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德在部隊唱響了他人生最響亮的“青春之歌”。1961年11月,他在海上奮不顧身,救了14個戰友,榮立沈陽軍區二等功,成為英雄。他在炮七師19團、20團、21團作巡回報告,每到一處都受到熱烈歡迎。黑板報上寫著“向劉成德學習、向劉成德致敬!”一走進會議室,戰友們全體起立,用雷鳴般的掌聲歡迎他。甘井子區的學生也邀請劉成德去作報告。
劉成德做人像海一樣深厚,
劉成德做人像山一樣實在。
“您是我永遠學習的好榜樣”,
雷鋒——
對那山那海,
敬佩,感動,
心中涌動泉水一泓。
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劉成德一生都在牢記著、踐行著雷鋒的話。1964年春天,劉成德轉業到位于遼寧錦州的國營754礦。他白天下礦井,搞地質勘探;下班后,幫助生病的同事買藥、打飯、洗衣服;臨到休班,本該好好休息一下,可誰有急難事,他總主動替工友的班。
當地有戶人家,男主人叫王志,兒子殘疾,老兩口身體不好,缺人照顧。劉成德有空就去照顧,就像進了自己的家,能干的活都干。劉成德在船上時,見炊事員忙不過來,就經常幫著做飯,鍛煉出了烹飪手藝,現在又派上用場,幫王志老人炒菜。他往鍋里倒上油,熱到冒煙,把切好的長條豆腐倒進鍋里,白白的豆腐,煎得泛黃,再添進紅辣椒,炒出山東風味的辣椒豆腐。老兩口最愛吃他做的飯菜,又辣又香,很開胃,臉上冒汗,眼里閃出幸福之光。
由于劉成德伺候得好,兩位老人的身體逐漸好起來,常出來遛彎,逢人就夸成德好。
郅順義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在隆化戰斗中任突擊組長,掩護董存瑞舍身炸掉碉堡,后率突擊組炸毀敵人最后一道鐵絲網和圍墻,殲敵140余人,立兩次大功。1949年8月被授予戰斗英雄稱號,1950年出席了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議。雷鋒在日記中寫過戰斗英雄郅順義,很佩服,決心向他學習。劉成德對郅順義同樣崇拜。1964年,工廠派遣劉成德與工友王愛民、劉信耀去湖南學習,路過首都時,他們遇到了在北京開會的郅順義。
見到老英雄,劉成德很是激動,郅順義見到劉成德也非常高興。劉成德說:“您是戰斗英雄,我心目中的榜樣,我要永遠向您學習!”
郅順義說:“您也是一位英雄,我在報紙上看到過您的事跡,您救了14名戰友,雷鋒都稱您是他永遠學習的好榜樣,我要向您學習。”4人到一家照相館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
在錦州工作9年后,劉成德調回濟南長清農機修造廠。同車間的一個王姓工友,妻子殘疾,父母年老多病,孩子又多,家庭十分困難,有時連飯都吃不飽。劉成德知道后,義不容辭,盡力相助。
平時他自己多喝點湯湯水水,那湯里飄著一兩片菜葉,伴著倒映的藍天白云。擠出點飯票他就給工友打飯。每次發工資,他都拿出一些錢救濟這位工友。雖然他自己家里的日子也苦得捉襟見肘,但他對別人的困難仍是牽腸掛肚。他還從家里給這名工友帶點糧食,拿些舊衣服,總之是想方設法,幫他渡過難關。
當時農機廠的廠長孟慶家說:“好人劉成德,是我們廠的一寶啊!”
在采訪中,劉成德的工友張仇花向我講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奮不顧身,上學時學這個詞,光是知道意思,沒有體驗。劉成德救了我一命,使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奮不顧身。”說起劉成德舍身相救的往事,張仇花仍是心有余悸。
有一天,生產隊送來一個裝汽油的大桶,讓焊接車間修理。那時,張仇花年輕,缺乏經驗,她在大油桶上直接用焊條焊接缺口,干得滿腔熱情。
不料,隨著溫度升高,汽油被點燃。劉成德發現了險情,知道汽油桶馬上就要爆炸,但他置生死于度外,毫不猶豫,一個箭步跨過去,猛力推開張仇花。緊隨著就是一聲巨響,汽油桶爆炸了。張仇花化險為夷,臉都嚇得煞白。大家也嚇壞了:“太危險了,成德差點喪命啊!”
腿部受傷的劉成德,拍拍身上的土,淡淡地笑著說:“我沒么。不推她一把,仇花就麻煩了。”劉成德就是那樣一個人,什么事在他看來都是自己“應該的”,都是平常之舉。
“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忘不了那天!”張仇花一再感慨,至今回憶起來,臉上還露驚悸之色,“想來,真是后怕。”
劉成德退休后回到老家薛莊村。這位和藹可親的老人,見人未曾開口先微笑,他的眼神,和善、慈祥,春之花似的,給人以愜意;他的言語,柔軟、和雅,春之聲似的,給人以溫馨。與他在一起,總覺得沐浴在春光里。
同村的萬家紅老人說:“成德心熱。倒霉的時候,心里冰涼,他說上兩句,就跟冬天裹上小棉襖,暖和和的!”人過日子,誰沒個煩心,他常以愛語安慰大家。
劉成德一家人好說話,鄰居百舍干活缺什么家什,都喜歡到他家借。他總是熱情地說:“用么拿么,俺家的,就是您家的!”镢啦、锨啦、水桶啦、鐮刀啦……就跟用自家的一樣,隨便借。有時候別人不小心把家什用壞了,他也不在意,很隨和地說:“壞了就壞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這就是劉成德——誠心時有,“明月松間照”;笑口常開,“清泉石上流”。
噴霧器,他本來準備背上到地里打農藥,街坊來借,他先讓人用。這家使,那家用,有一次,一個鄰居借去噴藥,用壞了,挺不好意思的。他卻說:“沒什么,耽誤您事了吧,早換個新的就好了。”他沒讓人賠,自己去買了新的,而且買了兩個,他說,誰借了用的時候方便。他常對孩子們說:“廣結善緣,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劉成德,樂善好施,早得善方便,隨處結祥云。街坊有時急等著用錢,找他借,他總幫上一把:“上山打虎易,開口求人難。誰沒個難處!人家張開嘴了,得叫人合上。”
作為轉業軍人,他一直保持著出早操的習慣,一則鍛煉身體,自得其樂,二則與兄弟爺們同樂。村里的廣場上,他喊著號,“一二一”、“一二三四”……邁著軍人的步伐,有跟著邁步的,有哈哈笑的,歡樂溢滿了廣場。他示范著,講解怎樣甩開胳膊、怎樣邁開腿,怎樣收腹、挺胸、昂首——這個種起地來就是地道農民的劉成德,出起操來就是地道的軍人氣派。76歲的老人了,腰板還是挺直的。“立正——”一聲口令,正開著玩笑的老人們立時一本正經起來,劉成德講著立正要領。早晨的陽光,灑到父老鄉親的臉上,光線仿佛變成快活的花,在大家的眉眼間開了。
陽光是可以給別人的,成德不缺陽光——“脈管里注滿了陽光”,明快,溫馨,循環著力量,傳遞著信念,持續著熱望。純——沒夾雜陰影,真——不掛礙障緣。道成不吝,德全不危。脈管里何以陽光歡暢?天上有個月亮,心中有個太陽!
是陽光就要照耀,劉成德的德光廣為閃耀。
一年春天,下午,劉成德的老伴王玉芹在自家的地頭上等他,等著,等著——這人上哪去了?劉成德老兩口和兒媳婦一塊出了家門,要到自家地里種土豆,半路上就不見了劉成德。
他干什么去了?
——給烈屬高桂英老太太買的牛奶送去了?
——村里花壇中的花木修剪過了?
——鄰家的孩子要本《雷鋒日記》給人家了?
——村頭那堆垃圾推走了?
……
又干什么去了?劉成德總是善于發現,他發現了“新情況”,投入到“新的戰斗”中——
劉成德看到本村的劉寶山正和兒子在為土豆覆膜。這活得倆人在薄膜兩邊分別按著塑料薄膜,另外一個人在中間鏟土覆蓋,否則,風一刮就全亂了。劉寶山爺兒倆又要按著薄膜,又要鏟土覆蓋,跑前跑后,忙活不過來。劉成德見狀就趕過去幫忙。
劉寶山爺兒倆按住薄膜,劉成德拿起鐵锨鏟土回填。劉寶山爺兒倆的腿都蹲麻了,讓劉成德歇一會。劉成德笑著說:“沒事的,我有勁呢!”
他幫劉寶山家2畝多地覆了膜,再趕到自家地里,快黑天了。老伴心疼他,催著他回家歇息。
劉成德,就像春天的陽光,總是大方地照耀著,給人以熱情,給人以溫暖。
薛莊村的孟慶泉,他的妻子患有癡呆癥,13歲的傻女兒瘸著腿,也是殘疾人,還有80多歲的老母。這一家4口,靠他一人支撐,他恨不得把一天變成兩天,多干點活,再多干點活,就像山里的樹,挺拔起來,讓那藤啊蘿的,有個依附,翹拉起活的盼頭。
2008年春上,那天孟慶泉已經干了很多活,又找了點活,想急著去干了,掙點錢,給老娘買點好吃的。他騎上車子,速度很快,可還想快——家里一直窮,娘拉扯大俺不易,那么大把年紀了,沒撈著享福。他更快了,咚的一聲巨響,車子撞在橋欄桿上。事后孟慶泉揀了條命,卻癱瘓了,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了。他眼直直地看著屋頂,好像覺著墻倒了,梁斷了,家里的天塌了。他心中一直綠著、撐著的樹,倒了。天無絕人之路,可他覺著自家的路絕了,還能活嗎?還活嗎?苦惱的孟慶泉絕望了,在他的宇宙里,沒了亮光,“老弱病殘”,樣樣俱全,他天昏地暗了。
劉成德來了,他走進孟家,送來1000元。
“您日子也不寬裕,這叫您……”孟慶泉流著淚感嘆,“哎,俺這還是家嗎?俺這是哪輩子的孽啊?人活的還有味嗎?人來這世上干嘛?”
聽著孟慶泉的聲聲哀嘆,劉成德想起了《雷鋒日記》中的話:“我能幫助別人克服一點困難,是幸福的。”便安慰道:“誰沒個難?過去就好了。有俺家吃的,就有您家過的。您別愁,人活,得有個心勁!”
那時劉成德每月退休金也就六七百塊,日子也是緊巴巴的。可孟慶泉癱了后,他就時常送點錢來,有時候100,有時候200,盡力而為。平時,豆腐啦、雞蛋啦、粉皮啦、油面什么的,他也常買了送去。
二月二,龍抬頭。當地有吃炒豆子的風俗。那天劉成德送去了炒豆子,幫著孟慶泉洗了臉,梳了頭,一邊把他的頭扶起來,一邊說:“咱也得龍抬頭。”
孟慶泉笑了,笑得很開心。病床前,劉成德一頭汗,他給孟慶泉擦洗干凈,換上衣服,又端著碗,耐心地,一口一口地喂著他吃飯。天暖和了,劉成德推開窗子,陽光灑到了孟慶泉的床上,照得他干枯的眼睛,亮了起來。
孟慶泉感動著,久臥病榻,常在纏縛,恒得幫助,他明白了以前不懂的道理:人不能光活在自己心里,得活在別人心里。他用枯瘦的、連飯碗都端不起的雙手,拉著劉成德的手說:“俺要好了,也像您樣學雷鋒……”
孟慶泉的老母親今年85歲了,劉成德給老人家買了身衣服,穿上正合身。“成德,您是個菩薩啊!”家中別無長物,老人沒別的法子感恩,她深深地彎下苦撐了多少人生苦難、飽經了多少人世滄桑的腰,流著老淚給劉成德磕頭,“這個家,要沒您,怎過啊……”
孟慶泉的媳婦癡呆,遇到本村人不知道打個招呼,更不明白笑臉相迎。但劉成德走來,她總是笑著,笑著,無聲地笑著,嬰兒般地笑著,這笑里沒有一點虛假,沒有一絲企圖,沒有一塵染污,那么干凈,那么單純,那么美麗,仿佛行走在無邊荒漠巧遇的一泓清泉,仿佛黑暗無明中少有的一縷光亮,仿佛遠方飄來的久違的一曲妙音……
一真一切真,一真則妙。靈巖有至真感化“石頭點頭”的神話傳說,薛莊有至善催化癡呆微笑的真人真事。
這無聲的笑,是至誠感通,通化出的報恩的芬芳嗎?
5個多寒暑,劉成德常懷大慈心,殷勤照顧孟家。久不行走,長臥病床,孟慶泉的腿干細了,他出事前栽下的小樹,他再也沒握過的樹,兩掐多粗了。但劉成德植在他心中的希望樹,他常用心靈去觸摸。孟慶泉是知恩的,他在苦難中感受了春天般的溫暖。
劉成德幫人耐心、細致、持久,他在無數助人的小事中體現的不僅是他的大愛,還有他的浩然正氣。他幫助劉其祥、劉其英哥倆,就是很好的例子。
劉其祥,58歲,劉其英47歲。兄弟倆都是單身,都不認得錢,賣了東西不知道該得多少錢,腦子都天生的有點不好使。10年前,父親劉維法去世了,他倆的生活面臨問題。這時,劉成德走進了他們的世界。
逢初一、初六歸德集,逢初二、初七國莊集,劉成德趕集就叫上劉其祥或者劉其英,說買什么,買多少,劉成德就幫著算賬,幫著付錢。
為了幫著他倆理財,同村的劉其星記賬,劉成德保管存折。劉其星說:“他哥倆都不識數,不能眼看著不管啊!”劉其星受劉成德影響,也成為村里的熱心人,做了不少善事。我說:“您這是做好事。”他說:“不是做好事,都是應該做的平常事。”
劉成德的媳婦王玉芹一直是個熱心人。劉維法兩口子都在世的時候,王玉芹就幫著他們家拆拆洗洗。劉其祥的媽從年輕就不會干針線活,大人孩子穿的蓋的,就都是王玉芹忙活。劉其祥、劉其英哥倆蓋了一冬的被子,熏人的味道老遠就能聞到,王玉芹不嫌棄,拆了,洗了,曬了,一年又一年。衣服開縫了,褂子掉扣了,王玉芹帶上針、線、頂針,就去縫,一次又一次。王玉芹的幫助,不計其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