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最新章節
- 第45章 玖·大自然的生命(6)
- 第44章 玖·大自然的生命(5)
- 第43章 玖·大自然的生命(4)
- 第42章 玖·大自然的生命(3)
- 第41章 玖·大自然的生命(2)
- 第40章 玖·大自然的生命(1)
第1章 壹·一日之計(1)
佛光偈語
走出陰霾,笑對成敗,想得通,人生處處是機遇;
利人利己,把握現在,悟生活,人生無處不幸福。
能看得破,會放得下,懂因果,人生豈能不快樂;
獲得成功,先要付出,能給予,人生才能有富足。
一日十計
語云:“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對于我們每天的一日生活,你有什么計劃嗎?
談到計劃,人生按計劃行事,必定順理成章。假如沒有計劃,凡事都是臨時起意,一切都是草率急就,很難有完美的功效。
以下略為大眾定出“一日十計”,大家可以酌量更改、實行。
一、每天起床,一定要吃早餐,因為吃了早餐,這一天才算正式開始。佛教里有“過午不食”的修持,今日社會人士有“遇早不食”的習慣。早餐不吃,對健康影響很大,因為一般晚上都在六七點吃飯,一直到隔天清晨六點,已經時隔將近十二小時,如果不吃早飯,腸胃會受傷。
二、早晨起床,要向父母長輩請安,借著請安的時刻,可以向父母報告一些見聞心得,可以訓練自己的思想,養成自己每天見到人必有話講的習慣。請安后,最好做個十分鐘的體能運動。
三、借用上班前的空當,可以讀報,可以灑掃庭院,可以蒔花刈草,可以為花草樹木澆水。動作要快,以爭取一日的時光。
四、要有一日的工作計劃,列出一、二、三、四,按部就班完成,并且將自己的工作告知有關人士,以便大家共同了解。
五、假如上有主管,利用跟主管報告的時間,說明一日的工作,或者聽候主管指示,應該將此列為一天中一項重要的工作。
六、午餐后、下班時,或工作之余,可用少許時間,分別向多日不見的親友或平日較不常見面的朋友簡單問候,但不宜長談,更不可寒暄過久。
七、每日跟周遭的人見面,不管早、中、晚時間,只要見面,都應該點頭、微笑、問好。
八、養成每天晚上寫日記的習慣,不一定記事,寫個備忘錄、寫個預備的計劃、寫一封信、畫一幅漫畫,或者寫幾句打油詩都可。
九、晚上睡前,可以不看電視,但不能不讀書。晚上的時間,家居和樂非常重要,盡量不要外出,失去與家人團聚的時間,長此以往,家庭必有缺失。
十、每天睡前或者起床后,有五分鐘的時間禪坐或念佛,或讀一篇祈愿文等修持。
以上的一日十計,并不難做到。假如有其他重要的會議、親友訪問、各種討論,可以利用周末假日商談。計劃要養成習慣,好像每日吃飯、每日盥洗,不做就不習慣。等到習慣養成,每日做事必有條理,必很從容。
開門七件事
從有社會家庭以來,家庭的主人總是關心所謂“開門七件事”,那就是指柴米油鹽醬醋茶……現代人生,一家之主掛念的豈止如此而已,現代人一早起床,所關心的事情包括:
一、看電視掌握一日的天氣。早晨起床,打開電視,看氣象報道,了解今天的天氣,是晴是雨,是陰是云。掌握天氣狀況,以便自己能隨天氣的變化自我應變。諸如朋友的聚會、自己主辦的活動場所、參與的人數,是否會受天氣影響,在在都與天氣有關。
二、看報紙了解天下事。晨間閱報,不但要知道天下大事,還要了解本地的新聞,甚至上級、朋友的婚喪喜慶,都應該及時知曉,以便應酬,不能失禮。
三、準備早餐。早晨烤面包、煮麥片或是熬稀飯,只要是家庭的一分子,總要清楚爺爺奶奶喜愛吃什么,爸爸媽媽歡喜什么口味,夫妻之間也要彼此知道對方需要什么,甚至有情的父母更是關心兒女偏好吃什么,這樣為了一頓早餐,折騰的時間總在一小時以上。
四、打電話確認一日的行程。吃過早餐以后,算算時間,一般人大概也都起床了,這時要確認一日的行程。諸如拜訪的對象,時間、行程都應再做確認,以免臨時變卦,有所不周全的地方,甚至有時忘了帶個小禮品就登門訪問,都算失禮,所以不能不留意自己的行程。
五、送兒女上學。現在的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都要父母接送上下學。幾次的兒童綁票,聽得父母不敢掉以輕心,總要把兒女送到學校門口,親眼看著他們進入校門,看著他們融入老師、同學的人群中,才能安心地回家,趕著上班。
六、塞車。說起要趕赴上班,乘公共汽車不是那么方便,腳踏車、摩托車也逐漸被淘汰,小汽車擠在長龍車陣中,進退不得,眼看著上班打卡的時間分分秒秒接近,心急如火,就算到達目的地,停車也是一個苦惱的問題。
七、趕上班。到了公司,走進辦公室,上司已經交代一堆待辦的文書,即使上司沒有交代,也要主動向各科室了解應該要辦的事,以免讓主管認為自己不積極工作,不能和同事和諧相處。假如不是辦公室的事,進入工廠,隨著機器運轉,分工合作,由不得自己半分拖拉松懈,兢兢業業地把工作做完,才能保住飯碗。
上面所說的“開門七件事”,也就是早晨起床所要面對的,如能做完也是不簡單,何況后面還有一天的變化。所謂“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一天的好事、壞事緊接著紛至沓來。如果平時結的人緣多,能力很強,緣分很好,當然一切都會感到得心應手、萬事順利;如果能力、財力、智慧欠缺,不要說一生的日子不好過,就是一天也不好過,所以人要廣結善緣,自然得道者多助。
六民主義
過去,蔣介石先生曾為“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補述其義,說明在民生主義里,應該注意“衣食住行育樂”六事,確有見地。當初孫中山先生革命,創建“民國”,即以“民”為主,在民族、民權、民生里面,尤以“民生主義”和每一個人的生活最為息息相關,所以茲以“六民主義”,針對“衣食住行育樂”六事,再來一談:
一、民衣。中國人過去穿著長袍馬褂,時至今日已經不合時宜。現在一般人大都效法西方,以西裝、禮服,乃至香港衫、迷你裙為主要穿著。我們始終沒有訂出一個真正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服飾,不過現在有人極力倡導復興中華文化。其實真正保存中華文化的漢服,只有出家人的僧服最為傳統,沒有脫離中華文化。
二、民食。現在社會大眾太講究吃,幾近奢侈浪費,已經不符合“民生主義”了。尤其現代人吃得離譜、吃得殘忍,有人吃蟑螂、老鼠,乃至蛇蟲百腳都能入肚。有的人則活魚十幾吃,不但生魚片、熊掌、猴腦都能上桌,甚至還有人吃人肉。所謂“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就算中國古代的皇帝也經常下令禁屠,提倡全民齋戒,以修德感動天地。佛教的素食也是為了長養慈悲心,另外并提倡“少食為良藥”、“清茶素果可以延年益壽”的飲食觀。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現代人吃得不符合養生之道,難怪現在的醫院經常“人滿為患”,也就不是沒有原因的了。
三、民住。“三民主義”里,希望人民都是“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然而現在“無殼蝸牛”到處都是,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花園洋房、公寓別墅空著沒有人住。社會如此貧富不均,對國家的發展而言,絕對不是好現象。所以一些進步的國家社會,都會經常推出廉價國民住宅、廉價國民新村,或是提供購屋貸款等,總要讓人民有辦法解決“住”的問題,這是社會安定的重要課題。
四、民行。臺灣早期沒有注意到“行”的問題,捷運、公交車、客運、火車,每逢過年過節,總是一票難求。臺灣當局口口聲聲高喊“便民”,其實有錢人和一些高官可以乘專車南來北往,然而一般的社會大眾,真有行的方便嗎?
五、民樂。關于娛樂方面,臺灣當局更少投資,尤其是一些親子游樂的地方,以及青少年活動的場所,因為是私人投資,因此都是高價位的消費。例如九族文化村,入門票一張要五百元臺幣,一家數口出門一次,半個月的薪水恐怕都不夠用。
六、民育。一個人應該一生都要受教育。除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之外,尤其社會教育是全民的生活、思想教育。但是今日的社會教育,可以說完全破產,賭博的、色情的到處都是,正當的宗教、藝術、音樂等,可就難求了。
以上“六民主義”之不彰,所以“三民主義”自然也就難以推行了。
戴帽子
地球上,有南半球、北半球,有寒帶地區、溫帶地區。一般說,在南方氣候比較溫暖,人民比較少戴帽子,如果是在寒冷的北方,幾乎每個人都離不開戴帽子的問題。即使是在南方,因為職業、身份,或是參加各種典禮時,為了禮儀的需要,也會經常戴帽子。茲將戴帽子的情況,略述如下:
一、御寒遮陽。天氣冷了要戴帽子,抵御嚴寒;艷陽高照,戴帽子可以防止暴曬。不管男女老少,不管哪里的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氣候的轉變,對于尊貴的頭部總要有一些保護的措施,而最簡便的配備,就是帽子。不過,用于御寒遮陽的帽子,其款式之多、質料之不同、樣式之新奇,則是洋洋大觀,令人目不暇給。
二、增加美觀。即使不冷不熱的時候,有些人還是會戴帽子,為的是要增加美感。例如,紳士要戴禮帽,淑女要戴合乎她年齡、身材,甚至更能襯托她年輕貌美、氣質出眾的帽子。就算是農夫吧,戴個斗笠,也要選擇樣式、大小合宜的。工廠里的員工,也要戴一頂他自認為最帥氣、最能引人注目的,讓人感受到他的精神力,就像美國的西部牛仔,一頂牛仔帽,曾風靡一時。
三、代表身份。一般的帽子人人可戴,但是有些帽子代表身份,是特定人士才戴。例如,學生有學生的帽子,軍人有軍人的帽子,警察有警察的帽子,童子軍有童子軍的帽子。尤其是美麗的護士們,也有一頂白色的小帽子,雖然沒有遮陽御寒的實際功能,但戴起來就有崇高圣潔的意義,讓人一見油然起敬。甚至在廚房里掌廚的廚師,也會戴一頂白色的高帽子,表示衛生、整潔,讓人放心享用他烹調的菜肴。
四、表示尊貴。有的帽子,比代表身份的帽子更有限制,不是人人能戴。例如,世界小姐選拔,當選的佳麗接受加冕,一旦戴上那頂桂冠,頓時尊貴、榮耀無比。另外,古代的皇帝,也要臣民擁戴,讓他戴上皇冠,才肯定其一國之君的地位;皇后戴上了后冠,從此母儀天下,也是尊貴無比。
在佛教里,有一些大法師在某些法會中登壇作法,頭戴毗盧帽,表示他是主席,是法王。毗盧帽也不是一般出家僧侶想戴就能戴的,因為這頂帽子代表著一份尊貴與地位,必須合乎身份的人才能戴。
此外,還有很多的帽子,例如學生畢業了,要由校長為他戴學士帽、博士帽,代表他的成就。一個人能戴上這些代表殊榮的帽子,就是成就被肯定,所以帽子有代表成就、代表榮耀、代表權威、代表尊貴的意思。也因此,現代人把那些希望獲得別人恭維、贊美的人,稱為“戴高帽子”。其實,被人戴高帽子,如果自己沒有實力,還是不能維持長久的,所以一些自謙的平凡小老百姓,干脆就戴上一頂小瓜皮帽,表示低調、不愿引人注目的意思,這也是另一種人生觀。
帽子,經名人戴過以后,其樣式也會成為流行,例如拿破侖、戴高樂的帽子,乃至中國的袁世凱,雖只做了短短八十三天的皇帝,但是他戴著一頂高高的皇帝帽的照片,至今還是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在人我相處的社會里,都流行著送人一頂高帽子,意思是祝福你高升、榮升之意。由此可見,會不會戴“帽子”,對吾人的一生,也不能說不重要。
鞋子
有一位制鞋商人甲,到非洲考察商機,他發現當地人都打赤腳,沒有人穿鞋子,大失所望,認為到非洲投資制鞋,沒有商機,因此失望而歸。另一位制鞋商人乙,也到非洲試探商機,一看非洲人都沒有鞋子穿,大喜過望,心想:我來此制鞋,必然生意興隆。果然沒有錯,當地人不穿鞋子,是因為沒有人賣鞋,現在有人賣,自然就有人買。
鞋子是文明社會的產物,有美觀與保暖的功能,和衣服同等重要。即使在熱帶地區,如中南半島、印度等地,也要穿個拖鞋,一樣還是要穿鞋子。
佛教有“照顧腳下”之說,腳是人立足大地的根本,足在地上不能受傷,不能讓它受委屈,所以腳穿鞋子、頭戴帽子、身穿衣服,衣帽鞋襪是保護人身體的工具,也是富裕社會的象征。此外,鞋子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另有其不同的代表意義:
一、貧窮弱勢者的渴望。鞋子對富貴人家而言,一人可以同時擁有多雙鞋子,不但三天一雙、五天一換,而且重視鞋子的質量,講究精美華麗。反觀窮苦人家,鞋子對他們而言,是奢侈品。很多弱勢的窮苦孩子,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擁有一雙鞋子。但是一雙鞋子,幾年的盼望,最終仍不可得。現在有些慈善團體提供各種救濟物品,不過很少有人捐獻鞋子,因為鞋子的大小尺寸不一,很難正好找到適合的受捐者。所以,現在一些富有人家,如能把自己多余的各種尺碼的鞋子集中起來,捐獻給需要的人,也是功德一樁。
二、慳吝聚集者的嗜好。鞋子的款式、質地、類別很多,有拖鞋、布鞋、皮鞋、馬靴等,一些稍具身份地位的名媛貴婦,都有購買鞋子,甚至收藏鞋子的愛好。最有名的莫過于菲律賓前總統夫人伊梅爾達,她鞋柜里的鞋子,不下百千雙,曾因瘋狂收藏鞋子而被指為生活奢侈。其實,人生百年,哪能穿得了那么多鞋子?所以不要把聚集鞋子當成嗜好,應該把鞋子分享給大眾,才是雅好,才是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