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弄玉思忖片刻,決然道:“不可能是他殺人。就算他的短刀是兇器,也一定是他事先失落了。”
辛漸問道:“他到底是什么人,四娘要如此庇護他?”李弄玉道:“他是什么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決計不會殺人。我敢以我李弄玉的性命擔保。”
王之渙奇道:“郡主不用去問他一聲,就敢如此作保?”李弄玉道:“不用。”走出幾步,又轉頭解釋道:“辛郎,我不告訴你他的來歷,是為你好。”
辛漸素來敬重信任妻子,也不再追問。
倒是王之渙好奇心大起,道:“會不會是郡主又牽涉進了什么宮廷密謀,怕牽累你,所以不肯明說?”
李弄玉是章懷太子李賢唯一愛女。李賢在武則天四個兒子中天分最高、才名最重,又為高宗皇帝鐘愛,因而是武則天奪權的最大障礙,深為武氏所忌,被一貶再貶,終在武則天登基稱帝前被殺。古代宗法制度為嫡長制,唐高宗與武則天長子李弘無子,次子李賢生三子一女,三子中僅次子李守禮存活,即李弄玉兄長,因而李守禮是高宗皇帝長孫,在孫輩中地位最高。中宗皇帝是高宗第三子,按宗法制度,即位資格尚排在李守禮之后。五王匡復唐室后,力扶中宗登基,是因為中宗之前曾當過大唐皇帝,又在武周晚期被立為太子。睿宗也有過類似經歷,只不過因為是弟弟,不及兄長中宗更有資格。事實上,最有資格即位的是李弄玉兄長李守禮,只是其人自小被武則天幽禁于深宮中,沒有得到皇子應有的教育,長大后才識低劣,不為張柬之等重臣所看好,這才被排除在皇帝人選之外。
中宗以太子身份再度登上皇位后,頗有心機,僅追贈二哥李賢為司徒——直到后來睿宗即位,才追贈李賢為章懷太子——如此,李賢沒有故太子身份,其子李守禮便無繼位資格。但即便如此,中宗還是不得不對李守禮傾心籠絡,將其女李奴奴封為公主,收養于宮中,即為后來出嫁吐蕃的金城公主。唐中宗地位尚在李守禮之下,更不要說睿宗及庶子出身的唐玄宗,這便是睿宗父子對李守禮極端提防的根本原因。睿宗即位后當日,即以中宗遺詔名義,改封李守禮為邠王,出為幽州刺史,將他打發到北方邊境受風寒之苦。玄宗即位后,又令李守禮在六大邊州之間來回調任,其人迄今仍任隴州[4]刺史,可謂身份最高、待遇最低的親王。
李弄玉曾參與神龍革命,雖然干練,畢竟是女流之輩,個人又沒有野心,若果真有什么密謀,多半是為其兄長邠王李守禮出頭了。王之渙自認為所猜不差,忙道:“辛漸,這件事,你得勸阻郡主。就算當今皇帝有諸多不是之處,然而大唐好不容易才有今日之局面,人心思安。況且爭權奪勢不是我輩所為,嫁雞隨雞,郡主既嫁了你……”
辛漸搖頭道:“你想多了,四娘沒那么離譜。那個人……就是那紅臉男子,不像是中原人。”
王之渙道:“不像嗎,我怎么看不出來?僅僅是因為他佩了一柄鹿角刀嗎?”辛漸道:“不是,他說話語氣有點奇怪。”
王之渙道:“他就說了一句‘我不是你朋友嗎’。”辛漸道:“他只說了那么一句,不是更奇怪嗎?”
王之渙這才會意過來,道:“你是說,他不大會說漢語,怕一張口就露餡,所以才一直默不作聲,不肯為自己辯解?”
辛漸點點頭,道:“這只是我的猜測。不過既是四娘的朋友,當可放心。走吧,我們先去找宋希玉。”
又見天光已暗,便先進去取火,正好遇到女兒辛秢,忙問道:“阿翁可有感覺好些?還是堅持不肯請大夫嗎?”
辛秢笑道:“阿翁沒事,他只是找借口避開宴席而已。不過今日是祖母大壽,爹爹為什么還不準我和哥哥在席間飲酒?”
辛漸道:“你兄妹二人還未成年,不能隨便亂飲酒。”又問道:“你這是要出去嗎?”辛秢道:“我都在家里悶了一天啦,想要出去透透氣。”
辛漸溺愛女兒,只得隨她去,又叮囑道:“天黑前要回來。”取了燈籠,又拿上紙筆、繩索、剪刀等工具,用木盒盛了,提了出來。
管事周白告送客歸來,見狀忙追過來問道:“堂主要去哪里?”辛漸道:“去找個人。”
周白告問道:“王公的侍妾、侍女還在堂里嗎?”辛漸道:“應該還在吧,阿翰人還在,她們怎么會離開?你問這個做什么?”周白告道:“我撿到了一只耳環,記得曾見到王公侍妾瑤花戴過。”
辛漸道:“那么你直接去后堂尋她,歸還給她便是。”又想到周白告負責接待賓客、張羅筵席,一直里里外外來回忙活,說不定見到過宋希玉,忙問道:“筵席開始后,你可有見到宋參軍出去?”
周白告道:“見到了啊。我還上前問宋參軍可是需要什么,他沒有回答,自偏門出去了,叫他也不理會。”
王之渙道:“偏門出去不是奉圣寺嗎?或許宋參軍有意避人耳目,往奉圣寺去見什么人了。”
周白告道:“今日不少貴人的侍從也都安置在奉圣寺,說不定宋參軍是去找人了。”
辛漸“嗯”了一聲,命周白告先去奉圣寺尋宋希玉,自己與王之渙往后村而來,途中大致說了宋希玉負責太原括戶之事。
王之渙道:“長遠之計,括戶是有利朝廷的大事,但皇帝太過心急,宇文融手段太狠,地方州縣官員又多阿諛奉承之輩,以致鬧得民怨沸騰。但若是閻用之因此而殺死主管括戶勸農判官,可就大大不應該了。我敢打包票,以當今皇帝之為人,一旦知悉閻用之殺死括戶長官,必會將他處以極刑,以殺一儆百。”
辛漸道:“宋希玉未必死了,兇手也未必就是閻用之。”
正好遇到郭子儀,王之渙忙問紅臉男子身上彎刀兵器一事。郭子儀奇道:“沒有啊。我遇到他時,他神色匆匆,身上并無兵刃,只是手上有血跡。”
王之渙登時眼睛一亮,問道:“紅臉男子手上有血跡嗎?”
郭子儀道:“是。不過那血跡應該是他自己的,明顯是擦傷。我見到他衣服上有泥草,料想他應該是翻墻時摔傷了,料來不是什么好人嗎,所以才扣下他。”又小心翼翼地問道:“莫非二位懷疑宋參軍被這人殺了?”又解釋道:“我也聽過大風村括戶的事,宋參軍因此而挨了老百姓不少罵。”
辛漸道:“沒有找到人,還不好說。”又道:“但后村外確實發生了一樁命案。”大致說了武靈覺被殺一事。
郭子儀奇道:“武靈覺不是在洛陽出家為尼了嗎?”王之渙道:“原來郭將軍也知道她的來歷。”郭子儀道:“知道一點。”
辛漸見他欲言又止,忙問道:“怎么了?郭將軍有話不妨直說。”
郭子儀道:“宴席開始前,我為穩妥起見,率軍在村落外繞大圈巡查了一遍。到懸甕山山腳時,意外遇到了一個熟人,他還問我見沒有見到一名中年女尼。”
辛漸和王之渙大吃一驚,異口同聲地問道:“什么熟人?”郭子儀道:“王皇后兄長王守一。”
王之渙十分詫異,道:“王守一不但與我同族,還跟我同支,甚至比阿翰跟我還要親些。郭將軍如何會認識皇后兄長?”
郭子儀道:“我之前曾在左衛任職,宿衛禁宮多年。當然這不是主要的,我妻子也姓王,岳父名王守一,跟皇后兄長同名同姓。”
郭子儀本是武進士出身,開元四年(716年)及第,被兵部授予左衛長上[5]官職,擔任皇宮各殿及宮外四周警衛。當時郭子儀才二十歲,可謂春風得意。二十三歲時,娶京兆王氏為妻。王氏高祖王長諧是追隨高祖太原起兵的開國功臣,死后陪葬高祖獻陵。父王守一是玄宗長兄寧王李憲的府掾[6]。因為這一層的關系,郭子儀與諸多皇親國戚熟識。玄宗皇后王氏兄長王守一與郭子儀岳父同名,亦視他為子侄,頗為親厚。
“黃獅子舞”事件后,不但太樂署長官劉貺、王維被貶,就連寧王李憲亦被出為外州刺史。李憲原名李成器,是睿宗嫡長子,當年因其竭力避讓,李隆基這才得以被立為太子。但李隆基即位后表面對兄弟手足友善,還寫《鹡鸰頌》道:“朕之兄弟,唯有五人,每聽政之后,延入宮掖,申友與之志,詠棠棣之詩,邕邕如,怡怡如,展天倫之愛也。”實則多方提防,多次公開下詔,嚴禁大臣與親王結交,違者處死。太原長官張說原是宰相,在李隆基登基前便是其心腹,僅因與岐王李范談及政事被人告發,便被無情地貶黜出朝。寧王遭貶后,郭子儀也受牽累,出為藩將。他因祖籍晉陽,便主動要求去了天兵軍,成為張說的得力助手。
王之渙忙問道:“當真是王駙馬嗎?”郭子儀點點頭,道:“我乍然遇到駙馬,也極是吃驚。起初還以為他是來太原參加賀大娘的壽筵,結果他說是來辦私事,還讓我不要聲張。本來我答應了他,若不是出了人命,我斷然不會說出此事。”
王之渙忙問道:“那么王駙馬去了哪里?”郭子儀道:“我瞧他帶著侍從往奉圣寺去了。”
辛漸因情況不明,一時不好決斷,便道:“可否請郭將軍再去找一趟王駙馬?問他為何忽然來了太原。”
王之渙道:“若是王駙馬拒絕回答,不妨拿武靈覺被殺來試探他。”郭子儀道:“是。”
留了一隊軍士繼續搜索,又撥了幾名軍士給辛漸,隨他前去武靈覺尸首處,自己往奉圣寺去了。
淡藍色的暮靄籠罩了群山與大地,高低錯落的大風村呈現出古樸蒼莽的風致來,令人沉醉。
以往這個時候,所有的紛擾塵埃落定,家家戶戶升起炊煙,點燃燈火,全家人圍坐在燈下吃晚飯,笑語盈盈,平淡簡陋的日子中自有一份知足和愜意。
也有相熟的鄰居出門,約坐在村口大樹下,談天也好,說地也好,胡扯八道也好,伴隨著草蟲不知疲倦的低鳴、溪水怡然輕流的樂韻,一起流入夢鄉去。
遺憾的是,括戶之后,這溫馨親切的一幕再也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凄涼冷寂的場景。也許幾年之后,這些荒廢的空房子就會變成傳說中的狐仙出沒處。
辛漸自小在大風村長大,心頭極是感慨,只是有旁人在場,不好多說。他先來到制墨工匠闕新故居中,一推開木門,便隱隱見到庭院中斜仆著一人,暗叫一聲不好,忙提了燈籠照過去——
那人背朝上伏在地上,臉側在一邊,然不必翻他過來,僅看服飾打扮,便知是眾人正苦苦尋找的兵曹參軍宋希玉了。
一名軍士還待上前將尸首翻過來,王之渙忙道:“不要動!不要破壞兇案現場,等老狄來驗過尸。”
辛漸忙命軍士去叫其他人停止搜索,又留人守在闕新院中,自己和王之渙往山道而來。
時值深秋季節,夜風刺骨。王翰早等得不耐煩,一見到燈光,便遠遠埋怨道:“這么久才來,天都黑了。”
狄郊先問道:“帶紙筆了嗎?”辛漸道:“帶了,知道你要用。”將木盒遞過去。
狄郊取出紙筆,往木盒上鋪了,由辛漸在一旁舉燈照亮,將所驗現場和尸首一一記錄下來。
王翰仍是憤憤不平,道:“之渙說回大風堂叫辛漸,怎么去了老半天?”王之渙忙道:“出了好多事,路上給耽誤了。”
王翰道:“好多事,有多少?”王之渙道:“先說大的,兵曹參軍宋希玉被人殺了,就躺在那邊一戶村民的院子里。”
王翰果然愣住,半晌才道:“今天到底是什么日子?”王之渙道:“賀大娘生日啊,還是我們二十年盟約到期之日。”
王翰白了他一眼,問道:“你們是來叫老狄過去驗尸的嗎?那這里要怎么辦?”
辛漸道:“一會兒自會有軍士上來處理尸首。我們先自己在這里商議一下武靈覺這件案子。”
王翰道:“據老狄分析現場,武靈覺是從那邊小道斜插過來的,似乎是想進入大風村里,結果在山道口這里被人追上,一刀砍在背心,當即斷氣。兇手再將她拖進了草叢中,以免被人發現。若不是她剛死不久,老狄鼻子又靈,怕是躺個十天半個月也沒人知道,尸首多半被野獸吃了。”
辛漸奇道:“她是從那邊過來的嗎?那條小道許久沒有人走,都成荒徑了。小道那邊倒是也有一條下山的山道,是往奉圣寺去的。”
狄郊道:“我和阿翰過去勘驗過,那邊小道有兩種新鮮腳印,一種是武靈覺的,另一種應該是追她的兇手,從尺碼上來看,當是男子無疑。”
據現場來看,武靈覺應該是打算去奉圣寺。她雖是女尼,然都是方外之人,無處可去時去僧寺投宿也不算什么。半途中,她遇到了兇手,情急之下,由小道逃往大風村方向,結果還是被兇手追上殺死。
按王翰的推測,武靈覺之所以不逃去更近的奉圣寺,而是往大風村而來,是想來找辛漸他們,將當年曲江沉船真相坦白告知。
王翰又道:“要我說,這樁案子也沒什么可查的,分明是京城那位主兒聽說武靈覺來了太原,坐不住了,怕她抖出當日李蒙之死真相,于是派人來滅口。”
狄郊道:“兇器是彎刀,這是個疑點。若果真是當今皇帝派人來殺人滅口,必是武功高強的武士,豈會用彎刀?”
辛漸正待說出王皇后兄長來了晉陽一事,王之渙一拉他衣袖,低聲道:“先別說王駙馬之事,聽阿翰和老狄說完。”
辛漸心道:“也許阿翰和老狄的爭論能提供另外一個角度。”便暫時不提郭子儀曾遇王守一一事。
王翰道:“彎刀不算重大疑點。萬騎中有許多胡人,有不少就喜歡佩帶彎刀。”
辛漸道:“這倒是事實。別人不說,當今皇帝心腹王毛仲是高麗人,他最喜愛鹿角刀,還說契丹人以鑌鐵煉制的鹿角刀最好,曾派人送了鹿角刀來大風堂,要求仿照樣式給他打造一批一模一樣的兵器。我因為做不了,叫人給他退回去了。”
王翰道:“又或許兇手有意選擇彎刀作兇器,好引人去懷疑契丹人。今日大風堂中不就有契丹客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