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日月雙飛(7)

睿宗得以復位,太平公主也出了不少力。太平公主自恃有功,睿宗又頗念兄妹情誼,對她極為尊重——這對兄妹性格上有著鮮明對比,睿宗萎靡不振,胸無大志,而太平公主則繼承了母親武則天的強硬和欲望——每逢宰相奏事,睿宗總要先問是否與太平公主商議過,而公主“每入奏事,坐語移時,所言皆聽”。太平公主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左右朝廷重大決策,擅權弄法,甚至不大將太子李隆基放在眼中。李隆基不愿意大權旁落,聽人擺布,由此與太平公主產生了激烈的矛盾。

其實在“唐隆之變”之前,李隆基只給世人浪蕩公子的形象,太平公主并未太將他放在眼里。甚至在睿宗選立太子時,太平公主也傾向李隆基一方的,無非是以其庶子身份,難以服眾,她自己正好可以繼續掌握大局。然李隆基一登上儲君位子,忽然一改前風,露出沉毅有謀的秉性來,不由得令太平公主大跌眼鏡。她為鞏固自己地位,立即將李隆基視為最主要政敵,圖謀廢除其太子之位,另立一位老實聽話、便于控制的皇子為太子。

傳聞太平公主屬意兄長李賢唯一存世之子李守禮。李守禮雖然略嫌庸碌暗弱,其妹李弄玉卻在神龍革命中立下大功,兼之李守禮之女李奴奴以金城公主身份出嫁吐蕃,有功于社稷。加上李守禮是高宗諸孫中年齒最長者,家族地位遠高于李隆基,更有資格做儲君。但太子廢立是國家大事,需要名正言順。太平公主為此煞費苦心,在李隆基身邊安插了不少耳目,要他們暗中監視太子,隨時向她匯報。李隆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太平公主均了如指掌。

景云二年(711年)某日,太平公主乘輦到光范門,等諸宰相上朝時,將他們請到步檐[49]中,以語暗諷太子李隆基,隱有廢黜之意。眾人均大驚失色。宰相宋璟為人耿直,大聲道:“東宮有大功于天下,真社稷之主,安得有此異議?”

太平公主見宰相們不肯附和自己,遂改變策略,在兄長睿宗面前大肆搬弄是非,挑撥皇帝、太子父子關系。沒有主見的睿宗以為太子李隆基不得人心,不由得有些狐疑,曾私下召見宰相韋安石[50],問道:“聞朝廷傾心東宮,卿何以不察?”韋安石道:“陛下何得亡國之言!太子有大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稱,愿陛下無信讒言,以致惑也。”睿宗這才醒悟。

太平公主曾派女婿唐脧約請韋安石到府第密談,以圖拉攏,但為對方所拒。當她得知韋安石說服睿宗信任太子后,勃然大怒,一再對睿宗施加壓力,終將韋安石撤職,貶出京師。

這時又有人進言,說五日內有急兵入宮。睿宗召集大臣商議此事時,張說指出道:“此有讒人設計,擬搖動東宮耳。陛下若使太子監國,則君臣分定,自然窺覦路絕,災難不生。”姚崇、宋璟、郭元振等重臣也都贊成張說的意見。

宋璟又與姚崇聯名上奏,建議對太平公主干政加以限制。但睿宗不聽,明明白白地告知眾臣道:“朕更無兄弟,唯有太平一妹,朝夕欲得相見。卿勿言,余并依卿所奏。”

太平公主得知后愈發憤怒。李隆基懼怕太平公主的勢力,決定暫時妥協,親自上奏,稱宋璟、姚崇離間皇室骨肉,請加罪黜。于是姚崇被貶為申州刺史,宋璟被貶為楚州刺史,張說也被驅趕出京。李隆基身上具備的帝王權術可見一斑,即使是他的同盟支持者,必要的時候,他亦會毫不猶豫地出賣犧牲對方。

然一山終難容二虎。姑侄之間的明爭暗斗愈演愈烈,矛盾日益激化,雙方劍拔弩張,一場新的宮廷內戰隨時都有可能爆發。睿宗性情散淡且懦弱,對妹妹和兒子都很愛惜,開始還大搞平衡,后來再也無力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心力交瘁下,便借口有彗星出現,要“傳德避災”,表示愿讓位于太子。太平公主生怕太子即位后對自己不利,遂與同黨極力勸阻。睿宗一向軟弱,卻在這件事上堅持己見,可見他已經預料到骨肉相殘的悲劇將再一次上演,既然他無力阻止,那便眼不見為凈吧。

景云三年(712年)八月,太子李隆基在武德殿登上帝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風流天子唐玄宗。玄宗尊睿宗為太上皇,改元先天。除三品以上官吏的任免和大案要政仍由太上皇親自處理外,其他一切庶務悉數由玄宗督辦。

玄宗即位之后,太平公主的勢力有增無減,“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大半附之”,因此而導致政局不穩,政事昏暗。太平公主甚至陰謀廢殺玄宗。皇帝身邊的親信宮人元氏為太平公主親信崔湜[51]收買,暗中在玄宗每日服用的“赤箭粉”中投放毒藥,欲置玄宗于死地。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人在洛陽的張說派心腹送了一柄佩刀給玄宗皇帝,勸其當斷則斷。處于弱勢的玄宗遂下定決心鋌而走險,搶先動手,先用計謀誘殺太平公主同黨。剪除其羽翼后,再派王毛仲和高力士前往拘捕太平公主,逼迫她自殺。公主親族均遭連坐誅殺,崔湜等同黨都被賜死。唯獨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簡因多次勸諫母親,特旨免死,賜姓李。

十二月,玄宗大赦天下,改元開元。直到這個時候,他才成了名實相符的君主,是真正的九五之尊。

作為大唐立國以來第一位以庶子身份即位的皇帝,走到這一步,實在不容易,經過了極為艱難曲折的斗爭。而得位之關鍵契機,則是中宗神秘中毒而死。因而又有一種說法,下毒害死中宗的元兇,是獲利最大者,也就是睿宗一方。以睿宗之為人,當然不會對親兄長下手,若猜測屬實,下毒之人只可能是李隆基了。而他迫不及待地殺死上官婉兒,亦有滅口嫌疑。

宮廷事秘,真相到底如何,外人無從知曉。世人也不過議論是非,隨口閑聊,并不真正在意誰毒殺了中宗,重要的是新皇帝穩定住了政局,令大唐現出一派新氣象。但史官則不同,稱職的史官以記錄真相為最高使命,劉知幾更是有唐以來成就最高、名氣最大的史官,素以秉筆直書為己任。他若知曉了中宗中毒內幕,即使不能記錄在官方實錄中,也必定會寫在私修的史書中。

王翰、王之渙俱是當世才子,狄郊則是名相狄仁杰之侄,三人熟知各種典故及朝中局勢,立即想到張均之前不肯明說的緣由,他懷疑曲江沉船事件跟玄宗皇帝有關!

雖是一記晴天霹靂,然仔細推敲,倒也合情合理——玄宗奪位,極多內幕,而劉知幾一直位處中樞。他不但擔任官方史官,還私下自修史書,有秘密的人自然對其格外忌憚。開元五年新科進士游船之前,大概玄宗也聽說劉知幾之侄劉嶷將要攜帶劉氏私撰史書上船。從皇帝的角度而言,他極想知道史書中寫了些什么,但更好的法子則是讓這部心血之作悄無聲息地消失,如此,不管有什么秘密,再也無人知道。玄宗以剛毅果決著稱,做出這一決定毫不困難。于是,皇帝打聽到眾進士將要乘坐中宗之女宜城公主的游船,便事先派人在船上做了手腳。而武靈覺與武惠妃交好,事先多少知道些消息,所以一再阻攔李蒙前去曲江赴約。她又不能說出理由,不然將會有大禍臨頭。如此,在旁人看來,她完全是蠻橫無理,她也懶得辯解,直接將丈夫鎖在了房中。不想李蒙竟翻墻而出,最終還是上了那條必將沉沒的游船。可嘆的是,一船人賠上了性命,而皇帝真正想銷毀的史書卻根本不在船上。

張均見王翰幾人沉默不語,婉轉勸道:“我是命大僥幸得救,不然也該死在那條船上。事情已經過去了這么多年,不如就讓它隨風而逝吧。其實皇帝也因為這件事受到了懲罰……”

王之渙道:“什么懲罰?”張均道:“武惠妃所生的皇子不是夭折了嗎?那皇子名叫嗣一,本是皇上矚目的太子人選。”

王翰冷笑道:“當年高宗本已立陳王李忠為太子,后因寵幸武后,又改立武后所生長子李弘為太子,這才導致后來唐室為武周所傾覆。莫非今上也想要重蹈覆轍嗎?”

朝野間對唐玄宗寵幸武惠妃極為不滿,唐玄宗早有立武惠妃為皇后之意,然因朝臣反對前仆后繼,亦不得成行。王之渙見王翰語氣不善,張均又是在朝官員,忙道:“大概老天爺也看不過眼,收了小皇子性命。”

正好筵席將要開始,辛漸派管事周白告來請眾人入席。王翰道:“張兄先去吧。我們三個就不去了。”

張均料想對方心情不佳,也不愿意再提當年曲江沉船的話題,道:“也好。”自拱手去了。

周白告問道:“三位先生當真不赴席嗎?座次都給三位安排好了。”王翰干脆地道:“不去了。”

周白告也知王翰幾人素來任意妄為,不拘禮法世俗,不再勉強,行禮退出。

王翰起身在房里來回走了幾步,道:“李蒙這件案子,我決心要查到底,非弄個水落石出不可。之渙,狄郊,你們和辛漸一樣,都是有家有口的人,就不要再插手。”

王之渙道:“胡說八道!我們兄弟幾個歷來共進退,好不容易再度聚在一起,當然要一起查明真相。至于能不能報仇,那是另外一回事。”

狄郊也簡短地道:“我不會置身事外的,辛漸也不會。”

王翰道:“這件案子,年代已然久遠,我們適才猜測到的所謂真相,依據的都是道聽途說的傳聞,并無真憑實據。查明真相最好最簡單的法子,就是找武靈覺當面問個明白。”

王之渙道:“那我們還等什么?這就去找她吧。”

三人出來書房,正好遇到李弄玉施然進來。李弄玉愣了一愣,隨即謝道:“多謝王郎派來瑤花和四名侍女,她們目下人在后堂,可幫上大忙了。”王翰道:“能幫上忙就好。”

王之渙忙道:“芳甸出了竊賊,郡主快些清點一下,看有沒有丟了什么要緊物事,尤其是書房。”

李弄玉倒也不驚訝,只問道:“那人呢?”王之渙道:“翻墻跑了。”又道:“那竊賊是個會家子。不過要是辛漸人在這里,他一定跑不掉。”

李弄玉道:“我知道了。”轉身又往外走。

王之渙道:“郡主不用查看物事嗎?”李弄玉道:“就算真有東西被偷了,人已經逃走,清點也沒什么用處,丟了也就丟了。”也不問王翰幾人在這里做什么,自出院去了。

王之渙嘆道:“到底是金枝玉葉,氣度果然不一樣。”

狄郊沉吟道:“郡主或許認得那人。”王之渙道:“哪人?”狄郊道:“就是你口中的竊賊。”

王之渙奇道:“這話怎么說?”狄郊道:“我們進來芳甸時,那人空著手從書房出來,而書房也沒有翻找的痕跡。他多半是郡主留在書房的客人。目下宴席已經開始,郡主卻回來芳甸,極可能是專門來招呼那人的,聽說那人已經翻墻逃走,這才轉身走了。”

王之渙道:“是客人嗎?那對方為何不明說,只顧低頭逃走,還狠狠沖撞了阿翰一下?”

狄郊道:“或許那人不愿意被我們撞破行跡,所以才沖了出去。他腰間有刀,果真有敵意的話,早就亮出兵刃了。”

王之渙道:“奇了怪了,果真如此的話,郡主剛才為什么也不說清楚?”又道:“哎呀,該不會是郡主背著辛漸偷養漢子?”話一出口,自己便笑了起來。

王翰白了他一眼,道:“你也知道這不可能吧。還是先去找武靈覺吧。”

三人揣度武靈覺人多半還在懸甕山上,便往龍王頭而來。出大風村上山道,走出沒多遠,狄郊忽停了下來,道:“有血腥氣。”

眾人便往道旁尋去,卻見枯草叢中橫躺著一名中年女尼,正是武靈覺。

注釋:

[1]高六即高戩,武周時官任司禮丞,太平公主情夫,武則天執政晚期因得罪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與鳳閣舍人(即中書舍人,武則天時稱中書省為鳳閣)張說同時被貶。事見同系列小說《璇璣圖》。張說后被召回朝,到端州(今廣東肇慶,即著名端硯產地,端硯誕生于唐代初期)時,聽說高戩已卒于流所,很是悲傷,寫下這首詩。

[2]史佚:古代的機要秘書,也稱“史逸”,多為是博聞強記、反應靈敏者。

[3]河指黃河。汾指汾水(汾河),發源于山西寧武(古樓煩地)管涔山,在山西河津匯入黃河。是山西最大河流,全長700多公里,在太原境內縱貫北南,全長100公里。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饑荒,向近鄰秦國求援。秦穆公發動“泛舟之役”(是汾河航運的最早歷史記載),用船隊運糧,經渭河、汾河直抵晉國絳都,也留下了“晉惠公借糧——有借無還”的典故。唐時,山西糧食及奇松古木等物資通常經汾河入黃河、渭河,漕運到長安等地,史書稱“萬木下汾河”。河汾也用來泛指山西西南部地區。又,隋朝末年,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名士王通設教于河汾間,有弟子千余人。唐初名臣房玄齡、魏徵、李靖等皆從其授業,時稱“河汾門下”。后人又以“河汾”指稱王通及其學術流派。

[4]晉水源出今山西太原西南懸甕山,東北向流經晉陽古城后,注入汾水。

[5]并州文水:又作汶水,今山西文水。唐并州(州治今山西太原,唐玄宗時升為太原府)統太原、晉陽、太谷、文水、清源、交城、樂平、祁縣等十余縣。

[6]唐太宗有《詠興國寺佛殿前幡》:“拂霞疑電落,騰虛狀寫虹。屈伸煙霧里,低舉白云中。紛披乍依回,掣曳或隨風。念茲輕薄質,無翅強搖空。”唐玄宗有《過晉陽宮》:“緬想封唐處,實唯建國初。俯察伊晉野,仰觀乃參虛。井邑龍斯躍,城池鳳翔余。林塘猶沛澤,臺榭宛舊居。運革祚中否,時遷命茲符。顧循承丕構,怵惕多憂虞。尚恐威不逮,復慮化未孚。豈徒勞轍跡,所期訓戎車。習俗問黎人,親巡慰里閭。永言念成功,頌德臨康衢。長懷經綸日,嘆息履庭隅。艱難安可忘,欲去良踟躕。”均是登基后駕臨太原時所作,即可見興國寺和晉陽宮地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游戏| 临桂县| 阆中市| 阆中市| 大足县| 朝阳市| 合江县| 温州市| 伊宁县| 无为县| 页游| 洱源县| 辽源市| 错那县| 洞头县| 淳安县| 宁强县| 万载县| 蓬安县| 阳山县| 萨嘎县| 都匀市| 梁河县| 营山县| 黑水县| 垫江县| 普格县| 黄骅市| 淳安县| 怀来县| 奉贤区| 海林市| 嘉定区| 普兰店市| 永吉县| 铜川市| 沾化县| 利川市| 崇义县| 青岛市| 龙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