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42章 老板的形象影響著公司的命運(4)
- 第41章 老板的形象影響著公司的命運(3)
- 第40章 老板的形象影響著公司的命運(2)
- 第39章 老板的形象影響著公司的命運(1)
- 第38章 危機管理:企業家天天想的就是危機在哪里(3)
- 第37章 危機管理:企業家天天想的就是危機在哪里(2)
第1章 給你一個公司,你會管理嗎(1)
團隊打天下,管理定江山
有一位智者帶著徒弟在河邊散步,忽然,智者向徒弟提了一個問題:“怎樣才能使一滴水永不干涸?”徒弟想了很久,答道:“將它托入掌心。”智者笑著說:“非也非也!將它投入大海之中。”
當一滴水融入了大海,它才不會干涸;當一個人融入了團隊,它才能更好地施展才華、成就自我。要知道,單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尤其是在企業打天下時,盡管有些創業者特別能干,但他們個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只有借助團隊的力量,才能打下一片更大的江山。
可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相比于帶領團隊打天下,在打下天下之后,如何治理天下、管理天下,讓屬于你的天下穩步地發展,會有更大的難度。很多創業者帶領一幫員工風風火火“闖九州”,闖下“九州”之后,卻意味著事業的止步甚至終結。有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3年,這就是“守江山難”的最好例證。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打江山時,人們會想:我什么也沒有,放手一搏,失敗了也沒什么。在這種心理狀態下,他們會有一股勇往直前,毫無畏懼,破釜沉舟的精神。在與困難斗智斗勇,反復周旋的過程中,不斷地獲得成功,自信心、進取心會一步步被激發出來,最終取得勝利。而守江山時,人們容易因驕傲而失去危機感,或因取得成就而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于是輕率冒進。
當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管理一個公司是一門深奧的學問,管理不當,公司就會陷入混亂,這樣公司就很難繼續發展下去。如果企業管理得當,公司就會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這一點在著名的美國杜邦公司的發展歷程中,就有明顯的體現。
杜邦公司從1802年創立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500強企業中最長壽的公司。它之所以如此長壽,得益于杜邦家族在企業制度上的不斷創新。
早期的杜邦公司在管理上,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尤其是亨利·杜邦掌權時,就特別獨裁,哪怕是細微的決策他都要親力親為,所有的支票他親自開,所有合同他親自簽。這種管理方式在他39年的任期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將公司的發展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幫助他建立起了杜邦帝國。這種成功得益于亨利·杜邦超強的個人能力,而不是得益于完善的企業制度。因此,當他卸任之后,杜邦公司就出現了危機。
1889年,亨利·杜邦去世,他的侄子尤金成為接班人。但由于他的管理經驗不足,能力有限,導致公司的效益大衰退,差一點就葬送了杜邦。杜邦家族見到這種情況,馬上意識到問題,于是決定改行集團式經營的管理體制。
在新的管理架構下,最高決策權依然掌控在杜邦家族手中,但他們拒絕親力親為,而是把執行權交給執行委員會。同時,杜邦公司實行制度化管理,而不是僅僅靠人來管理。自從實行這種管理模式后,杜邦公司的效益顯著提高。
但是,決策權過于集中也有缺陷,因為市場瞬息萬變,杜邦家族在做決策時,很難適應市場的變化。鑒于這種情況,杜邦公司開始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把權力下放給分部,這再一次促使杜邦公司獲得大發展。
然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杜邦公司在20世紀60年代初遇到了一次嚴重的危機。當時他們不得不出售10億多美元的通用股票,導致公司多年的優良資產被剝離。同時,公司控制的美國橡膠公司也被洛克菲勒家族搶走。
出現這種問題,說明原有的經營模式不再適應公司的發展。于是,科普蘭·杜邦臨危授命,出任杜邦公司的第11任總經理兼董事長,并改變了原有的經營方針。1967年年底,科普蘭放棄總經理一職,而是讓非杜邦家族的馬可擔任總經理。科普蘭還放棄了財務委員會議長的職位,他只擔任董事長一職。由此,杜邦公司“三駕馬車”式的體制正式成立。1971年,科普蘭又讓出了董事長的職務。
科普蘭對管理職務的放棄在杜邦發展史上是一個創舉,因為在他之前,杜邦家族以外的人無權擔任公司最高職務。但是他果斷地打破了這一家族惡習,結束了杜邦公司長達170年的專制。從此,杜邦公司從家族企業轉變成現代巨型的總經理式企業。
如今,杜邦家族成員基本上成了優秀的經理職員,只有一人進入公司的董事會。盡管杜邦家族在董事會中的人數越來越少,并且基本不參與重要的經營決策,但杜邦家族仍是公司的擁有者,占有公司最大份額的利潤。
從第11任總裁科普蘭至今,盡管杜邦公司換了8任董事長,但公司的制度一直沿襲了下來。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杜邦公司之所以能長久地發展,不在于由誰管理,而在于用什么樣的制度來管理。因為單憑人來管理,受限于人的能力,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管理效果,但用制度管理,按制度執行,一切都在制度的規范下正常地運轉。所以,管理定江山,本質上是制度管理定江山。
杜邦公司的發展還告訴我們,企業制度并非一成不變,而要隨著現實環境不斷地調整,不斷地創新。科普蘭的制度變革就體現了這一觀點。可以說,杜邦的可持續發展與它的制度創新是分不開的。
所以,領袖是打天下的“王”,制度定江山的“王”。一個企業有怎樣的統帥,關系到這個企業能否打下江山,而一個企業有怎樣的制度,關系到這個企業能否長久發展。只有堅持制度為王、制度創新為王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企業的江山才能永固。
真正的領導是管人的,而不是做事的
在我們身邊,不乏夜以繼日加班、身先士卒的領導者,他們一邊用“拼命三郎”的精神工作,一邊抱怨下屬的能力不夠。他們不知道,領導者的定位是什么、究竟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正是他們的大包大攬,導致了下屬的能力“退化”。
想一想:在過去的一周里,你有多少時間是在做事,有多少時間是在管人、帶人?所謂做事,是指你自己去執行具體任務,親上執行一線,所謂管人、帶人,是指你做企業戰略規劃、制定企業目標、給員工分派任務,然后追蹤員工執行進程,根據員工的表現加以指點,或給員工做示范,給員工做評估等等。
如果你把一周的5天工作和所花的時間列出來,就會發現用在管人、帶人上的時間很少,而用在做事上的時間很多,那么你就要開始改變了。因為真正的領導是管人、帶人的,而不是做具體瑣碎的事情的。如果你把過多的時間投入到公司瑣碎的事情上,就意味著你在管人、帶人上花的精力太少,這勢必會影響你帶團隊的效果。
有一位管理專家在培訓課上講過這樣一段話:中層管理者應該用50%的時間管人、帶人,用50%的時間做事;高層管理者應用80%的時間管人、帶人,用20%的時間做事。如果你喜歡做事,無法說服自己少做事,那么你永遠無法成為優秀的企業領導者。因為你這種喜歡做事的習慣,注定了你不適合做領導者。
在惠普公司,定位領導者有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管理者是教練而不是老板。因為老板可以發號施令,但教練卻不同,教練水平的高低要看他帶的團隊水平如何,而不是看他個人能力多強、多么能干。其實,惠普的這個原則很好地闡釋了真正的領導是管人、帶人的,而不是做事的。
看過足球聯賽、籃球聯賽的人都知道,球隊的整體素質、贏球的場次和最終的排名,才是一個教練水平高低的體現。因此,作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一定要完成從自己做事到指導別人做事的轉變。也許一件事,領導者自己做只需1個小時,但教下屬做卻要花3個小時,但是領導者別無選擇,必須花時間教別人,只有授人以漁,讓下屬變得更優秀,讓團隊變得更有戰斗力,領導者才是稱職的教練。
與此同時,領導者還要容忍下屬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差,甚至很多地方不如自己。試想一下,如果下屬各方面都比你強,那他就不應該是你的部下,而應該是你的上司了。如果你有這種心態,那么你就會有足夠的耐心來管理、領導下屬、提升整個團隊的水平了。
事實上,領導者管人、帶人主要表現在這樣兩點:第一,用規章制度管理員工,讓公司在一個有秩序、有紀律的環境下運轉。第二,善于用人,因為領導者是帥,帥就要會用兵,會用人。善于用人的領導者,懂得發現下屬的優點,讓下屬做擅長的事情,因此他們身邊總是人才濟濟,各個下屬都能在某一方面獨當一面。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關于劉邦與韓信的一段對話,很好地表明了領導者是帥而非將;是管人、帶人的,而非做事的;是把員工放在正確位置上,讓員工發揮自己特長的,而非把員工放在錯誤位置上,泯滅員工優勢和激情的。
有一次,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人你看能帶領多少士兵?”
韓信說:“超不過10萬人。”
劉邦又問:“那你呢?”
韓信說:“多多益善。”
劉邦有些不高興:“你能多多益善,那怎么還是被我抓了呢?”
韓信說:“你不善領兵卒,卻善于領導將士,這就是我韓信為你所用的原因。”
在這段對話中,韓信提出了關于“帥才”和“將才”的概念。在韓信看來,他是一個將才,擅長帶兵打仗、攻城拔寨,而劉邦是帥才,擅長領導大將,給大將放權,讓大將去戰斗、去執行任務。事實就是如此,劉邦不僅領導著韓信,還領導著張良與蕭何。這三人在劉邦手下,各自在自己擅長的位置上施展才能,最后幫劉邦奪得天下。
領導者是帥才,管理者是將才,帥才比將才高一個層次,帥才偏重于戰略思維,其學識和涵養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思維空間和眼界,以保證總攬全局、放眼長遠。而將才是在一定范圍內掌控局勢,帶領下屬完成統帥分派的任務,他們偏重于戰術或方式方法的研究。
對于領導者而言,你要做的不是按照你的想法去塑造下屬,而是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條件,幫助團隊獲得成功。通過發現下屬的優勢,給下屬安排正確的職位,讓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才是領導者真正要做的事情。
優秀的領導者能把一群綿羊變成沖鋒的戰士
一只獅子帶領一群綿羊,與一只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戰斗,哪一方會取勝呢?讓我們來看一看吧!
一只獅子站在綿羊面前,以專業的素養訓練著一群綿羊,訓練結束后羊群的戰斗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另一邊,綿羊首領站在一群獅子面前。訓練開始了,綿羊按照羊群的散漫管理方式來訓練獅群,結果可想而知,大家軍心渙散,反而失去了原有的戰斗力。當兩軍對壘時,獅子訓練的綿羊軍團戰勝了綿羊訓練的獅子軍團。
的確,正如一位法國軍事家說過的那樣:“一只獅子帶領一群羊,要遠遠勝過一只羊帶領一群獅子。”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獅子是優秀的“領頭羊”,它能通過自己的領導才能,激發出整個綿羊團隊的激情,使綿羊成為沖鋒的戰士。
其實,優秀的領導者就是雄獅,一個團隊的戰斗力,歸根結底要看領導者的帶人能力。巴頓將軍曾經說過:“在戰爭中有這樣一個真理:士兵什么也不是,將領卻是一切。”一個團隊能否迸發出戰斗力,關鍵在于領導者是否有魄力、決斷和勇氣,是否善于帶領團隊、激勵隊員、合理地安排隊員的工作。所謂“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就是這個道理。
優秀的領導者之所以能把一群綿羊型的員工變成沖鋒的戰士,主要在于這樣幾點:
首先,優秀的領導者要對員工充滿期許。
把綿羊變成雄獅,看似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因此,在一開始,領導者就要向員工提出這樣的期許。如果你不將這種期許告訴員工,員工或許不可能朝著你所期望的方向發展。要知道,每個人都很享受別人對自己的高期許,因為這意味著自己的價值被肯定。
領導者要知道,對員工期望越高,員工的發揮可能越好,甚至會超出這種期望。在心理學上,有個“皮格馬利翁效應”,說的是一個名叫皮格馬利翁的雕刻家精心雕刻了一位美女,并深深愛上了這個雕像。他每天祈禱盼望著這個雕像能成為現實中的人,與自己生活在一起。后來,他的誠意感動了神,這座雕像被賦予了生命,真的與皮格馬利翁生活在了一起。當然,這是一個神話,但它說明了真心期許的重要性。
對領導者而言,不需要把不現實的事情變成現實。領導者要做的,就是期許下屬變成戰斗力強的“雄獅”。只要你對他們表達期望,發現他們的閃光點,鼓勵他們努力,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出色。
其次,優秀的領導者要對員工表達信任。
當你領導一支團隊時,你要相信:這支團隊缺少的并不是想法和建議,而是缺少領導者對員工的信任和信心。如果領導者始終對員工抱有希望,員工就會感到無比的自信。他們會愿意花時間和領導者一起研究如何讓團隊變得更優秀。
當員工提出建議和想法時,如果領導者表達認同和肯定,并且能有選擇地加以采用,那么對員工就是非常好的激勵。當領導者分派給員工任務時,說:“去干吧,我相信你沒問題。”員工也會感受到信任的力量,從而百分百地投入精力,爭取不辜負領導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