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傳位
- 蜀漢興亡史:劉備入蜀
- 關河五十州
- 2393字
- 2025-06-23 15:46:52
雖然徐州又重新恢復了和平,但這種和平注定是短暫的,曹操對徐州覬覦已久,可以預料的是,他處理完后方的麻煩后,一定還會在某個時候卷土重來,徐州依舊岌岌可危。陶謙自感難以應付,不久便憂憤成疾,乃至一病不起。彌留之際,考慮到兩個兒子皆才能平庸,連仕途也未進入,而曹豹等老部屬又都難當大任,陶謙便把保有徐州的希望寄托在了劉備身上。臨終前,他在病榻上對其佐官、擔任別駕的糜竺說:“除了劉備,別人誰都不能安定徐州。”
讓徐州與劉備,成了陶謙最重要的政治遺囑。陶謙一死,糜竺即遵其遺愿,率領徐州官民前往小沛,迎接劉備接任徐州牧。然而面對陶謙的“傳位”遺命,劉備卻再三謙讓,連說不敢當,怎么都不肯答應下來。
劉備在成為豫州刺史后,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幕僚,他對繼任徐州牧的望而卻步,同其職銜為別駕的陳群幕僚的勸阻有很大關系。陳群力勸劉備不要入主徐州,主要理由是袁術駐扎于近處,對徐州也時有窺視之意,如果劉備現在就東取徐州,必定會與袁術發生爭斗。
除了眼下袁術的力量不可低估,陳群還提到了據有兗州的呂布,他指出,若劉備因領徐州一事與袁術打起來,呂布有可能會從后方襲擊,屆時腹背受敵,徐州很難守得住。
其時呂布正同曹操在兗州進行爭奪,劉備估計他自顧不暇,應該分不出精力來打自己的主意,但袁術的威脅卻實實在在,而就軍政實力而言,袁術與袁紹、公孫瓚、曹操等處于同一檔次,屬于諸侯群雄中的第一梯隊,劉備連第二梯隊都沒能擠進去,一旦因接任徐州而惹怒了袁術,的確也夠他喝兩壺的。
得知劉備婉拒接任陶謙之位,廣陵太守陳登也趕到小沛做說客。“如今漢室日益衰敗,天下大亂,若要建功立業,現在正是大好時機。”他勸說劉備,徐州殷實富庶,有百萬戶人家,作為創業基地再好不過,所以對于“委屈您來處理州中公務”這件事,不應推卻。
陳登文武兼備,在廣陵很有聲望,見陳登親自登門,且言辭懇切,劉備終于道出了自己的隱衷:“袁公路(袁術,字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出了五位公卿,眾望所歸,你們可以把徐州交給他。”
陳登是多聰明的人,他馬上就聽明白了,原來劉備不是真的不想當這個徐州牧,所謂袁術“四世五公”,有社會影響力,比他劉備更有資格當徐州牧云云,亦非心里話。說穿了,劉備其實是忌憚袁術,怕把這位大神給得罪了。
弄清劉備的顧慮后,陳登首先聲明,“袁公路(袁術)驕傲霸道,非治亂之主”,他姓袁的再怎么有資本,我們徐州人也不稀罕。接著,又連哄帶騙地給劉備加油打氣,說“我們現在打算為使君(指劉備,漢時敬稱州刺史為使君)集結十萬步兵和騎兵”,有這樣強大的武裝,您再碰到袁術,還需要繞著走嗎?
在徐州湊齊十萬步騎,至少在短期內是根本做不到的,否則的話,陶謙又何至于憂懼而死?可是這話對于內心正在反復權衡、思想斗爭激烈的劉備來說,卻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誘惑力。畢竟,徐州牧這把交椅,要甩他那個有名無實的豫州刺史兩條街,當了徐州牧后,雖然未必能立刻得到十萬步騎,但陶謙的丹楊兵總可以照單全收吧?假以時日,再努力一下,將所部擴充到十萬步騎,想來也不是完全無法企及的事。
陳登給劉備畫的餅足夠大,按照他的說法,只要接任了徐州牧,坐擁了“十萬步騎”,實現政治理想便有了條件,上者,可“匡扶天子,拯救百姓,成五霸之業”,退而求其次,也可“割地守境,功垂青史”。
早在劉備任平原相時,其重義、愛民、以誠待人的名聲就已傳到了徐州。在那樣一個戰爭頻仍、動蕩不安的時代,雖然平民百姓依舊沒有多少選擇的余地,但上層士人為了切身利益和地方安寧,則可“擇良木而棲”,主動對軍政領袖進行挑選,而不用再一味聽任中央委派。劉備為人所熟知的忠厚仁義以及知人善任,區別于其他各路大小諸侯,顯然更能獲得士人們的好感和信任。陶謙“傳位”給劉備,不僅是他個人的想法,同時更是糜竺、陳登等人的集體意愿。有人甚至認為,陶謙病危之際的這一“遺命”,乃是糜竺的偽托,雖然此說缺乏依據,但劉備深受徐州名流和官僚士大夫擁戴,眾人樂于將他推上一州之牧的位置,則是不爭的事實。
在劉陳的會晤臨近結束時,陳登對劉備說:“如果您不肯聽從我的意見,那么我也不敢聽從您的話去把徐州交給袁公路(袁術)。”其態度已經非常明確,即徐州牧就是給劉備的,其他人包括袁術在內,想都不用想。
陳登的勸說讓劉備既感動又心動,陳登走后,他已有接任之意,但還未最后下定決心。就在這時,又一位貴賓來訪,正是他的到來,驅走了劉備心中僅存的那一點點猶豫。
孔融來了!
作為關東碩儒名士,孔融是陶謙生前的座上賓,且一直與徐州名士觥籌交錯、穿梭其間,對于徐州的上層輿論圈有著很大影響力。孔融向來喜歡“薦達賢士”,發現劉備“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后,便常賣力宣傳,而劉備應其請求出兵救援一事,又進一步驗證了他對劉備的評價,其獎掖自然更加不遺余力,劉備能在初來乍到的情況下,就被陶謙以及徐州名士視同自己人,實際上就有孔融的一份功勞。
聽說陶謙托領徐州卻被劉備推辭,孔融急忙跑來小沛,問劉備為何不肯接受。劉備不便一上來就明言,便只能像跟糜竺、陳登說的那樣,故示謙遜地把“四世五公”的袁術抬出來。
若是換一個人,聽到袁術的名字及其家族背景,可能還會縮一縮脖子,孔融乃世家大族,自己又是成名很早的大名士,豈能把這些放在眼里?在他看來,袁術無論是個人品質還是政治操守,都無接任徐州的資格,他毫不客氣地直言:“袁公路難道能算一個憂國憂民乃至不顧身家性命的英雄嗎?不過是依仗祖上遺留下的威望,受‘冢中枯骨’之余蔭而已,實在不足掛齒。”
陳登以“治亂之主”期待劉備,希望他能以接任徐州為契機,做一番“匡主濟民”的事業。孔融對劉備有著同樣的期許,他對劉備說:“今日之事,是百姓要把徐州交給能夠執掌它的賢者,此為天意,如果您不接受,就是辜負了天意,到時后悔就來不及了。”
孔融的話終于促使劉備打消顧慮,決定接受陶謙的“傳位”遺命,繼任徐州牧。這一年,劉備三十四歲,在他面前,一個更大的人生舞臺正緩緩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