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壹·一日之計(3)

四、豆腐。自從漢武帝愛上了吃豆腐,民間吃豆腐的風氣跟著普遍。現在一般人日食三餐,豆腐是常見的菜肴,甚至有錢沒錢,總要買幾塊豆腐回家過年。豆腐制作容易,而且雅俗共賞,李石曾、鄧小平等留法人士,他們在國外就是靠著中國發明的豆腐,以賣豆腐籌備學費。過去日本的汽車、電飯鍋等,席卷世界,中國的豆腐,一樣風靡全球。

五、醬菜。再貧苦的人家,一杯熱茶泡飯,佐以幾塊醬瓜,真是美味無窮。從年輕到現在,每到夏天,我最喜歡吃的也就是熱茶泡冷飯,再配上幾塊醬瓜,吃得開心無比,妙味無窮。

六、豆腐乳。中國不但發明豆腐,而且在大陸有“豆腐百吃”的餐館。其實豆腐還可以做成豆腐乳,也是美味的小菜。在佛光山宜蘭仁愛之家所制作的豆腐乳,制作方法很傳統、很講究,不但有一定的程序,尤其水分、時間控制得宜,所制作出來的豆腐乳,味道不會太咸,甘美無比,因此與北海道場的蘿卜干,相得益彰。豆腐乳是一道既不必花太多錢,又能享受美味的小菜,所以贏得很多人的垂青,可謂其來有自。

除了上述以外,平等性的食物還有很多,你可曾發現?

營養

世界上,動植物乃至礦物,都需要食物供給營養,如果沒有外物給予營養,就難以生存。森林里的樹木,需要日光雨露的滋養;大海里的游魚,需要海水才能維生。人類更是需要仰賴萬物供給營養,有了營養才能生存。

什么是人生存的營養呢?

一、物質。人要生存,少不得陽光、空氣、水,即使是住在牢獄里的犯人,每天除了吃飯、喝水,也要有半小時、一小時的“放風”,以便讓他接受陽光的溫暖,以及呼吸新鮮空氣。沒有陽光、空氣,任何生物都活不了。至于水分,一天不吃飯尚可忍耐,一日不喝水則難以忍受。其他如米、面、菜肴、礦物質等,都是生命所需的營養,甚至有些肉食動物,更用別人的生命來滋養自己的生命。

二、愛情。人稱“有情眾生”,因為人乃從“愛”出生,所以需要愛的滋潤,包括父母親人的關懷,同學朋友的鼓勵,男女之間的情愛,社會大眾的供應等。人間有愛才有生命,才能生存。

三、精神。人除了身體上需要食物的滋養以外,還要有精神食糧的提升,例如要音樂、要讀書、要藝術、要美感、要舒服、要愉快、要歡喜。老奶奶的眼神,就是小孫子的精神支柱;父母的一句贊美,就是兒女向上的動力。

四、思想。人稱“萬物之靈”,因為人有思想。多少偉大的人物,物質貧乏不能自存,精神也無依靠、支柱,只是憑著思想維持他對生命的希望。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老莊、孔子、孟子,乃至王陽明、朱熹等思想家,他們不但自己的思想超然物外,不受人間的榮華富貴所牽引,甚至他們思想的花朵也散發芬芳,分享給世間大眾。

五、語言。人在世間生存,有的人可能不受金銀財寶所左右,但是很難不受語言文字所影響。禪門的一句“隨他語”,讓八十老僧趙州禪師千里迢迢尋師訪道。尋找一句話的答案很不容易,但一句話“一言令人生,一言令人死”,威力難以抵擋。例如,有的人窮途潦倒,陷入絕境,因為別人一句話的激勵,重新鼓起勇氣,再啟生機。乃至“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可見語言的力量之大。平時我們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專注聽人說故事,聽得入神時,可能忘了肚子餓;有時聽戲聽得渾然忘我,也可以把肚子聽飽,可見語言的營養價值很高。

六、信仰。各種營養當中,信仰的養分最為神奇。大梅法常禪師“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余”,這不是信仰的營養嗎?甚至念佛參禪的人,雖然少食,但是精神充沛,慢慢走入證悟之門,這不是信仰的營養而何?

綜說上述的營養,物質、愛情、精神、思想、語言、信仰,對人都有貢獻。此外,還有許多為人體所需要的營養,都應該攝取。不過最重要的,生命的營養應該是升華而不墮落、向善而不趨惡、向前而不后退、奉獻而不自私,如此才是真正滋養生命的養分。

飯桌上

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舉世之間有一個有趣的共同現象,那就是“飯桌上,一切事情都好說”。因此現在大街小巷上,大小餐館林立,上餐館吃飯,不只是為了飽食三餐,實際上“飯桌上”也有很多的妙用,略述如下:

一、飯桌上可以解決問題。有些人通過開會,用會議來解決問題,但有些事情,在“飯桌上”更容易商量、解決,所以主其事者就會邀約相關人士,大家在飯桌上邊吃邊討論。因為吃飯的時候,美食當前,氣氛輕松,大家也都帶著愉快的心情,對各種問題能比較客觀地討論,不至于太過嚴苛要求而僵持,所以飯桌上能解決問題,并不是沒有原因的。

二、飯桌上可以聯絡感情。很多朋友許久未見,偶爾可以通過聚餐來聯絡感情,所以同學會、歡迎會、聯誼會,甚至為人慶生過壽等聚會,都能聯絡感情。有一些生意上的同業,借助飯桌上可以談生意,也可以聯誼交流,甚至一些學者專家,可以宴請各種專業人士,在餐桌上討論所學,也可以借機聯絡感情。有一些人經常掛在口邊:“我和某人一起吃過飯?!笨梢砸黄鸪燥?,就表示他們感情匪淺。

三、飯桌上可以成就好事。在餐桌上,大家邊吃邊談,不必有太多的心防,也不必有太多的做作。本來素昧平生的人士,可以借助同桌吃飯而互相認識。有的異性,借助飯桌上的風儀,相互欣賞,結成伴侶。在餐桌上,有的談出志同道合,共同創業,成為同志、同事,都因飯桌上的緣分,而把大家湊合在一起,成就好事。

四、飯桌上可以品嘗美味。人總有嗜好,有的人講究穿著,有的人注重居處,有的人愛好旅游,有的人喜歡藝術。飲食可以說是大家共同的嗜好,有的人嗜好中餐,有的人喜愛西點,有的人習慣中國北方的面食,有的人偏好中國南方的小菜,甚至日式的餐點、韓式的泡菜、泰式的辣味、港式的飲茶等。總之,愛辣愛酸,愛咸愛淡,都任君選擇。只要大家志同道合,口味一致,都可以不時相約到餐館大享人間美味。

五、飯桌上可以看出人性。在飯桌上,一個人的品性、修養,也很容易在用餐時顯露無遺。有的人只顧自己吃,見到美食,馬上一掃而空,完全無視別人的存在;有的人邊吃邊高談闊論,完全不管應有的禮儀。當然,有的人在飯桌上談笑風生、應對得宜,自然受人歡迎,但是也有的人沉默寡言、拙于應酬,甚至有些人不斷議論長短、評論是非,最是讓人疵議。總之,一個人的性格、涵養,從飯桌上的言談應對、舉止表現,都可以看出他的程度如何。即使是初次相識的人,如果想要了解對方,只要你提出適當的問題,當對方回答時,所謂“只要你一開口,就知道有沒有”,在飯桌上都很容易看出人的品性,所以在飯桌上吃喝之余,也不能不重視飯桌上應有的禮儀。

茶道

人活著,要靠日光、空氣、水分,三者缺一,就不能生存。其中人生與水分的關系,西方人喝咖啡,東方人喝茶,都是與水結緣。不管喝咖啡或是喝茶,除了補充人體所需的水分之外,另有深意?,F把喝茶的意義,略說如下:

一、泡茶之心。當我們興起喝茶的念頭時,隨手泡一杯茶,當下不會有太多、太大的貪念,既不想要升官發財,也不會希求世間給我什么,只想喝一杯清茶,可以疲勞盡除,妄念息下,悠閑自得,就已經心滿意足了。假如偶爾三五好友,相約喝茶聊天,所費不多,談不上浪費,也不會暴殄天物。大家在茶敘之際,彼此談心論道,交換意見,豈不快哉。

二、沏茶之情。當我們準備泡茶時,先要準備好各種茶具,并且小心翼翼地把茶壺、茶杯洗凈。當開水煮好,沏茶的時候,算好人數,茶葉要適量。此刻的心情,最能體會開水的可貴、茶葉的美味、茶具的珍貴,所以沏茶之時,人性的真情流露,至為難得。

三、上茶之道。中國是禮儀之邦,上茶之道向來被視為一個人品格操守的流露。自從唐朝喝茶文化傳入日本后,直到今天,日本仍然保存著中國的茶道,不只是待客以茶,尤其待客以心,就如在諸佛之前獻香、獻花一樣。待客清茶一杯,雙手捧上,無限的心意,至情的流露,無比寶貴。

四、茶具之周。過去古人喝茶,講究“喝茶之道”,并不像今人這么簡化。根據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文物,當中有許多茶具,都以黃金為材質,且經巧匠鑄造。中國的茶具之精美,可以表現族群的層次。今日宜興的紫砂茶壺,在世界茶具之中,堪稱一絕。尤其中國人品茗,不只是茶具講究,連泡茶的技術、程序都有學問在,都讓人感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五、飲茶之地。中國人喝茶,不但講究茶具的精美、茶葉的質量、泡茶的方法、上茶的禮貌,尤其喝茶的地方也十分考究。喝茶之地,不只有茶樓、茶館,文人甚至蕩舟水上,或在湖水之濱、亭臺一隅,大家聚會喝茶,吟詩作賦,享受浮生半日閑。另外,一些鄉村老農,選在大樹之下,三五鄰居,一邊喝茶,一邊下棋,或是閑話家常,這種享受喝茶的人生樂趣,實非今日流連在舞廳、酒家之人所能體會。

六、茶禪之味。喝茶,不但要喝出道來、喝出慧來,尤其如果能夠喝出禪來、喝出悟來,那就更奇妙了。禪門里,對于前來參學的學僧,都叫人“吃茶去”、“洗碗去”,或者是“掃地去”。尤其有名的趙州禪師,你去參訪他,問他:“如何是道?”他說:“你去吃茶。”你問如何開悟?他也叫你“吃茶去”。什么是道?什么是悟?一律“吃茶去”。這是說明,茶道中蘊含禪機無限。所以喝茶,要喝清涼之茶、平和之茶、禪味之茶、無心之茶。所謂“無心之茶”,里面包羅萬象,柳綠花紅,另有一番世界。

世界上什么東西最美?植物當中應以“花”為最!人當中,則是“笑容”最美。另外,天上的白云、水中的游魚,都給人美的感覺。

花有多種,以季節來說,春天有桃、杏、牡丹,夏天有蓮、荷、石榴,秋天有菊、桂花、芙蓉,冬天有寒梅、杜鵑、水仙等。

花,給人美麗的印象,當春天來臨,百花齊放,那是一個多么美麗的世界!過去的人都喜歡將花比人:人比黃花瘦、人比紅花艷!而且只有美女才堪與花相比,可見花之受人尊重。

花不僅美麗,還有各種美德,舉例如下:

一、花之君子——菊花。“花中君子”的封號,應為菊花莫屬。所謂“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自古以來,名人雅士都喜以菊花抒發情懷,如陶淵明先生不慕世俗榮華,但他喜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生活。陶淵明愛菊,這是歷史上的名人雅事。只是現在的菊花,經過品種改良,種類繁多,而且花形豐滿,色彩鮮艷多樣,一如今之君子,已不像過去遺世獨立,傲然不群?,F在的君子也如菊花,身在塵世中,卻能揮灑自如。

二、花之隱士——蘭花。蘭花生長在深山幽谷之中,猶如古往今來的隱士,也都習于避居山林,因此一般人說蘭花是隱士,比之倒也恰當。只是今之深谷幽蘭已被世人發現,一些名貴品種紛紛移植平地,家中庭院,隨處可見。正如隱士“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也不一定要居住深山,才能名為隱士了。

三、花之富者——牡丹。閑花野草生長在路邊,并不受人青睞,假如是牡丹花、玫瑰花,那就人人喜愛了。尤其牡丹美艷潤澤、雍容大度,一向被視為“富貴”的象征。現在送人一盆牡丹,代表祝賀他“富貴滿堂”,也如送他聚寶盆一樣,自然令人歡喜。自古以來,藝術家筆下也喜歡以牡丹為題材,將牡丹比為“百花之王”,更有“王者之香”的美譽,可見牡丹在花中的地位之崇高了。

四、花之學者——梅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此中梅花不但清香撲鼻,而且愈冷愈開花。梅花耐寒而能經得起霜雪的挫折,正如中國的讀書人,所謂“十載寒窗無人問”,一些清寒的讀書人,能經得起貧窮生活的磨煉,故能養成有思想、有節操、有磊落人格的讀書人風范,如此與梅花相比,真是一點也不差。

五、花之凈人——蓮花。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來就被比為修行的凈人而歌頌不已。宋朝周敦頤先生尤其對蓮花情有獨鐘,他形容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他把蓮花清凈脫俗的特質,形容得入木三分。蓮花的圣潔,也只有宗教里的修行人士,他們對金錢不沾鍋,對利益不貪求,對情愛不染污的情操,才堪可比擬了。

古人張潮曾說:“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艷,牡丹令人豪,蕉與竹令人韻,秋海棠令人眉,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蹦闷苼龈f:“不生花的地方,人類無法生活?!被ê腿藗兊纳钕⑾⑾嚓P,不管我們在不在意,它的美麗與芬芳,總是為人間帶來驚艷和歡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溆浦县| 湘西| 广水市| 拜泉县| 化隆| 搜索| 惠州市| 南丰县| 岢岚县| 天峻县| 沭阳县| 察隅县| 丰城市| 灵武市| 西乌珠穆沁旗| 高陵县| 全椒县| 兴义市| 湾仔区| 双鸭山市| 深圳市| 屯留县| 潢川县| 叶城县| 元氏县| 汽车| 化德县| 宁都县| 万载县| 德庆县| 德昌县| 金山区| 阳谷县| 龙岩市| 新余市| 盖州市| 双桥区| 宜君县| 法库县| 黔江区| 新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