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厚重鄉里(1)

聽了他們的話后,吳秉禮已經有所思索了。但是,他沒有立即表態,而是把臉轉向王爾烈,笑道:“我等,只是為著興學辦館有所請罷了。現在,倒是還想聽聽學子的心聲。你看如何?”

王爾烈聽了知州大人的話,感到老師的所請有望,更是興致勃勃,說道:“謹遵大人之命,讓學生表述一下情懷,獻丑了。”

王爾烈隨著年齡增長,確實變得沉穩起來。但是,由于他年輕氣盛,才智過人,也不時地弄出一些風雅事來。

這年,時近端午。一日,王爾烈清晨起來,到屋外去讀書,怕晨露過重,曉風猶涼,便隨手披上了一件冬天常穿的棉褂子;他又覺得曙光過烈,有些晃眼睛,就又頂上一頂家人夏日下田戴的秫秸草帽。其實,別看他是個風流倜儻、素有“神童”之稱的才子,平時穿戴卻不介意,不修邊幅。即使在公眾場合,在大廳廣眾之中,在眾目睽睽之下,有時他也是我行我素。平時他有一句俗話,叫作“包子好吃不在褶上”,認為人有真本事就行,其他都是虛的。事實上,確也如此。世態之上,花紅柳綠的東西,皆是一些擺設而已,有哪幾個是真有實在意義的!人口常言“身外之物”,也難脫離這方面意思的。

事情也算湊巧。這會兒,正當王爾烈在院墻外大道邊搖頭晃腦地讀書,只讀得津津有味時,一個起早趕路的貨郎來到了身邊。這個貨郎也許是有些累了。見王爾烈站在這里讀書,便也將貨擔放下,與王爾烈搭訕起來。可是,當他一眼看到王爾烈的裝束,見他穿著冬日的棉衣,戴著夏日的涼帽,頗有些不倫不類,于是便說了句:

穿冬衣,戴夏帽,胡度春秋。

王爾烈一聽,見他操一口南方口音,卻到北地行商,于是脫口答道:

居南城,來北地,混賬東西。

那行商聽了,覺得這話碰耳朵,但心里卻很服氣,認為這小童確不一般。于是,他很想再試一試他的天分。

偏巧,前面地邊的毛道頭上橫著一塊木牌,上面寫著“此路不通”四字。

那行商看了,指著那木牌上的字,問道:

“小童,你可認識?”

“認識。”

“認識幾個?”

“三個。”

“哪三個?”

“后三個。”

“前面的那個呢?”

“不認識。”

“你讀過《論語》嗎?”

“上下《論語》都讀過。”

“那么,怎能不認識呢?這字在《論語》上多處出現。”

說話間,正好有學塾先生帶著幾個學子走了來。

那行商將這事當學塾先生和學子說了。

那些學子聞聲,也都開了口。有的說《論語》上有八九十來個“此”字,有的說《論語》上有十六七個“此”字。更有一個學子說得很肯定,說有十九個“此”字,不多不少。

王爾烈聽了后,說道:

“你說有十九個,那不是‘此’字,而是‘斯’字。”正好有一個學子身上帶著《論語》,當場打開,細一數來,果然見沒有一個“此”字,而是有十九個“斯”字。

那位學塾先生見了,這才開口道:

“這位小童說對了。《論語》中確實是只有‘斯’字,沒有‘此’字。為什么呢?原來,在古漢語中,‘斯’即當‘此’字講。”

那位行商聽了老先生的話,自覺讀書不細,有些慚愧。那些學子,也有些面紅耳赤,一時無語。

王爾烈見勢,隨口占出一聯,道:

考論語,論語不熟,怎好論語;

答此斯,此斯尚疏,如何此斯。

大家明知遭譏諷,也只好聽著了。

這日正午,天頭燥熱。王爾烈的鄰居田家糧行的兩個掌柜的,嫌在屋里悶得慌,便泡上茶,來到門前的大榆樹下納涼。

偏巧,這時候有兩只餓了的公雞在地上爭豆粒;有兩只老鼠,乘機蹲上了附近糧倉上的房梁,在吃驚地望著公雞打架。而那兩個糧商,卻在定定地望斗架的公雞,饒有興致。

他們的這種情勢,被在這附近讀書的王爾烈看到了。他想到周圍老百姓的反映,都說這倆糧商重利盤剝窮人,為富不仁;又見到他倆品茶時的那副奸相,便想用話諷刺他倆一下。但是,又一時地找不到話題。

正這時,兩個糧商看到了王爾烈,其中一個便說道:“大家都說你是個神童,能吟詩聯對。今天我倆在這納涼,你能否根據這個情形給賦上一聯?”

王爾烈聽了,眼看著兩個奸商面對著爭豆吃的公雞,又看到兩只老鼠在貪婪地盯著公雞,便想到兩個奸商爾虞我詐、各揣心腹的心機,覺得這三者之間確有一個相似的地方。他真想譏諷一下。但是,覺得又不能將話說得太露骨,不能把這兩個奸商直接寫出來。他想了想,當即提筆寫道:

雞饑爭豆斗,豆逗饑雞;鼠暑納梁涼,梁晾暑鼠。

這副對聯,通過對饑雞、暑鼠直接地描寫,深刻地表達出糧商的奸詐、狡猾、貪婪、狠毒、兇殘、惡劣的姿態,且勾勒得入神入畫。然而,這兩個糧商卻不覺,只以為這是一副絕好的名聯。遂請遼陽著名雕工,將其鐫刻成匾額,懸掛于糧行大門的兩邊。后來,這個糧行遷到遼陽城里,建在魁星樓稍北一點的地方。這副楹聯,也隨之帶到那里,一直懸掛了下來。

事情也是發生在這個時候。兩個糧商正在請王爾烈寫對聯,忽見前面飛來一群麻雀。那麻雀銜完空地上的谷粒后,翅膀一拍,便都嘰嘰喳喳地飛走了。隨即,又飛來一群。兩個糧商看了,又對王爾烈說道:“王學士,方才你寫的對聯,很對我倆的心思。現在,你能不能面對著這群麻雀再給寫首詩?”

王爾烈聽了,心想,這兩個糧商真是貪心不足,看那樣子,多像這一群群飛來飛去糟蹋百姓五谷的麻雀,我何不借此機會再諷刺他倆一下!想到這兒,他出口答道:“可以,請二位聽著。”說完,他略一思索,便脫口吟道:

一伙一伙又一伙,嘟兒嘟兒飛過坡。

一起一落害死人,鳳凰何少汝何多?

兩個糧商,自然還是沒有聽出諷刺的味道,還連連夸獎道:“好詩,好詩。”

王爾烈聽了,心中好不生趣,當即說道:“既然二位掌柜認為我做的是好詩好聯,我甘愿再奉獻上一聯,不知可否?”

其中的一個糧商,正將茶喝到口里,尚未來得及出聲:另一個糧商,卻空著口,便趕緊說道:“當然可以,有好聯快說來。”

王爾烈聞聲,四處望了一下,見南邊有一牛,頭東尾西在吃草。再一看,遠處有一人在樹下撫琴。那樹是棵桑樹。在那桑樹前面有一槐樹,那人正面對著。于是,他靈機一動,一副聯便形成了,隨即說道:

對牛話牛,牛草樂之,頭東尾西;

彈琴說琴,琴瑟友之,依桑對槐。

兩個糧商,看看南邊的牛,又看看前面樹下彈琴的人,再品品聯中的詞語,覺得再恰當不過的了,自然又是一番夸獎。

王爾烈聽了,竟捧腹大笑起來。原來,這是一副滿含諷喻味道的楹聯。聯中的“頭東尾西”,暗喻“指東道西”;“依桑對槐”,暗喻“指桑說槐”。實際上,這兩個詞語,都在影射這兩個糧商。這還是一副藏頭聯,上聯開頭的“對牛”與下聯開頭的“彈琴”合起來,為“對牛彈琴”,不用說,這更是對那兩個糧商而言。聯中的“牛草樂之”,系來源于《詩經·關雎》的“鐘鼓樂之”,正好與該詩中的“琴瑟友之”相對,可謂天衣無縫了。

自然,這兩個糧商又是一番歡喜。他們二人,急忙請王爾烈樹下飲茶。王爾烈卻擺了擺手,說道:“涼茶味辛,尚需品評。”說罷,一笑,走了。

遼陽中心廟塾館,與遼陽州署衙門東西為鄰,州署衙門在西,塾館在東,中間有個一箭之地的空場相隔,相距不算太遠。

王爾烈的出眾才華,不免要傳到州署衙門。

此時,遼陽州知州,名叫吳秉禮,福建福安人,歲貢出身,乾隆四年(1739年)就任。

原來,清代遼陽建制,由順治年開始。初為縣,康熙三年(1664年),升縣為州。自順治朝至嘉慶朝,歷任知縣知州的地方官長,是:

順治年,遼陽知縣是:陳達德,浙江義烏人,十一年任;陳濟遠,達德子,十一年任;張世經,江西南昌人,十八年任。

康熙年,遼陽知州是:王之任,廣寧人,三年任;王葵錫,浙江建德人,歲貢出身,八年任;李光綸,湖廣宜都人,九年任;吳承基,寧遠人,十年任;王廡聘,遼東人,十三年任;楊鑣,河南洛陽人,舉人出身,十八年任;李文尤,漢軍鑲白旗人,二十二年任;范時龍,遼陽人,二十三年任;劉宜,順天大興人,二十六年任;胡祚遠,漢軍正黃旗人,四十三年任;富中琰,福建晉江人,歲貢出身,四十四年任;張禹錫,浙江余姚人,四十九年自奉天府經歷署;陳學海,浙江桐鄉人,舉人出身,五十一年任;張懋誠,四川遂寧人,舉人出身,五十四年任;王玉璇,上元人,進士出身,五十八年任;王瀚江,江南宜興人,五十九年任。

雍正年,遼陽知州是:張能信,四川閬中人,三年任;張綏祚,山東章丘人,進士出身,三年任;劉炎緒,漢軍正藍旗人,六年任;何夢瑤,廣東南海人,進士出身,十年任;黃永耀,白下人,進士出身,十一年任;趙懋本,順天大興人,歲貢出身,十三年任。

乾隆年,遼陽知州是:吳秉禮,福建福安人,歲貢出身,四年任;倪萬斌,江蘇震澤人,貢生出身,十四年任;保寧,滿洲正白旗人,舉人出身,十七年任;佟泰,滿洲正白旗人,舉人出身,二十年任;明德,滿洲鑲白旗人,二十二年任;雅清阿,滿洲鑲白旗人,二十七年任;兆坊,滿洲正藍旗人,三十三年任;書明阿,滿洲鑲黃旗人,舉人出身,三十八年任;羅肇遠,湖南長沙人,貢生出身,四十一年任;克代納,滿洲鑲白旗人,四十五年任;任嘉春,五十五年任;耀昌,滿洲正紅旗人,拔貢出身,五十六年任。

嘉慶年,遼陽知州是:那昌阿,滿洲正白旗人,監生出身,元年任;克星額,監生出身,三年任;那昌阿,八年再任;杜大奎,十一年任;長生,十一年任;劉金錫,十二年任;安奎文,順天宛平人,舉人出身,十三年任;張國泰,湖南安鄉人,進士出身,十三年任。

在這些知縣知州中,正途出身的較少。所謂正途,即科舉取中者,如五貢、舉人、進士等。但是,亦不乏有些人才。其中,楊鑣,為順治二年乙酉(1645年)科舉人,他在遼陽知州任上,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主持纂修了《遼陽州志》,計二十八卷。何夢瑤,字報之,南海人,雍正八年(1730年)進士。他才具精敏,剖決如流。惜未久任,調赴廣西,歷官嶺溪。治獄明慎,有“神君”之稱。尤富著述,曉通百家。著有《菊芳園詩鈔》《莊子故》《皇極經世易知錄》《針灸吹云》《醫碥》《紺山醫案》《算迪》《三科輯要》《移燈余話》。其論詩,詣青蓮獨擅千古,重子美未應齊名,可謂“風雅吏”矣。而最著名者,當數吳秉禮了。他乾隆四年到任,至乾隆十四年卸任,歷八年之久。其間,他興教育,建學館,設考棚,增學額,政績頗著。遼陽儒學,即由他始建。他尤重視人才,與遼陽學政董禧做了很好的配合。

這年,吳秉禮正在知州任上。

一日,他聞知遼陽風水溝王爾烈才智過人,聰敏慧達,素有“神童”之稱,便打算親自見見。

吳知州有一個特點,平時好易裝簡從,四處私訪,以免驚動百姓,糜費資財。

這是個夏秋際。

吳秉禮與學政董禧,來到了遼陽中心廟塾館。

董禧,遼陽文官屯人,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科舉人,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進士,頗有學識。他去逝后,葬文官屯,至今尚有墓碑記存。

這日,董禧陪同秉禮來到塾館,塾師崔璨自然是要相迎了。

他們敘過話后,知州吳秉禮便問道:“你們學塾可有個叫王爾烈的童生嗎?”

崔璨答道:“有。他乃是康熙四十四年乙酉科舉人、雍正七年己酉科博學鴻詞科征士取中二等二十二名、后任刑部湖廣司主事王天祿的孫子,雍正十二年以附生補禮部官學教習、現任直隸深州學政王縉的生子,雍正三年乙巳科拔貢、雍正七年己酉科舉人、雍正十一年癸丑科進士、以三甲八十六名獲捷、發狀元陳倓榜、現任甘肅甘州知州王組的從子,名叫王爾烈,為本塾館的學生。”

吳秉禮聽了崔璨的這一番啰啰唆唆的介紹,心里有些不耐煩,說道:“崔先生,你真是個老夫子了,這些本官都知道了。”

崔璨聽了,急忙點頭稱是,說道:“是的,是的。州官大人也是科場正途出身,自是榮耀先祖,這與本師學生王爾烈的家庭出身和祖父輩功名相一,豈能不知!這些,自是不必多講了。不過,大人此次來塾,是不是要看一看王爾烈的平時作文、習字及相關課業?如要是那樣,我馬上去取來,以備大人閱視,以求指點,還望關照。”

吳秉禮一聽,竟然呵呵大笑起來,但卻未語。

學政董禧,在一旁看了,說道:“崔老先生,看來你是想多了。吳大人這次來塾,本無重大事情,只是想看一看你的得意門生王爾烈。”

崔璨一聽,受寵若驚,急忙說道:“那好那好。何當如此,何當如此,豈敢有勞大駕!”

董禧說道:“王爾烈可在塾館?”

崔璨說道:“很不湊巧,很不湊巧。”

董禧說道:“他到哪里去了?”

崔璨答道:“他借牛去了。”

董禧問道:“為何借牛?”

崔璨答道:“犁一犁塾館的膏火地,以待種些谷豆瓜菜。”

原來,塾館有一塊學田義地,俗稱膏火地,置塾館與州署衙門相接的中間地帶。現在已經鋤凈了大草,需要再犁一犁,也好種植些蘿卜、白菜等秋菜,以備學生冬季伙食之用。

董禧聽了,沉吟了一下,說道:“學塾耕耘,實在艱辛,精神可嘉。只是不知王爾烈何時能夠回來。大人有公務在身,出來一次不易呵。”

崔璨也有些著急,不覺走到門口去望。

也真算巧,正趕上王爾烈回來,手里牽著一頭牛。崔璨也未多說,便把王爾烈叫到屋來。

州官吳秉禮揚臉一看,見王爾烈長得眉黑面紅,體態厚重,氣宇軒昂,舉止沉穩,心中便添了不少歡喜。隨即,想到他拉牛進院的事,便出口吟哦道:

童子牽牛入戶。

他出這聯,是想試一試王爾烈的才思。但是,他又表現出很不介意的樣子,看看王爾烈有所感知否。

王爾烈是個才智敏慧的少年,哪里看不出這個。但是,他也裝出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以使大人有個平中見奇的感覺。果然,他往州官面前一站,出口吟詠道:

狀元打馬還鄉。

州官吳秉禮一聽,覺得王爾烈這個童子確實出口不凡,不可等閑視之。

塾館崔璨一看,喜上眉梢,口叼起他那常用的銅煙袋,面對著窗外的石榴樹,“吧嗒吧嗒”地抽起煙來,顯示出非常得意的樣子。

州官吳秉禮見了,心里產生了兩種感覺:一是為王爾烈的穎慧而高興,覺得甜絲絲的;一是見自己沒有難住這個未出茅廬的童生而生窘樣,感到酸溜溜的。他隨便順著崔璨的視線向窗外一望,見那石榴樹上結出一些石榴果來。于是,他吟哦道:

掰開石榴,黃皮里無數酸籽。

王爾烈一聽,覺得這個聯很棘手,一時難以答對,不覺鼻尖有幾顆汗珠浸出。他的這副窘樣被他的塾師崔璨看到了,但是又不好用語言提示。驀地,他從地上拾到一枚杏核,隨手丟給了王爾烈。王爾烈一看,知道這是老師有意提醒,于是靈機一動,出口答道:

咬破杏核,紅袍內一個大仁。

大人一聽,知道他這是用“大仁”諧音代表“大人”,覺得很不自在。

塾師一看,又樂了,在一旁搖著頭,不住地說道:頑皮,頑皮,竟敢同大人取笑。

吳秉禮很想一下子難住這個小童子,想了想,說道:“天才的小童生,我還有一聯,不知你可否愿意答對?”

王爾烈道:“敬候命題。”

州官捻了捻嘴邊的稀疏胡須,說道:

二猿斷木,雙臂猴怎能對鋸!

這是一個諧音聯,用“對鋸”諧“對句”。王爾烈稍加思索,出口答道:

一駿陷泥,千里馬如何出蹄?

同是一個諧音聯,以“出蹄”諧“出題”。

二聯合成一副,便形成了“對鋸”與“出題”相對的絕妙對聯。

州官見未能難倒王爾烈,便又開始用心勁。這回出個什么聯好呢?他用目一看,見王爾烈身穿一條綠褲;再看,那綠褲上還有汗水滴落染濕的痕跡。于是,他借題發揮,諷喻道:

出水之蛤蟆穿綠褲。

這會兒,正趕上一茶童來給州官大人倒茶。那茶童手一哆嗦,茶水竟灑在州官大人的袍子上。那是件紅袍。州官大人見了,便用手指去彈落在紅袍上的水珠。王爾烈一看,詞來了,說道:

落湯之蝦米著紅袍。

州官見王爾烈伶牙俐齒,能言善辯,便說道:

鸚鵡能言難似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昂仁县| 兴山县| 永城市| 手游| 嵊州市| 崇左市| 建始县| 响水县| 东乌珠穆沁旗| 樟树市| 固阳县| 六安市| 孟连| 井陉县| 望谟县| 宜宾市| 阿城市| 福安市| 榆树市| 广元市| 彭州市| 民和| 大余县| 华容县| 石渠县| 绍兴县| 孟连| 高州市| 漠河县| 乌拉特中旗| 大方县| 仁怀市| 崇义县| 达孜县| 丹棱县| 方正县| 中方县| 岫岩| 柳河县| 稻城县|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