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神秘的“穿越者”
傳說中,漢朝的建立與劉邦斬白蛇的神奇之舉密切相關。
那是公元前209年,泗水縣亭長劉邦押送幾百名民夫到驪山去給秦始皇修造皇陵,一路上民夫紛紛逃散。趕到芒碭山,一算日子,無論如何趕時間也誤了期。劉邦深知秦法苛刻,民夫逃了不少,又誤了日期,一到咸陽,必死無疑。
劉邦喝得醉醺醺的,趁著夜晚,他把剩下的民夫全放了,對他們說:“你們都逃命去吧!我也要遠走他鄉。”
民夫們卻不愿各自逃散,而是愿意追隨劉邦闖蕩天下。在眾人的簇擁下,劉邦就決定舉旗造反,沒逃的那幾十人都愿意追隨劉邦。
夜色沉沉,劉邦踉蹌行走于豐西澤中,忽然探路的農人驚恐而歸:“前面有一條大蛇擋路,我們還是回去吧!”
劉邦酒意正酣,哈哈一笑:“大丈夫獨步天下,何懼區區一蛇!”隨即拔劍,一劍將蛇攔腰斬斷。
據說劉邦斬蛇前,白蛇忽出人言,說:“你今天欠下的賬,總有一天要還的。你斬了我的頭,我就篡你的頭:斬我的尾,我就篡你的尾。”于是劉邦一劍將白蛇從正中間斬為兩段。
當晚,劉邦宿營山中,夢見蟒蛇來纏他,還呼叫著“還我的命!”
劉邦一驚,隨口答道:“待到平地時再還。”
但是沒想到這句話一語成讖。劉邦自芒碭山起義后,提著三尺劍進咸陽,與項羽爭不世之功,最終建立了大漢江山。數百年后,漢室傳至平帝,朝堂之上,王莽以“禪讓”之名奪取皇位,建立新朝。一時間,白蛇的詛咒仿佛應驗,劉邦的漢室竟真被一人攔腰斬斷。
王莽,字巨君,這個人身上的謎團可不止這一點。除了我們上面提到的“高祖斬蛇,平帝還命”之外,還有人說他是“穿越者”。為什么這樣說呢?
據說王莽篡漢之后進行改革,推行土地國有化,試圖打破世家壟斷;發行奇異貨幣,采用類似紙幣的“寶貨”;甚至嘗試設立“官營經濟”,這些構想超越了當時時代的發展水平,反倒讓社會陷入混亂。
更讓人驚奇的是,王莽對讖緯之學深信不疑,當時流言四起,有傳聞道:“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王莽聽后頓時大驚失色,認為一個叫“劉秀”的人將成為他的劫數。于是,他下令四處搜捕,將所有名叫“劉秀”的人盡數殺掉。可惜,“穿越者”還是難敵歷史修正力——因為真正推翻他,建立東漢的光武帝劉秀,當時竟然并不叫這個名字。
王莽的改革沒能創造“烏托邦”,反而把民眾逼得愈發憤怒,起義四起,天下大亂。最終,赤眉軍攻入長安,王莽在混戰中被亂兵所殺。可就算死了,這位奇人也沒完全從歷史上消失。
最有戲劇性的一幕來了:他的頭顱竟然與劉邦當年的斬蛇劍一同被秘密保存,足足存放了272年,直到晉惠帝時期,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才將它焚為灰燼。
從漢高祖的斬蛇,到王莽的篡漢,再到東漢的復興,仿佛是命運的輪回,一環扣一環。這究竟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冥冥之中的安排?這位謎一般的篡漢者,究竟是千古罪人,還是一位被誤解的革新者?讓我們從頭講起。
傳說中,黃帝的血脈傳承了八代,最終生下了虞舜。舜的故鄉,恰在媯納河畔,于是他便以“媯”為姓。到了周朝,武王將舜的后裔封于陳地,世稱胡公。時至十三代,胡公之孫,名叫“完”。完字敬仲,后來遷至齊國。齊桓公看中了他的才干,便任命他為卿,并給他改姓“田”。
經過了十一代的興盛,田氏一族的權力愈發強大,直到田和奪取了齊國的王位,開啟了三代稱王的盛世。可惜這盛大局面在田建之時遭遇了秦國的鐵蹄,最終被滅。
等到項羽起兵,田建的孫子田安被封為濟北王。漢朝建立后,田安雖失去封國,卻仍被齊地百姓尊稱為“王家”。因此,“王”姓便沿襲下來,成為如今的王姓家族之一。
王莽曾在自述中提到這些家族源流,并自豪地稱自己為黃帝的直系后裔。黃帝,這位象征著黃土、象征著中國大地的偉大人物,成為了王莽家族的精神寄托。至于真假,已經沒有考究的意義了,畢竟黃帝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祖先的化身,往上追溯上去,誰又不是攀親帶故呢?
黃帝與“黃土”的關系,在陰陽五行中得到深刻的詮釋。五行中,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而黃帝所代表的正是那片廣袤的黃土。這種循環理論與當時西漢的讖緯學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通過政治理論的附會,成了王朝興替、社會歷史變動的哲學支柱。看似深奧的術語,實際上,給王莽以及他家族披上了神秘的面紗。
王莽的先祖雖然無法考據,但是王莽的祖先,確實不乏傳奇色彩。王家最早比較確切的記載是一個叫作王遂的人,他居住在濟南東平陵,生活在西漢的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王遂生了個兒子叫王賀,后來擔任了漢武帝的繡衣御史。
這位王賀也算是王家族譜上的風云人物了。漢武帝時期,因為征討匈奴不斷,窮兵黔武,導致百姓生活困苦。天漢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燕趙地區發生農民暴動,這些事情被當地隱瞞下來,漢武帝知道后勃然大怒,讓御史前去追責。
當時各御史來勢洶洶,殺了一大批官吏,還連坐了上萬人。在這一片殺氣騰騰的清算氛圍中,唯獨王賀不殺人,地方上有人連坐,他也盡量偷偷放對方逃走,因此王賀因為不稱職被免官。他自我解嘲道:“我聽說救活上千人就會福蔭子孫,而我所救的卻多達萬余人,后世,必有大興!”
王賀被免職后,因為與東平陵的某些世家結怨,被迫遷至魏郡元城。當地人尊稱他為“三老”。據說,元城有一位年長的相士,曾斷言,這片曾經“沙麓崩”的土地,必將迎來一位“圣女”,這個圣女將興起天下。許多年后,王賀的孫女王政君,果然成為了漢朝的無冤女皇,與漢元帝劉奭成婚,開始了她的垂簾聽政生涯。
王賀的兒子王禁,字雅君,少年時便在長安學習法律,后來擔任廷尉史。王禁心懷大志,雖有著一份寬廣的抱負,卻也多情好酒,生活放蕩。他娶了多個妻妾,生育了四女八男。特別是他的長子王風、四子王崇,與王政君是同母所生,他們的母親李親,是魏郡李氏之女。王禁與李親的婚姻,卻因為家庭內部的妒忌和爭斗走向破裂,李親改嫁他人。
王莽是王賀的二兒子王曼所生,從小便深知自己出身的低微。因為父親王曼的庶出身份,他自幼便無法躋身名門望族。可這些種種困境,反而塑造了他堅韌不拔、野心勃勃的性格。在當時的社會中,家庭關系的破裂和庶子身份的低下,往往成為一塊巨大的枷鎖,束縛了許多人的未來。而王莽,正是憑借著這種不屈的內心,最終踏上了政治舞臺,逐步攀升,直至一生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