剛剛死了老板,只有一個年輕貌美的老板娘。老板娘被斯文儒雅、舉止大方的狄仁杰所吸引,不禁春心萌動,晚上敲開了狄仁杰的門,并深情地表達自己的愛意。但狄仁杰專心復習功課,絲毫不為所動。
狄仁杰正道而行的作風實在令人欽佩,對男人來說,這是很難抵擋的誘惑,而狄仁杰竟然能夠做到自律自愛,實在非常人能及。哪怕后來他做了宰相,位極人臣,仍然堅持正道而行。他為官清廉,懲奸除惡,整頓吏治,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至死都在遵循孔子的教誨。
魏晉時期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當時烏煙瘴氣的官場沆瀣一氣,堅決走正道,保全內心的高潔,寧肯歸隱田園,過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但有些人,年輕時還能做到正道而行,可一旦有了機會,墮落得比誰都快,就把分寸感忘得干干凈凈,最后晚節不保,導致身敗名裂。
關于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早就深入人心了。家長們常常教育孩子,要學習匡衡刻苦學習的精神,但匡衡為官后的事跡卻被人們藏了起來。
漢元帝十分欣賞匡衡的才學,先任用匡衡為郎中,后升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匡衡又代為丞相,受封樂安侯,享食邑六百戶。中書令石顯把持朝政,徇私舞弊,結黨營私。朝堂一片沉默,沒人敢仗義直言。等漢成帝即位,匡衡與御史大夫甄譚彈劾石顯,追溯他當年的過錯。
根據漢朝制度,凡封侯者,都要賜予一定數量的土地作為采邑。匡衡當時的封地有3100頃,封地中的租稅都歸匡衡享用。可因為土地丈量有誤,多給匡衡圈了400頃。匡衡將錯就錯,假裝糊涂,將這400頃地占為己有。后來東窗事發,被人告其“專地盜土”,漢成帝將他撤職查辦,剝奪爵位和封地,削職為民。回歸故里后,身敗名裂的匡衡沒過幾年就死了。
一個勤奮好學的小伙子就這樣一步步淪為貪腐分子,可謂在正道而行的路上半途而廢了。匡衡的所作所為,充分證明了什么叫“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這句話出自左丘明的《國語》,意思是做好事如登山之艱難,做壞事就像山崩一樣迅速。正因如此,歷朝歷代人們才有打天下易、守天下難的感慨。
其實,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當今社會,誘惑尤多,我們要堅持走正道,一輩子堂堂正正做人,并且持之以恒,這樣才無愧于天地。
3.根據分寸感去做事,哪怕不被人理解也不后悔
如果遇到一件事,很多人不理解,那么你是做還是不做呢?
眾所周知,奧斯卡金像獎很有名,但不為人所知的是,美國還有個金酸梅獎。它和金像獎正好相反,是用來評最差主角、最差導演的。這個獎項自從1981年設立后,都沒人有勇氣到現場領獎,直到哈莉·貝瑞。
哈莉·貝瑞是美國最著名的影星之一,曾獲得過第74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殊榮,但她后來主演的《貓女》,卻讓她獲得了金酸梅獎的最差女主角。后來哈莉·貝瑞表示,愿意參加金酸梅獎的頒獎典禮。對此大家都表示不理解,去了不就等于承認自己演技差嗎?后來,她在現場發表獲獎感言時說:“很多人都勸我不要來,來了也只是丟人現眼。但是我想說,既然我可以接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為什么就不能接受最差女主角呢?”此話一出,全場爆發了熱烈的掌聲,大家都被哈莉·貝瑞的勇氣所打動。
這種做法本身就是分寸感的一種體現。根據分寸感去做事,即使不被人理解也不后悔。正如《中庸》第十章中所說: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意思就是,君子依照中庸之道而行事,避開塵世喧囂而隱居,就算不被人知曉理解自己也毫不懊悔,這種境界唯有圣賢之人才能做到。
世上有這樣的人嗎?孔子的弟子原憲就是這樣一個賢者。
原憲,字子思,春秋末年宋國商丘人。他很有理財頭腦,因此被孔子任命為書院的后勤總務。孔子去世那年,原憲才三十歲,正是大干一番的年齡。然而,當他看到當時的國家幾乎全被惡勢力把持,就放棄了做官的機會,遵照孔子的教誨,隱居到衛國,過著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生活。
沒想到這一隱就是十幾年,作為老同學的子貢當了衛國國相。當他知道老同學原憲也在衛國時,就駕著自己的馬車去拜訪。結果走著走著路就沒了,子貢就率領隨從砍伐出一條大路得以前行。來到原憲的茅舍后,子貢親自拿著禮品,高興地去叫門,說:“原憲啊,我是子貢,你的老同學來看你來了。”
原憲聽說子貢來了很高興,就去開門。門一打開,子貢看到原憲衣衫襤褸,面容消瘦,雙目無神,不禁問:“十幾年不見,怎么瘦成這個樣子,得了什么病?”原憲見子貢衣著華麗、神采奕奕,而且出言不遜,反諷道:“老師原來說,學了仁義的人不去做仁義的事才是病態。我遵守老師的教誨,而你沒有,病的恐怕是你吧!我只是貧困,而不是病!”
子貢聽了退后數步,面有羞愧之色。原憲又笑著說:“迎合世俗而行事,攀附周旋而交朋結友,勤奮學習用以求取別人的夸贊,注重教誨是為了炫耀自己,用仁義作為奸惡勾當的掩護,崇尚高車大馬的華貴裝飾,像這樣我原憲是不愿去做的。”子貢聽完原憲的話后,無地自容羞愧地離去了,一輩子都為這次說錯話而感到羞恥。
其實,案例中的原憲不是沒有本事去做官,而是能夠把握自我的分寸,面對外面世界的誘惑,始終堅持自己的操守。正如論語《文子·上仁》中說:“圣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意思就是,圣人能夠安貧樂道,不因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傷害別人,不因追求利益而累及自身。
一個人如果不能根據自己的分寸感去做事,就是不了解自己,就是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其結果,很可能就是該做的沒做,不該做的全做了,從而后悔莫及。我們要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盤,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慕虛華,目光長遠,堅守夢想,哪怕不被人理解也不隨便改變自己。有人說,每個人生下來都是正版,漸漸就活成了盜版。我們總是很容易就被現實篡改得面目全非。從今天開始,讓我們活出正版的自己,活出人生真正的價值。
有時候,別人的看法和意見雖然很重要,但他們畢竟不是自己,最終的決定還得自己來下。就像古語所說:“處事不分輕重,非大丈夫也。”當我們做事的時候,就要憑借自己的分寸,堅持自己的觀點,哪怕不被人理解,也絕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