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如蛛結網 盡織盡責(2)

  • 成德之道
  • 管斌
  • 4991字
  • 2015-12-28 11:34:32

劉成德,如同海水載著船,他承著希冀,工作著,奮斗著。海風鼓蕩起他的豪情,他的每個細胞中仿佛都滲透了大海的力量。他不閑著,忙前,忙后,碌左,碌右,前后左右地忙碌著。從靈魂深處勤勞的人,眼前永遠有活,如同舞鞋成全舞星的妙姿,如同戰馬展示豪杰的雄風,這船啊,成就他。他夢的花朵在這里結出一個個帶有海的味道的果實。不久,他就學會了船上大大小小的活,諳熟了船的每一處紋理。

在上部隊的船之前,戰士們都要到地方水產公司隨船學習3個多月。分在不同的船上,跟著不同的師傅學習。在海上成為開船能手、打漁好手,那是需要下苦功的。

劉成德用他的“牛勁”,刻苦地學著。船上各種工具很多,每一件工具的名字、用途,劉成德都背了下來,爛熟于心。這樣用時就可信手拈來。劉成德學會了開船,拋錨,撒網,測量水深、流速、風向,使用指南針,掌握了海圖使用原理,還熟諳魚群的游動規律和重要產魚區,特別是黃渤海一帶區域主要經濟魚類的規律,他更是了然于胸。

天天是海,月月是船,年年是魚,天天月月年年是辛勞的汗水。夏天,陽光那么熱辣,把人曬得皮膚黑紫,頭上、身上的汗,流之不盡,揮之不已,擦之不竭。冬天,海風帶著撕裂的野蠻,刺透著人的肌膚,劉成德的手,青了,紫了,紫了,青了,每到冬天都得長凍瘡,手就沒有過好顏色,還裂了好些血口子,他用布包包,照樣干。

來了大風大浪,整個船都劇烈顛簸,仿佛嚴重地痙攣起來。大家同舟共濟,應對著一個又一個想得到和想不到。這些年輕的戰士,熱血沸騰,在大海上揮灑著人生的大畫。劉成德和副班長甄福清與戰友們在船上唱起《上甘嶺》插曲《英雄頌》:“長風呼嘯,大海翻騰,朝霞燃燒,山岳昂胸……”激昂的歌聲,響徹在海天之間。

劉成德在拼命干著,兩腳穩在船上,像錨拋到海里,功夫深了;鼓動起來的兩肺,像扇動的海鷗勁翼,張弛在天地間。打漁的“小牛”,天天使著“牛勁”,已是蓬蓬勃勃的海上“小牛”。

那曾經有過情緒的洪大洋,無邊的憂傷和無盡的煩郁,像霧海一樣的迷茫,像陰天一樣消沉。當他豁然開朗之后,頓感——海船,激蕩著快樂的浪花;海鷗,飛舞著甜美的妙姿,再看海已不是苦海無邊的海,再看天已不是怨天尤人的天,而是“憑魚躍”的海,“任鳥飛”的天。他用分內分外的苦干,詮釋著“五好戰士”的內涵和外延。

要拉網了,大家提前換上“行頭”,套上水衣,戴上水帽,穿上水靴,靴子是高筒的,高到膝蓋。人人各就各位,開絞車絞鋼絲繩的,手拽麻繩的……忙得不亦樂乎。手拉時,雙手抓住那胳膊般粗的麻繩,得有多大勁使多大勁。魚一倒出網,用锨,用鐵鉤子,忙分類,忙入箱,忙入倉,天熱的時候,還得忙加冰塊。網上、魚上都有海水,干這些活,就是不換水衣的時候也要系上圍裙。粘乎乎,腥乎乎, 冬天冷乎乎,夏天熱乎乎,這些他們全然不在乎,他們是軍人,在乎的是部隊的需要,在乎的是多打魚,在乎的是青春無悔。他們或蹲著挑魚,或彎腰揀魚,或忙著把船面沖干凈,或忙著補網,或忙著防患未然——粗粗的麻繩,有磨壞的,就剁去一截,再把好多股繩交叉著編為一體,這樣就很粗壯,就很結實,就能受力。繩子在船上很重要,系網的關乎捕獲,拴錨的維系穩定。天天離不了繩子,劉成德從繩子上悟出了道理,他對戰友說:“一股繩子挺細,不耐拉,好多股擰成一股繩,就耐磨、耐力,就勁道了。一個人就單薄,好多人抱成團,就強大。咱得擰成一股繩,團結就是力量!”

他們臉都曬黑了,手都粗糙了,一個個的都像漁民了。但他們畢竟不同于一般的漁民,當國旗在船前高高的桅桿上升起的時候,他們立正,整齊地站著,目視著國旗,行軍禮,一派莊嚴。當船靠了港,他們換上軍裝,上了岸,邁著軍人的步伐,走出軍人的容貌,進了城市,一行遵“三大紀律”,一動守“八項注意”,不忘“我是一個兵”!

這就是大海,這就是漁船,這就是軍人。

劉成德成長為大副時,那天海鷗繞著船盤旋,為他高興呢!海鷗最清楚他的忠于職守,最了解他的潛力,最知曉他的品行,最相信他的實力,最欣賞他的才干。船在海上前行的在在,隨時在他心中的處處,在在處處,船成為他的依托,成為他心靈的港灣。他太投入了,投入得心中常常只有海,只有船。他為船忙,為部隊忙。船一回來,他又忙,忙著準備糧食、淡水、油……船上的一切時時讓他牽掛。

愛船,愛海。愛之海,載著劉成德的人生之舟,劃著幸福的雙槳,揚著理想的風帆,濺出閃光的工作浪花。他工作的激情澎湃,猶如詩人的汪洋恣肆。他的青春在海上閃亮,猶如花朵在春天綻放。

與船同和共諧,達到船人合一,也是要吃苦頭的。劉成德在內陸長大,當時村里最大的水坑就是村西頭的那個水灣了,長30多米,寬20多米。剛到海上,一開始他暈船,翻江倒海,把吃的、喝的東西,全吐得干干凈凈,仿佛要把五臟六腑都吐出來似的。慢慢地他才適應,不暈了。

大海就是大海,不會像濟南的大明湖,不會像揚州的瘦西湖,不會像南京的玄武湖,不會像杭州的西子湖,那么平和,那么凈雅。大海大,脾氣也大。那怒啊,直怒得驚濤駭浪;那怒啊,直怒得風起云涌。風浪掀動得船時而船頭高高翹起,時而船身左傾右斜。大大的海,大大的風,大大的浪,小小的船,小小的人,小小的旗。此時大海中的船,如風卷的一片殘云。面對此情,該害怕了吧?該驚慌了吧?不,正如一句詩說的:“讓你的靈魂在百萬宇宙面前保持冷靜和自鎮。”此時最需要冷靜和鎮定。

你看那海鷗,和風中瀟灑著,惡浪中從容著,面對大海的變幻莫測,總是那么泰然自若。這是何等的造化啊!以苦為師,以難為師,以海鷗為師,不怨天,不煩海,不尤人,適者生存。處海久了,悟道深了,觀海聽濤,順其自然。情不被海牽,心不隨境轉。在海上,漸漸明白了,最重要的是“降伏其心”,不能海潮洶,心潮涌,不能擔風怕浪,要心平;漸漸地領悟了,“清靜為天下正”,這一正,則不覺浪斜風歪了。

海風吹去他的浮華,海浪打去他的偏激,大海雕出他的圓融無礙,海鷗教給他樂觀——風和日麗,快活;大風大浪,自在!雷鋒說:“不經風雨,長不成大樹;不受百煉,難以成鋼。迎著困難前進,這也是我們革命青年成長的必經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樂于吃苦的人。”劉成德在大風大浪中成長起來了。

寫到這里,我想起了雷鋒的工友易秀珍老人給我講的故事:1958年,易秀珍從湖南來到鞍鋼。她這南方姑娘一時適應不了東北的氣候,也吃不慣高粱米飯、玉米面窩頭,不知流了多少次淚。那時每月只有4斤細糧,每當食堂吃大米飯時,雷鋒就舍不得吃,給她送去。她不讓雷鋒這樣做。雷鋒說:“我吃什么都行,等你慢慢習慣了,我就不給你送了。”雷鋒在生活上、思想上、工作上都給了易秀珍不少幫助。1959年8月26日,在臨去鞍鋼弓長嶺礦前,雷鋒送給易秀珍一個筆記本作紀念,上面題寫著:“船,能夠乘風破浪才能前進;人,能夠克服困難才能生存。”這是雷鋒的人生體驗。易秀珍銘記在心,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劉成德在海上打漁,經歷了無數風浪,每克服一個困難,每完成一次任務,他就認為為黨、為部隊又干成一件事,不覺其苦,只感其樂,這是他的切實感受。

1號船、2號船,兩艘機帆船為部隊打漁。兩船相距80來米,半速前進,拉網打漁。拉兩個小時,開始收網,兩船往一塊收攏。把網弄到船上,倒出魚,戰士把魚分類裝箱——鲅魚、刀魚、黃花、紅頭魚……很忙人,兩個來小時,拾掇完這一網。1號船的戰士——忙著收拾魚,2號船——大家忙下網,兩船交替,一天打2000多斤魚。

3年多的海上生活,辛勤地為部隊打漁,自然常打交道的就是漁網。下網,收網,劉成德都是高手了;漁網壞了,補網他也是巧匠。

他不由驚嘆漁網的巧妙,那漁網是誰發明的呢?一個大智者,看著蜘蛛結網,一看就是一天,數經線,查緯線,自言自語,驚嘆蛛網的巧妙、嚴密,若愚地看著,一天又一天。一個飛蛾,自投羅網。林中,大巧者,演繹著仿生學,一根根藤,一枝枝蔓,編了又拆,拆了又編,若拙地編織著,編織著能網住夢的寓言。有人笑話,癡;有人諷刺,呆。仿佛耳旁風,什么都不聽。師蜘蛛,法自然,伏羲終于夢圓漁網,發明了“天下第一網”。

8000年,從伏羲到雷鋒到劉成德,一脈相承!劉成德好好服役,天天向上——他以部隊為家,以海為家,以船為家,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他出色的工作,贏得了表彰。連里、營里、團里、師里、軍區里,給了他一個又一個榮譽。

劉成德干什么都追求干出道道來。有一次,我在他家采訪,到了飯時,他親自下廚,說讓我嘗嘗炸雞蛋。他把鍋洗干凈,又擦干,然后鍋里倒上花生油,再加上少許醬油啦、味精啦、香油啦、鹽啦,等到油熱到火候,磕開雞蛋,整個倒入,一周圈展開,環護住蛋黃,小火炸,待有點黃再慢慢翻個,炸另一面。老子有“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無為而治,劉成德有烹雞蛋若治大國的小心謹慎。炸雞蛋盛到盤中,黃者金黃,白者嫩白,還沒下口嘴里就流了口水。吃起來果然香酥可口。

還有一次采訪,我們倆展開談,他老伴王玉芹和小女兒劉霞把從地里拔來的野菜與肉弄成餡子,用小盆端到他面前讓他驗收。他低頭聞了聞:“再加一點點鹽就行了。”一聞味便知可否,這功夫也了得。等吃到水餃,確實感到那餡子的味道太好了!

如此本事哪里來的?劉成德在海上看到戰友吳曉集一人做飯太忙,經常幫廚學會的嗎?是幫助孤寡老人董大娘做飯練出的嗎?

原來,1962年,隨著生活的好轉,炮七師解散了打漁隊,人員從哪里抽調來的再回哪里去。已經是預備黨員的劉成德,回到師部,安排到軍官食堂當司務長。買菜、買糧、買油,他親自去挑選;與廚師們一塊把廚房收拾得干凈利索;與大伙一起把餐廳整理得清潔明亮;看廚師忙不過來,爐前一站,下手就干;見窗口忙不迭,趕過去就幫著賣飯……他的“小牛”勁,在軍官食堂使著。他與大家共同努力,讓菜的味道好,讓飯食花樣多。那時,他們的炸雞蛋就很叫好,師機關的愿意吃,沈陽軍區來的領導吃了也說好。

劉成德就是這樣,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

1962年,在軍官食堂干的第一年,劉成德就被沈陽軍區評為“五好”戰士。1963年,師部辦公樓一樓小禮堂,劉成德黨員轉正。劉成德,當兵7年,獲獎9次……

臨轉業時,連長梁明對他說:“成德,您不管打漁,還是戰友相處,還是軍民關系,都很好!您在部隊這7年,寫下鮮紅的一頁。”

1964年,劉成德走出軍營,走進礦山。英雄的戰士劉成德,從此成為企業的勞動模范劉成德。

劉成德成為二機部754礦的職工。礦上安排他與另兩名青年,3人到同屬二機部的位于湖南的礦山學習。兩個多月過來,他熟悉了放射、射線、巷道、物探、采樣等一個個新概念,進入了一個新的天地。

劉成德在礦上干地質工作,沿著深深的、遠遠的巷道,走到工作面。如果不開礦燈,那是真正的黑啊,黢黑黢黑,何止伸手不見五指,除了黑,什么也看不見。把礦燈戴到礦帽上,擰開,一燈驅黑暗,光明滿洞天。深入黑暗的人,更能體會光明的美好。

物探的探出區域,劃出紅線,劉成德就在這紅線范圍,開槽取樣,左手握釬,右手掄錘,錘起釬響,叮叮當當,塵土飛揚。選好礦石樣,背到井上,化驗室進行化驗,看指標合乎不合乎國家標準,能不能開采。工作既臟累,又危險。有一次,礦井塌方,有個技術員被埋到底下,年輕的心臟,永遠停止了跳動。

工作環境內有放射,傷害身體。但劉成德知道,國家需要這種有射線的礦石,是具有戰略意義的資源。作為一名黨員,只要黨的工作需要,生命都可以獻上。一個人,把生死都能置之度外了,身體的病痛、工作的苦累,又算得了什么!

日積月累,劉成德手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虎口常震裂,流出血。鋼釬尾被錘砸得亮亮的,仿佛戴著一個鋼花帽。釬頭磨鈍了,再用新的。舊的經過燒打后再用。用過的鋼釬沒數,但鋼釬對劉成德流下多少汗水有數。

劉成德這“小牛”又拼出了牛勁。“初生牛犢不怕虎”,困難就是老虎,不怕就能“伏虎”。他把自己的工作與國家聯系起來,認識到它的重要價值。現實工作場景的黑洞洞,在他心里卻別有洞天。

劉成德身上體現出的是一種中國精神。中國精神,不可或缺,有這種精神,就像長江水,不論多么曲折,總會奔向大海。人,沒了精神,就如一潭死水,這樣的水就如泄了氣的皮球,一切的靈動都癟了。

同宿舍的工友張俊提醒劉成德注意身體,看他那么拼命,心疼地說:“咱用的鋼釬那么硬,都使鈍了,磨短了。身子又不是鋼打鐵鑄的,得護惜著點!”

劉成德只顧拼命,還是像在部隊一樣拼命。天下有道,腳下有路,不腳踏實地,不頑強拼搏,怎么行呢!

他在海里受寒落下的腰痛病,犯厲害了,就痛得在床上爬不起來。他咬著牙,戰勝痛苦,堅持工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耒阳市| 茶陵县| 宝坻区| 尼木县| 新营市| 论坛| 无锡市| 永和县| 固始县| 黄浦区| 涞源县| 高阳县| 综艺| 清水县| 许昌市| 凉城县| 岫岩| 南昌市| 泊头市| 青田县| 富蕴县| 京山县| 香港 | 麻栗坡县| 台南市| 波密县| 金门县| 中方县| 江川县| 行唐县| 绥中县| 溆浦县| 尼玛县| 福海县| 资溪县| 南澳县| 定南县| 新泰市| 周口市| 浦东新区| 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