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安山1941年5月15日生于遼寧遼陽的一戶貧苦家庭。他與雷鋒1959年在鞍鋼是工友,1960年一同參軍成為戰友,兩人是知心的好朋友。1997年,以喬安山為原型的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感動了無數觀眾,他平靜的生活也被打破。他大力宣講雷鋒精神,到過29個省市自治區,每年7個多月在外,做100多場報告,累計已做過2000多場。其間,他曾累倒在報告現場,曾拔了吊瓶就去作報告……喬安山比雷鋒小1歲,他在與時間賽跑,多講一場雷鋒就多一次雷鋒精神的傳播。
他孫女喬婷嬌也參了軍,被選為沈陽軍區雷鋒紀念館講解員。2009年12月18日,雷鋒誕辰69周年那天,喬安山冒著大雪把孫女送到雷鋒生前所在團。在雷鋒塑像前,喬安山淚流滿面,他鞠了3個躬,深情地撫摸著雷鋒塑像,說:“班長,今天是您的生日,我把咱孫女小嬌嬌送來了。我也是68歲的人了,老擔心有一天走不動,不能再講您的事跡。現在,后繼有人,孫女來接我的班了,我死也瞑目……”
為踐行雷鋒精神不惜一切,喬安山如此,郭明義也是如此。郭明義,被授予“當代雷鋒”稱號,20年來義務獻血6萬多毫升,可以供75名危重患者用以搶救生命。為什么他能一堅持就是20多年呢?郭明義對我說:“雷鋒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選擇,雷鋒的境界就是我的精神追求。”郭明義開了微博,從2011年3月至今,粉絲人數1000多萬,這是微博世界的一道奇特而靚麗的風景,其釋放的正能量是巨大無比的。
然而,我們這個時代,確實變得色彩豐富起來,讓人眼花繚亂,一方面有那么多的感天動地的道德風景,一方面是這么不少的丟人現眼的道德悲歌。于是,復雜這個詞成為常用詞。有的學者用“道德困境”來描繪當下道德的處境。
探討當前道德的問題,“小悅悅事件”成為不能輕松翻過的一頁。小悅悅,本名王悅;民族,漢;性別,女;國籍,中國;出生地,山東;出生日期, 2009年6月8日;去世日期,2011年10月21日。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廣東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走在巷子里的小悅悅突然被一輛面包車碾壓,隨后又被一小貨柜車碾過。
附近的新華勞保經營部,安裝了視頻監控,錄下了全過程:
一個男子,上身穿白衣,下身著深色褲,張望了一下,從小孩腳邊走了過去。這是第一個人。
一個騎摩托車的男子,僅是瞅了一眼小孩,便拐彎繞過去。這是第二個人。
第三個也是男的,看了看小孩,躲開了。
第四個還是男的,開著三輪車,兩次通過,好像小孩不足以引起他的重視。
第五個仍是男的,第六個同樣是男人,第七個依然是男人,都沒有抱起小悅悅!
第八個是女人,看后拉緊了領著的穿黃衣的小女孩,繼續前進。
第九個……第十八個,十八個成人一一通過。
第十九個,是一位拾荒的阿姨陳賢妹,她慌忙把小悅悅抱到路邊,急忙找到孩子的媽媽。
十九啊——施救啊,陳賢妹,一個拾荒的阿姨!
小悅悅在醫院搶救時,她的母親含淚說:“現在我最希望的是女兒好起來,喊我一聲‘媽媽’。”
小悅悅終于沒能好起來,這個本不該離去的生命,在10月21日零時32分離世。她是死于車禍,卻強烈地讓人感到她死于冷漠。
僅僅兩歲的小悅悅,體重是輕的,成人輕輕地一抱就起來,但卻有18個人視而不見。這事讓人在心里覺著那么沉重,仿佛冷冷的冰山般的沉重。
我們確需道德的底線了!中華民族自古充滿了仁愛, 可我們走到今天這是怎么了?我們的大豆轉基因了,難道道德也會轉基因?無知可怕,麻木比無知更可怕。無知可以有知,麻木想變為不麻不木,救治起來卻費勁。
“小悅悅事件”引起了中外關注。我們官方的發言人說:“在電視上看到佛山小悅悅事件的視頻,總共播了8分鐘,我看的時候恨不得跳進熒屏去喚醒那些麻木的路人。小悅悅事件真是有損中國人的形象。”
日本、美國、德國等國家的媒體紛紛關注此事,予以報道并展開討論。日本不少知名媒體以“小悅悅事件”為案例,探討、分析中國社會的道德問題。朝日電視臺用了兩分鐘的時間來關注、解析這一事件。美國一些電視臺還就此事推出專題片,抨擊這種見死不救的行為。
不少人在疑問,質問:中國人怎么了?中國不是號稱道德之國嗎?中國不是號稱禮儀之邦嗎?“小悅悅事件”,照見靈魂深處!可悲的是,甚至扶起摔倒了的老人,這最基本、最基本的道德,都成了問題。人們怕被賴上,怕做好事擔風險。扶危濟困,我們這個民族千萬年傳承的善行,卻在今天遭遇尷尬。這是怎么了?
“博愛之都”南京,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公交站臺等83路車。人多,擁擠,老人跌倒。小伙彭宇見狀,趕忙扶起,老太頻致謝意。小伙好事做到底,送老太到醫院。忽然,峰回路轉,老太反咬一口——他是“肇事者”。老太骨折,8級傷殘。把小伙告到法院,索賠13萬多元。法院判決彭宇給付受害人損失的40%,共45876.6元。彭宇不服此判決……
此事一出,輿論嘩然。“彭宇案”廣為人知,有的人要伸手扶跌倒的老人時,心中顧慮:我別成了“彭宇”!
天津出了“彭宇案”翻版。2009年10月21日,王老太爬馬路中間的護欄,摔倒在地。車主許云鶴急忙停車救助。王老太“倒打一耙”——告訴親屬,被車撞。把許云鶴告上法庭。法院判賠108606元,許云鶴不服再上訴……
2011年8月28日下午,漢口合作路與鄱陽街交會路口,一婆婆摔倒,一電動車主上前扶起老人。后婆婆指認是他撞倒……
但愿這只是道德的“微恙”。“微恙”也需切實救治,“不治將恐深”。
2011年9月21日上午,石家莊市,一位騎三輪車的大媽被一名騎電動車的女子撞倒,左臂骨折。38歲的鄧方明毫不猶豫地扶起老人,一直等著老人的兒子趕來后才離開。鄧明剛上公交車,一位老大媽悄悄走過來,小聲地說:“你還是年輕啊,我好心提醒你,以后別管這樣的閑事,免得被人賴上!”鄧方明反問了句:“如果倒在地上的人是你,怎么辦?”
我們黨、我們國家積累了很多道德建設的好經驗,我們有很多中國好人。除了釋放好這些正能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看外國有什么辦法。
資料顯示,法國1994年修訂的《法國刑法典》就有“怠于給予救助罪”:“任何人對處于危險中的他人,能夠個人采取行動,或者能喚起救助行動,且對其本人或第三人均無危險,而故意放棄給予救助的,處5年監禁并扣50萬法郎罰金。”美國某州法律規定:發現陌生人受傷時,如果不打相關電話,可能構成輕微疏忽罪。新加坡法律規定:如被救者賴人,經證實后,要向救助者道歉,且罰被救人款。這些措施使公民見義勇為時沒有顧慮,有了底氣。
我們的法律已經成功地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還需繼續努力——為道德保駕護航,使“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真正落到實處。讓好人茁壯在不吃虧、不吃氣的肥沃土壤上!
法律的作用是巨大的。酒駕沒入刑之前,相關部門圍繞禁止酒駕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而酒駕一入刑,立竿見影。據了解,自2011年5月1日酒駕入刑后的兩年來,全國酒駕同比下降近40%,醉酒駕車造成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同比大幅下降。一位保險公司的人士說,該公司車險這一塊一直虧損,至多持平,酒駕入刑后的第一年就贏利了1 個多億。
有一天,坐在出租車上,閑聊,司機說:“很多事要像抓酒駕這樣做,就好辦了!”
當然,生活總是充滿希望,道德隨處都有閃亮。
山東濟南,高考落榜后從沂蒙山區來濟南的小伙子張鑫,奔波了近一個月也沒找到工作,而帶來的錢僅剩10多元。這一天,焦急的他騎著自行車到處看招聘信息,不料撞倒了家是濟南的80多歲的馬老太太。小伙子感覺惹下了大禍,急得直哭。沒想到的是,老人的家人來了后,不僅沒有責罵他,反倒安慰他:“別哭了,先吃點東西吧,我們不會賴你的。”診斷顯示,老人被撞成腰脊椎壓迫性骨折。老人的兒子說,你要愿意的話,可以留下來照顧老太太,吃住在我們家;不愿意的話,現在就可以走了。張鑫深切地感受到這一家人的和善。在照顧老人治病后,他認下了這撞出來的慈祥的奶奶。馬老太太治療花了3000多元,一分沒要張鑫的。老人兒子還幫小張找了份管吃、管住的工作,她的兒媳還鼓勵才19歲的小張沒事多復習一下功課,鼓勵說明年你要考上大學,我們全家會幫你的。張鑫在學校里學得還不大明白的“對立統一”,他在生活中懂了:人有善心在,碰撞也能產生和諧。
2013年4月21日,江蘇省南通市紅十字會,兩雙手在清點著一枚枚硬幣。一雙是女孩的手,纖細、白嫩、柔軟、光鮮;一雙是老人粗糙的手,青筋暴露,滿手老繭。老人是磨刀匠吳錦泉,他來為四川蘆山地震捐款。他把兩年來磨刀積攢的硬幣倒出來,攤了一片。老人無語地數著,硬幣閃著金光、銀光,發出叮當的震撼心靈的聲響。一元硬幣1714枚,五角硬幣503枚,一角硬幣7枚,共計1966.2元。慈善的事,他經常做。汶川、玉樹地震,他都捐款。2008年以來,老人累計捐款23392.2元。
這就是愛啊!
全國各地都有的志愿者服務就是愛的奉獻,就是雷鋒精神的體現。目前,我國注冊青年志愿者人數已達3390多萬人,建立各類志愿服務站(服務中心、服務基地)17.5萬個。
泉城義工是中宣部推出的典型,我到濟南進行了采訪。
濟南,因泉群噴涌而成為聞名天下的泉城;泉城,因活躍著以愛為本的義工,而成為媒體聚焦、名播全國的典型。泉城義工用他們無數的大愛故事,鮮花般地絢麗著和諧濟南。
2005年8月,濟南市文明辦、共青團濟南市委、濟南時報組織發起了“泉城義工在行動”系列主題活動,泉城義工從此正式走進濟南市民的視野。
泉城義工,義不容辭——義,不容辭!“有需要找義工,有時間做義工”已成為泉城市民家喻戶曉的響亮口號。
在濟南各類義工中,張業愛這義工那絕對是獨具特色。
一個人,偶爾抓個小偷,不難;一個人,職業所系,多年抓小偷,也不難;一個人,見義勇為,義務擒賊,一擒10多年,就難乎其難,甚至有些不可思議。而這不可思議的事,張業愛卻實實在在做到了,義務抓賊,常抓不懈。
張業愛坐在我面前,真不敢相信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泉城女俠張業愛。她身高不足1米5、體重只有40多公斤,矮小瘦弱,看起來更需要別人的保護。然而,正是她,在艱難中演繹出勇斗邪惡的壯麗感人的人生故事。
張業愛因此獲得了“山東省見義勇為十佳公民”、“濟南市文明市民標兵”、“濟南市十佳擒賊能手”等20多項榮譽稱號,并成為全國宣傳的典型。
業愛,愛業啊!
泉城義工以“展我所長、盡我所能、傾我熱情、回報社會”的理念,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背景的人員參與其中,由最初的146人發展到目前已有注冊義工10多萬人,而且正以驚人的速度迅速膨脹著。
這就是愛啊!
由不盡的愛,我聯想到大自然中的艾。艾是生命力旺盛的多年生草木,在平原地能見到,在山坡地能見到。仿佛——只要有適合的土壤,艾就能蓬勃。艾,常與野草混雜在一起,和而不同。它不是這里彎一枝,那里斜一枝,其莖直立,一出土就直直的,正正的,非正直不足以克邪毒。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人認為此時節邪毒最盛。五月的艾,生機勃發,正氣直沖,香味濃烈,避毒驅邪。插艾,也成為端午節的標志性符號。劉成德每逢端午節,除了在門邊插上艾,總不忘在雷鋒塑像傍,放個瓶子,插上散發著濃香的艾。
艾是中國人最早認識的藥用植物之一。《孟子》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本草綱目》中記載:“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正義》曰:“古人灸法,本無一癥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專家研究證明,艾的莖葉中含有的豐富的芳香油,具有很強的消毒、滅菌、殺蟲的作用。在屋里點上艾絨,以煙熏之,此消毒法,簡便、有效。古人插艾是有科學道理的。
如今,城市在擴大、增多,占用土地是自然的,拔地而起的樓多了,拔地而生的艾少了。再加上有些人不是割艾或剪艾,而是連根拔起,艾就不能多年生了。
艾,需要珍惜;愛,需要呵護。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艾節真應該成為愛國家愛民族愛生活的愛節!
艾,需要延展;愛,需要積攢。“生活中一切大的和好的東西全是由小的、不顯眼的東西累積起來的。”不嫌棄小事,只要是善的,雷鋒就去做,而且,把小事做到極致,猶如大山上,那最不起眼的小花,開到極致,就自有韻致。雷鋒說:“高樓大廈都是一磚一石砌起來的,我們何不做這一磚一石呢?我所以天天都要做這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雷鋒這樣做了,劉成德這樣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