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北境雪與淮南潮
我叫陳硯之,雍朝景和元年臘月,生在北境云州的軍營里。那天的雪下得極大,把營外的旗桿都裹成了白柱子,我娘說,我落地時沒哭,反而盯著帳外的雪看,像是早就認得主這漫天風雪的北境。
爹是軍營里的百戶,姓陳名守義,人如其名,守了云州五年,沒讓胡族的騎兵踏過邊境一步。我三歲前的記憶,大多是爹抱著我在營外看操練——他總把我架在脖子上,指著那些舉著長槍的士兵說:“硯之你看,這些叔叔的槍,是用來護著后面的稻子的。”那時候我不懂什么是“護稻子”,只覺得爹的聲音比營外的風還響亮,他肩膀上的鎧甲,暖得能焐化雪。
景和四年的冬天,胡族突然繞開防線,偷襲了云州南側的糧道。爹接到命令時,正給我削木頭小劍,他把小劍塞到我手里,摸了摸我的頭說:“硯之乖,等爹回來,教你耍劍?!蔽夷锉е易返綘I門口,風把她的頭發吹得亂舞,她喊:“守義,活著回來!”爹沒回頭,只揮了揮手,那道穿著鎧甲的背影,很快就融進了雪地里。
這是我最后一次見爹。
半個月后,逃回來的士兵帶回了消息——糧道被劫,爹帶著三十個弟兄斷后,最后寡不敵眾,被胡族的騎兵釘死在了雪地里的木架上。娘聽到消息時,正給我縫棉襖,手里的針“啪”地掉在地上,她盯著那士兵看了半天,突然就哭了,哭聲比營外的風聲還難聽。我拿著木頭小劍,站在旁邊,不知道該怎么安慰她,只覺得心里空落落的,像是有什么東西被風雪吹走了。
沒過多久,軍營要往南撤,娘帶著我跟著大部隊走。路上的雪沒到膝蓋,我走不動,娘就背著我,她的鞋早就磨破了,腳底板全是血泡,每走一步都要晃一下。有次我問她:“娘,爹還會回來教我耍劍嗎?”娘把我摟得更緊,聲音發顫:“會的,你爹只是去很遠的地方,守著咱們的稻子了?!?
我們走了三個月,才到淮南。這里沒有北境的雪,只有漲不完的淮水。娘帶著我住在堤邊的流民棚里,靠幫河工洗衣裳換米吃。我每天都蹲在堤邊,看河工們扛著夯土往堤上填,看渾濁的淮水拍打著堤岸,有時候水漲得高了,會漫過堤腳,把旁邊的稻田淹成一片爛泥。
有天傍晚,我又蹲在堤邊看水,忽然聽到有人喊“決堤了”!我回頭一看,只見淮水像瘋了一樣,從堤上的裂縫里涌出來,沖毀了旁邊的流民棚,有個抱著孩子的婦人沒跑開,被水卷著往下游走。河工們拿著草袋往裂縫里填,可水太急,草袋剛扔進去就被沖沒了。我站在原地,看著那婦人的呼救聲越來越遠,看著娘沖過來把我抱走,心里突然就有個念頭冒出來——我要修一道永遠不會塌的堤,再也不讓水把人卷走,再也不讓人像爹那樣,再也回不來。
那年我六歲,手里還攥著爹給我削的木頭小劍,劍身上的雪早就化了,可我覺得,我該換個東西護著身邊的人了。
景和十年,我十三歲。娘積勞成疾,臥病在床,家里的米缸見了底。我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去幫人舂米,換半袋糙米回來給娘熬粥,下午就去堤邊看河工們筑堤,偷偷學他們怎么判斷水勢,怎么填夯土。有次我看到河工頭拿著一本卷邊的書,對著書里的圖指揮筑堤,我湊過去看,那書的封面上寫著“水經注”三個字。我知道這是本講治水的書,可我沒錢買,也借不到——書坊里的書,都是給有錢人家的子弟看的。
那天晚上,我翻來覆去睡不著,腦子里全是那本《水經注》的樣子。我想,要是能看懂那本書,說不定就能知道怎么修不會塌的堤,娘就不用再擔心水淹過來,流民們也不用再躲來躲去。于是第二天傍晚,我趁著書坊快關門的時候,翻進了后院——我想偷那本《水經注》,就看一晚,看完就還回去。
書坊的后院堆著好多書,我蹲在書堆里找,終于在一個木架上看到了那本卷邊的《水經注》。我剛把書抽出來,就聽到身后有人喊:“你干什么呢!”
我嚇了一跳,書“啪”地掉在地上?;仡^一看,是個穿著青衫的少年,比我高一點,手里拿著一卷剛裝訂好的書,眉眼間帶著點書卷氣,卻又透著股不饒人的勁。
“我……我就想借這本書看看,看完就還!”我趕緊撿起書,攥在手里,生怕他搶回去。
那少年走過來,盯著我手里的書,又看了看我身上打補丁的短打,皺著眉問:“你借《水經注》干什么?你看得懂嗎?”
“我看得懂!”我急了,指著書里的河堤圖說,“我看河工們筑堤,這里得改成弧形,不然汛期水流急,直堤擋不住!還有這里,得在堤外種蘆葦,能緩沖水勢!”這些都是我看了好幾年河工筑堤,慢慢琢磨出來的,我覺得比書里畫的還管用。
那少年愣了一下,隨即笑了,他沒再要書,反而拉著我蹲在書堆旁,指著書里的字說:“你說的有道理,不過這本書里講的是北方的河,淮水跟北方的河不一樣,水流更急,泥沙也多,得改改法子?!彼f著,從懷里掏出一塊炭,在地上畫起了堤的樣子,“你看,要是在堤底埋上松木樁,能防沖刷,再在堤中間夾一層碎石,能擋泥沙……”
我看著他畫的圖,聽著他講的法子,心里又驚又喜——原來還有人跟我一樣,琢磨怎么治淮水。我問他叫什么名字,他說他叫墨仲寧,爹是書坊的抄書先生,家里堆著滿院的書。那天我們蹲在書堆旁,聊到天黑,他給我念《水經注》里治水的段落,我給他講淮水決堤時的樣子,他聽得入神,手指在地上反復畫著堤的形狀,像是要把這堤刻進心里。
臨走時,墨仲寧把《水經注》遞給我:“你拿回去看,看完記得還回來就行。對了,明天你還來,我給你帶別的治河的書?!?
我抱著書,心里暖烘烘的。走在回流民棚的路上,淮水的潮氣撲在臉上,我卻覺得一點都不冷——我好像不再是一個人琢磨怎么修堤了,我有了個朋友,一個能跟我一起聊治河的朋友。
從那天起,我每天傍晚都去書坊后院找墨仲寧。他給我帶治河的殘卷,我給他講淮水的習性;他教我認書里的字,我教他怎么看河工們筑堤時的手勢。有時候我們會爭得面紅耳赤——他說書上的法子經過了驗證,不能亂改;我說書上的法子太死,得按淮水的實際情況來。每次爭到最后,他都會笑著說:“你這小子,比我爹還軸。”可第二天,他總會帶來新的書,說“你昨天講的有道理,我找了本講南方治水的書,咱們一起看”。
娘知道我認識了墨仲寧,還借到了書,很高興。有次她煮了半鍋稀粥,讓我給墨仲寧帶一碗過去。墨仲寧接過粥,小口小口地喝著,說這是他喝過最好喝的粥。我看著他,忽然想起爹還在的時候,也總說娘煮的粥好喝。那時候我還不知道,我和墨仲寧的友誼,會像娘煮的粥一樣,暖著我往后幾十年的日子,哪怕后來我們隔著千里,隔著生死,也從沒斷過。
景和十三年,我十六歲。娘的病越來越重,郎中說需要名貴的藥材,可我連買米的錢都快沒了。墨仲寧知道后,把他爹給他攢的學費拿了出來,還幫我在書坊找了個晾曬典籍的活計,能換點碎銀子。我拿著那些錢,給娘抓了藥,娘喝了藥,精神好了點,她拉著我的手說:“硯之,你要記得仲寧的好,以后要是有機會,得好好報答他?!?
我點點頭,心里卻難受得厲害——我知道,墨仲寧也不容易,他爹身體不好,家里全靠他爹抄書過活,那些學費,是他爹一點點攢下來,想讓他去考縣學的。可我現在除了謝謝,什么都給不了他。
那天晚上,我坐在娘的床邊,看著窗外的淮水,心里暗暗發誓:我一定要好好學治河,將來考中進士,去管淮南的河工,讓娘過上好日子,也讓墨仲寧的心血沒白費。我還要修一道永遠不會塌的堤,讓淮水再也淹不了流民棚,再也不會有人像我和娘這樣,顛沛流離,失去親人。
窗外的淮水還在漲,拍打著堤岸,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音。我摸了摸懷里墨仲寧給我的治河殘卷,又摸了摸爹給我的木頭小劍,忽然覺得,北境的雪和淮南的潮,好像都揉進了我的骨頭里——北境的雪教會我什么是“守護”,淮南的潮教會我什么是“堅持”,而這兩樣東西,會陪著我,走過往后的日子,走過淮水堤上的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