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嶄露頭角》:黨錮之禍
劉備六歲的時候,人們都在談論一件奇事:黃河水居然變清了!
在西漢,有一本專言陰陽災變的古書,名為《京氏易傳》。按照書中的說法,“河水清,天下平”,后世又將之傳為“黃河清,圣人出”,總之是個吉兆。然而在劉備生活的年代,雖然預卜吉兇的風氣照舊盛行,但對于“黃河清”的現象已經另有解釋。
那一年是東漢延熹九年(166),天氣一直都很反常,全國各地又接連發生奇異的事,比如在山上發現了大型動物的尸骸,大小形狀和傳說中的龍非常相似,還有隕石落下,其墜地之聲,周圍三郡的人都能聽到。大學者襄楷精于天文陰陽歷算之術,他把天氣反常歸結為“天文呈怪異之象”,“龍尸”和隕石歸結為“地上妖孽滋生”,聯系當時疫病流行的情況,認為這三者同時出現,預示著黃河水清,必有災異。
在襄楷做出這一令人吃驚的論斷之后沒多久,一場人們從沒見過的政治運動,就如同沙塵暴一般席卷而來,這就是所謂“黨錮”。
“黨錮”的直接導火索,緣于一個叫張成的人。張成是個方士,擅長占卜,有一天他推算出朝廷將要大赦天下,于是竟然教子行兇殺人——我的兒,想殺人玩嗎?現在就去,反正朝廷最后會赦免你的。
張成的兒子很聽話,果然跑出去殺了人。時任司隸校尉的李膺立即下令逮捕了張成之子,令人想不到的是,張成居然算得挺準,這邊他兒子剛剛落入法網,那邊皇帝就頒下了大赦令!
其時為東漢末年,能推算出大赦倒還稱不上什么本事,因為那段時間被稱為歷史上大赦最頻繁的一個時期,當政的漢桓帝平均一年半就會大赦一次,繼位的漢靈帝更是幾乎年年大赦。張成厲害就厲害在,他不僅準確地推算出了大赦的大致時間,而且還敢讓兒子以身試法。
難道張成是先知先覺的活神仙?當然不是。事實上,此時正值宦官權勢猖獗之際,張成平素以方術結交于宦官,人們推測,他正是從宦官處掌握了皇帝即將宣布大赦的內幕消息。
——
眼看蓄意殺人的惡棍即將逍遙法外,李膺不干了,在大赦令已出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決然地處死了張成之子。
雖然李膺此舉違反了大赦令,但就張成案本身來說,實在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況且張成不過區區方士,即便他是宦官黨羽,正常情況下,宦官也不至于為這么一個走卒而去跟士大夫較勁。問題在于,此前宦官和士大夫之間早已結下梁子,雙方甚至已達到了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程度。
這群宦官文化素質不高,他們倚仗皇帝的寵信,為非作歹,僅中常侍侯覽一人就搶奪民宅三百八十余所,土地一百多頃,所作所為與強盜毫無二致。目睹此情此景,朝中一些富有正義感的士大夫挺身而出,不顧皇帝對宦官的庇護,大膽予以指斥和打擊,侯覽在其家鄉修建的墳墓和府邸被毀,家財也被沒收。
在挺身而出的士大夫中,李膺是領袖級人物,設于洛陽的太學里便流行一種說法:“天下楷模,李元禮(李膺字元禮)。”當時的太學已成為全國的輿論中心,太學生在對李膺等賢能大臣給予褒揚的同時,也同樣對弄權的宦官予以鞭撻,謂之“清議”。
宦官集團對這些士大夫、太學生恨之入骨,稱之為“黨人”,時時欲挾私報復。張成案發生后的當年秋天,侯覽唆使張成的徒弟牢修——一個猥瑣小人,上書朝廷,指控李膺等官員拉幫結派,私養太學游生(即游學的太學生),誹謗朝廷,移亂風俗。
有學者將唐宋以前的皇權政治稱為貴族政治,其特點是士族能夠形成與皇權相頡頏的力量。作為皇帝,自然會“嚴加注意”黨人士族的言行,具體到漢桓帝,他別的可能還無所謂,最看不得的就是臣子違令,李膺無疑觸犯了這一禁忌,而侯覽也正是揣測到漢桓帝的想法,才會利用張成案借題發揮。
果然,牢修的上書使得“天子震怒”,漢桓帝詔令天下郡國逮捕黨人,一時間全國通緝,傳令的使者相望于道。“黨人”的帽子本是宦官所強扣,其概念并沒有明確的界限,經過各級司法機關互相牽引、勾連攀附,最后包括李膺在內,一共抓了兩百多人,后來也把這些被捕黨人稱為“鉤黨”。
“鉤黨”大多是天下名士、社會賢達,消息傳出,引起朝野的強烈不滿。次年,經朝中重臣力諫,漢桓帝宣布大赦天下,“鉤黨”被全部釋放出獄,赦歸鄉里,但他們的姓名被各級官府記錄,本人禁錮終身,不許再做官。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黨錮之禍”。雖然其間沒有黨人被處死或在獄中病死,但皇帝之昏庸,宦官之兇狠,社會之黑暗,也在這場持續達十個月的政治風暴中暴露無遺。
黃河清,原來不幸真是災異到來的標志!給“黃河清”做鑒定的大學者襄楷,在黨錮之禍前曾給漢桓帝上奏,說我以前從瑯琊宮里得到過一本神書,按照神書所示,今年天氣反常是因為冤獄太多,漢興以來,朝廷從沒有像如今這樣拒絕進諫、誅殺賢人、濫用刑罰的,至于“龍尸”和隕石,則預示著朝中已有奸佞。
“黨錮之禍”表明皇帝并沒有聽從勸告,黨錮造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冤獄,而以宦官為代表的朝中奸佞則繼續胡作非為、橫行無忌,把朝野弄得烏煙瘴氣。年幼的劉備當時未必知道這一重大事件,或即使從大人口中有所聽聞,也難以深入了解,漢桓帝成為被他經常念叨的反面典型,那是后來的事。不過相比于其他人,成年后的劉備似乎更有資格對皇帝進行評判,因為他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后裔。
劉勝為漢景帝的庶出子(即非正妻的嬪妃所生之子),漢武帝的異母兄,被封中山王,因其謚號靖,故稱中山靖王。滿城漢墓(又名中山靖王墓)系中國二十世紀考古大發現之一,此即劉勝與妻子竇綰的墓葬,墓內除了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葬服外,隨葬器物達到上萬件,規模如此之大,其生前待遇可想而知。
劉勝妻妾成群兼子孫滿堂,居然有一百二十余個兒子,這么多兒子里面,又有二十人得以封侯,劉備的直系祖先劉貞作為最早封侯的五人之一,被封為涿縣陸城亭侯。
在漢代,亭侯大致與鄉侯同一級別,處于縣侯以下,當時封地在涿縣境內的鄉、亭侯有五六人,陸城亭侯劉貞只是其中之一。
劉貞當了十五年亭侯,到了第十六年,卻碰上了“坐酎金免”的倒霉事。漢代制度,每年正月初一釀酒,八月釀成,稱為“酎酒”。新酒釀成后,皇帝要用新酒在宗廟舉行大祭,稱為“天子飲酎”,“飲酎”時,諸侯王和列侯都要獻金助祭,這種獻金被稱為“酎金”。當年是漢武帝致祭,諸侯王、列侯按照常規繳納酎金,但漢武帝認為他們的酎金在分量、成色上都不足,作為處罰,于是下令削減諸侯王的諸縣封地,并廢除了一批列侯的爵位。
“坐酎金免”實際上是漢武帝大規模削藩行動的一部分,講穿了,就是想把已封的爵位和食祿都收回去,所謂酎金的分量、成色不足,不過是故意找碴兒而已。劉貞成為這一事件的犧牲品,他被免去爵位,降為庶民百姓,其子孫也從此失去了繼承爵位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