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給你一個公司,你會管理嗎(3)
- 一個小公司老板的日常管理
- 王劍
- 3101字
- 2016-09-09 14:36:52
眾所周知,一個領導者必須擁有權力,領導者本身的職位就賦予了他這樣的權力,沒有權力,便不能稱其為領導。權力的力量能使別人服從,如果運用得當,權力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但如果使用不當,權力就會成為“暴政”的工具,成為強制員工服從的外在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員工會對你產生反感,他們很難發自內心地服從你、支持你、認同你。
不少領導者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認為自己是領導,就應該對員工呼來喝去,就有權“專制”——說一不二,一言九鼎,員工必須絕對服從。否則,就用權力來強迫員工、處罰員工。而真正有智慧的領導者不會這樣做,他們深知:打動員工、贏得員工敬意的最好辦法,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來帶領團隊。所謂“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足以證明領導者的能力對整個團隊的重要性。有能力的領導者在團隊里很容易產生巨大的號召力。
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在管理企業的過程中,往往會表現出超群的智慧,能贏得下屬的敬佩和擁護。與此同時,他們還要有較好的內在品格和個性魅力,這樣一來,他的威信就會逐步樹立起來,在工作中他就會一呼百應,大家都會心悅誠服地聽從他的安排和管理,這樣就很容易將工作做好。
領導者的權力是職位賦予的,但領導者的影響力則產生于他本人的能力、素養和品質。權力的運用往往依靠高壓,而影響力的發揮則表現為發自內心地贏得對方的認同、打動對方的真心。權力可以通過個人的資源、勢力去影響他人的行為,而影響力則能促使他人態度、信念、價值觀和行為的改變。
在《葛底士堡》這部電影中,講述了美國內戰時期一個重要的戰役——葛底士堡戰役。影片中有一個片段描寫了張伯倫上校如何處理一批逃兵。當時一批逃兵被抓之后,逃兵的一個代表向張伯倫抱怨:“我們在戰爭中做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卻受到了很多虐待,我們厭惡戰爭,我們想回家……”
張伯倫是怎樣處理的呢?他沒有動用手中的權力,嚴懲甚至槍斃這些動搖軍心的逃兵,而是對逃兵說了一番情真意切的話:“這場戰爭非常重要,如果北方軍失敗了,那么我們就將失去最寶貴的自由。既然你們不想戰斗下去,那你們就走吧,我不會處罰你們。在你們走之前,我只想告訴你們:我們都渴望回家,但是如果戰爭失敗了,即使我們回家也將失去意義。”
最終,這些逃兵改變了主意,他們重返戰場,全軍團結一心,取得了葛底士堡戰役的勝利。
在這個故事中,張伯倫上校作為一個領導者,他擁有處罰士兵甚至槍斃士兵的權力。但是他沒有用權力鎮壓逃兵,而是選擇用自己的智慧——通過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的辦法,說服逃兵重返戰場,最后他成功了。也許他的成功不在于他的說理多么有說服力,而在于他這種行為本身所產生的感染力。
要知道,很多軍官在戰爭中,往往動不動就向不服從命令的士兵大吼大叫,甚至用槍口對準他們,毫不猶豫地扣動扳機。如果張伯倫也這么做了,也許逃兵會屈服,但這往往是口服心不服,結果人在曹營心在漢,又談何戰斗力?這種服從是暫時的,一旦有機會,士兵就可能再次嘩變,甚至“臨陣倒戈”,這種結果是非常可怕的。而張伯倫通過個人影響力打動了下屬,所產生的影響力是內在的、長久的。
事實上,戰場上的將軍領導士兵,與企業中的領導者管理下屬,道理是一樣的。看看今天的中國商界,華為的任正非、聯想的柳傳志、海爾的張瑞敏,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影響著企業員工,用自己的能力帶領企業迎著世界趨勢銳意進取,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依然能取得驕人的戰績,這也使他們在員工心目中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領導者的智慧表現在很多方面,既表現為制定長遠的戰略規劃上,還表現為按制度辦事,公平公正地對待員工上,也表現在日常管理中,與員工和諧相處上,等等。如果你想樹立自己的影響力,那么不妨動用聰明才智,想方設法讓員工“服你”。在這方面,英特爾公司總裁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鑒:
曾經有段時間,英特爾公司的員工經常遲到。公司領導者對遲到者處以批評、扣工資等處罰,但是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最后,總裁想了一個辦法,他每天第一個到公司,并站在門口迎接員工。遲到的員工見總裁在門口迎接自己,內心產生了強烈的自責感,他們發誓不再遲到。那些沒有遲到的員工見總裁來得比自己早,便提醒自己:明天我要來得更早一點。漸漸地,員工遲到的現象得到了根本的改變
毫無疑問,總裁先生的做法是充滿智慧的,他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給員工樹立了一個標桿,讓員工自覺地向他看齊。這樣一來,不用發火動怒、不用扣錢懲罰,員工遲到的現象就得以解決。試問,這難道不是高明的管理智慧嗎?所以,如果你的員工上班也經常遲到,那么請先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我經常遲到?是不是我不重視員工遲到問題?同時了解員工遲到的原因,而不是用權力來處罰員工。
員工遲到問題只是管理者的問題之一,在管理中,你還會碰到很多問題,但無論碰到怎樣的問題,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輕易動用你的權力去“鎮壓”你的員工,而要試著用感情、勸說、說理等軟性的辦法,用你的個人品行和人格魅力去影響員工。當然,對于明確的制度規定,如果員工違反了,該罰還得罰。當然,要記住:罰不是目的,不能罰完了事,而要用你的影響力,引導員工走向你所期望的方向。
小公司的戰略就是掙錢,活下來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絕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見不到后天的太陽。”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用這樣的話形容競爭的殘酷,他說:“小公司的戰略就是兩個詞:掙錢,活下來。”
馬云和無數企業家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企業生存永遠是第一位的,至少在創業階段,最重要的是先掙到錢,保證企業活下來,然后再考慮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問題。”
在《士兵突擊》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什么是有意義?有意義就是好好活。什么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義的事。”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家公司破產,半途夭折的公司不計其數。據統計,日本90%以上的公司在3年之內消亡。所以,老板先讓公司活下來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公司的老板,當務之急是思考怎么讓企業活下來,怎么穩步地賺錢,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想要一夜暴富。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作為老板,如果總是想著暴富,總是嫌棄賺錢的速度慢了,往往會栽大跟頭。
張先生是一位做百貨生意的創業者,在同行激烈的競爭趨勢之下,他感到了不小的壓力。雖然百貨公司每年能給自己帶來幾十萬的利潤,但是他覺得賺得不夠多。所以,他還想創辦一個網絡公司。
下屬聽他說要搞網站,就勸說道:“現在網絡行業已經人滿為患了,一些實力很強的公司都難以生存,我們沒有經驗,資金又不是很雄厚,貿然投資,很難成功的。”
張先生一聽,說:“沒經驗怕什么,我們幾年前做百貨生意時,也沒有經驗,還不是照樣做成了?”他執意創辦網絡公司,結果因競爭太過激烈,不到一年,公司就破產了,原來的百貨公司賺的錢也賠了進去。
張先生所犯的錯誤就是危機意識淡薄,不懂得先活下來,自然不可能做有意義的事。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過:“企業家的使命就是賺錢,如果不賺錢那就是犯罪。”英特爾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格魯夫也是這么說的:“一個企業家賺錢叫道德,企業家不賺錢就是缺德。”因為當企業不賺錢時,當企業存活不下來時,勢必會給社會、給員工、給老板自己帶來嚴重的傷害。
其實,小公司要想活下來,要想掙到錢,也不是難于登天的事情。只要老板心中牢記活下來的理念,再運用適合自己的戰略,就能把企業盤活。總而言之,小企業活下來有這樣4種戰略:叫做“猛、狠、奇、絕”。下面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戰略1:猛
所謂猛,就是極端化戰略,把一個正常的事物,狠狠地推到一個極端上去,從而形成一種不對稱的優勢。比如,有些領域完全是空白,這個時候你可以快速抓住這個領域的商機。正所謂“好鋼要用在刀刃上”,這樣你才能實現創富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