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開篇小引(1)
- 嘉慶帝師:王爾烈大傳
- 楊子忱
- 3663字
- 2015-03-23 16:52:20
王氏在遼陽風水溝定居之后,王玨為了使遼陽這個荒野之地得以昌明,學業得以開發,亦為了使自家子孫后代經受禮儀之教,他在遼東都指揮使司任上,廣施銀兩資財,興辦學塾。位于遼陽城東門里的遼陽中心廟塾學館,就是其中最大最出名的一所。王玨還征得遼陽州知州楊光甲的同意。楊光甲,祖籍關外第一縣綏中,與王玨為好友,曾同任縣教諭。王玨也不拉過節,又取得遼陽農工商學各界及士紳的支持,募集了大量捐資,于遼陽中心廟塾學館東側修建了魁星樓。
連綿的山嶺,連綿的山嶺……
在這蒼涼古邁的關東大地,廣漠遠闊的遼南原野,山巒無盡,峰巔簇擁,嶺岱莽莽,峰岳茫茫,巖嶂重重。
這些山巒,嶺岱,峰岳,巖嶂,算來都是長白山的余脈。論其名稱,能夠叫得出的,就有雞冠山、黑鷹山、華表山、官馬山、開門山、關門山、天門山、小陵山、半蠟嶺、摩旗山、廟光嶺、姚千戶山、曹千戶嶺、寒城嶺、大石門嶺、小石門嶺、琵琶嶺、關山、晾甲山、馬蹄峪、答喇山、寒山、寨山、囪山、梨花峪、杏花峪、浪子山、三盤峪、七盤嶺、八盤嶺、鼓手峪、馬壓山、牛兒嶺、石門山、子曰山、遠帆山、八石寨峪、詹家山、南山、香山、麥山、柴山、首山、鞍山、廟嶺等等。真是數不勝數,觀不勝觀。
在這諸多的山嶺中,尤值得一提的便是千山。
千山,古稱千朵蓮花山,又名千華山,也叫積翠山。說起這些山名,都有著其引人生趣的來歷。積翠山,傳說遠古洪荒年代,上方有一位美貌賢惠的女神,名字叫積翠仙子。她為了讓人間有無限風光、爛漫春色,便用五彩繽紛、色彩斑斕、五光十色、萬紫千紅的云錦霞朵,繡織蓮花。當她繡織到第九百九十九朵的時候,被專橫跋扈的玉皇大帝知道了。玉皇大帝不讓她隨意降美于人間,于是勒令天兵天將把她抓走,予以審問。積翠仙子見自己的美好愿望實現不了,非常著急。在痛苦掙扎中,她將已繡好的九百九十九朵蓮花灑向了人間。于是,那九百九十九朵蓮花,便化作了大地上的九百九十九座美妙奇麗的山峰。積翠仙子在向人間灑落這些蓮花時,手中握著的繡針也因不慎滑落了下來,鑲嵌在群山的石縫里,這樣便形成了后來的千山中的“一線天”景觀。在這悠遠的歷史長河中,人們為了緬懷這位有功于人間的積翠仙子,便將這里的群山稱之為積翠山了。
千華山,是它將千山與附近的華表山結合起來后而得到的稱謂。它也有一段美妙無瑕、晶瑩剔透的傳說。傳說遠在漢朝時,遼東有個名叫丁令威的人,他遠離家鄉,來到浙江靈波山,拜師學道。后來,經過多年苦修苦煉,終于得道成仙。但是,他很思念自己的家鄉,便化作一只仙鶴飛了回來。它落在遼陽城南的南山華表柱上,并玎玎玲玲、殷殷切切地唱道:
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載今始歸。
城郭如故人已非,誰識仙某在此窺。
據說,千山的“來鶴亭”、“仙人臺”等名勝的稱謂,都來自于丁令威的傳說。當然,華表山的這個名稱,也是后人對于丁令威的一個紀慰了。千朵蓮花山,顧名思義,是說它應該有千座狀似蓮花的山峰。然而,它竟然有山峰九百九十九座,并非有一千座。傳說有一位得道的大仙云游到這里,他一一地數過了山頭,見差一座沒有構成一千座,深感遺憾。于是,他在九百九十九座蓮花山之間又造了一座假山。從此,千朵蓮花山便名副其實了。
對于千山名字的來歷,歷代文人秀士多有吟詠。其中,以清代嘉慶年間進士、曾任御史的姚元之的《題千山》一詩最為出名。詩云:
明霞為飾玉為容,山到遼陽巒嶂重。
試向青天數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
要說這些山嶺,都各有其生奇的一面。那就是,這些山嶺絕大多數都是東西走向,南北排列,但是,確也奪奇爭秀,溢彩生輝,成瑞呈祥。常言,有山就有水;又道,山多高水多高。在這諸多山嶺中,多有悠悠流水生出。要說這些流水,也有它與天下江河不一般的地方。那就是,它在山嶺中多作東西流淌,待流出山外,卻又化作南北流程,且涌進一條大河,從此便迢迢遠去,漫漫天涯,奔向遼遠浩瀚的渤海里去了。匯總后的這條大河,名曰渾河,蓋取其渾然大度、渾厚豁達、渾圓樸厚之意也。而匯入這條大河的東來的河流,主要有這樣四條,由南自北數,它們分別是湯河、沙河、夾河、柳河。夾河,又名太子河。
話說,就在這南有湯河與沙河、北有太子河與柳河之間,就在這東西走向、南北排列的諸多山嶺的末端,竟然恢恢闊闊、烏烏壓壓地擁出一座古城來,名曰遼陽。
本書故事,即從遼陽寫起。
遼陽,漢時稱襄平郡,三國北魏時稱遼東郡,晉時屬遼東國,隋唐時稱安東都護府,遼時稱東京遼陽府,金時稱東京路遼陽府,元時稱遼陽路,明時稱遼東都司衛,清代始稱遼陽州,隸屬奉天府即盛京城所轄。
明萬歷四十八年,也就是明光宗貞皇帝朱常洛泰昌元年,亦是大清國入主中原定鼎北京前期的后金天命五年。這年的干支為庚申,即公元1620年。
這年春三月,時任遼東都司都指揮同知、上等都指揮僉事遼陽中軍、謚號安國將軍掌都司印、萬歷四十年武舉人崔圭,跨馬來到遼東都指揮使司、謚號靖遼將軍王玨帳下。
這個崔圭,乃是世代簪纓,將門之后,名門之子。其祖原籍河南南陽,后始祖崔源隨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征戰,來到遼陽任事,直到今時。
王玨,原籍亦是河南南陽。先祖于明初移居揚州府江都縣。到了王玨這輩,開始升官發跡。王玨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取中武進士,遂被派遣分發到遼陽,出任遼東都司都指揮,至今已越二十年。
那么,這日崔圭為什么要來到王玨帳下呢?
原來,崔圭與王玨交情甚厚,又為同僚。崔圭在王玨手下供職,為下屬吏員;且二人先祖同為河南南陽。常言,人不親土還親。因此,二人相處得非常默契,竟成了莫逆之交。在一次閑聊中,崔圭得知王玨有將眷屬遷居遼陽之意,并探問崔圭,看是否可行。崔圭經過多次的思索,已為王玨打定主意,決意讓他舉家遷來,莫要猶豫和躊躇不定。這日崔圭前來,就是為著進一步說服玉玨的。
二人相見,也沒有多說,崔圭帶領著王玨,便一同騎馬向城外走來。
他們要奔哪兒去?
遼陽城南,千山腳下,鞍山東郊,倪家臺村,東山前坡,崔氏塋地。
為什么要他到這里來?
崔圭要王玨看看他家的祖塋,以此作說,說服王玨。
三月,天氣晴好,地面上干,道路得走。遼陽距鞍山也就在數十里地。二人邊談邊嘮,邊策馬揚鞭,不多時,便來到了崔氏塋地。
崔圭帶領王玨踏上塋地的一處高崗,然后停下。他用手指點著,讓王玨觀瞻其家祖塋。
望去,但見崔氏祖塋位于一個東西走向的山崗西端之坡地,前有照山:大象山、象鼻山、象牙山;后有靠山:龍鳳山;左有屏山:龍尾山;右有障山:鳳尾山。這些相環互抱的山嶺,竟形成了古代“四靈”中所說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更兼有沙河水從照山前邊流過,形同玉帶纏腰;加之松柏森森,草木幽幽,巖石磊磊,原野遼闊;更有石人、石馬、石虎、石羊;配之以環繞的陵園圍墻;蜿蜒于其間的陵區小道……讓人看了,實在是感到鐘靈毓秀,御梅環藤,大有地靈人杰之勢,遂令人馬上想到“風水”二字。
果然。王玨看罷,用右手拂了一下頦下的胡須,便連連贊道:“真乃好風水,好風水,寶地也。”
崔圭也就此講述起其家安葬在這里的以前的九世先祖的榮耀業績來。
王玨聽得簡直是有些入迷了。
崔圭講述過家世和祖業后,便向王玨問道:“將軍兄,可有此意?”
王玨道:“人寄天地,身存世間,誰個不想子孫綿長,世代祥和!可是,話再說回來,若再找這樣吉地,唯恐是難了。”崔圭道:“將軍兄,先不要論此。我卻要問你:愿不愿攜帶家眷來居遼東?”
王玨道:“愿得怎樣?”
崔圭道:“若愿得,弟愿指點一地,可做祖塋,保你家代代富貴,不會落于我崔氏之后。不過,所出之富貴人才,卻不是武將,而是文臣。豈知,自太祖洪武皇帝建立大明安定天下之后,乾坤進入平和盛世階段,已是文官居正、武官從之了。看來,文官乃真正之富貴人才也。”
王玨道:“崔同知崔賢弟,何不快點講來,我意已決。”
“遷遼東?”
“遷遼東。”
“事已定?”
“事已定。”
“好。”
崔圭說著,便帶王玨返回遼陽。
他倆來到遼陽城內沒有停步,便徑直地向遼陽城南轉來。
遼陽城南三十里處,有一地名曰鳳睢溝。
這鳳睢溝,前有囪山、南山、萬花山相照;后有豆腐漿嶺、豆腐渣嶺、天石嶺相依;左有琵琶嶺、關嶺作偎;右有琴瑟山、城山作臨。在南面的照山之南,有九曲十八彎的御帶般的沙河相纏;再徑直往南,便有寒山、暖山、積高山;三山之南,又是九轉十八彎的御帶般的湯河相抱。而在東部的琵琶嶺、關嶺之外,又有湯河上源由北向南流過;西部的琴瑟山、城山之外,又有渾河下梢自北向南逝去,著實構成環環相印、步步相御的奇絕妙土。
崔圭指點著山川對王玨說道:“后三山,其中即豆腐漿嶺、豆腐渣嶺、天石嶺為椅;其南面第一重山,即囪山、南山、萬花山三山,其中萬花山又最高,居中間,此為狀元三支筆也;第二重山,即寒山、暖山、積高山三山,積高山又最高,居中間,此為文曲三炷香也。而東西流淌南北排列的湯河、沙河,又形成了兩重御帶纏腰。再看東邊,有琵琶嶺、關嶺,配以嗚嗚作響的湯河上源,則應了韶樂之聲之兆;再看西邊,有琴瑟山、城山,配以悠悠流淌的渾河下梢,則應了和曲之韻之征。況這鳳睢溝的‘鳳’字,乃鳳陽之義耳;‘睢’字,乃睢縣之名矣。鳳陽,乃洪武朱元璋之家鄉;睢縣亦置河南,乃你我先祖之故園。如此看來,此地豈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