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們,陣腳一亂,只有死;沉著應戰,才能生。我們要活著回去!”這里沒有一個男人。文淑珍動員全體船員齊心協力,保船保命。這里是女子世界。天下最柔弱者女人,而女人天生是老子的學生,最能以柔弱勝剛強。此時大海正剛強。海浪,惡狠狠,一次打斷了綁錨的繩子,不算完;海浪,兇殘殘,二次打斷了綁錨的繩子,不死心;海浪,毒辣辣,三次打斷了綁錨的繩子,不罷休。堅毅的文淑珍,親自掌舵,率領著女子團隊,一次次打退大海兇猛的進攻。柔弱的女人與暴烈的大海在較量。
……
這次大風大浪,大連有10多名打漁的船員葬身海底。
瘋狂了一天一夜,大海疲憊了,喘著無可奈何的粗氣。
“三八號”安全收港,女船員死里逃生。當她們上岸時,聽到的是為打魚姑娘海上失蹤而傷悲的哭泣聲。這時,女船員們忽然想起了那時忘記的哭泣,抱頭痛哭……
一次次遭遇困難,一次次經受磨礪。她們明白:困難用強硬攻而不克時,就用溫柔的鮮花和甜美的果實,為堅守者獻上禮贊!
文淑珍率對船出海生產10天,捕魚6萬余斤,創出新高;
文淑珍率對船赴指定海域,僅一天就捕獲對蝦15000余斤,創造了對蝦捕撈的高產紀錄;
“三八號”連續創造每年提前完成生產任務的成績。
1964年國慶節,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大廳招待來自全國各條戰線的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當文淑珍自我介紹到“我是打魚的,大連的”時,周總理打斷了她的話:“我認識你,你是來自海島的小姑娘!”
我問文淑珍:“總理是怎么記住您的?”
“我曾隨中國勞動婦女代表團出訪阿爾巴尼亞。”文淑珍說,“代表團成員名單都是由周總理逐一圈定的,周總理就記下了我這個‘打魚的姑娘’。”
周恩來總理陪同外賓到大連,文淑珍被安排到大連棒棰島賓館參加活動。在晚宴上,文淑珍站起來給周總理敬酒:“總理,您隨意!”她這樣體貼地說,是關心總理的身體。可周總理卻一飲而盡:“打魚的姑娘給我敬酒,我一定全喝。”這令文淑珍非常感動。
我們把話題扯到1962年2月的沈陽軍區召開首屆共青團代表會議。代表們都是會議召開之前就報到了,在住的招待所里,她注意到了一個身穿褪色軍裝,個子不高的小戰士,天一亮就起來,掃地、擦地板,早上晚上還提著暖水瓶給大家往房間送開水,吃飯時給代表們送飯端菜,跑前忙后,腿腳麻利,微笑服務。她覺著部隊里的這個“勤務員”真勤快,服務態度真好。可開大會那天,這名“勤務員”和她一起坐在主席臺上,兩人還先后作了報告。原來這名小戰士就是雷鋒。文淑珍說:“我們整天在海上,消息閉塞,當時真的不太知道雷鋒。”
開會時,正趕上元宵節。文淑珍說:“雷鋒很細心,他幫代表們盛完元宵后,走過來問:‘您吃過元宵沒有?’我實話實說:‘沒有。’接著,雷鋒就坐我旁邊,把自己碗里的元宵都給了我:‘海島上沒有,您多吃點。’雷鋒會關心人。”
文淑珍在團代會上報告的事跡,深深感動了雷鋒。會議之后,在3月18日寫給文淑珍的信中,雷鋒表示:“您懂的道理比我多,做的工作比我好,創造的成績比我突出,對黨的貢獻比我大,您的進步比我快……總之,您的一切都比我好。因此,有機會您多加幫助和指導。”
文淑珍的報告還深深感動了劉成德。50多年過去了,劉成德聊起來仍是記憶猶新。當年廣闊的海面就那“三八號”全是女子,是海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她們的機帆船是淺藍色的,部隊的船是灰色的,經常在一個海域捕魚。劉成德說:“我早就知道女船長文淑珍,只是沒交流過。到了開團代會時才認識。”
劉成德、文淑珍,雖然一個是部隊的戰士,一個是地方的民兵,但都從事海上捕魚,有很多共同的體會,有很多共同的語言。他們交流了很多。文淑珍聽了劉成德的事跡報告,也是非常感動。她從小在海島長大,又多年在海上打拼,深知那樣有霧的夜晚,深知那樣的狂風惡浪,一個人跳到水中,游那么遠去救人,太危險了,隨時都會要命。“遇到10級風,就跟開了鍋的水,海就不是海了。”文淑珍比劃著說,“這樣風浪中的一艘機帆船就像一片小樹葉,隨時有傾覆的危險。這時候一個人在海浪里,就像一根頭發絲了……”
文淑珍覺得劉成德的事跡太感人了,他太值得學習了。一直感動著的文淑珍,在2月26日,雷鋒給她題贈言的這一天,就在紀念本上為劉成德寫了贈言,雖然她家庭困難,從小上學少,文化不高,雖然她手中的鋼筆使用起來,遠遠沒有她駕船自如,但她認真地寫著,發自內心地寫著,即便是有錯別字,即便是句子不那么通暢,但我們完全可以讀出她的感動——
劉成德同志、戰友:
你是一個優秀的共青團員,你是共產主義精神,舍己救人,不故(顧)自己的性命救別人,是至(值)得我們團代表學習的榜樣。你的工作也是我們響(向)你學習的。
我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共同努力,希望你在你的現有的基礎上,更要好好工作,聽黨的話,在三面紅旗照耀下奮勇前進。
文淑珍
2月26日
劉成德一直在箱子的底層珍藏著有雷鋒、文淑珍等贈言的筆記本,文淑珍一直在書柜的高處保存著有雷鋒等贈言的紀念本。
這些贈言,分明是一顆顆滾燙的心,是一團團燃燒的火,是一道道閃耀的電,是一聲聲振奮的雷,是透著那個年代特有芬芳的花朵!
沈陽軍區首屆團代會從1962年2月19日到27日召開,從提前報到到散會,劉成德與雷鋒,10多天相處,同為20多歲的青年,他們在一起交流,無話不談,可謂推心置腹。劉成德向雷鋒討教,不放過點滴時間,那一聲聲“雷班長”喊得熱乎;雷鋒向劉成德取經,不錯過一切機會,那一聲聲“劉班長”叫得親切。
與雷鋒在一起,劉成德看到,他待人那么熱情,那么仔細,那么周到。至誠,則心細;真心,則慮周。
雷鋒、劉成德成為知音,他們掏心掏肺,相互啟發,相互激勵,都竭盡全能給力對方。
雷鋒捧著劉成德粗糙的手,翻過來,正過去,一會手心,一會手背,仔細地看著。劉成德的一雙大手,手指粗粗的,手背上的肉厚厚實實的,在海上凍出的凍瘡,青一塊,紫一塊,還沒有好,手上硬硬的膙子,一處一處的。雷鋒連連感慨:“您在海上太苦了,太苦了!”憨厚的劉成德言語不多,嘿嘿笑兩聲,低下頭看看自己的手,好像覺著手這樣很正常,輕聲說著:“習慣了,習慣了。”
劉成德的個子比雷鋒高出十五六公分,長期在海上勞動,磨礪得一身壯實,面龐曬得黑紅。海風雕出了一臉的忠厚,歲月塑出了一臉的老實,是那典型的看上一眼就給人信任、給人踏實之感的長相。
劉成德所在的沈陽軍區3329部隊,駐扎在大連市甘井子區。炮七師的兵,因部隊所需,在海上打漁。雷鋒很向往海。劉成德講了好些海上的故事。兩條打漁船都是機帆船,劉成德所在的船是2號船,他是班長,共有14個戰友。打漁這工作是很辛苦的,劉成德很體貼大家。他這山東漢子,工作起來,那拼勁就像大浪一個接著一個持續地撲打著礁石,關心起人來卻像月光灑向船上,溫馨、細膩。他體現出了海樣深的戰友誼,手足情。
劉成德看到炊事員吳曉集有些“消極”,就找他談心,知道是因家中特別困難,老母親又有病,就安慰他:“別愁,要愁就跟海樣,看不到底了!”說著,他打開點窗子,清爽的海風隨之吹進,“別悶著,吹吹風吧!”
劉成德悄悄給吳曉集老家寄去20元。那時劉成德僅是個班長,工資也不高 ,而且當時自家也很困難。他與雷鋒一樣啊,總是為人著想。吳曉集老家來信,說收到錢了,救了家里的急。他沒有寄錢,一想這事肯定是劉成德做的。質樸的吳曉集攥住劉成德的手:“劉班長,您看,您看……我那天心里犯愁,走了神,飯燒得有點糊了……”話不知怎么說好,眼里卻分明有些濕潤了。
洪大洋是1960年的兵,是湖北人,家里窮得要命,打漁累得要死,這讓他很有情緒,更讓他不滿的是不得志。他懷著報效祖國的理想參軍,卻一天到晚在這打漁,跟漁民有什么區別?當的是炮兵,卻連個炮影也沒見著。他覺著一心向往建功立業的夢想破滅了,每次漁船一離開港口駛進大海,就有強烈的掉進苦海的感覺,禁不住地感嘆:“唉,咱這是苦海無邊啊!”他整天愁眉不展,仿佛這一海的水成了他滿肚子的苦水。他怎么也不理解劉成德的“以苦為樂”:“劉成德是傻干、傻樂,人家在陸地上的還有個娛樂活動,這黑白在海上,他是‘漁樂’、‘愚樂’,干一天下來,累得腿都拉不動,怎么就能樂得起來呢,真是個山東傻小子!”
劉成德是個好脾氣,別人說難聽的,他就像沒聽見一樣,不去爭吵。他自己給洪大洋家里寄去20元,又打報告給他申請了40元救濟款。這讓洪大洋感受到這個團隊的溫暖,感受到部隊的溫暖。
國家困難時期,部隊也困難,為了緩解供給緊張,炮七師1959年成立了打漁隊。劉成德給洪大洋做思想工作:“革命工作分工不同,干什么都一樣。咱多打點魚,戰士改善點生活,身體健康,保家衛國,咱這也是為國家做貢獻!”
洪大洋逐漸地轉變過來,他負責船邊的網線,拉網、下網,壞了就及時補網,從沒出過問題,后來成為“五好戰士”,年年受表彰。
大海波濤涌動不息,劉成德對戰友關懷不已。戰友換下的臟衣服,他抽空就幫著洗。后來戰士需要洗的衣服如果一時來不及洗,就都自己藏起來,不讓劉成德看到。在劉成德的眼里,每位戰友都是海,他與海共澎湃,他與海同歡樂。
濟危救困,劉成德在所不辭。關鍵時候,他總挺身而出。初冬時節的一天,他在港口忽然見到一個10多歲的孩子掉到海里。大浪連大船都掀得搖搖晃晃,卷走一個小孩,真是十萬分容易。他迅猛奔跑,沒顧上脫衣服,一躍就跳到海里。冰冷的海水像萬針刺人,涼氣透骨,疼痛鉆心。他顧不了這些,孩子危急,他用粗壯的胳膊猛烈劃水,急急游進。眼看孩子就要沒命了,他一個猛子扎下,把孩子托起。海風吹,海浪涌,濕透的衣服裹著身子,游起來很費力。孩子的衣服浸透了水,身子沉沉的,劉成德一個胳膊抱著他,一個胳膊使勁地劃,雙腳竭力地蹬,爭分奪秒地往岸邊游著……
他救人一命,卻像什么都沒發生一樣,悄悄地回到部隊,沒有人知道他海中救人的事。后來,孩子的父母找到部隊,送感謝的錦旗,劉成德的英雄之舉才被部隊知道。
部隊駐地附近有位姓董的老太太,沒兒沒女,一個人過日子,孤苦伶仃。劉成德抽空就去幫助她。看到她門口有點空地,就買了棵洋槐樹栽上。
她家大門口往東不遠有口井,附近有條從西向東流的小水溝,屋后有塊小菜地。劉成德幫她掃掃院子,擦擦桌椅,買菜,購糧,還給董大娘零花錢……就像兒子孝敬母親一樣。
董大娘病了,他就陪著去醫院看病,買回中藥,幫著煎好,端到床前,伺候老人吃藥;并做好飯菜,遞到老人跟前。
每次,他都從井里一桶桶提水,把水缸灌滿。老人接過水桶,心疼地說:“快歇歇!”她看著如鏡的水面,上面映著她的笑臉,也映著劉成德青春的燦爛,映著藍天白云——好一幅軍民一家親的畫面。
屋后的小菜地里,灑下了劉成德的汗水。刨地、種菜、施肥、澆水,他很勤快地干著。
劉成德方臉盤,大眼睛,鼻子穩健、周正,眉毛稍有上揚,一頭濃密的黑發。常年在海上,風吹日曬,皮膚有點粗,臉色有點黑,但這都掩不住他的英健之氣。打漁拉纜繩,磨得兩手都是厚厚的繭子,給董大娘砍木柴,有些不用斧子,立起巴掌一“劈”,咔嚓,粗粗的樹枝就砸斷了。
春天,劉成德栽的洋槐樹開花了。一簇簇潔白的花,飄散著濃香,門前院里溢滿了春光。洋槐花好看、好聞、好吃,把花兒和到面里,就能烙槐花餅。
董大娘有了劉成德的幫助,心中四季如春,一年到頭飄著洋槐花香。這樹旺著呢,枝葉繁茂。
孤寡的老人,原來常嘆晚景凄楚。年輕的戰士,在她門前,栽上一棵洋槐樹。大娘啊,不再孤獨。翠綠的枝葉沙沙,仿佛家常絮語;潔白的花兒串串,好像軍民共舞。蝶常來,鳥常住,一樹春光,勝卻浮塵無數。大娘啊,常念叨:“俺知足,俺知足!”歲月里深厚了一片魚水情,天地間茂盛了一棵幸福樹!
當兵7年,7年照顧。臨轉業了,劉成德來告別。正是洋槐花開的時節,看了看長高的洋槐樹,用雙手拃了拃長粗了的洋槐樹,把屋里院里收拾了個遍。“您多保重,有困難就給我寫信。”那時錢少,劉成德省吃儉用,把攢的30元錢留給老人。董大娘淚流滿面,顫巍巍的雙手,端過一杯茶:“小劉,您7年從未在這吃過飯,喝杯大娘的茶吧……”
第二天,8點多鐘,董大娘趕過來送行。“孩子,拿上,這是大娘烙的槐花餅……”車開了,董大娘流著淚,擺著手。車開得好遠了,董大娘還站那,擺手,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