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開篇小引(2)
- 嘉慶帝師:王爾烈大傳
- 楊子忱
- 3729字
- 2015-03-23 16:52:20
王玨聽了后,道:“賢弟說得在理。這里,前有照,后有抱,左有依,右有靠,與弟祖塋一樣,確實是風水寶地,只是不知可做陰宅或陽宅否?”
崔圭從懷里掏出一紙,展開來后,對王玨說道:“這是在前時,我去千山龍泉寺,請一高僧看過,他在這上面留有批字,你一看便知。”
王玨搭目一看,只見上面用蠅頭小楷寫下四行八句三十二字:
陰宅陽宅,此地奇佳;山也水也,本處雋拔。
武宜厚重,文宜宣華;天地人合,可發大發。
王玨大喜,不過數月,便將家小遷來。
王玨將家小遷來遼陽鳳睢溝后,由于其族屬相信“風水”二字,便諧“鳳睢溝”之音,將這里的地名改為“風水溝”了。
這便是風水溝用名之初,也是王氏在這里定居之始。
王氏在遼陽風水溝定居之后,王玨為了使遼陽這個荒野之地得以昌明,學業得以開發,亦為了使自家子孫后代經受禮儀之教,他在遼東都指揮使司任上,廣施銀兩資財,興辦學塾。位于遼陽城東門里的遼陽中心廟塾學館,就是其中最大最出名的一所。王玨還征得遼陽州知州楊光甲的同意。楊光甲,祖籍關外第一縣綏中,與王玨為好友,曾同任縣教諭。王玨也不拉過節,又取得遼陽農工商學各界及士紳的支持,募集了大量捐資,于遼陽中心廟塾學館東側修建了魁星樓??菢欠秩龑踊_,三層樓檐,高三丈六尺九寸。在頂上層正中位置,塑一文曲星像。文曲星塑像手握一筆,筆尖直點遼陽城南風水溝王氏宅院,意在其家人才輩出,亦望生就出一名大魁天下的鼎甲狀元來。王玨又請知州楊光甲題寫兩副楹聯,鐫刻于梨木匾上,開光那天懸于魁星樓門前。
其一楹聯云:
文曲東居,如云巨毫點就千秋祖豆;
太白西列,似椽大筆栽成萬代宗花。其二楹聯云:
巨星樓聳立,自今文章可舉天下甲;
遼陽城宏基,此后詩篇方擎世間魁。
這兩副楹聯,其中第一副楹聯上聯的祖豆的“祖”字,本應寫作“俎”,其系指祖宗板,即擺放祭祖供品的木板;但是王玨為著與下聯的宗花的“宗”字相配,亦是為了突現“祖宗”二字,就這樣寫了,倒也算合情合理。下面,再說遼陽魁星樓興建后之事。
然而,遼陽魁星樓建起二十年后,天下便發生了變故。
那是明崇禎十七年,干支為甲申,即公元1644年。
這一年,江山變異,朝代更迭,天下易主。大明江山一腳蹬去,大清王朝集臂卷來,明朝朱氏天下換成了滿洲族愛新覺羅氏天下了。
這場風云變幻,也波及到遼陽風水溝王氏家族。
王玨于崇禎十七年正月故去,其子王三益襲尊翁做了遼東都指揮使司僉事。然而,他在家丁憂守喪尚未結束,大明王朝便氣數已盡,土崩瓦解。從此,他便成了大明王朝的遺老,大清王朝的子民。
遼陽風水溝一帶,為嶺崗、川原夾雜地帶,田里盛產黃豆。那黃豆,不僅產的多,種的廣,其豆粒也是般般圓,顆顆大,珠珠滾,亮亮黃,名壓關東,天下稱奇。
王三益在家,無事可做。他見這里的黃豆收成好,顏色正,質地優,便在自家宅院開起豆腐坊來,取名曰王氏豆腐坊。
王三益為人厚重,豁達。他做的豆腐,塊大,細嫩,不摻渣,黃豆交換可,現錢交易也行,賒賬欠賬也行,有錢無錢都能吃。不久,他便出了名,人們都以“王善人”喚之。同時圍著遼陽城周圍,幾乎也都知道了風水溝有個王氏善人,有個王氏豆腐坊了。
據說,遼陽風水溝后的豆腐漿嶺和豆腐渣嶺這兩個嶺的名字,就是因為王三益做豆腐聲望好而傳出的名字。關于這事是真是假,倒無人考證和過問,反正只是那樣地叫了下來,反正是那事情竟與王氏豆腐坊聯系起來。這樣一來,即便是假也成了真了。世上的事,真是奇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說來,也有一定因由。
王三益不僅會做豆腐,人品也很是憨直;就是對于自己家中的子弟,也是教以厚重為本,純正為根。凡事不能巧取豪奪,要靠本事吃飯,憑筋力掙錢。他說:“只有這樣,覺才能睡得安?!?
王三益不僅經營豆腐業,還認真教育子弟讀書。他想,父輩的功名,隨著大明江山的逝去,已成了過往煙云。他又想到,父輩曾親手創立修建的魁星樓,以及那魁星樓上所懸掛的楹聯,由于家遭變故,也很少有人提及到他家的功績了,但是他也沒有懊悔。他認為,世上千般業萬般業,讀書是最根本的事業;千生意萬買賣,耕田是最長久的營生。為此,他按照魁星樓上的楹聯又自擬了兩副,寫出后懸掛于自家的大門和房門之兩側,用以教育自家子弟。
其一楹聯云:
豆腐豆福,祖豆千秋必有一代鴻福;農家農稼,宗農百世果成萬頃豐稼。
其二楹聯云:
豆豆滿倉,毋忘先宗先祖豆腐基業;稼稼盈田,常懷后人后世稼穡風范。
每日里,來王家買豆腐、換豆腐、喝豆漿、挑豆腐渣、賣黃豆,以及串門、辦事、嘮嗑的人,縷縷行行,三三兩兩,總是不斷。他們看了這兩副楹聯后,往往都禁不住地笑了起來,說道:“王家做豆腐,賣豆腐,又掛上豆腐牌匾,這簡直是成了豆腐之家了?!?
從此,這個“豆腐之家”的名聲又傳揚了出去。
然而,萬萬沒有想到,這個“豆腐之家”,數代后竟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人物。說來,也算是應驗于那諸多楹聯之所示了。
王三益子王天祿,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科舉人,雍正七年(1729年)乙酉博學鴻詞科征士朝考,以《五六天地之中合賦》《山雞舞鏡七言排律詩》兩榜獲捷,取中二等第二十二名,任刑部湖廣司主事。從此,王氏于科甲仕宦開始復出。
王天祿稟賦樸厚,素有“善人”之稱。
王天祿生四子,長王縉、次王紳,三王組,四王 。
王縉,字冠美,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附生。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附生補禮部官學教習。乾隆二十年(1755年)授直隸深州(今河北深縣)學政。他在任時訓士有道,慮事有方。一日,深州太守鄒云成因公外出,委王縉代理其職。偏巧,有一命案兇犯在逃。這時,王縉的幕友對他說道:“太守不在,兇犯聞之必遠遁,實難辦也?!蓖蹩N聽了,笑道:“幕友,錯矣。兇犯知太守外出,必徘徊未定,未能遠逃。若即捕之,可獲;反之,則遠去也。”于是,王縉下令,立即行捕,果然擒得,押入獄中。此時,太守鄒云成公出保陽,他聞知有逃犯事,便急速而歸。待他回到深州時,見王縉已料理完備。太守問他道:“你此法何來?”王縉答道:“并非我之獨鐘,《太平廣記》一書已有案例。”太守聽了后,嘆服道:“真乃書能生智也。憑汝如此才干,這等博學,早應重用,屈君久矣。”王縉平日善書畫,多有人求之。每當這時,他都不辭辛勞,認真書寫或繪之,然后以誠相贈。人們每提及他時,都贊揚道:“王學政書畫好,學識好,人尤好也?!?
王組,字鸞佩,雍正三年(1725)乙巳科拔貢。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科舉人,奉天府鄉試朱卷,中第一百七十五名;雍正十一年(1 7 3 3年)癸丑科進士,中三甲第八十六名,發同科狀元陳倓榜。他科場獲捷后,即步入仕途。初授刑部主事,復升郎中。他辦案清慎明決,果斷利落,無拖沓之狀。正因如此,深得司寇信賴,每有疑難案牘,必委以審理。他訊鞠,不以苦刑,求善,以好言開導,致使囚徒從內心服理。凡經他所審理的案訟,幾無翻案,更無錯辦而平反者。同時,他允許當事人有反口,有爭論,以辯駁,直到徹底弄清定論為止。一年里,辦案議敘記錄竟達八十余次,為一時所無有。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月,清廷朝議,準備派遣他出知甘州府(今甘肅高臺一帶)。乾隆皇帝聽過群臣議述后,以關切之狀說道:“甘州要地,乃一方之屏障,且嚴酷,勖勉其行,當以道員用之也?!彼爝獮榈绬T,即赴甘州任。他到甘州后,見邊地瘠薄,黃沙漠漠,遂與民同甘共苦。以養民為務,以安民為任,興利除弊,注意案訟。他在任上,幾乎是案無留牘,有案即辦,辦之即結。他時常訪探州境,問民疾苦。居民見之,深受感動,聲稱他為“活佛”。尋調涼州府(今甘肅張掖),以知府用。待他前往涼州赴任時,甘州相送百姓絡繹不絕,排開數十里。后來,西藩準噶爾臺吉達瓦齊,因遣使索杜爾伯特臺吉車凌事,遭到乾隆皇帝的嚴厲拒絕和斥責,因而蠢蠢欲動,預以反叛。于是,甘肅情勢吃緊。甘肅巡撫兼將軍鄂奇,稔知王組有治邊才能,遂發函邀他前去協理、議事。他即行前往。待他行至途中,突然遭到逆旅達瓦齊部的襲擊,遂以身殉職。這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事。
另一事,在這期間也相隨地發生了。
話說,到了公元1728年,即清雍正六年,是歲古歷正月初六日日出卯時,有一男童,竟在這關東遼南地界,蒼蒼無垠、綿綿無際的萬山叢中,誕生了。
他是大山之子。
他就是王爾烈。
是日的干支是:戊申年甲子月己巳日寅卯時。
王爾烈,生父王縉。
他兄弟四人。按長幼排行,他們分別是:爾熙、爾杰、爾烈、爾照。爾烈居三。
王爾熙,字樸正,號瑱峰;王爾杰,字純厚,號瑾峰;王爾烈,字仲方,又字君武,號瑤峰,一作堯峰;王爾照,字大義,號璜峰。
看得出,其遼陽千山中的王氏家族,王爾烈的這個大山之子之輩,其名號之尾字,皆是帶有“山”字旁的峰字,真個山峰陡立。更兼配以瑱、瑾、瑤、璜,四字都為“王”字旁、真個大氣磅礡。
在這些兄弟中,長子爾熙居家制做豆腐,二子爾杰在田里操持稼穡,三子爾烈、四子爾照承繼父業在外讀書,求取功名。其家可謂耕讀世家。
另有族叔王杏村、宗兄王德純,在外為官。
王組無嗣,王爾烈過繼給王組,以為從子。
這個王爾烈,便是本書的傳主。
王爾烈,以其俊秀少年、風雅青年、睿智中年、豁達暮年,豐厚了一個輝輝耀耀、光光燦燦、磊磊落落、威威烈烈的關東才子形象;且又以聰穎慧敏、乖巧多變、機智俊拔,為后代人所敬仰和喜愛,而又無人能奪其席。
他的故事流傳久遠,幾欲眾口皆碑,戶曉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