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給你一個公司,你會管理嗎(2)
- 一個小公司老板的日常管理
- 王劍
- 4866字
- 2016-09-09 14:36:52
某電信公司的領導者貝蒂在帶領團隊時,就采用了信任的原則,她是這樣總結她的帶隊經驗的:“我會盡量讓我的團隊了解到,我真心認為他們可以做好這項工作,我相信他們能夠做出判斷,尋找信息,及時獲取信息。在我們的團隊會議上,當我們分析總結員工工作成就時,我會有意識地表揚隊員們的貢獻,不會當面指出他們的不足之處。”
這樣,公司就會充滿輕松的氛圍,員工們感覺自己盡了全力,大家相互之間就不會指責,而是相互支持和尊重。貝蒂說:“我相信人們會實現我們的期望,只要你選擇信任他們,表揚員工的成就,就可以讓他們自動高效率為你做事。”
再次,優秀的領導者重視激勵員工。
著名領導力訓練專家譚小芳曾表示,10個失敗的領導者,9個不懂得激勵下屬;10家失敗的企業,9家企業忽視激勵員工。我們先來看一個歷史案例。
《史記》中記載,漢楚相爭之初,項羽兵力多達40余萬,是劉邦的4倍。然而,項羽不會看人識人,獎罰不明,“于人之功無所記,于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獎,拔城而不得其封”,“雖有奇士不能用”。這直接導致陳平、韓信等優秀的部下離他而去,選擇為劉邦效力,甚至還直接逼走了亞父范增。最后,這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被善于用人、善于激勵的劉邦所滅。
領導員工發展企業,與帶領隊伍打天下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果你想避免企業走向衰落,請從激勵員工開始。比如,你要經常問一問自己:員工希望獲得哪種激勵呢?當我稱贊員工時,他是否會興奮呢?我最后一次在工作中稱贊別人是什么時候?其實,激勵員工很容易,簡單地拍一下后背,表達一種友善和認可,一句表揚,表達賞識和器重,一個充滿肯定的眼神等等,都能激勵員工奮發向上。
此外,還有授權、對話、承諾,都是領導者要做的。德國西門子公司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他們重視向員工授權,充分信任自己的員工,并千方百計為員工實現目標排憂解難。公司的領導者認為,授權的前提是信任,信任的前提是員工能夠勝任。領導者還要重視與員工對話、溝通,這樣做的目的是向員工承諾,給員工一個值得憧憬的目標,給員工實實在在的發展空間。
如果你能做到以上幾個方面,那么,你也能把綿羊型的員工變成雄獅般的戰斗勇士,讓他們沖鋒陷陣,為企業攻城拔寨。
別給員工講道理,沒人聽
小時候,犯了錯誤,父親會把我們叫到跟前,滔滔不絕地跟我們講道理:“你怎么會犯這樣的錯誤呢?不知道這樣做不對嗎?”長大后,進入公司,如果犯了錯誤,領導者也會把我們叫過去,喋喋不休地跟我們講道理。知道嗎?我們已經很反感別人給我們講道理了,員工也有同樣的心理。
有一次,一位領導和下屬談話,下屬的情緒有點低落,領導就勸她幾句。怎么勸說呢?無非就是講一些大而空的道理,領導講的時候見下屬沒吭聲,于是繼續講。突然下屬忍不住了,大聲說:“你真不愧是領導,這么會講道理。”一時間,領導明白了什么意思,知道講道理激起了下屬的反感。
也許很多領導者不知道,下屬聽你講道理的時候,表面上不吭聲,甚至對你點頭表示認可,實際上他們心里早已厭煩,只不過出于對你的尊重,不好意思讓你難堪,才忍氣吞聲地接受。他們在聽的時候,早已經左耳進右耳出,你的大道理對他們沒有作用。有這樣一段對話:
一位女職員和朋友談起領導,說:“領導經常給我講道理,好像他知道的東西多,我就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一樣,特別讓人討厭。”
朋友說:“那是領導關心你,才會找你談話,跟你講道理,是為你好啊!”
女職員說:“我才不稀罕。他講道理時,我聽也是左耳進右耳出,他說也白說。”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發現:講道理是沒有效果的溝通。所以,聰明的領導者,千萬不要給員工講道理,因為沒人愿意聽。當一個領導者想通過給員工講道理來解決問題時,他已經落于下風了,這是管理上的無能。
有一位企業的人力資源經理說,他在日常管理中,最喜歡“講道理”,他每天都會花大量時間去“講道理”。當員工發生沖突時,他去講道理;當部門之間配合不好時,他也去講道理;當下屬不支持她的工作時,他也去講道理。可是,當別人問他“講道理能解決問題嗎”時,他卻一臉無奈地說:“唉,這些人都不講道理。”
要知道,每個人都有固定的思維模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理念,都有看問題的不同角度。如果你和他講道理,只是站在你的角度跟他講道理,那么他怎么可能認同你呢?道理講得多了,就成了純粹的理論,這些理論早已經被別人嚼爛了,你再去反復講述,味同嚼蠟,誰愛聽呢?
事實上,真正優秀的領導者,不會和員工講道理,而是和員工講故事,通過講故事,來表達一種觀點,引起員工思考。而且這個故事往往很有趣,很有深意,讓人聽了之后,久久忘不掉,這樣就能持久地發揮影響。通過講故事來表達觀點,激勵員工,是一種趣味性的溝通,絕不同于講道理來強迫員工接受,所以,效果往往比較好。
一個人力資源經理跳槽到一家新單位,上任伊始,老板為了讓他在公司樹立威信,公布任命之后,就讓他發言。他站起來,很幽默地說:“我是一頭驢。”大家一聽,頓時哄堂大笑。
接著,人力資源經理說:“我們家鄉有一頭驢,一天它不小心掉到枯井里,在井里凄慘地叫了好幾個小時,主人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有把它救起來。最后,他決定用土把驢埋在枯井里,一來免得驢子活活餓死,二來避免其他東西再次掉進枯井里。于是他找來村民幫忙,大家抓起鐵鍬,開始往井里填土。一開始驢子恐慌地嚎叫,不一會兒,驢竟然安靜下來,當村民把土鏟到它背上時,它迅速地把土抖落下來,然后狠狠地用腳踩結實。就這樣,驢一點一點地升到了井口。”
講到這里之后,人力資源經理又說:“我現在還說我是一頭驢,大家還覺得好笑嗎?”在沉靜片刻后,大家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掌聲漸停后,人力資源經理說:“我的存在就是和大家一起抖落身上的土,希望全體成員和我一樣,配合我的工作,為公司清除發展中的障礙,為公司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這時全場再次掌聲雷動。
如果你不給員工講道理,而是給員工講故事,并且故事有寓意、有深意,而且講得生動有趣,那么你將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領導者。領導力大師約翰·科特認為:“故事長駐大腦,因此帶來變化,有機會影響員工的行為。”因此,從今天開始,盡量不要和員工講道理,試著給員工“講故事”,用故事闡述道理,用故事引導員工改變行為,這樣效果會更好。
管理越簡單越好,無為而治是最高境界
作為企業領導,你的任務不是處處管著、監視員工,而是建立一個能讓每個人都能成為人才的制度,讓員工自發地對待工作。因為一個企業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來自于員工的自我管理。
杰克·韋爾奇有一句經典名言:“管得少就是管得好。”管得少卻能管得好,是因為各種制度、措施真正發揮了主導作用。在良好制度的規范下,員工的自覺性、責任感、積極性都能得到充分的激發,這對減輕管理壓力、簡化管理環節、提高執行力,都有非常好的作用。這一點在下面的例子中得到了充分印證。
蘇州某工業園區實行體制規范、政策透明的“授權管理”,先后制定了45項新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里面清楚地規定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哪類問題應該怎么做,都規定得非常詳細。在“授權管理辦法”實施以后,員工們發現,領導親自過問事情的現象越來越少,但按制度辦事的良好風氣卻在園區內逐漸形成。
由于少了很多管理環節,一些項目審批、海關物流、外事管理等看似復雜的問題變得十分簡單而有效,園區的主要經濟指標8年保持50%左右的增長速度。僅2002年全年的GDP總額就達到了252億元,財政收入32億元。
管得少并不是說管理者的作用被弱化了,恰恰相反,由于在管理上變“人”治為“法”治,真正實現了按制度辦事,用制度規范企業,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管理者可以從繁雜的管理事務中解放出來,更好地去做企業戰略上的規劃。
臺灣奇美公司是一家生產石化產品ABS的企業,該企業雖然比不上王永慶的臺塑公司,但它的生產力是同行企業的4倍。在20世紀70年代,其產品掀起了石化業的一場革命,其產品質量之高、價格之低讓同行的美國和日本企業都畏之如虎。公司想要投資的地方,眾多的美日廠商都會退避三舍,不敢與之競爭。
為什么奇美公司有如此強大的競爭力呢?這得益于公司董事長許文龍的“無為而治”的管理方式。雖然許文龍掛著董事長的頭銜,但這是一個十足的虛名,他就像英國女王一樣,對企業內部的大小事,根本就不參與管理,而是全部授權給部屬。許文龍從來不做任何書面的指令,即使偶爾和主管們開會,也只是閑聊家常。很多時候,他甚至根本不知道公司的圖章放在哪里,更奇怪的是,他連專門的辦公室都沒有。因為他很少在辦公室,而是經常開車去外面釣魚。
有一次,他在外面釣魚時,突然遇到大雨,于是他就開車去公司避一避雨,順便看一下公司。當員工看到他時,竟然驚訝地問道:“董事長,沒有事你來干什么?”他想了想說:“對呀!沒事來這干什么?”說完,一溜煙地開車離去了。
許文龍的例子啟示我們,作為老板,一定要信任員工,充分放權。充分放權,減少控制,這種“無為而治”是一種管理境界,是一種依托企業制度、企業文化、企業戰略而建立起來的經營平臺。“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你別看許文龍什么都不做,實際上他對奇美的發展情況心如明鏡。“無為”是讓企業在制度、文化的規范下,非常自然有效地運行,就像鐘表上了發條,盡管你不在鐘表旁,但是它不會因為你的離開而停止運行。
海爾集團的董事長張瑞敏曾說:“我經營海爾主要是無為而治。我只抓大事,企業的大事就是文化、組織和戰略。”在張瑞敏看來,“無為”中有“有為”,他認為“無為”就是企業的價值觀,它是無形的,但是非常重要。在這個無形價值觀的指導下,可以產生有形的企業發展成果。張瑞敏說:“所謂的‘超級領導’,就是當你的下屬沒有你的管理時,仍然能夠正常工作。”
反觀一些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就缺乏無為而治的勇氣和自信。據一份權威的調查分析報告稱:“中國企業每個層次上的管理者,大概都把80%的時間用于管理,把20%的時間用于工作上。”許多管理者習慣于崇拜自己、相信自己,對員工不放心,經常不禮貌地干預員工的工作,從始至終都不敢放開下屬的手,每個環節、每道關他們都要嚴把。管理者忙得團團轉,到最后企業卻在生存的邊緣上苦苦掙扎。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管理者管得太多造成的。
因為管得太多,管理者終日疲于奔命,沒有精力抓制度、抓戰略、抓落實,因而很難取得工作實效;因為管得太多,管理者顧此失彼,漏洞百出,問題層出不窮,使企業利益嚴重受損;因為管得太多,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會嚴重受挫,會變得越來越束手束腳。時間一長,企業就會缺少活力,缺乏生機。
管理者管得太多,對員工的危害是致命的。在這方面,我們可以用“大象理論”來加以闡述。大象小的時候,飼養員用一條鐵鏈將它拴住,使它無力掙扎。時間久了,大象就失去了掙扎的習慣,習慣了鐵鏈。直到它長成大象,原本力氣足夠大,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鐵鏈時,它也不會去掙脫了。
其實,領導者對員工管理過多、管理過嚴,最終也會把員工變成不想掙脫鐵鏈的大象。員工會習慣性地依賴管理者,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創新,不會獨立地、自信地完成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員工不可能獲得成長,不可能變得出色。因此,管理者應該從一開始,就放開拴住“小象”的“鐵鏈”,即使你覺得員工能力不夠,也要給他機會去嘗試、去鍛煉、去成長。這樣員工才可能在某一天,成為獨當一面的人物,去分擔你管理上的壓力,幫你實現無為而治。
管理最重要的不是權力,而是智慧
在企業中,有一種領導說出來的話“一言九鼎”,全體員工非常擁護,積極按照領導的意圖去執行任務;有一種領導說出來的話卻“一文不值”,全體成員不屑一顧,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只能被迫去服從。這兩種領導的差別在于,前一種領導靠的是智慧、權威和個人魅力來領導員工,后一種領導是靠單純的權力來管理員工。
領導者的權威留存于員工的內心,權力卻是浮在表面上的。員工當面對你敬畏,背后對你異常欽佩,這是權威的作用;員工當面對你點頭哈腰,背后卻說你非常糟糕,這是權力的作用。作為一個領導者,你肯定希望用智慧和權威領導員工,而不是用權力“壓迫”員工。因此,你必須認清領導智慧與權力在管理中各自發揮怎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