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纏足者的夢魘。說到鞋子,就讓人聯想到古代中國婦女的裹小腳,為了擁有一雙三寸金蓮,必須忍受多少痛苦,流多少眼淚,受多少不合人道的折磨。現在有人拿出古代繡花鞋來展示,從中讓人看出古代中國婦女多少心酸血淚。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竟有如此之事,真是叫人匪夷所思。可見文化需要精煉,一些不合人道、不合情理的文化,也不能不去除。
四、旅游參訪者的幫手。擁有一雙鞋子,就擁有足底天下,所以有人穿一雙合腳的鞋子,可以出外旅行參訪,甚至登山越嶺。穿上一雙合適的鞋子,走遍天涯海角,都會感覺無比舒適方便。尤其一雙合適的登山鞋,能讓登山者履險如夷,增加旅途的安全。所以,愛護鞋子,就是講究立足點。人生的立足點,不能不予以重視。
食存五觀
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該有一些想法。平時說話,其實就是為了表達一些觀念、看法。做事,不也是為了要完成一些理念、想法?就連吃飯,也有很多的觀念、想法。佛教把吃飯的地方叫“五觀堂”(齋堂),意即吃飯時,應做“五種觀想”,述說如下: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吃飯時,須知我今日粒米進口,這是經過農夫辛苦種植,商人販賣,工人處理,家人燒煮,才能填飽我的肚皮,所以粒米的功德,豈是金錢所能衡量?所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就能以感恩心受食,進而激發道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吃飯時應該想一想,自己的道德、貢獻,足以享受這餐美食嗎?如寺院齋堂的對聯說“三心未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易化”,如此一想,慚愧心油然生起,自然進德。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我們到“五觀堂”(也叫“齋堂”)吃飯,叫作“過堂”。這個用詞很有意思,意即告訴吾人,吃飯只是經過齋堂一下,如同“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不可起貪嗔念頭。在齋堂里,面對好吃的東西,容易起貪心,不好吃的,則容易生起嗔念,所以必須要慎防自己的道心,要離開過失。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吾人之所以吃飯,就因為“餓病”發作,所以要以飲食為藥來治療餓病,因此三餐飲食只是為了治病,為什么要貪求執著呢?三餐飲食既是為求飽腹,讓身體健康,那就不應只在美味上著意。
五、為成道故,方受此食。每日三餐,只是為了維持身體的健康,以便可以修行,成就未來的事業、理念,甚至成道開悟,因此才借助三餐。進食三餐,既是為成道業,那就應該發道心,要精進奮發,方堪受食。
飲食是人生所不可少的資糧,民以食為天,假如沒有飲食,人就無法生存,因此我們“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說事后話,唯恐當局者迷”。吃飯應帶著感恩的心,帶著隨緣的念頭,如同佛門的“托缽乞食”,要次第乞食,平等而乞,要不分貧富、不揀精粗、不計凈穢、不生增減。能夠懷抱這樣的心,才是如法的乞食,才能合乎飲食之道。
吃的問題
吃,是吾人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不管熱食、冷食、面食、飯食,還是西式、中式餐飲,人總是要吃,吃飽了才能生存。
有人說,口是無底深坑,有的人好吃懶做,有的人甚至吃到傾家蕩產。口是禍福的根源,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一張口,為人生帶來的問題著實不少。
現在只針對吃的問題,表達意見如下:
一、吃出健康。吃本來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但有的人吃得不當,吃得太多發胖了,吃得太偏易產生諸多疾病。尤其現代人多數都是重口味,吃得太油、太咸、太辣、太甜等,都對身體無益。所以現在也有人提倡健康飲食,主張少油、少鹽、少糖,甚至少油炸等,并改以生機飲食,或是只吃熱水氽燙的蔬菜,以清淡為主,盡量減少發胖的卡路里,可以說現代人重視吃得健康,已經成為時尚了。
二、吃出品味。現代人有的吃喝無度,暴飲暴食,不僅浪費金錢、荒廢時間,甚至誤時誤事,傷害身體。有的人吃得太殘忍,例如活吃魚蝦等,乃至猜拳行令,吆喝呼喊,吃得杯盤狼藉、失儀失態。所以,如何吃得有品味、吃得有文化,也不能不注意。
三、吃出滿足。有的人每天大魚大肉,但還是吃得不滿足。吃了豬肉牛肉,又想吃魚蝦等海鮮;吃了蒸炒燉煮,又想燒煨煎烤。吃的花樣不斷翻新,但是自己還是吃得不滿足,甚至吃出無邊罪過,自己并不知道。與此相反,有的人三餐粗茶淡飯,菜根也是香的,青菜蘿卜都是珍饈美味。一盤泡菜,一碟醬瓜,也能吃出滿腔的歡喜、滿心的滿足。就像客家人,你問他:“吃飽了沒有?”他都回答:“我足了!”可見吃飽與否不稀罕,吃得滿足才重要。
四、吃出藝術。吃,不是吃金錢,不是吃甘肥,不是吃虛榮,不是吃排場,最重要的,要吃出藝術來。以茶泡飯,就是一道美食,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要用冷茶熱飯,或是熱茶冷飯,才能泡出茶飯的味道,才吃出茶飯的藝術。或者姜鹽炒飯,所費不多,只要能用心把飯炒得膨脹豎立,各自分開,則鹽的美味,姜的香醇,外加一杯熱茶,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因此,懂得從樸素的生活中享受人生,就是懂得吃的藝術。
中國的美食,燒餅油條,聞名全世界,直到現在,許多海外游子,在他鄉異國數十年,你問他最想吃的是什么,他的答案就是“燒餅油條”。因為藝術的吃法歷久不衰,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所以,吃不一定要花很多金錢才能吃到美食,只要肯動腦筋,“簡食”必然是最佳的健康飲食。
吃什么
“吃”是萬物生存的要件,樹木花草要喝水,蝴蝶蜜蜂要采蜜,乃至蚯蚓吃泥土、魚蝦吃水藻、飛鳥吃昆蟲、牛馬吃牧草等。可以說,萬物都要吃,才能存在。尤其陽光、空氣、水,更是人生三件寶,也是萬物生存的共同條件。除此之外,鬼神、仙人等各類眾生,他們又是吃什么呢?
一、鬼神吃祭品。世間,胎卵濕化等有情眾生都要吃,其中化生的神鬼就是吃祭品。臺灣拜神祭鬼的風氣很盛,不但神廟到處林立,香火鼎盛,一般民眾每年七月,更以三牲祭品來拜好兄弟,也就是祭鬼。人類以為自己的一切不是被神操縱,就是給鬼挾制,因此人人敬神怕鬼,每隔一段時日都要以祭品來跟神鬼溝通,于是神鬼就與祭品分不開了。
二、仙人吃靈氣。神鬼之外,還有一種被人稱為“神仙”的精靈,如道家崇拜的“仙道”,除了八仙之外,還有很多活神仙。他們或居天上,或居云端,他們吃世間的靈氣,所以道家講究煉丹。仙丹一粒,可以維持百千萬年的壽命。南極仙翁等仙人,就這樣道骨仙風地流傳在人間。
三、凡夫吃五谷。凡夫就是人類,人類大都以五谷為食,有的吃稻米,有的吃麥面,甚至大豆、高粱及各種菜類,所以一般務農之家,都希望五谷豐登,能讓人類豐衣足食。人類要靠五谷維持生命,但是生病時,又說:“人吃五谷,怎能不生病?”可見“吃”讓人生存,也給人帶來麻煩。其實,人類也不只是吃五谷,遇到災荒時,樹皮草根也有人吃,平時更是天上的飛鳥、河里的游魚、地上的豬牛雞鴨都吃,甚至還要到森林里打獵,捕殺一些山羊野兔。人類之好吃,千方百計,無所不吃,怎能不吃出災禍來呢?
四、動物吃同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動物就靠互相殘殺、互相掠食維生。動物的世界,弱肉強食,美其名曰“生態平衡”,但實際上是“生命要靠殘殺,才能生存”,良可慨嘆!
五、貪官吃民財。貪官當然是人,也是動物,他們除了什么食物都吃以外,還吃錢財。所謂“民脂民膏”,貪官壓榨人民,可以說無所不貪、無所不吃。一些升斗小民,三餐困難,但遇到貪官,即使節衣縮食,也要孝敬。我們看一些野獸吃了同類,還將骨頭吐出來,但是貪官吃下的民脂民膏,連渣滓都不吐一點。當然,好官主政,勤政愛民,自能增加人間的善美。但是萬一貪官當道,人民生活暗無天日,那就是無盡的夢魘了。
六、禪者吃法味。“民以食為天”,非但世間人類要吃三餐,就是一切有情眾生也要靠飲食活命,但是一些修行的禪者,除了用飲食維持色身以外,實際上他們“禪悅為食”,所以真正吃的是“法味”。就等于喜愛讀書的人,一天不讀書,日子就會難過,三日不讀書,口中就沒有味道。因此,讀書人講究的是書香味,參禪的行者,就靠“禪悅”以為食了。
素食的利益
現在世界上喜好素食的人愈來愈多,素食者不一定基于宗教信仰,有的是為了環保,本著護生的精神,或是健康的理由,大家都傾向素食。
中國人是最喜愛素食的民族,由于孟子提倡:“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而佛教的慈悲主義,也孕育了中國人的文化內涵,所以有吃“三凈肉”(不殺、不聞、不見)、“肉邊菜”,以及吃“早齋”,或是初一、十五“持齋”的習慣。
素食的益處很多,略述如下:
一、素食改變體質,有益健康。素食者少有疑難雜癥發生,尤其現在醫學證明,素食者少罹癌癥,因為素食者較少酸性體質,所以不但有益健康,而且比較能長養慈悲心。蔣介石先生的導師張靜江先生,曾一直在國際間推行素食運動。被稱為“近代天津最早的女教育家”呂碧城女士,還撰寫了《素食者是真理之光》一文,極力倡導素食的好處。
二、素食推遲老化,青春美麗。一般西方人士,以肉食居多,所以一到四十歲左右,皮膚皺紋盡出。反觀東方素食者,三餐主要以蔬菜、水果、植物性油為主,比較能推遲身體的老化,保持青春活力。尤其宗教界的人士,因為長年素食,很多人年登高壽,鶴發童顏,這種實例,所在多見。所以現在也有很多女性,為了常保青春美麗,因此歡喜素食。
三、素食使人精神飽滿,耐力持久。素食有一個最大的益處,不容易為人知道,就是素食者精神飽滿,耐力很強。例如動物中的鴿子,以黃豆、米谷為食,鴿子一個展翅,能飛行千里之遠。牛馬也是素食的動物,拉車載貨,吃苦耐勞,其體力即使虎豹獅狼都不能及。
四、素食使人神清智明,腦力敏捷。素食者飲食清淡,有益于頭腦清醒,神智清明,所以一些靠腦力工作的人,應該多多吃素食。素食可以增強精神力、智慧力,從羚羊、斑馬這些素食動物的表現,就可以知道,素食者耳聰目明,素食的益處多不勝舉。
五、素食使人清心寡欲,少憂少惱。佛教不是素食的宗教,佛教主張素食,是為了長養仁者之心,本著“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提倡“戒殺”。再者,佛教修行者吃素食,是為了過簡單的生活,因為“清心寡欲”能減少煩惱,有益于心靈的升華,以及精神力的增加。我們看山居的老僧,能夠健步如飛,不就是得益于素食的關系嗎?
六、素食使人不濫殺生,增長慈悲。素食者最大的功德,就是不濫殺生。佛教倡導素食,旨在“不斷大悲種”,所以要人不殺生而護生。現代的社會混亂,都是由于殺業太重,不但動物互相殘殺,以殺來維持生命,就是人類也以殺為業、以殺為食。甚至殺生的手法之殘忍,例如活魚十吃、生吃猴腦,乃至吃蛇膽、熊掌、魚翅、燕窩等,不一而足。所謂“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我們欲求世界息下干戈,就先從人類長養慈悲心開始吧。
平等性食物
“民以食為天”,每個人每天都要吃東西。一般人挑選食物,大都先講究口味好不好,接著再議論價格昂貴與否。好吃的東西價錢大都比較貴,例如葷食的魚翅、熊掌、牛肉等,素食的燕窩、竹蓀等,并不是所有普羅大眾都能吃得起。
尤其,有一些蔬菜具有季節性,平時三五塊錢一棵的卷心菜,到了臺風季節,可能漲到一二百元臺幣;平時很便宜的芹菜,到了干旱時節,價格也可能咸魚大翻身,一漲好幾倍。
但是,有一些很平實的食物,既不受季節影響,也不因年關將近而漲價,尤其平民大眾吃得起,富貴人家也吃得合口;皇親國戚喜愛不已,一般平民百姓也吃得津津有味,這就叫作“平等性的食物”。例如:
一、燒餅油條。我們看到以前臺北火車站前的永和豆漿店,多少達官貴人開著豪華轎車去吃燒餅油條,也有一些販夫走卒,走了二三個小時的路程,也是來吃燒餅油條。在海外留學的學生,如果你問他,最想吃的東西是什么?他必定回答:臺灣的燒餅油條。燒餅油條已經成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愛吃而又能充饑的平等性食物。
二、花生米。高級酒店里,有時候小菜當中會出現一碟花生米。沒有錢的人家,只要幾個銅板,也可以買一大包花生米。油炸的、沙炒的、水煮的,都各有不同美味。有錢人有時候山珍海味吃膩了,吃得不歡喜,一碟花生米,喝茶聊天,當成下酒的佐料,其樂也無窮。
三、地瓜葉。多年前,富人固然不肯吃地瓜葉,連貧窮人家也沒有人吃,是拿來當成喂豬的飼料。但是近年來,地瓜葉咸魚翻身,變成名貴蔬菜,不但堂而皇之上了富有人家的餐桌,一些貧寒之家也樂得以地瓜葉佐飯。大家都是地瓜葉的愛好者,地瓜葉無形之中拉近了貧富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