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代 序(2)
- 嘉慶帝師:王爾烈大傳
- 楊子忱
- 6247字
- 2015-03-23 16:52:20
至今,我還記得那些含有古味的詩句聯(lián)語。那是題寫在農(nóng)家大紅柜上的,題寫在屋中萬字炕炕柜上的,題寫在鍋臺灶角碗架柜上的。還有那房門上,梁柱上,抽屜上,小匣上,地桌上,八仙桌,多了。由于引起我的注意,還記下不少。像什么“金山竹影幾千秋,云鎖高峰水自流”,“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紅日滾金球”,“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守孝不知紅日落,思親常望白云飛”;像什么“登古道,過黃莊,見一美女碾皇糧。一雙玉腕稈頭抱,兩只金蓮裙下忙。汗灑粉面花含露,糠撲娥眉柳帶霜。輕帚掃,慢簸揚,幾番駐足整容妝。勤而儉,賢而良,可惜佳人配農(nóng)郎”。這其中,不僅有王爾烈的,還有其他人的詩句。再后來,我讀了書,走進文學界,開始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了,發(fā)現(xiàn)這些都很有用。別說,還真有來頭,不是胡編。像前面所說到的,當中有些還是乾隆的。而這個乾隆,恰恰與王爾烈相關(guān),王爾烈是他的愛卿。王爾烈也與嘉慶永琰有關(guān),王爾烈是他的師傅。當然,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是要經(jīng)過一番改造的,使其為我所用。此前,我還到過遼陽,到過千山,到過太子河。千山龍泉寺西閣,是王爾烈讀書時居住過的地方。那里有一個小山峰,上有一塊蒼巖,蒼巖上長著一棵古松,形同插瓶,因此人們喚它“插瓶峰”。那里,還有許多刻石,如“具美”、“瓊島虛舟”等等。還有龍泉寺大雄寶殿、東西禪堂,以及寺門、廊柱所留下的諸多匾額、楹聯(lián),其中就有“長白發(fā)祥,疊峰層巒,朝拱遙看千笏列;龍泉勝地,深庭幽壑,巡游曾引云飛來”,“峰不必一千,萬象已呈真宰妙;景豈止十六,四時當作會心游”,“一千峰里煙霞勝;十六景中畫圖存”等。我還到過遼陽市白塔區(qū)翰林委王爾烈故居翰林府、陳列室、紀念館,以及王爾烈祖居地,也就是他的出生地和死后安葬地遼陽縣風水溝,以及那些巍巍崇崇的聳立千秋的八角密檐式舍利寶塔遼陽白塔,這些都看過。還觀瞻過那里的有關(guān)碑碣。先后還巡訪問和游歷了遼陽東京陵,新賓永陵即興京陵,沈陽故宮,沈陽北陵即昭陵,東陵即福陵;以及啟運山前赫圖阿拉古城,昌瑞峰下馬蘭峪東陵,云蒙山下易縣清西陵,清代熱河行宮承德避暑山莊;還到過清前期的古戰(zhàn)場薩爾滸等地。盡管這些有的跟王爾烈并不發(fā)生直接關(guān)系,但是,對于了解那段歷史概況,熟識那里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情世故、社會風貌,同時對于塑造王爾烈這個人物形象,都有一定作用。
此前,我還寫過一篇題為《關(guān)東才子王爾烈》的史傳文稿,后來選入1990年9月我出版的人物文學傳記集《關(guān)東奇人》一書中。其間,我寫了一些有關(guān)傳說,有關(guān)故事。像王爾烈與江南才子對話時,所引發(fā)的那個對聯(lián):
千山千水千才子;
一地一天一圣人。
像王爾烈與江左、江右、平江號稱“三江”的地方的才子,對詩逞才際所順口說出的打油詩:
天下文章數(shù)平江,平江豈能壓我鄉(xiāng)?我鄉(xiāng)文章數(shù)我弟,我弟請我改文章。
以及像其在千山吟詠的詩草《龜山晚鐘》:
龜峰高聳接云樓,撞月鐘聲沖斗牛。一萬八千聲俱澈,夜行獨自不知休。
以及其隨乾隆東巡,自己重游千山所寫下的詩:
輕云疏雨灑郊垌,野曠天高眼乍醒。草色初分深淺碧,峰顏遙露短長青。鐵蹄已洗千山水,煙靄猶藏五寺鐘。二十余年成闊別,漫將塵事述山靈?
這些詩句,似在王爾烈傳下的詩詞中很難找到,有的則是我在深山野寺、古碑蒼巖的鐫刻中,一筆筆抄錄下來的。除此之外,還有王爾烈于乾隆三十六年,即公元1771年辛卯科,殿試奪得黃軒榜二甲一名,即傳臚時,光臨皇宮大內(nèi)皇家為貢士所舉行的鹿鳴宴,幸與乾隆對答的聯(lián)語,曰:
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天子曰:朕乃摘星漢;春芍藥,夏牡丹,秋菊冬梅,傳臚答:臣非探花郎。
王爾烈科甲入仕后,曾任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順天府尹、《四庫全書》纂修,兼校勘《永樂大典》分校官,三通館纂修,擔任諸省以及內(nèi)廷圖書采辦、典籍提調(diào),溝通各纂修官之間,各纂修官與總纂修官之間的協(xié)調(diào)與銜接。這項任事,既浩繁又龐雜,既艱巨又細密。每書都要過目,閱覽、分類、刪減、草目、摘要,初擬等等,都放松不得。因此這項工作是編纂《四庫全書》的基礎(chǔ)與支柱。主持這部書編修的乾隆帝,極為重視這部書的編纂,曾在詔諭中曰:
此乃根骨,中流砥柱,至關(guān)重大、冗繁、巨酷,無慧敏、博學、宏詞之人,不能勝任者也。
由此,對于王爾烈,這個學識被譽為“關(guān)東第一才子”、書法被譽為“遼陽第一書家”的曠世奇人,當代名士,對于他的睿智與天資,對于他的作為與地位,已經(jīng)有了簡明認識,充分肯定,準當論斷,且涇渭分明,剔透玲瓏,竟無人能奪其席。
我少年時期,居住的那個小山村,雖然閉塞偏僻,遠離大城鎮(zhèn),但是,每當年節(jié),年頭月盡,也會有一些娛樂出現(xiàn)。不過,那都是些野臺社戲之類的東西。雖構(gòu)不成“陽春白雪”的高層格調(diào)樣式,卻也有“下里巴人”的喜好興致所在。取得一樂,以為賞心悅目,也就是了。其間的娛樂形式,有大鼓,簡稱說書。說書,有京韻大鼓、東北大鼓,都是些鼓詞類東西。當年,我所能夠聽到的,多是東北大鼓。說書人,也多是本鄉(xiāng)本土的民間藝人。他們說書,或配以三弦,或擊以皮鼓,或敲以竹板,咿咿呀呀,婉婉轉(zhuǎn)轉(zhuǎn)地唱起,往往也能將人帶進境界,任人去游目騁懷,情趣亦是非凡。我少年時,就是他們說書時所吸引者中的一個,甚至達到了入迷的程度。在那大冬天里,在那逢年遇節(jié),新正大月里,往往聽書,從三星東南晌,一直聽到三星平梁,斜下西山。聽書,往往不注意詞語優(yōu)美,多注意故事情節(jié)熱鬧,關(guān)心人物命運結(jié)局,或悲歡離合,或愁腸百結(jié),或轉(zhuǎn)瞬飄蓬,或頃息萬變。
這其間,都有好聽的段子,好看的去處。但是,隨著年齡增長,隨著讀書增多,特別是進入文學領(lǐng)域,對文學有所追尋時,開始注重語言藝術(shù)了。其間,有一種叫子弟書的書,我尤加喜愛。其實,那子弟書恰恰是大鼓說書這些藝術(shù)門類的先祖。子弟書興起于清乾隆年間,是一種鼓曲藝術(shù),很高雅。當年,那是滿族八旗子弟作為一種酒后茶余消遣而演唱的曲藝,源于北京,盛于盛京。以后,日漸傳播開來,流傳益廣。它的調(diào)派,因興起在北京,故按京城地域,可分成東城調(diào)、西城調(diào)兩大流派。當時,著名的子弟書作家有韓小窗、羅松窗、文西圓、古香軒,還有哈溪釣叟、河西隱士,以及蕓窗、蕉窗、鶴侶、漁村、滄海等。當然,這種子弟書,現(xiàn)在已很少有人提及了,近似斷絕,瀕臨消亡。我是在一個無意的機宜里聽到的。我最初聽到的,是韓小窗的《憶真妃》,我被那委婉的詞句,優(yōu)美的語言,幽深的意境,真切的情感,入時的描述,完全打動了。這部子弟書,是寫唐明皇玄宗李隆基,眼見愛妃真妃楊玉環(huán)被賜死,又不能拯救。待她離去后,又逢夜雨,悲苦思念不絕,催人淚下,愁腸百結(jié),風雨千程,欲揮難斷。直到今日,我還能記起書中的一些句子。其引言曰:
馬嵬坡下草青青,今日猶存妃子陵。題壁有詩皆抱憾,入祠無客不傷情。三郎甘棄鸞鳳侶,七夕空掛牛女星。萬里西巡君請去,何勞雨夜嘆聞鈴。
其唱詞,唱道:
楊貴妃梨花樹下香魂散,陳元禮帶兵保駕作西行。嘆君王萬種凄涼千般寂,只落得一心似癡淚如傾。愁漠漠殘日曉星初領(lǐng)略,路迢迢涉水跋山自登程。好容易盼到行宮歇歇腳,偏逢遇冷雨寒風助凄情。劍閣中有懷不寐唐天子,只聽得窗外不住叮咚聲。忙問問窗外聲音是何物,力士奏檐下雨點點金鈴。唐天子聞聽此語長吁嘆,這正是斷腸人聽斷腸聲。不作美鈴聲不作美的雨,怎當我不斷相思不斷情。雨點窗欞點點人心欲碎,木聲搖夢聲聲動夢難成。當啷啷驚魂響自檐下起,冰涼涼徹骨寒從床底生。影暗暗孤燈照我人單影,更漏漏誰個同我話五更。乍孤眠豈是孤眠眠為慣,慟泉下有個孤眠同我同。總無夢豈是無夢夢未遇,黃土下有個夢魂形我形。自古來巫山曾入襄王夢,我為何欲夢卿時夢不生。莫不是弓鞋懶踏三更月,莫不是衫袖難禁午夜風。莫不是旅舍蕭條卿厭惡,莫不是兵馬狂奔汝受驚,莫不是芳卿意由懷余恨,莫不是薄幸心中少至誠。既然是神女何不離洛浦,空叫我流干眼淚斷魂靈。連理枝暴雨摧殘分南北,比翼鳥狂風吹散各東西。料今生璧合無期珠無還,單只愿泉下追隨伴玉容。料芳卿自是嫦娥歸月殿,早知道半途離去何西行……
這唱詞有誰讀了聽了,不為其感染乃至傷慟?如果說小說是情節(jié)藝術(shù),詩歌是語言藝術(shù),那么文學就應該是其二者的綜合,就應該是情節(jié)與語言藝術(shù),再加上意境和筆力藝術(shù),使其歸于一體。只有這樣,才是完美的,應該是這樣的。
從上面兩段文字的敘述中,可以看出我文學創(chuàng)作的兩個實施方面,那就是:從民間中學習情節(jié)藝術(shù),從書本中繼承語言藝術(shù)。就本書創(chuàng)作講,也是具有這樣兩個方面兩個步驟的:其一,我首先是領(lǐng)會了聽得了民間傳說故事,然后再到書本典籍中去尋找依據(jù),使其根基雄厚,使其趨向完美圓滿;其二,我再從書本典籍出發(fā),再到民間傳說中去豐腴添彩,展翅騰飛,使其變得有血有肉,有形有色,更有生氣。將這兩個方面湊齊了,再去進行藝術(shù)加工之。進入創(chuàng)作階段,也是有兩個方面兩個步驟的:其一,要有厚重的升華,由原本的遠遠不足之處,去發(fā)揚光大,使其壯大起來;其二,要做好切實的補充,光理順本有的還遠遠不夠,還要再創(chuàng)作,再補充,再增添,加進新的成色,使其更完美、完善、完整,臻于佳境,變成一個無損無缺的可觀可賞的藝術(shù)作品。
由此,使我想到了本文開頭。不是講了我少小時家鄉(xiāng)父老栽杏種瓜的事嗎?到了后來,我由家鄉(xiāng)走出來,走到外場,由民間傳說中走出來,走到創(chuàng)作天地,來到創(chuàng)作這步,我便有了更深的更新的體會。當我追憶往昔的歷程時,總覺得那些來自民間傳說中的,那些原本的原初的本真的東西,就像老家的杏,老家的瓜。那瓜,鉆錐了,分瓣了,展葉了,開花了,伸蔓了;那蔓,就像我走過的道路,邁開的步履,留下的足跡,還有車轍;而那成長起的我,我寫出的作品,就是蔓上結(jié)出的瓜。那杏,騰枝了,吐葉了,長粗了,變壯了,以至擴出一道道年輪;那年輪,就是我環(huán)繞家鄉(xiāng)這個天心的軌跡,以及所長出的指甲和展開的胸廓。而變壯的我,留下的一點點筆跡,那就是結(jié)出的杏,長大的瓜,以及那里面的果核和籽粒,那是留給來歲的春天。那杏,到了麥黃瓜綠時,結(jié)滿枝頭,不僅是甘甜,還是一個欣慰,一個心安理得;那瓜,到了瓜熟蒂落、生出翠杠綠道,長出紅瓤黑籽,不僅好看,更是一個收成,一個成就。我是由家鄉(xiāng)的黑土地上長大的,我的作品是由民間藝術(shù)的園地生出的。因此我說,民間是偉大的,是根基,是母親,我不能忘掉。寫到這,也許人們會明白,本文發(fā)端處,我為何要寫那些東西了,當是這樣的吧。
本書,初稿成于1995年7月10日,全書40余萬字。中國大陸版初名,全稱《曠代關(guān)東才子——王爾烈全傳》,簡稱《王爾烈全傳》。書中附有《后記》《作者小傳》,以及有關(guān)王爾烈的圖片。刊行情況是:中國大陸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為1995年11月,第二次印刷為1996年5月,第三次印刷為1997年1月;第二版第一次印刷為1998年2月,據(jù)此已知印刷發(fā)行4次,均為新華書店天津發(fā)行所發(fā)行。中國臺灣版,從2001年2月初版第一次印刷開始,已出版發(fā)行若干版次。中國臺灣版初版發(fā)行時,書前刊有王榮文先生的文章《歷史小說的新讀法——〈人物小說〉叢書初版緣起》;王壽來先生、謝小韞女士所撰寫,江侑蓮女士所整理的文章《一國之師的風骨——王壽來、謝小韞談王爾烈》。書后附有《作者簡介》《后記》。今蒙吉林文史出版社再版發(fā)行,更名全稱為《嘉慶帝師——王爾烈大傳》,簡稱《王爾烈大傳》。本次再版,作者對本書部分章節(jié)做了修改和增訂。為說明相關(guān)問題,給讀者以開宗明義,亦為著臻于佳境,本書還增添了作者這篇序言。現(xiàn)在,借這次再版之機,作為本書作者,還有幾句話要說:
其一,本書自1995年出版以來,承蒙諸方友人厚愛與支持,20年間,多次再版重版,先后發(fā)行于海內(nèi)外。國內(nèi)幾乎遍及各地,海外則通過中國臺灣,發(fā)行于美國的紐約、華盛頓、亞特蘭大、舊金山、夏威夷等地,以及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家,以及中國的香港、澳門地區(qū)。以繁體漢字版贏得了海外廣大華文讀者的珍愛,成為目前擁有華人讀者較多的文學著作,且暢銷常銷不衰。這使我感念非常,不得有忘。為此,特向曾經(jīng)支持過我的出版者、發(fā)行者,以及相關(guān)社團、友人、同仁,尤其是寶島臺灣同胞,表示深深的謝意,致以真誠的問候。
其二,在這期間,曾有一位某大學王氏先生打來電話,稱其是遼陽人,王爾烈的后裔,多年流落在外,作為一名游子,思家心切,又因手頭沒有族譜,有幸讀到該書,每當逢年遇節(jié),趕上重大節(jié)令,總要捧出該書看看,當作族譜,以為紀念,亦為欣慰。類似這樣的事,不止其一位。還有不少人遠道寫信索書,或提供相關(guān)資料,以為進一步充實本書,表現(xiàn)了極大的誠摯之心。曾居住于沈陽的著名劇作家,以《婦女代表》劇作名滿全國的孫芋先生,原名孫鴻杰,原籍吉林榆樹。他看過《王爾烈全傳》后,于1996年12月郵來了熱情洋溢的賀信,并將其珍藏多年的當時王爾烈寫給其表弟趙心源的墨跡復印件寄給我。我本人還曾應遼陽市委宣傳部、遼陽市博物館之邀,以及遼陽王爾烈故居陳列館之邀,去參加座談,順便作了觀瞻、研討和講學。這些,都極大地反映出了人們對王爾烈的熱愛,對于《王爾烈全傳》這本書的厚愛,對作者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鼓舞力量。
其三,本書于1997年榮獲全國第二屆滿族文學獎二等獎,是關(guān)東獲獎作品中唯一的一部獎項較高的長篇,在廣大滿族讀者中,引起了很好的反響。
其四,本再版書中,增添了清嘉慶元年,即1796年丙辰年,王爾烈70壽辰時,同僚友人、門生屬吏、翰林編修、同朝官員,也包括其教過的太子永琰,即后來的嘉慶皇帝,所賜的“壽”字,共125人,題字、撰詩、繪畫126幅,并由此構(gòu)制成九扇壽屏,即所說的《百壽圖》。其全部圖記和說明文字,包括作者經(jīng)歷、簡介、作為等,都做了較詳盡的刊載。無疑,這是閃亮的一點,其不僅增添了本書的珍貴性、真實性,也為歷史考證做出了翔實的、可靠的依據(jù)。
其五,非常感謝吉林文史出版社孫建軍社長、總編王爾立女士,能夠接納本書,這是對我的信任與看重;非常感謝本書責任編輯王明智先生,他誠心看好,為本書的出版、校勘、版式設(shè)計,下了深功,付出心血。同時,為解讀本書,增添靚彩,不惜余力,廣泛采擷,妥帖編排,配以大量珍貴歷史圖片,既生動又真實,既絢爛又多彩。無疑,這是有助于該書的傳播的。對此,作為本書作者,甚是感動,在此一并道聲謝謝。
其六,對于本書的增寫、修訂,再說幾句。本次再版,作為本書作者,深識讀者的期盼與企望。因此,增訂時,我增寫了六章,達七萬五千余字。我之所以這樣做,不僅僅是我個人的愿望,更重要的是本書情節(jié)的需要,寫好書中主人公的需要。增寫部分,增添了主人公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從而豐富了其人物的音容笑貌,加強了其人物的性格塑造。書中主人公所生活的社會,是清乾隆朝中后期,當時社會矛盾百出,暗流涌動;表面看,其雖為繁花織錦,烈火烹油,相當繁榮盛大,實際已是危機四伏。將主人公置放在這個境況中寫,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亦為后人提出前車之鑒,使讀者能了解更多歷史情味。同時,對于塑造人物,張揚個性,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再者,也增添了本書的故事性、可讀性,還讀者一個美滿的愿望。這便是作者又費一番功夫,又花一番苦心,進行辛勤經(jīng)營與耕耘的目的。想讀者諸君,是會明識這其中的甘苦與所為的。
還說什么呢?只有將書寫好,出好,做好,這不僅是對讀者負責,對歷史負責,也是對關(guān)懷本書的新老讀友,所捧獻出的一顆誠摯之心吧。當然這也是應該的。為此,在本書的收尾詩章中,筆者又加了五章,以為感慨,以為謝忱,亦為祝勉。祝勉大家同好。當然,需要做的事還很多,仍需努力,誠望讀者諸君多多幫助。因為這是再版,所以說了上述不少的話。就寫到這吧,謹以為序。
楊子忱 謹致2014. 2. 22 長春東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