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夜寒風細(2)

事后,張說回朝任中書令,封燕國公,位極人臣。但他與姚崇有私人恩怨。姚崇回朝任宰相后,告發張說曾與岐王李范商議朝事。玄宗是大唐立國以來第一位以庶子身份即位的皇帝,心中頗多自卑之意,對其他郡王——包括自己的兄弟、兒子等,千方百計地提防,最忌諱皇族與大臣結交。張說本來難逃此劫,不死即流,但因公主出面求情,只被貶黜為外地刺史[1]。后因宰相蘇颋居中斡旋,這才遷升為太原少尹,兼天兵軍大使,攝御史大夫,兼修國史。他在邊鎮數年,熟知邊防事宜,做了不少實事,精減邊兵,裁軍二十余萬,又改革府兵[2],極大減輕了人民負擔。

然張說一代文宗的身份,曾兩任宰相,加上宿敵姚崇新近去世[3],自然期盼能重回中樞。他既不敢得罪楊思勖,亦不敢背后議論王毛仲,只勉強笑道:“王者之師,當行安撫和睦政策,用兵不過是迫不得已。”

楊思勖陰惻惻地哈哈大笑,還待繼續說下來,他身后侍從已意識到不妥,忙上前低聲道:“大將軍醉了,小的扶你出去醒酒。”不由分說,將主人攙扶了出去。

楊思勖是皇帝欽使,亦是今日壽筵主客,他一走,宴席差不多就該散了。張說見辛漸連使眼色,又見外面天色不早,便以地方最高長官身份帶頭再次向辛漸敬酒祝賀,外堂壽筵就此結束。

后堂宴席早就進行的差不多了,李弄玉等人聽說前院總算完事,也就此了結。王翰侍妾瑤花極為懂事,率侍女留下收拾殘席,李弄玉扶著婆婆送女賓出來,婆媳并排站在大風堂大門前,向眾賓客一一道謝。

辛漸見有母親、妻子以主人身份相送客人,便不再理會,徑直奔到張說身邊,低聲告道:“宋參軍人不見了,我派人四下找過,不見人影。”

張說根本沒有聽出話外之音,皺眉道:“宋參軍多半有急事先離開了吧。”

祝銳跟在辛漸身后,聞言忙告道:“問過堂前軍士,不見宋參軍出去。人應該也沒有離開,他的車馬侍從還等在村口。”張說道:“這可奇怪了。”

他是聰明絕頂之人,見辛漸師徒面色凝重,驀然醒悟過來——大風村曾是太原括戶重點區域,這里的一多半村民都是被宋希玉用武力強行驅走。宋希玉人不見了,多半是發生了什么事。不過張說自己亦不滿括戶之事。別的不說,他任邊帥后精簡軍隊,裁下來的老弱兵士大多就地安家,好不容易安定了下來,這次又有一大半被括了出來,弄得怨聲載道。他知道民間不滿,所以才令長子張均陽奉陰違,盡量不要參與括戶,將具體事務讓與宋希玉去做。不過他也熟悉中央朝廷運作流程,知道宋希玉只是奉命行事,真正該怨的是主領括戶的長官宇文融。

張說心腹幕僚張觀奔過來稟報道:“馬匹已經準備好,這就請相公動身回城吧。”

張說一時有所猶豫。張觀又催促道:“使者們已經動身,要趕回城中驛館。禮節上,相公不能落在后面。”

正好張均湊過來問道:“出了什么事?”

張說著急送使者們回城安置,畢竟他還指著這些人回京城后幫他說好話,便道:“辛堂主,我留下均兒處理這件事。均兒,你和辛堂主負責找到宋希玉,我再留下郭子儀從旁協助。”

張均尚莫名其妙,問道:“宋參軍怎么了?”辛漸道:“張參軍,你和宋參軍鄰桌,可有留意到他是何時離開宴席的?”

張均一拍腦門兒,道:“哎呀,走了好大一陣子。宋參軍起身時從我身邊經過,我還多問了一句他出去做什么,他說去找個人。宋參軍跟契丹使者可突干同桌,可突干宴席開始后不久就離開了,我還以為宋參軍是去找他了,但竟沒有留意到他一直沒有再回來。”

唐代多行分案而食。大風堂中多是鐵匠,五大三粗的漢子也沒什么講究,吃飯時多是會餐,一幫人圍坐在大方案桌四周,各人面前擺上酒水食物,大快朵頤,自在逍遙。今日賓客眾多,難以分案,遂也采納會餐制。外堂男賓八桌,內堂女賓四桌,每桌十二人,有主客,有陪客。張說、張均、宋希玉是地方長官,都算是主陪。張說和辛漸一桌,主陪楊思勖等重要使者,算是首席。張均和地位相對次要的使者一桌,原本辛漸也被安排在這一桌,但首席主陪老堂主辛武忽感身體不適,由孫子、孫女陪著回房歇息去了,辛漸便臨時改來了首席。宋希玉則跟契丹使者可突干及地方耆老一桌。

辛漸道:“可突干人呢?”祝銳忙答道:“可突干將軍人在外面,一直在跟郭子儀郭將軍閑聊,我剛才見到了。”

辛漸見賓客漸漸散盡,便出來尋可突干。李弄玉見丈夫出來,征詢地望了一眼。辛漸搖了搖頭,表示沒有找到宋希玉。李弄玉當著婆婆的面兒不便明說,又因為天色不早,固安公主一行要留宿在大風堂,便自扶了婆婆進去安置。

出來大門,正好遇到契丹使者可突干。可突干道:“辛堂主,你來得正好,我有一事相求。”

辛漸忙道:“使者君但言不妨,只要辛某力所能及,絕不敢推辭。”可突干道:“我今晚可以留宿在大風堂嗎?”

他本住在城中驛館,但那里目下住滿了京城來的貴人,他不愿意跟那些人住在一起,竟不顧禮制,主動提出留宿在大風村。

辛漸躊躇道:“使者君愿意留宿大風堂,辛某倍感榮幸。只是使者君身份尊貴,辛某怕有所怠慢。”

可突干道:“我性子直爽,也不拐彎抹角,我就看不慣那些人。住在這里,耳根清凈得多。”又道:“辛堂主直接叫我名字便是,我們契丹習俗一向如此,就連稱首領也是直呼名字。”

辛漸不敢擅自做主,問道:“張參軍,這樣可以嗎?”張均忙道:“當然可以。辛堂主,尊母是契丹人,與可突干使者同族,他愿意留下來,不是正好可以跟尊母聊一些契丹舊事嗎?尊母一定是極高興的。”

辛漸便道:“可兄愿意留下來,家母一定求之不得。只是簡陋之處,還望可兄不要嫌棄。”又問道:“可兄可有見過宋希玉宋參軍?”

可突干道:“是跟我同桌的大唐官員嗎?沒有。我出來后四下逛了一逛,后來遇到郭將軍,越聊越投機,竟忘了時辰。”

辛漸見他也不知宋希玉下落,便命祝銳先引可突干及侍從進去,好好安頓。

郭子儀奔過來招呼道:“張參軍,辛堂主。”他新調來天兵軍不久,在張說手下任職。

張均早先便與郭子儀相識,忙介紹道:“辛堂主,這位郭將軍,與我同年中進士,不過他是武進士,我是文進士。”

郭子儀行禮躬身道:“小子后學晚進,久仰辛堂主大名。家父時常提起你。”

辛漸好奇問道:“敢問令尊高姓大名?”郭子儀道:“家父諱敬之,當年曾與辛堂主一道參加本朝第一屆武舉。”

自隋朝創立科舉制度以來,考試以文為主,測試內容均為儒家經典、詩賦文章一類。武則天稱帝后,多有創新制度,武舉便是其中一項。考試科目有長垛、騎射、步射、馬槍、翹關、負重、材貌、言語等項,以鼓勵民間修習武事。郭敬之和辛漸均參加了兵部主持的第一屆武舉考試,郭敬之高居第二,辛漸則是第三,論起來二人也是同年武進士。

辛漸這才會意過來,朗聲笑道:“你是郭公敬之的兒子嗎?竟然長這么大了!好,好,果然是虎父無犬子。”

郭子儀謙虛了幾句,這才提及正事,道:“張相公命我留下來協助辛堂主,辛堂主可有什么吩咐?”

辛漸道:“張相公沒有告訴郭將軍是什么事嗎?”郭子儀道:“張相公著急離開,未及細說。”

辛漸道:“郭將軍可有見過宋希玉宋參軍?”郭子儀道:“宋參軍人到時,我見他進去了,后來再沒見過。剛才辛堂主手下也來問過。怎么,宋參軍出事了嗎?”

辛漸道:“宋參軍人不見了。”郭子儀道:“是,我這就調派軍士,往大風村里里外外搜查。”走出幾步,又想起了什么,回轉身道:“在筵席開始前,我抓到了一個可疑的人。”

辛漸忙問道:“什么可疑人?”郭子儀道:“他匆匆往村外跑時,被我抓住,問他是什么人,來大風村做什么,他怎么都不肯開口。我看他手上有血,就命人先將他押下了。”

招手命軍士帶過一名五花大綁的男子。那男子三十來歲,一張古銅色臉紅得古怪,似是長期在太陽下暴曬所致。

郭子儀問道:“辛堂主認識他嗎?”辛漸道:“不認識。”

張均道:“咦,我好像認得這個人。你不是那個……”

王之渙忽急奔過來,連聲嚷道:“原來你在這里!倒叫我好找。”

辛漸道:“我一直在大風堂內啊。”王之渙道:“不是說你,是這個人。”

辛漸見好友居然指的是那名被綁的男子,忙問道:“之渙認得他?”王之渙道:“當然認得,他是我朋友。”

張均心道:“認得是認得,是朋友就怪了。”也不當面點破,只將王之渙扯到一旁,問道:“王公在搞什么鬼!那人不是我們之前在芳甸撞上的竊賊嗎?他偷了辛堂主的家當,王公如何還庇護他?”

王之渙也不回答,只低聲告道:“張參軍,武靈覺被人殺了。”

張均吃了一驚道:“武靈覺?是當年的永年縣主嗎?”王之渙道:“不錯,正是李蒙的妻子武靈覺。”

張均忙問道:“她什么時候被殺的?”王之渙道:“今日。”

張均立時露出了不可思議的表情,道:“今日發生之事,怎么能這么快傳到太原?”王之渙道:“哎呀,張參軍,你是怎么了?武靈覺人就在太原啊。”

張均“啊”了一聲,駭然張大了嘴巴,半晌才迭聲道:“武靈覺也來了太原?那怎么可能?她不是出家了嗎?”

王之渙道:“那還能錯嗎?她的尸首目下就躺在大風村外的道路邊。”

張均登時冷汗直冒,道:“那些朝廷使者豈不是都被驚嚇住了?”

王之渙聽他不關心人命,只關心使者,很不高興,勉強答道:“尸首在后村外,上山的道上。”

張均這才勉強舒了一口氣,道:“那就好,那就好。”

王之渙道:“張參軍,你是太原府官員,目下出了命案,你職責所在……”

張均心中認定當年曲江沉船事件跟當今皇帝有關,之前王翰等人追問不已,多半是聽到了什么風聲,而武靈覺恰好在太原出現,尚未正式露面便迅即被殺,必是被人滅口,哪敢接手,忙道:“我還有公務在身,須得立即回城。家父既留了郭將軍在這里,就由郭將軍代他主事。”

他生怕被王之渙等人扯住,轉身即招手叫侍從牽馬,忙不迭地上馬走了。

辛漸已解開那紅臉男子綁縛,引著他走過來,道:“之渙,你有朋友來,怎么也不事先告訴我?”

王之渙不答,走到那男子面前問道:“你是什么人?”那人反問道:“我不是你朋友嗎?”說得結結巴巴,語氣很是古怪。

王之渙道:“哈哈哈,我好心救了你,你不感激,還拿話來咽我。郡主呢?快叫郡主出來。”

辛漸問道:“叫四娘做什么?”王之渙道:“這小子是四娘的客人。”

正好李弄玉出來,不待辛漸發問,便略微點點頭,指著紅臉男子道:“他是我朋友。”也不介紹其姓名來歷,只問道:“宋希玉找到了嗎?”

辛漸道:“他人應該還在大風村中,郭將軍已經調派人手,挨家挨戶去找了。”

李弄玉道:“郎君不妨親自去后村闕新家看看。”辛漸道:“呀,我倒是沒想到。”

李弄玉道:“如果郎君找到閻用之,先不要交給官府,問清楚情由再說。”

朝廷括戶之前,閻用之時常來大風堂收取松煙,雖沉默寡言,卻是勤奮本分。辛漸對他印象很好,李弄玉卻一直不大喜歡他,但目下聽妻子語氣,竟似對閻用之頗為回護,不免暗覺奇怪。

王之渙不知究竟,更是好奇,問道:“閻用之是誰?不是要找宋希玉嗎?”辛漸道:“你離開太原好些年了,大風村發生過很多事,說來話長。”

王之渙道:“行,這件事回頭再說。”見李弄玉欲引著紅臉男子進去,忙叫道:“等一下。”

李弄玉道:“做什么?”王之渙道:“郡主,請借一步說話。”將辛氏夫婦扯到柳樹下,離那紅臉男子遠遠的,這才道:“辛漸,你有沒有將武靈覺來了太原一事告訴郡主?”辛漸點頭道:“大致提過。”

王之渙道:“那好,對于我下面的話,郡主也不會吃驚了。武靈覺被殺了!”

辛漸道:“在哪里被殺的?”王之渙道:“后村山道邊,尸首也在那里,現下阿翰和狄郊還守著呢。我們怕壞了賀大娘興致,一直拖到壽筵結束才趕來告訴你。”

辛漸道:“剛才張參軍急急忙忙走了,是因為不想接手這件案子嗎?”

王之渙道:“正是。我估摸這案子除了我們幾個,沒人敢接手。”又問道,“郡主,你怎么看?”李弄玉皺眉道:“這下可麻煩了。”

王之渙道:“郡主,你那個紅臉朋友是什么來歷?”李弄玉立即露出了警覺之色,問道:“他怎么了?”

王之渙道:“我可就實話實說了。老狄已經驗過尸首,從傷口形狀推測兇器是一柄彎眉月形的短刀。我們中原男子多佩寶劍,只有胡人才愛佩那種短彎刀,叫什么來著……”

辛漸因掌管大風堂,對兵器極有研究,忙道:“常見的有鹿角刀,也有彩虹刀,視刀尖圓弧彎度而定。”

王之渙道:“對,就算是彩虹刀吧。”想了想,還是覺得之前見過的彎刀更像一只鹿角,他隨口叫出彩虹刀,只是覺得“彩虹”的名字更好聽,又改口道:“不,是鹿角刀。之前我們幾個想借芳甸書房談事,進去時撞見郡主的朋友,他招呼不打就翻墻跑了,腰間還別著一把短刀,看形狀正是鹿角刀。”

李弄玉聞言,不由地轉頭去看紅臉男子,卻見他腰間空空如也,并沒有短刀。

辛漸道:“或許是郭將軍帶人捉拿他時,將兵器收繳走了。”

王之渙道:“那就方便多了,只要驗證刀上有血跡,郡主,你的朋友可難脫殺人嫌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边| 临夏市| 乌审旗| 抚顺市| 三原县| 嘉峪关市| 辉南县| 施甸县| 晋城| 普陀区| 土默特左旗| 沛县| 通州市| 贞丰县| 专栏| 景泰县| 洛隆县| 繁昌县| 霸州市| 元阳县| 无极县| 思茅市| 徐州市| 中牟县| 双城市| 贺兰县| 宜丰县| 泽库县| 丹棱县| 西青区| 宜都市| 色达县| 通化市| 阜新市| 阿拉尔市| 焦作市| 浦北县| 突泉县| 永吉县| 泉州市| 巴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