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代 序(1)

他知道永琰桀驁不馴,調教是否得當,攸關國運興衰。他在嚴謹的觀察、審慎的斟酌之下,指派王爾烈為師,是對其人品、道德、學術的高度肯定!

謝:王爾烈是遼陽才子,經過將近四十年的苦讀,在四十四歲那年于“殿試”中成為二甲一名的“傳臚”,從此踏上仕途。他的前半生就是一個“苦”字,苦學向上,按部就班,不攀附權貴,不走捷徑,全憑真本事。這應是乾隆帝看中他的關鍵!

王:科舉是專制時代取才的主要渠道,也是對士子才智、思想的一大禁錮。小說中提到:清康熙年間,一位102歲的貢生參加鄉試,入考場時,他的曾孫提燈作為前導,燈籠上寫著“百歲觀光”的字樣,實在荒謬之至。但是,科舉仍有其可取之處:只要埋首書卷,便有出頭的機會。王爾烈出身豆腐之家,小說中寫到乾隆帝傳說中的生父陳說也是豆腐之家,他們都經由科舉之路,成了布衣卿相。

王爾烈始終秉持“本事吃糧”、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價值觀。天底下沒有僥幸、沒有一步登天的途徑;唯有奮發向上,才有機會,這便是王爾烈的寫照。

君子之風,直道而行

謝:王爾烈的正直、清廉形象,成為他的人格標志。他與紀曉嵐、劉墉同朝為官,彼此有密切的互動;他對和珅保持“敬而遠之”、“不相為謀”的態度,有幾次以言詞挖苦和珅,表現出他的鄙夷,這種是非分明的個性,其實是不利于仕途的。

王:王爾烈的人格特質,非常吻合儒家思想對于“君子”的要求,尤其是人倫中的君臣關系,他是謹守不違,對乾隆帝奏事講話或勸諫,都極婉轉,拿捏分寸;其次,王爾烈對儀禮十分堅持,絕不含糊。面對傲慢、胡鬧,甚至口出惡言的皇子永琰,他不卑不亢不懼地捍衛師道的尊嚴,不因皇子是未來的接班人而討好、縱容。他只想灌輸永琰正確的思想觀念,以后將當明君,他不想求官,刻意逢迎永琰,作為未來晉身之階。這是正人君子之所為也。

另一種君子之風是直道而行。和珅權傾一時,王爾烈卻不與他唱和,實屬不易!

謝:王爾烈參加殿試之前,在“雍和園”巧遇了微服練劍的乾隆帝,一席談話,乾隆對他大為欣賞,基于愛才心理,乃冒王爾烈之名參加殿試,誰知竟弄巧成拙,讓原本登上一甲一名狀元的王爾烈變成二甲一名的傳臚。這段插曲,突顯了乾隆識人用人的一套手腕!

王:從小說的手法來看,是寫得很傳神,但是,文獻記載,那一年的殿試狀元另有其人,乾隆冒名參加殿試,純是一段穿鑿附會的美談而已。作者在處理傳主的態度上,是將野史、正史兼容并蓄,引述這一段美談,是為了突顯乾隆的器重與恩寵。

傳授帝王之學

謝:自古至今,帝師必然博學,但因置身權力中心,常免不了涉入政爭,流于激情。一國之師的王爾烈,卻謹守正直、超然的立場,不結黨營私、不涉足權力核心。

王爾烈教導永琰《帝王圣鑒》等帝王之學,將歷史上重要的治國理念傾囊相授,他多舉《韓非子》《資治通鑒》《說苑》等書,闡述為政之道,可謂用心良苦。

王:他必須引用諸多治國、執法、用人的例子來開導永琰,他既像指南針,又像矯正器,他要扮演點石成金的角色。帝師難為,教導有成,是皇子睿智;無功,罪在帝師。

謝:王爾烈講述的許多史事,極有振聾發聵的意義,像包拯談朝令夕改的施政、漢朝廷尉張釋之向文帝抗顏直諫有關執法的問題,都是極佳的教材。但是,永琰那么年輕,既乏閱歷,又素來傲慢無禮,恐怕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吧?

王:那些故事確實發人深省。譬如,唐太宗說:“我讀了《隋煬帝集》,發現其文章辭藻淵博,文中也肯定堯舜而斥責桀紂,然而隋煬帝做起事來,為甚么卻背道而馳呢?”多么生動的教材!隋煬帝居然譴責桀紂,可見暴君也知道善惡是非的分野,只是自己不知不覺地也步上暴君的后塵。一個人的“自知”最難,而掌權者被權力層層包裹,求其有自知之明,更難。這些恐怕不是永琰所能理解的!

乾隆帝挺到底

謝:王爾烈出題:“明月叫天邊”,讓永琰作答:永琰以為老師故意為難,便把文題改為“明月照天邊”;王爾烈又出題:“黃犬臥花心”,永琰忍不住了,以極不禮貌的態度頂撞老師,罵老師是“關東韃子”,結果演成永琰失控,怒踢龍板反傷自己的鬧劇,驚動了乾隆帝。當帝師有點像走鋼索,稍一不慎,也會惹禍上身!

王:王爾烈說了一番話,讓乾隆帝心服口服,當場要皇子向老師認錯,并且在龍板上寫下:“龍板在前,如朕親臨,責罰由你,朕不過問”的諭旨交給王爾烈,要他以后從嚴勿論。這一段情節很感人,乾隆帝的苦心孤詣、王爾烈的維護師道:永琰的叛逆不倫,都描寫得很生動。一個帝師能擇善固執至此,也算成功了!

謝:王爾烈趁機請求乾隆,讓永琰到民間游歷,一方面為那兩道怪題目找答案,一方面深入了解民瘼,就教學手法而言,這算是一大突破!

王:皇子未來繼承大統,要有寬闊的胸襟和視野、豐富的學養與見識,才能君臨天下。他要永琰走出去,看看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必須虛心受敦,親身體驗,才能多所斬獲。

蛻變的學習之旅

最近有一批學者共同連署發表一篇《深耕臺灣》的文章,其中就提到在教學中加強“實做”。身體力行,從實做中領會、印證自己不知、不信的事物,這是王爾烈的本意。永琰從“實做”中體察民情、改變觀念,這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也是師生關系的新里程。

謝:永琰兩次扎實的“學習之旅”,不僅找到了文題的答案,知道老師有所本;在實地了解民瘼后,知道民之所欲、民之所惡,這位未來的接班人,思想上也突破、成熟了下少。

王:他深刻體會到老師在民間的崇高聲望,從此對老師由衷地敬重。王爾烈一直到老,還深受這個學生的關切,晚年因為兩袖清風:永琰已即位為嘉慶帝,特意給王爾烈安排了一個鑄幣的肥缺,暗示老師積一些老本,好頤養天年。

謝:嘉慶上臺后,扳倒第一大貪官和珅,也是受到這兩趟學習之旅的啟發吧?

王:他探訪民間,親睹了地方貪官的風評,確實是感受深刻。和珅為前朝老臣,而且乾隆還在當太上皇,嘉慶要誅殺和珅,必須有極大的道德勇氣!

王爾烈一生正直剛烈,嫉惡如仇,與和珅同朝,又數次得罪之,卻能不為和珅所害,這種妥協的藝術,值得深思!

牢固的“和 情緒”

在政治舞臺上,大可不必進行尖銳對立的“零和游戲”,揆諸歷史,尖銳對立往往兩敗俱傷,對政局、百姓非福。王爾烈這么正直的人,都有某種程度的妥協,值得現代人深思。

謝:王爾烈的妥協,并不失立場。有一次,和珅、王爾烈陪乾隆帝游江南,和珅獲賜一幅山水畫,請王爾烈題字,王爾烈在畫上寫道:“來時蕭索去時豐,官帑民財一掃空;只有江山移不去,臨行寫入畫圖中。”此詩非常傳神地挖苦和珅的貪婪,和珅為之氣結,但在乾隆面前,也不敢造次。

王:乾隆帝是一代明君,為什么如此識人不明,讓和珅貪贓億萬?作者在小說中寫到一段逸聞:乾隆當皇子時,與父皇雍正的寵妃馬佳氏有過刻骨銘心之情,馬佳氏因此被勒死,頸上留下紅痣;后來乾隆即位,發現和珅的容貌與馬佳氏相似,而且頸上也有一顆血痣,以為是馬佳氏轉世,便對和珅百般寵愛、縱容,這種移情作用,或可解釋為乾隆帝偏聽偏信于和珅的緣由。

謝:作者在書中寫入了不少野史,像乾隆帝專程到浙江海寧“尋根”的傳說。原來當年乾隆出生時,發生一段“貍貓換太子”的后宮秘聞;乾隆的尋根之旅,在生父的祖堂,只見到陳老夫婦的鞋屐,鞋頭朝內,鞋跟朝外,這是寓意“孩子到了”。作者穿插了各種逸聞,增加了不少可讀性。

正史與野史兼容

王:這是《王爾烈》的特色之一。在這部小說中,有幾項特色:

一、開創文學體例,小說、傳記、詩歌、散文等文體兼具。

二、把文學與史學知識熔于一爐,正史與野史兼容。

三、考證翔實,部分媲美學術論著。我查了高鶚、劉墉、紀曉嵐的生平事跡,發現本書所記十分正確,這有點像金庸的武俠小說,故事情節雖屬創作,但在觸及歷史的部分盡量忠實,歷史背景毫不含糊。

四、多方呈現中國詩詞的美學內涵。像八角山詩、寶塔詩等,排列方式是美學的,展現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

清貧思想,永恒價值

謝:縱觀王爾烈的一生,可謂“清廉到底”,即使他去主持鑄幣回來,依然兩袖清風。這樣一位風骨凜然的帝師,可以給現代讀者什么樣的啟示?

王:清末官場流傳說:有四種人最當紅,分別是:帝師、王佐、鬼使、神差。

這話拿來檢視王爾烈,卻不管用,因為他不愛權、不愛錢,他唯一熱愛的,就是才——教育英才。他有很多機會可以發財,卻都鄙夷之,這種追求公義、堅守清貧的觀念,源自儒家思想對他的熏陶,“為富不仁,為仁不富”的理念深深影響著他,使他終身奉行清貧思想,很像《論語》中那位一簞食一瓢飲的顏回。

當他在職場上退休后,告老還鄉,他在人生理想上的追求并沒有終止,而是延續下去,他把翰林府改為學塾,到處募款來興學,比退休前更辛苦、更清貧。

從這里,可以看到讀書人的價值觀;也可以讓我們反躬自省:知識分子的人生理念中,有沒有一個永恒的價值?能不能起積極正面的領導作用?能不能發揮向上提升的功能?

王爾烈,這么一位典范人物,很值得我們一起來認識他!(整理/江侑蓮)

少小,我家居住在一個小山村。那里,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兩座山。這兩座山,一座稱南小山,一座叫西大山。在西大山的東朝陽坡,有一塊瓜田;在南小山的南山坡頭,有一片杏林。對于這片杏林,父親曾經對我講過,那是他年輕時,與他老舅爺栽下的。栽那杏樹時,老舅爺刨坑,他挑水。一個坑,一擔水,一棵樹,硬是將那杏樹栽活。后來長成杏林。每年臨到麥黃瓜綠季節,總是結出一顆顆黃亮亮的大甜杏來。對于那塊瓜田,我趕上了。我和父親,曾親手刨壟撒籽,犁田放土,定心打杈,壓蔓掐尖,以至開出金黃耀眼的花,結出翠皮綠道的瓜。事情過去許多年了,我也早已離開家鄉,來到外地,走進大都會,但是每當我想起那事,記憶還是那樣明晰。似是時間愈久,距離愈遠,愈是思念。真的。然而,今時當我寫到這兒,有人可能要問,你不是為本書作序嗎,怎么寫起這些來了!且慢,這些恰恰與下面的事相關。

原來,我居住的這個山村,雖然很小,沒有什么京臺大戲,卻比有京臺大戲還要熱鬧。那就是,那里有民間傳說、民間故事,說成瞎話也行。那時人們講故事,說傳說,往往都好說這套嗑:

瞎話瞎話,講起沒罷。三根馬尾,織個馬褂。老爺爺穿八冬,老奶奶穿八夏。小孫子撿起連一連,又穿三年……

這俚謠說的就是那事。在我居住的這個小村,有一家畫匠鋪。這個鋪子,不僅扎紙人紙馬,不僅描金描銀,照著《芥子園畫譜》,畫梅、蘭、竹、菊、鳥、獸、魚、蟲;照著《二十四孝圖說》,畫“二十四孝”,像什么“譚香哭瓜”、“王祥臥魚”、“黃香溫衾”、“大舜耕田”、“楊香救父”……他們不僅做這些事,那位老畫匠,即掌柜的,大師傅,還招來一幫徒弟。這些徒弟,多半年輕、氣盛、好樂,他們到得一起,往往好講好說,說書講古。那些故事傳說,有的是書本的,有的是民間的,但經他們嘴上一講,都變成了口口相傳,個個玩味,倒也快活。其中,我就聽到了一些有關關東才子、遼陽秀士王爾烈的故事。像什么“豆腐之家”、“老主同場”、

增訂書序“少主御師”啦,像什么“鰲頭獨占”、鵬飛御展、“壓倒三江”啦,都是那時聽到的。盡管所聽到的不是那樣完整,甚至還有一些異樣傳說,與其本人面目大不相干的地方,但是,畢竟給了我以啟迪,有了最初的了解。何況,那還是我的童蒙時期,心里充滿童真,不僅記住了,還幻化出許多美好的想象。有時他們還將書中的人物,畫到紙上,變成有形的,讓人能看到,使人想入非非,多出一些節外生枝的地方。他們不僅能說會畫,有時在那畫面上、畫圖中,還題上一些詩句。那些詩句用現在的話講,當屬畫龍點睛了。

上架時間:2015-03-23 17:40:58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门市| 钟祥市| 体育| 山阴县| 台江县| 秦安县| 新宁县| 姜堰市| 苍溪县| 临猗县| 冀州市| 鄢陵县| 自贡市| 兴仁县| 石屏县| 林芝县| 定南县| 梅河口市| 密山市| 寿宁县| 都昌县| 专栏| 芦溪县| 长寿区| 黄大仙区| 北川| 商丘市| 桑日县| 抚松县| 邢台市| 平果县| 奇台县| 满城县| 商河县| 霍城县| 北川| 沙雅县| 吉木萨尔县| 高淳县| 临猗县| 江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