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睿華少年(1)

“它說明世上的知識無盡焉,讓你努力去探取。遇事,不要看其表面容易。往往是越容易的事,竟是越艱難的事。此當(dāng)切記。”

王爾烈一聽,茅塞頓開,說道:“是了,老爺子在家日曾問過我:世上是金子貴重,還是銀子貴重。我曾答曰:金子貴重。老爺子說錯了。最后告訴我「仁義」二字最為貴重。看來,這都是同出于一理的了。”

遼陽中心廟塾館正廳,同其他學(xué)館一樣,都供奉著至圣先師孔子像,兩旁懸著楹聯(lián)。所不同的是,人家的楹聯(lián),往往寫上“養(yǎng)出如拙方成巧;學(xué)到若愚始為智”之類,這里卻自撰一聯(lián)云:

四五六七八;口目耳手心。

這副對聯(lián),他人看了幾乎都不懂,唯獨(dú)塾館老師崔璨懂。

上一聯(lián),“四五六七八”中的“四”字,代表四書,即:《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五”,代表五經(jīng),即:《詩》《書》《禮》《易》《春秋》;“六”,代表六詩,即:“風(fēng)”“雅”“頌”“賦”“比”“興”;“七”,代表七緯,即:《詩》《書》《禮》《易》《樂》《春秋》《孝經(jīng)》七經(jīng)的緯書;“八”,代表八政,即: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古代八種政事。

下一聯(lián),“口目耳手心”,則分別暗示“講看聆抄念”五字。因?yàn)椤爸v看聆抄念”五字內(nèi),分別含有“口目耳手心”五字的偏旁。“講看聆抄念”,分別代表五個意思。“講”,代表講解;“看”,代表看書;“聆”,代表聽課;“手”,代表抄寫; “心”,代表會意牢記。

這副對聯(lián),為崔璨親手所撰書。崔璨每日上課,都要把學(xué)生領(lǐng)到這副對聯(lián)前,照本宣讀一遍。他對學(xué)生說:“讀書,就要勤用口、目、耳、手、心,就要勤講、勤看、勤聽、勤寫、勤記。否則,不會有長進(jìn),大家應(yīng)該記住且實(shí)用之。”

雀璨刁鉆古怪。王爾烈也古怪刁鉆,好鉆空子。

有一次,崔璨又向?qū)W生講起“四五六七八;口目耳手心”這副對聯(lián)來。他講過后,便讓學(xué)生下去讀書。不料,王爾烈卻停了下來,向崔璨說道:“老師,你所作的這副對聯(lián)中的上聯(lián)‘四五六七八’,所包含的內(nèi)容尚不夠全面。”

老師聽了一愣,道:“王爾烈,你怎么能說老師的聯(lián)不夠全面?”

王爾烈說道:“這‘四五六七八’,除掉了你所講所指出的而外,難道就沒有別的所講所指了嗎?”

崔璨本是知曉的,但是他沒有說,想要以此試試王爾烈的學(xué)識。于是,他反問道:“王爾烈,看來你是知道其間還有所指了。那么,請你講來。”

王爾烈沒有畏恐,向前進(jìn)了一步,說道:“這個‘四五六七八’中的‘四’字,除了代表四書之外,還可代表四科,即《論語·先進(jìn)》篇中所說‘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xué):子游、子夏’。因此,后世有四科之說。隋崔頤著《八代四科志》,即以四科為人物之分類也。”

“那么‘五’呢?”崔璨問。

“‘五’,除代表五經(jīng)外,還可指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尚書·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從。’”

“那么‘六’呢?”崔璨問。

“‘六’,除指六詩外,還可指六書。六書者,一說古人分析漢字造字方法時而歸納出的六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一說王莽新朝時的六種字體,即古文、奇字、篆書、左書、繆書、鳥蟲書。”

“那么‘七’呢?”崔璨問。

“‘七’,除指七緯外,還可指七政。《尚書大傳·唐傳·堯典》云:‘七政者,乃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也。’”“那么‘八’呢?”崔璨問。

“‘八’,除掉八政外,還可指八音。中國古代對樂器的總稱為八音,系指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其中,鐘、鈴等屬金類;磬等屬石類;塤等屬土類;鼓等屬革類;琴、瑟等屬絲類;柷、敔等屬木類;笙、竽等屬匏類:管、簫等屬竹類。”

“除了上述而外呢?”崔璨又問。

“除了上述之外,‘四’者,還有四術(shù),古代用詩、書、禮、樂四術(shù)施行教育。還有四史,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的總稱。還有四君,即戰(zhàn)國時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亦稱‘四公子’也。還有四學(xué),即指西周時期大學(xué)中的東、西、南、北四學(xué)。還有四始,即指《詩經(jīng)》中風(fēng)、小雅、大雅、頌為首的四篇。還有四類,古代祭祀名,《周禮·春官·小宗伯》:‘鄭眾以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為四類,鄭玄以日、月、星、辰為四類。’還有四維,古時以禮、義、廉、恥為治國四綱,亦稱四維。《管子·牧民》:‘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凡此種種。

“除上述之外,‘五’者,尚有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尚有五紀(jì),《書·洪范》:‘五紀(jì):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歷數(shù)。’尚有五戒,即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尚有五祀,《禮記·曲禮下》:天子‘祭五祀’,鄭玄注:‘五祀:戶、灶、中霤、門、行也。’尚有五際,乃詩經(jīng)學(xué)名詞,為漢代《齊詩》學(xué)者翼奉所傳,以為:亥為革命,是一際:亥又為天門,出入候聽,是二際;卯為陰陽交際,是三際;午為陽謝陰興,是四際;酉為陰盛陽微,是五際。尚有五事,《書·洪范》:“敬用五事”,指貌、言、聽、視、思。尚有五靈,杜預(yù)《春秋左傳序》:‘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孔穎達(dá)疏:‘麟、鳳與龜、龍、白虎五者,神靈之鳥獸,王者之嘉瑞也。’凡此種種。

“除上述之外,‘六’者,尚有六藝,《周禮·地官司徒·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尚有六氣,《左傳·昭公元年》:‘六氣,曰陰、陽、風(fēng)、雨、晦、明也。’尚有六甲,《小學(xué)紺珠·律歷類》,謂即指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尚有六塵,乃佛學(xué)之名詞也,即指色、聲、香、味、觸、法的總稱。尚有六典,謂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尚有六官,隋唐以后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大致和《周禮》的六官相當(dāng),故亦稱之為六官。尚有六家,即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個學(xué)派的總稱,西漢司馬談始以此六家名稱劃分自先秦至漢初各種學(xué)術(shù)思想派別,并依次評述各派學(xué)說,名為《論六家要旨》。凡此種種。

“除上述之外,‘七’者,尚有七聲、樂音之名稱,中國古樂的七個音級,即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尚有《七志》,書目名,南朝齊王儉撰,以經(jīng)典、諸子、文翰、軍書、陰陽、術(shù)藝、圖譜為《七志》。尚有七錄,南朝梁阮孝緒撰,以錄圖書六千二百八十八種,四萬四千五百二十卷,分為經(jīng)典、記傳、子兵、文集、術(shù)伎、佛法、仙道七錄,共五十五部,它總結(jié)了前代目錄學(xué)的成就,為后來的《隋書·經(jīng)籍志》所依據(jù)。尚有七族,說法有二,其一裴骃集解:‘七族,上至曾祖,下至曾孫’;其二司馬貞索隱:‘七族,父之姓,一也;姑之子,二也;姊妹之子,三也;女之子,四也;母之姓,五也;從子,六也;及妻父母,凡七族也。’尚有《七略》,書目名,西漢劉歆撰,繼承其父劉向遺業(yè),編輯宮廷藏書,分成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shù)數(shù)略、力技略。尚有七曜,古人以日、月、金、木、水、火、土為七曜。尚有七音,音韻學(xué)名稱,宋元音韻學(xué)家于唇、舌、齒、牙、喉五音之外,又增半舌音、半齒音,定為七音。凡此種種。

“除上述之外,‘八’者,尚有八風(fēng),即八方之風(fēng),《呂氏春秋·有始》:‘何謂八風(fēng)?東北曰炎風(fēng),東方曰滔風(fēng),東南曰熏風(fēng),南方曰巨風(fēng),西南曰凄風(fēng),西方曰風(fēng),西北曰厲風(fēng),北方曰寒風(fēng)’;《淮南子·地形訓(xùn)》作:‘炎風(fēng)、條風(fēng)、景風(fēng)、巨風(fēng)、涼風(fēng)、風(fēng)、麗風(fēng)、寒風(fēng)。’尚有八體,秦始皇時定書體為八種,稱為八體,即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其中大篆、小篆、蟲書、隸書為字體,余作區(qū)分用。尚有八珍,即八種珍貴的食物,《周禮·天宮·膳夫》:‘珍用八物’,鄭玄注:‘珍,謂淳熬、淳母、炮牂、炮豚、搗珍、漬、熬、肝膋也’;陶宗儀《輟耕錄》:‘所謂八珍,則醍醐、麝沆、野駝蹄、鹿唇、駝乳糜、天鵝炙、紫玉漿、玄玉漿也,玄玉漿即馬奶子也’;后世以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蟬為八珍。尚有八愷,古代傳說中的八個才德之士,《左傳·文公十八年》:‘昔高陽氏有子八人,蒼舒、、禱 、大臨、龍降、庭堅(jiān)、仲容、叔達(dá),齊圣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人謂之八愷。’尚有八駿,傳說中周穆王的八匹名馬,《拾遺記·周穆王》:‘王馭八龍之駿,一名絕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名奔宵,夜行萬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輝,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騰霧,乘云而奔;八名挾翼,身有肉翅’。尚有八綱,中醫(yī)學(xué)名稱,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shí)八類征候的總稱。尚有八仙,飲中八仙者,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蜀中八仙者,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莊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仙界八仙者,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何仙姑、藍(lán)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凡此種種。

“其實(shí),也不僅如此。‘四’者,有四時:春、夏、秋、冬;‘五’者,有五味:甜、酸、苦、辣、咸;‘六’者,有六欲:酒、色、財(cái)、氣、思、求;‘七’者,有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八’者,有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四’者,尚有四方:東、西、南、北;‘五’者,尚有五常:仁、義、禮、智、信;‘六’者,尚有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七’者,尚有七象:陰、陽、風(fēng)、雨、雪、霜、雷;‘八’者,尚有八谷:黍、稷、稻、粱、禾、麻、菽、麥。凡此種種。

“其實(shí),也不僅是四、五、六、七、八,就是一、二、三、九、十、百、千、萬,直至無窮盡,都可以說出一些相關(guān)事來。看來,世間乃是包羅萬象,龐龐雜雜,非語言所能盡敘者也。況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自當(dāng)取之。”

王爾烈說這番話時,若行云流水,侃侃而談。塾學(xué)同窗聽之,都目瞪口呆,全被其吸引住了。

老師崔璨聽了,心里也是暗暗服氣,連連叫好。他想,有如此智慧,何愁將來不有干才出世!他又想到,其所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乃是暗指“師有所短,生有所長”也。這話,雖然是斥之于我,卻有益于我,觀點(diǎn)非常正確,思想非常出新,自當(dāng)贊成。不過,盡管他心中非常歡喜,但是表面上還異常嚴(yán)肅。他用眼重重地望了一下王爾烈后,說道:“學(xué)識在于務(wù)實(shí),不要懸在嘴上。量你說得全對,也當(dāng)努力攻取,不可沾沾自喜,更不可荒疏塾業(yè),汝要切記。”

王爾烈答了一聲:“是。”又向老師敬了一禮,這才緩緩?fù)讼拢氐阶簧稀?

王爾烈有如此學(xué)識,聰穎天資,并非偶然。他自幼有著良好環(huán)境。他的生父王縉,雖然以附生補(bǔ)禮部官學(xué)教習(xí),后來又擢升直隸深州學(xué)政,未有在家;他的從父王組,雖然以進(jìn)士及第初授刑部主事,旋即擢升甘肅甘州知州,亦未在里;雖然其家仍舊以豆腐為業(yè),但是卻為他積存下兩室圖書,使他盡力涉獵廣讀,這是其一。他家與老師崔璨家,為世交,過從甚密。崔璨家,乃數(shù)代簪纓,將士門庭,且有進(jìn)士、舉人出世,可謂篤學(xué)之家。他家里,經(jīng)歷代經(jīng)營,亦有相當(dāng)數(shù)量的藏書。王爾烈與崔家的子弟崔瑾又同在塾學(xué)就讀,二人相處得又好,因此王爾烈常到崔瑾家去。這樣一來,崔家的藏書又為王爾烈就讀提供了方便,這是其二。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diǎn),就是得到了千山曹楝亭的藏書。

曹楝亭,本名曹寅,字幼清,一字子清,漢軍正白旗,自稱千山人,世居遼陽。康熙年,巡視兩淮鹽政,加通政司銜。累官通政使、江寧織造。其父曹璽為工部尚書。其孫曹霑,號雪芹,著有小說《紅樓夢》八十回,堪稱古今評話第一。《紅樓夢》,后有鐵嶺進(jìn)士高鶚續(xù)四十回,計(jì)一百二十回,補(bǔ)正全本,成為傳世之作,此為后話。曹楝亭著有《楝亭詩鈔》八卷、《詩鈔別集》四卷,《文鈔》一卷、《詞鈔》一卷、《詞鈔別集》一卷;并有《居常飲饌錄》一卷,為前代所傳飲膳法之書,內(nèi)有宋王灼《糖霜譜》、宋東溪遁叟《粥品》及《粉面品》、元倪瓚《泉史》、元海濱逸叟《制脯鲊法》、明王叔承《釀錄》、明釋智舷《茗箋》、明灌畦老叟《蔬香譜》及《制蔬品法》和中間《糖霜譜》。以上書籍均載入《四庫全書總目》第一百八十三別集存目和第一百一十六譜錄存目,曹寅別有刻本傳世。

王曹兩家關(guān)系甚厚,且有姻親。曹寅的四世孫女曹彩鳳,嫁王縉的二兒子王爾杰為妻,便是王爾烈之二嫂。同時,待王爾烈長到6歲,在家開始啟蒙教育時,其塾師便是曹寅孫、曹彩鳳叔曹霖。曹霖與曹霑乃同族兄弟,為同代人。曹霖為塾師時,同時教授王爾烈及曹家塾前幼子曹琰。待王爾烈稍大后,得休息時,他便成了曹府的常客。

曹楝亭,除了自己寫詩、作詞、行文外,還非常注意收藏典籍。尤其是后來,他巡視兩淮,又為通政使官,并擢江寧織造。他用職權(quán)和事務(wù)之便,搜集到中原及江南的大量書籍。當(dāng)時,浙江寧波范欽創(chuàng)立的“天一閣”、江蘇常熟瞿紹基創(chuàng)立的“鐵琴銅劍樓”、浙江吳興陸心源創(chuàng)立的“皕宋樓”,以及“天籟閣”、“汲古閣”,以及山東聊城楊兆煜創(chuàng)立的“海源閣”、奉天鐵嶺郝浴創(chuàng)立的“銀岡書院”等著名藏書樓的藏書,曹楝亭幾乎都搜集到一些,并經(jīng)心地收存起來,又撰集成《曹楝亭藏書目》,四卷傳世。

千山曹寅撰集《曹楝亭藏書目》為四卷鈔本,載目共有三千二百八十七種,卷無數(shù)。其總目為:

一書目、二經(jīng)、三易、四詩、五書、六春秋、七禮、八樂、九小學(xué)、十理學(xué)、十一韻學(xué)、十二字學(xué)、十三史、十四鑒、十五明史、十六外國、十七經(jīng)濟(jì)、十八地輿、十九子、二十釋藏、二十一道藏、二十二書畫、二十三類書、二十四說部、二十五醫(yī)部、二十六雜部、二十七文集、二十八詩品、二十九詩集、三十詩類、三十一漢魏六朝人集、三十二唐人集、三十三宋人集、三十四元人集、三十五明人集、三十六詞、三十七曲。

其所載主要書目有:

《秘閣書目》,明瀛州道叟序錄一卷;《寶文堂書目》,明晁氏家藏三卷三冊;《蒙竹堂書目》,明昆山葉文莊家藏一卷一冊;《經(jīng)籍志》,明秣陵焦澹園家藏五卷五冊;《趙定宇書目》抄本一冊;《黃葵陽書目》抄本一冊;《絳云樓書目》,虞山錢牧齋家藏一卷一冊;《千頃堂書目》,溫陵黃海鶴家藏一卷一冊;《靜惕堂宋元文集書目》,檇李曹秋岳家藏一卷一冊;《櫟園書目》,大澤周減齋家藏一卷一冊;《天一閣書目》,寧波范氏家藏一卷一冊;《含經(jīng)堂書目》,東海徐相國家藏三卷三冊;《藏經(jīng)目錄》,明真實(shí)居士馮夢禎序二卷一冊;《道藏目錄》,冶城白云齋家藏四卷二冊;《醫(yī)藏書目》,秀州殷仲春序輯一卷一冊。

從王爾烈于曹家借書的一張借書單,就可以看出曹氏藏書之豐,也可以看出王爾烈讀書之勤,閱歷之廣,學(xué)識之博。

其借書單載:

《十三經(jīng)注》《周易》《毛詩》《尚書》《春秋》《禮記》《儀禮》《周禮》《論語》《孟子》《孝經(jīng)》《公羊傳》《谷梁傳》《爾雅》《七經(jīng)小傳》《六經(jīng)奧論》《十一經(jīng)問對》《五經(jīng)釋》《舊本九經(jīng)》《四書纂疏》《四書集編》《四書通旨》《四書通證》《四書辨異》《四書大全》《四書通》《舊本四書》《論語集說》《孟子集疏》《大學(xué)衍義》《中庸臆說》《孝經(jīng)注解》《爾雅疏義》《孔子家語》《周易疏》《詩傳》《毛詩鄭箋》《詩論》《宋本尚書》《春秋集解》《大戴禮記》《蒙求》《小學(xué)五書》《邵子全書》《韻語》《許氏說文》《史記》《前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唐書》《南史》《北史》《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資治通鑒》《洪武圣政記》《昭示奸黨錄》《大明會典》《農(nóng)政全書》《歷志》《山海經(jīng)》《水經(jīng)注箋》《全遼圖志》《遼陽指掌》《六子全書》《老子解》《管子》《子華子》《莊子》《列子》《荀子》《鬼谷子》《鄧子》《韓子》《慎子》《揚(yáng)子》《揚(yáng)子法言》《太平御覽》《甲乙經(jīng)》《本草綱目》《元女經(jīng)》《茶錄》《梅譜》《菊譜》《芥子園畫譜》《文心雕龍》《學(xué)吟》《北窗詩稿》《南濠詩話》《東齋小集》《西麓詩稿》《詞品》《詞律》《西游記》《西廂記》《韓昌黎集》《歐陽先生文集》。

王爾烈隨著年齡的增長,日漸地變得沉穩(wěn)起來。他常將戲鬧笑耍的事隱于心中,而把苦讀勤攻之業(yè)形于表外。他的書房幾乎是夜夜秉燭,朝朝聞雞,寫誦記答,日日不閑。當(dāng)然其學(xué)業(yè)迅進(jìn),知識猛長,日新月異,確不一般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安县| 宁乡县| 岳阳县| 凯里市| 巴楚县| 沙洋县| 昂仁县| 杨浦区| 广东省| 都安| 龙南县| 仁化县| 西和县| 盘锦市| 东山县| 京山县| 南乐县| 张家界市| 贵定县| 班玛县| 荥经县| 茶陵县| 阜宁县| 方山县| 灵武市| 得荣县| 黎川县| 乌鲁木齐市| 龙泉市| 股票| 澎湖县| 怀柔区| 上高县| 伊金霍洛旗| 万全县| 襄汾县| 株洲市| 哈密市| 溧阳市| 梓潼县| 二连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