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德華·巴納德的墮落(毛姆短篇小說全集1)
最新章節
書友吧 3評論第1章 序
這是我短篇小說集的第一卷。很年輕的時候,我也寫過幾個故事,但現在讀來太過稚嫩,我還是選擇不再將它們重印了。有幾個是在早已絕版的書中,還有幾個散落在不同的雜志里;它們被忘掉最好。這個集子里第一個故事《雨》是我1920年在香港寫的,但最初有想法是1916年冬天去南太平洋的一次旅途之中。我最后一個短篇寫于1945年的紐約,當時在文檔中偶然發現的一條簡短的筆記給了我靈感,但那條筆記卻能追溯到1901年。以后我應該不會再寫短篇了。
作者要將一定數量的短篇歸攏成一本書,最大的困難莫過于安排它們的順序。如果故事長度相仿,也發生在相同的地點,那就省力得多,因為更容易形成一個脈絡。作家將自己的作品交到讀者手中,如果他能將其中的材料安排出一個脈絡來,那即使讀者不察覺,他心中依然可以為此而得意。長篇小說的脈絡自然是顯見的,它總歸有開頭,有中間段落,再加上一個結尾;其實要說的話,一個構思精良的短篇應該也是如此。
可是我的短篇長度相差太大。有的短到只有一千六百字,有的卻是它十倍不止,比如有一個故事就寫了足足兩萬多字。世界上大多地方我都曾駐足過,不管在哪里創作,不管停留時間的長短,總有另一個或更多故事的材料會出現。我寫過悲慘的故事,也寫過好笑的。這么多的故事,長短不一,發生在這么多不同的國家,本身又氣質迥異,要將它們結集時權衡好輕重或者整理出勉強可稱之為脈絡的東西,誠然不易。更何況你還要將讀者所可能遇到的麻煩降到最低。雖然寫作并非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讀者,但寫完之后,一個作者總渴望被更多人閱讀,而要達成這一目的,他就必須盡力讓他寫下的文字更易讀。
出于這個想法,我盡量在一組長故事之后安排一組短故事,有時候短到只有五六千字;而為了讓讀者不用突然從中國跳到秘魯,再突然跳回,我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將同一地點的故事放在一起。這樣我希望不管我把讀者帶到哪片遙遠的土地上,他都能或多或少感知自己身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