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日月雙飛(1)

自來探幽懸甕者,通常由晉祠北面龍王頭登山。上行三里許到望川亭,亦是全山最佳觀景之處——仰瞻數峰拱立,翠壁橫空,出煙霞縹緲間,殊可望而不可即;坐看千巖獻秀,嵐翠欲流,藹藹浮浮,極造化氤氳之妙;遠眺太行橫亙數百里,盤紆巍郁,蒼翠迷茫;俯瞰晉溪所溉平田萬頃,如繡如云,而汾流環繞如帶,沿河村落歷歷在指掌間。

舊館分江日,凄然望落暉。

相逢傳旅食,臨別換征衣。

昔記山川是,今傷人代非。

往來皆此路,生死不同歸。

——唐 張說《還至端州驛前與高六[1]別處》

周朝時,年少的周成王與弟弟叔虞玩耍嬉戲時,順手削取了一片桐葉,當做分封諸侯時的玉圭遞給叔虞,假意道:“以此封若?!笔坟齕2]立即請擇日封立叔虞。周成王吃了一驚,道:“吾與之戲耳?!笔坟溃骸疤熳訜o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

周成王于是封叔虞于唐,地在河、汾[3]之東,方圓百里,叔虞遂號唐侯。叔虞之子燮父襲封后,因境內有晉水[4],改稱晉侯,是為晉國之始祖。

春秋末年,晉國大卿趙簡子家臣董安在晉水北岸、懸甕山東側修筑城池,周六里,號晉陽。秦滅晉后,在河、汾之地設太原郡,治所晉陽,晉陽自此又有了太原的別稱。西漢時,漢武帝于天下設十三刺史部,太原始稱并州,領太原、上黨、西河、云中、定襄、雁門、朔方、五原、上郡九郡。東漢時,并州始治晉陽。

唐高祖李淵正式起兵前任太原留守,封唐國公,其爵號“唐”便是來自西周叔虞的封地名稱,而唐高祖得天下后亦以“唐”為國號。對于大唐而言,太原是龍興之地,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故有“龍城”之稱。

一代女皇武則天亦是并州文水[5]人氏,她執掌大權后,為光耀故鄉,下制以太原為北京,與西京長安、東京洛陽鼎足并立。時人云:“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闭媲械氐莱隽颂诖筇频牡匚?。

武則天被驅趕下臺后,唐廷因人廢事,廢去了太原“北都”名號,但太原有“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之地利,依然是“雄藩巨鎮,非賢莫居”。唐玄宗登基后,考慮到太原是大唐發祥之地,升并州為太原府,再度提高了太原的地位。

太原府府治太原,府城原本在汾水西面,即晉陽縣,府級官署及晉陽縣廨均位于縣城之中。貞觀年間,唐太宗派名將李勣出任并州長史,李勣又在汾水東面新建東城,稱太原縣,與西城晉陽縣隔水相望。武則天執政時,以能吏崔神慶為并州長史,大肆營建北都。崔神慶“跨水聯堞”,在汾河上筑起中城,連接東、西兩城,由此形成東、西、中三體合一的新太原城。

西城雖是舊城,卻是太原的政治經濟中心,名勝極多,如晉陽宮[6]、興國寺、中城飛閣等。然論及太原第一等名勝,首推城外的晉祠。晉祠始建于北魏年間,又稱唐叔虞祠,為祭祀叔虞而建,位于懸甕山山麓。酈道元在其名著《水經注》中記載道:“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于水上。晉川之中,最為勝處?!北饼R時,文宣帝高洋大肆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規模愈大。

傳說晉陽起兵前,李世民無法預測成敗,曾親到晉祠祭拜,祈求神靈庇護。他如愿當上皇帝,為答謝神恩,將不惜花費巨資再度擴建晉祠——樓臺計峙,泉流潺繞,一派園林風韻。

貞觀二十年(646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率領群臣到晉祠游覽,并豎碑留念。皇帝親自撰寫了碑文《晉祠之銘并序》。唐太宗酷好書法,其人書法亦有相當造詣,骨格雄奇,氣勢不凡,儼然有開創規模。晉祠碑一出,立即廣為流傳。唐廷時常將其拓片作為禮物饋贈外國使者,懸甕山晉祠也隨之名揚四海。

懸甕山[7]古稱龍山。山上林木蔥郁、松柏茂密,有難老、善利二泉,為晉水發源地,是上佳的風水寶地。奇書《山海經》記載云:“懸甕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晉水出焉。”太原出產利器,有“并刀如水”之俗諺,懸甕山既是活水源頭,又多銅鐵礦石,正是鐵匠藝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圣地。大唐開國名將尉遲敬德本是鐵匠出身,功成名就后,特意在懸甕山邊修建了一處豪華別墅,謝賓客不與通,整日躲在別墅中打鐵煉丹,自娛自樂。尉遲敬德侄子尉遲洪道少年出家為僧,法名窺基[8],師從名僧玄奘。后尉遲敬德受其影響,有心向佛,遂自捐別墅為寺廟,即為今晉祠之南的十方奉圣禪寺,簡稱奉圣寺。

太原大風堂亦建在懸甕山下,位于大風村最南面。這家鐵匠鋪本是民間自辦,因其打造的刀劍鋒銳耐用,大唐軍隊也多選用其兵器,由此變成了半官方性質。只是老堂主辛武始終拒絕接受朝廷官職,每年也只肯為軍器監[9]提供定量的兵器。而今辛武將事務交給了獨子辛漸,辛漸雖跟父親一樣,未在朝中掛職,卻因娶了皇親國戚為妻,兼之中過武進士,愈發令大風堂名揚四方。

稀奇的是,今日大風堂中沒有傳出慣常“當當”的鍛煉打鐵聲,而是喜樂聲連連。原來時逢老堂主辛武夫人賀英六十大壽,賓客如云,內中不乏名流權貴,甚至連契丹王[10]李娑固和奚王李大酺也各自派了使者南來道賀。

賀英原本姓李,是大賀氏部落酋長李楷固的親姊姊,有契丹公主的身份,后因政治聯姻,還做過一段時間唐高宗的妃子,地位尊貴?,F任契丹王李娑固則是前契丹首領李盡忠堂弟,與賀英亦是血緣關系極近的堂兄妹,這次特派了牙官可突干南下道賀。

奚王李大酺娶了大唐固安公主辛悅仙,因賀英丈夫辛武亦姓辛,便命固安公主拜辛武為伯父,欲以中原慣用的聯族來加強關系,以彌補昔日背叛契丹、大唐的舊過[11]。這次賀英大壽,李大酺最是積極,老早便開始積極張羅,派了妻子固安公主辛悅仙攜帶重禮趕來太原賀壽。

當今皇帝唐玄宗亦專門派了宦官楊思勖前來賀壽賜禮,不僅因為賀英身份及有國夫人封號,還因賀英兒媳李弄玉也是皇親國戚,是唐高宗次子李賢之女、玄宗皇帝的堂妹,在高宗女孫輩中排行第一,地位極尊,封號長信郡主[12]。李弄玉兄長邠王李守禮、堂兄弟寧王李憲、申王李、岐王李范、薛王李業、堂姊妹薛國公主、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等也各自有使者奉來禮物。

除了朝廷及契丹等特使外,太原府少尹[13]兼天兵軍[14]節度大使張說、司錄參軍[15]張均、兵曹參軍宋希玉等一干地方長官亦如數到場。辛武以打鐵為生,不善言辭,甚感局促。倒是大徒弟祝鋒勤快踏實,其子祝銳更是精明強干,堂中管事周白告雖則年輕,來大風堂也才三四年時間,卻極擅長交際,三人分工合作,將一眾賓客招呼得妥妥帖帖。

辛武已過花甲之年,由于日日打鐵不息,身體強健,滿臉紅光,氣色極好。時逢妻子六十華誕,又是貴客滿堂,老堂主心里卻始終高興不起來。這些遠道而來的賓客,一大半是出乎他意料的,而他真心期待相聚的大風村村民們卻已是十不存一,其余人要么被強行遣返原籍,要么被謫徙邊州圈禁,這全因不久前唐廷開始在全國實行的“括戶”政策。

括戶是指官府派專員檢查戶口,將隱漏不報和逃亡人口搜括出來,遣送還鄉或就地入籍。因所括人口多已客居于當地,所以又稱括客[16]。此措施旨在清查浮客,解決百姓流亡及朝廷賦稅不足的問題,自古有之。北朝時,東魏大臣高隆之銳意改革,任河北括戶大使,檢括人口,此為“括戶”名之始。唐朝統一天下后,實行租庸調制[17]。與前代相比,租庸調制主要是改革了徭役制,“庸”規定每丁歲役二十天,較之之前的雜役大為減輕,并可以物代役,從而使人民能夠安于生產,適應了當時生產力亟待恢復發展的局面。田租及戶調的征收也有所節制,唐廷規定凡稅斂數字,均須在縣衙和村坊正式張榜公布,以防稅吏隨意加派勒索。正是得益于租庸調制,唐朝立國不久,經濟逐步上升,戶口逐年增多,很快就形成了“天下大治”的局面。

租庸調制度完全以人丁為本,一旦在籍編戶大大減少,國家賦稅收入自然相應減少。且租庸調必須有均田制的前提,即所謂“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一旦均田制破壞,租庸調制也無從實施。武則天執政以來,民間人口增加,王公貴族又不斷兼并土地。對于新增人口,公家已無土地實行均田制。如此,男丁既然沒有得到足夠的土地,還要繳納定額的租庸調,終為沉重賦役所逼,被迫棄家離鄉,逃離原籍,淪為流民,即俗稱的“浮人”——

有的逃入山林或到他鄉開墾土地耕種;有的逃入城市充當雇傭;有的成為大地主、大莊園主的佃戶;還有許多人制造偽勛和充當色役[18]以逃避徭役。

這些人口都不再為國家所控制,編戶大大減少,甚至出現了“天下戶口,亡逃過半”的局面,嚴重影響了朝廷的財稅收入。武則天晚年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鳳閣舍人李嶠[19]提出括戶措施,“設禁令以防之,垂恩德以撫之,施權衡以御之,為制限以一之”,建議既防又撫、既御又一、寬嚴結合、恩威并施。武則天遂派遣十道使括天下逃戶,然效果并不顯著。

唐玄宗即位后,由于之前宮廷政變不斷,政局動蕩不安,百姓逃亡積弊持續惡化。監察御史宇文融在政治上精明而有眼光,上書玄宗皇帝,稱“天下戶口逃移,巧偽甚多,請加檢括”,建議檢查色役偽濫,搜括逃戶。玄宗正為“邦賦不入,人偽斯甚”而困擾,宇文融上書正中下懷,即命其制定詳細檢括之法。十二天后,宇文融擬定的括戶方針及具體辦法被唐玄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頒行天下。

這紙制令首先談了一番括戶的必要性,稱“戶口歲增”而稅賦不益的原因,而豪民與奸吏的欺壓導致百姓離鄉,致使流亡日益嚴重。為了解決“戶口逃移,田籍錯紊”的弊端,朝廷一方面御之恩撫,免除積欠,救濟孤窮,另一方面需施之威服,設立法禁。只有以威濟恩,以嚴糾寬,才能改變“國章或弛,氓偽實繁”的狀況。

其次則是括戶的具體措施:州縣逃亡戶口,限定百日之內到官府自首。按期自首的逃戶自愿返歸故籍,或系關輔、軍府之地按令不符合附籍的,登記存檔,暫不遣返,由官府通知原籍,待至秋后遞還。如有百戶以上集體返鄉的,須由原籍派員帶領,立即返歸。免六年賦、調,即開元七年(719年)十二月以前,凡諸州勾征未納的貸糧種子、地稅,并宜放免。超過百日,過期不首,以違法論處,即加檢括,遞邊遠州縣為百姓。家口隨逃者,亦便同送。公私敢容庇者抵罪。

制書下后,宇文融出任推勾使,置勸農判官十人,皆攝御史,分巡天下,依據簿籍檢括逃戶。由于宇文融精明強干,雷厲風行,所選判官均為能吏,括戶令在短期內收到了一定效果,括得戶口八十余萬,田數大致與此相等。宇文融由此得到玄宗賞識,自正八品上的監察御史擢升為從六品上的兵部員外郎。

然這八十萬戶口數目水分極大,以宇文融為首的判官急于立功,務為刻急,各自州縣長官一心逢迎上司,以為括得越多越好,于是虛報數額,甚至以本地實戶為新附括戶,田地畝數亦是如此。再說逃戶,雖然也遵循“樂住之制”原則,允準從寬鄉、近處、役重處編戶,然只有準令式合附者,才能地附籍,其余的一律要“牒還故鄉”,因此受到逃戶的大力抵制。官府為此不惜采取高壓手段,派出兵馬,專門追捕那些不肯自首、不愿歸鄉的逃戶,再將這些人繩捆索綁,押解到北方偏遠邊塞居住。由于被貶謫西北邊疆者極多,河東道[20]甚至專門辟出一縣,以安置逃戶。

朝中大臣也多認為括戶為擾民之舉,然唐玄宗一意孤行,將反對宇文融的官員盡數貶出朝外。然高壓手段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天下民情洶洶不已。那些被押到邊遠之地的逃戶心中不平,傳聞多有與降胡[21]勾結謀變者。唐玄宗又令心腹家奴王毛仲出任朔方道[22]防御討擊大使,令其與朔方大總管王晙、隴右節度使郭知運聯兵,預備以武力解決逃戶、降戶問題。

太原多風,大風村更是位于風口,常年大風不息,本地人多不愿意居住于此。名將李勣任并州長史時,在汾水東面新建了一座城池,稱太原縣,并采取措施鼓勵人們搬往新縣居住,土生土長的大風村村民大多在那個時候搬去了新城,只剩下依賴于懸甕山礦石、林木及水源的鐵匠鋪大風堂,大風村成了地地道道的鐵匠村。高宗之后,陸續有雕刻、制墨藝人入村定居,又有諸多逃戶來到這里靠開墾山田、砍柴打獵為生,數十年新舊交替、繁衍生息,這才重新形成了一個像模像樣的熱鬧村落。朝廷括戶令下達后,因太原是北方重鎮,宇文融特從當地官吏中選拔出兩人出任勸農判官,一是太原司錄參軍張均,另一是兵曹參軍宋希玉,專門負責安緝戶口、檢責剩田。由于懸甕山是逃戶聚集地,遂成為清查重點。

辛武倒是本地人,大風堂中亦收留有不少逃戶。然由于鐵匠屬工匠類[23],不入普通戶籍,雖也有為朝廷服役的義務,但大風堂每年為軍器監供應一定數量的兵器,以此折算成堂中男丁的色役,遂不必再另行分番服役,這算是大風堂利用其所產兵器精良鋒銳天下無雙而為堂中弟子謀取的一項福祉。如此,大風堂男丁既無須另行服役及繳納賦稅,所以不在括戶之列。好幾名大風堂弟子本是普通百姓,因走投無路、無力謀生而投奔大風堂中,反倒因此而逃過一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左市| 广南县| 华坪县| 甘谷县| 蓬莱市| 肃宁县| 自贡市| 忻州市| 武冈市| 施甸县| 晋城| 依兰县| 永州市| 安康市| 罗城| 黎平县| 拉孜县| 页游| 斗六市| 广灵县| 红桥区| 高邑县| 军事| 通榆县| 上杭县| 黄山市| 武宣县| 麻城市| 钟祥市| 平阴县| 鄄城县| 沭阳县| 平乡县| 彭州市| 马山县| 庆元县| 东丰县| 米林县| 宜城市| 镇宁| 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