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4評論第1章 引子(1)
『海內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的盛世景象,終于在唐太宗手中實現,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唐帝國隨之屹立于世界東方。史家認為,唐太宗一手開創的『貞觀之治』與漢初的『文景之治』相比,『恭儉不若孝文,而功烈過之矣』,唐太宗也因而成為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并盛的皇帝。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大業十三年(617年),隋煬帝表兄太原留守、晉陽宮監李淵[1]在次子李世民、僚屬裴寂、劉文靜等人的幫助下,誅殺了隋煬帝派在太原監視的王威、高君雅等官員,以“勤王定亂”的名義起兵,正式揭開了逐鹿中原、定鼎天下的序幕。
李淵先派心腹幕僚劉文靜出使突厥,以稱臣為條件,取得始畢可汗[2]支持后,遂兵發長安,當年即攻克長安。又立隋煬帝孫楊侑為傀儡皇帝,遙尊隋煬帝楊廣為太上皇,李淵自為大丞相、唐王。次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3]被宇文化及縊殺。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是為唐高祖,改國號唐,定都長安,建元武德。隋朝正式滅亡,唐朝建立。
事后唐高祖論功行賞,定李世民、裴寂、劉文靜三人為太原佐命[4]恕死[5]第一等功臣,特恕二死;定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柴紹、唐儉、殷開山、劉世龍、劉政會、趙文恪、武士彟、張平高、李思行、李高遷、許世緒十四人為第二等功臣,約免一死。
十七人中,李世民、裴寂、唐儉等十四人均出自顯赫的官宦世家,只有三人例外,趙文恪出身行伍,李思行是普通士人,武士彟則是太原最富的木材商人。恰恰是最為時人輕賤的武士彟,在日后一舉揚名——
其女武則天不但做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還做了唐高宗李治的皇后,自高宗以后,所有大唐皇帝都是她的子孫血脈。這名以野心、權欲及狠毒知名的婦人甚至一度以武周代唐,成為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女皇帝。而她的父親武士彟也因此而一飛沖天,被追封為孝明高皇帝,終得以光耀武氏門楣。
自太原起兵后,秦王李世民身經百戰,軍功顯赫,對大唐更有定鼎之功。就連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謀士魏徵都說:“秦王功蓋天下,中外歸心。”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征戰返回長安時,身穿黃金甲,后面是二十五名大將,再之后是萬匹精騎,威風不可一世。唐高祖認為李世民功高望重,前代職官均不足以配賞,特為愛子設“天策上將”一職,位在諸王公之上。李世民由此建立天策府,自行設置官屬,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虞世南、張亮、閻立本、高士廉、張公謹、侯君集、尉遲敬德、秦瓊、程知節、段志玄等名重一時的文臣武將均是其幕僚。
除此之外,李世民還在秦王宮西面開設文學館,延請四方文學之士。他自己一有空閑,就到文學館中與各位學士討論文籍,直至深夜。時人對文學館學士很是羨慕,如果得為學士,人們便稱之為“登瀛洲[6]”。
李世民有如此聲勢及人望,自然引來兄長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的忌恨。尤其是太子李建成,感受到了深重的威脅及危機。于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兩股勢力勾結起來,再聯合唐高祖寵愛的妃子張婕妤、尹德妃等人,在唐高祖面前大進讒言,反復構陷李世民。李世民確實有功高蓋主之嫌,唐高祖自此開始猜忌次子。李世民的心腹兼至交好友劉文靜時任民部尚書[7],最先成為權力斗爭的犧牲品。
劉文靜是輔佐李淵太原起兵的重要人物。最初,李世民和劉文靜暗自謀劃起兵,但二人擔心李淵沉溺酒色,不思進取,因此托與李淵親密無間的裴寂前去游說。裴寂與李淵是酒肉朋友,私交極好,二人常常通宵連日地宴語博弈。裴寂甚至違禁將晉陽宮宮女私送給李淵。劉文靜找上門時,裴寂尚且懼禍,不肯同意。但劉文靜以裴寂私送宮女待客一事相威脅,裴寂懼怕之下,果然勸說李淵起兵。
因裴寂在晉陽起兵之初曾有首鼠兩端之舉,劉文靜一直不大看得起對方,但唐朝立國后,裴寂卻位在其上,得任宰相。劉文靜對此十分不滿,每逢朝臣集議,裴寂一有闡論,劉文靜便有意頂撞,兩人也因此產生了嚴重的紛爭。有一次,劉文靜與弟弟劉文起喝酒。劉文靜醉酒后拔刀砍擊木柱,咬牙切齒地道:“有朝一日,一定將裴寂殺死。”裴寂得知后深為忌憚。
劉文靜素來支持秦王李世民,裴寂則遵從傳統禮法,屬于太子李建成一派,兩派的明爭暗斗也反映到個人的命運上。剛好劉文靜侍妾揭發劉文靜興妖作怪,召用巫人。唐高祖派裴寂、蕭瑀[8]審問劉文靜,劉文靜明言無反心,只是對裴寂位居其上有所不滿。李世民百般求情,且言當年太原起兵乃是劉文靜所定之策。裴寂盡管知道劉文靜與秦王李世民關系非同一般,但他歷來是太子一派,因此力勸唐高祖鏟除后患,說:“文靜多權詭,面性猜險,憤不顧難,丑言怪節已暴險,今天下未靖,恐為后憂。”
唐高祖一直非常重視裴寂。唐初統一貨幣,新鑄開元通寶,唐高祖賜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各三爐鑄錢,裴寂一爐鑄錢,由此可見唐高祖與裴寂私人關系何等密切。在思忖許久后,唐高祖還是采納了裴寂的意見,將劉文靜及其弟劉文起處死,籍沒全家。
劉文靜事件,被公認為是太子李建成一派占了上風,而宰相裴寂更是公然支持太子。唐高祖晚年安于享樂,內為嬪妃所包圍,外政則全部委托給了裴寂。由于內宮寵妃和宰相裴寂均支持李建成一派,遂有太子、齊王聯合內宮、外廷“共傾世民”的說法。
太子派和秦王派的矛盾越來越大,終于發展到了白刃相見的地步。李世民本人也時時身處險境。有一次,太子李建成夜宴李世民,暗中在酒中下了毒。李世民喝酒后,突然心痛如絞,吐了很多血。他自知中了暗算,急忙回到秦王府,幸好解救及時,才不致毒發身亡。
李世民為人深謀遠慮,為以防不測,打算先派人占據洛陽,以作為基地。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派工部尚書溫大雅、秦王府車騎將軍張亮率領一千多人前去鎮守洛陽,并命他們廣散金帛財物,結交各路豪杰,羅致親信。齊王李元吉大為恐慌,上書告發張亮圖謀不軌,張亮因此被逮捕下獄。但審訊時張亮一言不發,未牽連出任何人,李元吉也無可奈何。因為沒有真憑實據,張亮被釋放,重新歸返洛陽。
唐高祖對親生兒子們之間的明爭暗斗有所察覺后,深為苦惱。他不想看到骨肉相殘,既不愿意讓李世民謀奪太子位,也不愿意太子和齊王謀害李世民,最后決定讓李世民出居洛陽,建天子旌旗,想以此來調解李世民兄弟間的猜忌。李建成與李元吉擔心李世民到洛陽后,獨霸一方,“有土地甲兵,不可復制”,便暗中唆使近臣向唐高祖陳說利害。唐高祖昏庸不堪,于是改變主意,不讓李世民前往洛陽。李世民一度發出“我當此日,不為兄弟所容,實有功高不賞之懼”的感慨。
為了鏟除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李建成和李元吉還大肆拉攏秦王府的驍將。李建成先派人贈給尉遲敬德一車金銀器具。尉遲敬德不但沒有接受李建成的禮物,還將這件事告訴了李世民。李元吉便派殺手前來刺殺尉遲敬德。尉遲敬德事先得知消息,便故意將家門大開,自己安臥在床上不動。殺手多次來到庭院,卻始終不敢走進寢室。李元吉見行刺不行,又在唐高祖的面前譖毀尉遲敬德。李淵下詔擒拿尉遲敬德,準備處死。李世民堅決請求,尉遲敬德才勉強保住了性命。李建成和李元吉又用同樣的手段對付程知節和段志玄,并設法將房玄齡、杜如晦逐出京師。
太子與秦王積怨益深,勢同水火。唐高祖聽信太子讒言,將秦王府幕僚盡貶而出。曾經風光顯赫的秦王府只剩下長孫無忌、高士廉、侯君集、尉遲敬德等寥寥數人。這些人為了自保,力勸李世民及早鏟除太子一黨。但李世民遲遲不能下決心,先后問計于名將李靖[9]、李世勣[10]。二人均是性情沉穆之人,沒有明確表態,但其實立場已經傾向于李世民一方。歷史總是不斷重復,隋朝骨肉相殘的悲劇再一次在唐朝上演,一場驚心動魄的政變即將發生在太極宮北門——玄武門。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正值夏季最炎熱之時,長安突然盛傳北方強敵突厥將要入侵大唐。太子李建成為了避免李世民重掌兵權,推薦由齊王李元吉領兵出征。李元吉乘機請求讓尉遲敬德、程知節、秦瓊、段志玄隨行,并挑選李世民手下精兵充實軍隊,想乘機奪取李世民兵將。李建成和李元吉亦料想李世民不會乖乖就范,便干脆密謀于餞行之日在昆明池設宴,暗中設伏刺殺李世民,永除后患。不料太子宮官吏率更丞王晊將這一計劃泄露給了李世民。李世民見事情緊急,立即入宮向父皇稟報了太子和齊王的陰謀。唐高祖一時愕然,難以相信,只道:“明天上朝時,我要問問他們。”叫李世民等到次日早朝時再說。他知道三個兒子素來斗得厲害,也沒有太當回事。
李世民見父皇大有敷衍之意,便決定先下手為強,第二天一早便率領親信埋伏在太極宮北門玄武門。
長安大內包括皇城和宮城兩大區,東有延喜、景風二門,西有安福、順義二門,正南有含光、朱雀、安上三門,北有玄武門、安禮門以及至德門。其中,玄武門為北面正門。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玄武是一種龜蛇合體的水神,與青龍、白虎、朱雀并稱為四大神獸。玄武還與玄冥相通,最初的冥間在北方,因此玄武又代表北方,玄神則是北方之神。玄武門居于龍首塬余坡之上,地勢較高,可以俯視宮城。北墻外是禁苑西內苑,沒有居民生活區,出入比較方便,因而是太子入朝的必經之地。當日當值玄武門的領班將領名叫常何,原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后被李世民暗中收買,李建成對此卻一無所知。
當時,唐高祖與李世民的談話內容已被后妃張婕妤密告太子李建成。李建成與李元吉商議對策,李元吉認為應該趕緊布置軍隊,裝病不朝,以觀形勢。但李建成妄自尊大,認為一切均布置妥當,只要入朝打探完消息,便可置李世民于死地。于是,李建成與李元吉一道由玄武門入宮。到臨湖殿時,兄弟二人發現情況不對,立即打馬東奔,逃往太子宮。李世民在后面大聲叫喊,李元吉張弓回射,但倉皇之下竟然拉不開弓。李世民則當機立斷,搶先一箭射死了對其威脅最大的太子李建成。
此時,尉遲敬德率領七十精騎趕到,一箭將李元吉射下馬來。李世民親手射死兄長,神情極為不安,竟然跌下馬來,再也爬不起來。李元吉只受了輕傷,趕將過來,奪下李世民的弓箭,打算用弓弦將對方勒死。尉遲敬德在后面大聲呼喝,李元吉一時之間難以下手,便舍棄了李世民,逃向武德殿。尉遲敬德窮追不舍,終一箭將李元吉射死。
東宮和齊王府將士聞訊趕來,李世民心腹張公謹是個大力士,搶先將宮門關上。東宮和齊王府將士開始猛攻玄武門,形勢十分危急。李世民一面組織隨行士卒抵抗,一面派親信尉遲敬德帶甲士入宮,取得唐高祖手諭。
這時,唐高祖正在后宮海池里泛舟嬉戲,渾然不知北面正在發生兄弟手足互屠相殘的人間慘劇。海池位于太極宮西北部,是皇宮宮殿群中最接近玄武門的位置。而海池中的人竟然聽不到玄武門的廝殺,足見太極宮規模之大。
正當唐高祖玩得高興時,尉遲敬德突然全副武裝地闖入。按照唐朝律法,這已經是殺頭大罪。唐高祖見尉遲敬德手握兵器,來勢洶洶,大驚問道:“今日亂者誰耶?卿來此何為?”尉遲敬德道:“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彼時重臣裴寂、蕭瑀、陳叔達等人均陪伴在左右。唐高祖十分惶恐,便問裴寂道:“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
裴寂本是太子一黨,此時見李世民已然得手,驚懼不安,不敢答話。還是一直暗中支持李世民的蕭瑀、陳叔達出面圓場道:“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高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事,無復事矣!”
唐高祖見一旁尉遲敬德手按劍柄,咄咄逼人,大有一言不合便要動手的架勢,只得勉強點頭表示同意,并下達“諸軍并受秦王處分”的手詔,才算平息了這場事變。
唐高祖又召見李世民,予以安撫。李世民跪在地上,吮吸父皇腳趾頭,慟哭許久。即使有做作的一面,但也顯示他心中著實難安,這種不安也保持了終生,所以才有后來他臨死前向著名僧人玄奘詢問因果報應一事。
唐高祖見事已至此,不得不順水推舟,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并立即下詔道:“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后聞奏。”
玄武門之變是大唐立國以來第一次宮廷政變,以李世民順利奪權而告終。之后,李世民進行了一場大清洗,盡殺李建成、李元吉子女,其他同黨、同謀則一概不予問罪。太子洗馬魏徵之前見秦王李世民功高,多次勸李建成除掉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責備魏徵離間他們兄弟間的關系,聲色俱厲,在場眾人無不驚懼。魏徵卻從容答道:“太子早從魏徵之言,必無今日之禍。”李世民對其耿直的氣度非常贊賞,轉怒為喜,棄怨用才,任命魏徵為詹事主簿,充分展現出廣闊的胸襟和不凡的氣度[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