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引言
九九歸一 天下歸德
2013年3月5日——
這一天,宇宙的無限詩篇,因循著永恒的平仄,用星球加著標點;
這一天,地球的公轉,為虛空的無邊畫卷,勾一絲細線;
這一天,太陽聽到海鷗的私語:一粒黃沙,知道大海的全部心愿;
這一天,五星紅旗,照樣升起在神州大地;
這一天,道和德相互禮贊——善需要鼓舞,愛需要循環;
這一天,對于不少人來說,是正常而普通的一天。然而,這又是非同尋常的一天。50年前的今天,毛澤東同志題寫的“向雷鋒同志學習”公開發表,猶如一聲春雷,響徹神州大地。從此,學雷鋒的滾滾春潮,50年一直澎湃。
無量雷鋒!無數雷鋒們,使無邊的雷鋒精神,放著無盡的光芒,照亮了中國的精神天空,并在世界文明的長河中也閃耀著光亮。
歷史往往有些巧合。1962年2月22日,雷鋒給戰友劉成德贈言——“您是我永遠學習的好榜樣”。一年后的同一天,1963年2月22日,毛澤東同志題寫“向雷鋒同志學習”。
2003年2月21日,北京,《中國青年》雜志舉辦座談會,紀念毛澤東為雷鋒同志題詞40周年。人們知道,每年的3月5日都是學習雷鋒紀念日,《中國青年》雜志為何提前?
1963年初,新華社、《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等對雷鋒進行了大力宣傳。在這個大勢中,作為半月刊的《中國青年》如何發揮作用?為此,他們準備5、6期合刊,并有了一個大膽的創意——請毛主席為雷鋒題詞。青年人敢想敢干,他們給毛主席寫了一封這樣的信:“現在全國已掀起一個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熱潮,我們《中國青年》擬出一期學習雷鋒的專號,向全國人民推薦這個先進典型,教育青年一代在社會主義時期更好地鍛煉成長,懇請您老人家為雷鋒題詞。”
1963年2月15日,給毛澤東的信送到中南海。緊接著,《中國青年》雜志社電話催問,主席辦公室答復說毛主席已看過來信。沒過幾天,他們又電話催問,欣悉:“主席已決定為你們題詞。”編輯部的同志緊接著請主席辦公室的同志轉告主席:“學習雷鋒專輯準備3月2日出版,付印時間2月26日,請主席最好能在2月25日前題好。”
他們步步緊催,甚至有點“逼”的味道。但日理萬機的毛澤東還是提前書寫了題詞。
對此,毛澤東秘書林克晚年回憶到:
2月22日,毛主席睡醒以后,值班警衛員打電話告訴我,主席讓我去一下。我帶著事先選好的文件,隨機將新文件放到他床頭的長桌上。他示意我坐下,我便在他床前一張藤桌旁的椅子上坐下來。這時,毛主席從他身體左半邊床的書堆上拿起了一張信紙遞給我,我一看,只見他已在紙上用毛筆書寫了“向雷鋒同志學習”七個瀟灑飄逸的行草字……這時,他吸了一口香煙,從容地帶著詢問的目光問道:“你看行嗎?”我爽快地回答說:“寫得很好,而且非常概括。”……毛主席談完之后,我便回到我的辦公室,打電話給《中國青年》雜志編輯部,告訴他們,毛主席的題詞已經寫好了,請他們到中南海西門來取。應當特別指出,毛主席在題詞之前,就閱讀了報紙上有關雷鋒的報道,了解雷鋒的事跡。他曾對當時的軍委秘書長羅瑞卿說過:雷鋒值得學習。
1963年3月2日,《中國青年》首先發表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這一歷史性的題詞。3月5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都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題詞。3月6日,《解放軍報》獨家發表了在京的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和鄧小平的題詞……
我們在為雷鋒成為中國精神的高標自豪的時候,應該記住1963年2月22日這個日子;我們在為雷鋒成為世界精神的財富驕傲的時候,應該記住《中國青年》的這一創舉。
天地果然善周正,時間真是巧安排。2012年的3月1日上午,我第一次走進劉成德占3分來地的農家小院,第一次見到了這位“全國學雷鋒的好榜樣”;2013年的3月1日上午,我陪同他漫步在天安門廣場,老人家到雷鋒當年照過相的地方留了個影。他不僅這一次踏著雷鋒的足跡,作為雷鋒的戰友,他50年一直踏著雷鋒的足跡砥礪前行。他隨手拎著一個綠色的軟布手提袋,這種袋子一兩塊錢一個,袋子里裝著他最珍貴的東西——雷鋒為他題詞的本子。劉成德這次應邀來京,是參加3月1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50周年座談會。他是山東唯一的英模代表。
在代表入住的民族飯店,我們正遇上來報到參會的“當代雷鋒”郭明義——我和他是第二次見面了。我介紹郭明義、劉成德兩人相識。兩位代表都是從沈陽軍區走出來的老兵,兩代人,兩位“活雷鋒”!他們熱情握手,交流著學雷鋒的經驗。談到興處,郭明義提筆寫下:“雷鋒叔叔來了,春天也來了!”
3月1日下午3點,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中央文明委)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50周年座談會。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劉云山出席會議并講話,強調雷鋒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是一座永放光芒的燈塔,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他指出,要繼續深化拓展學雷鋒活動,大力弘揚雷鋒精神,引導和激勵人們胸懷理想、腳踏實地,為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激勵中國人奮勇前行的“中國夢”,內涵豐富,其中必然有著崇高的道德色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需要道德復興。十八大強調“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道德的強音在中華大地回蕩。
50年來,我國發生了巨變,而雷鋒這座道德的豐碑,一直矗立在幾代中國人的心中。充滿永恒魅力的雷鋒精神,一直溫暖著我們的心靈,一直高尚著我們的道德。
走雷鋒之路,行成德之道。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76歲的劉成德忙了起來,作報告、陪參觀、接受采訪……
“別累著!”我關心地說,“老人家多保重!”
“您使勁掰掰我的手腕——不動搖吧?您再用勁敲敲我的拳頭——硬吧,跟石頭一樣!”老人樂呵呵地笑著說,“為學雷鋒,俺還想再活20年!”他充滿信念的自信,充滿身體的自信,充滿力量的自信。
劉成德猶如一棵樹,50年,一圈又一圈,圓成著學雷鋒的年輪,堅持出道德的風景,又生發在無際的全國學雷鋒常青林中,見證著無窮的雷鋒綠……綠染神州,春滿乾坤!
讓我們一起走近劉成德,探索他的“成德之道”,讓我們一起體味雷鋒、劉成德們共筑的“成德之道”,讓我們一起仰觀俯察,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的“成德之道”!何以如此論德說道?因為道德出現了問題。有人說“道德缺失”,有人說“道德滑坡”,有人說“道德困境”,有人說“道德淪喪”……
英國有位著名的歷史學家說過:任何歷史的發展都是在受到挑戰和作出應戰中實現的。當今世界,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像一摸鼻子就感到非常突出一樣——那就是挑戰,不容回避的挑戰。我國輝煌的成就光耀世界,但挑戰無疑也已經半夜敲門。經濟上的挑戰、軍事上的挑戰、道德上的挑戰……挑戰無處不在。以道德為例,說全國道德有點小小的、像長了個粉刺樣的毛病,這是太不及;說中華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時候,這是太過了。說道德面臨挑戰,這是比較合適的。
挑戰與機遇并存,這是我們常說的話。不要無視挑戰,不要只是牢騷,“牢騷太盛防腸斷”,我們需要應戰,需要積極地應戰,這樣,機遇就像自來水,擰開就流。
當對道德的不滿有點“聽取蛙聲一片”的時候,其實,道德也在“稻花香里說豐年”。
直指人心,道德為本;九九歸一,天下歸德。作為一名經濟日報記者,我用了近兩年時間,踏入道德領域,在全國乃至國外“走轉改”的時候,受到無數的感動,受到無數的震撼,受到無數的鼓舞,受到無數的洗禮。我切實感受到“七步之內,必有芳草”。是的,芳草就在你我他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