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親手殺死兒子
- “穿越者”王莽那些事
- 順衍
- 3848字
- 2025-05-06 16:01:28
王莽的“開明”治國理念,經過幾度春秋的點綴,使得本已岌岌可危的西漢江山,瞬間煥發出如同蓬萊仙境般的太平盛世。
儒生們看到心中的忠臣廉官終于現身,紛紛歌頌王莽的英明治國。宣帝時代,張敞的孫子——張竦,這位敢于直言的“博通士”,由于直言敢諫得罪了外戚,此時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他寫了一篇超過2000字的草奏,盛贊王莽的功德,歌頌他自入仕以來的治績。
張竦在奏章中提到,安漢公王莽為人仁愛、克己奉公、遵禮守制,品行高尚,衣食簡單,不求聲名,不貪圖權利,謙和待士,尊師重道,甚至嚴懲親近之人,這一切使他成為國家的棟梁之臣。他還慷慨捐贈財物,安撫百姓,開門迎接士人,直至茅屋寒士,王莽的功勛堪比周公,德行可與孔子并列,堪稱古人所難以企及的完美境界。
這篇草奏雖然不乏奉承之辭,但其中舉的事例都可見真章,因此,王太后將奏章交給大臣們傳閱,準備討論是否給予王莽更多賞賜。然而,就在這時,血門事件爆發了。
所謂“血門事件”,也叫“呂寬之獄”,事件的起因大致如下: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九月,平帝即位后,王莽和輔政班子對外戚權力的擴張感到深深憂慮,擔心平帝年幼,外家衛氏會奪取政權。于是,他們提出,必須防范平帝外家再次如同哀帝時那般左右朝政、擾亂國家大計。
王莽認為,現在的平帝才十歲,繼承的是成帝的血脈,應當以正統繼承為原則,避免重蹈覆轍。王太后聽取了報告并批準了這個提議。
于是,元始元年(公元1年)六月,朝廷命少傅、左將軍甄豐前往中山王國(今河北定縣),封平帝的母親衛姬為中山孝王后,并按照慣例賞賜平帝的舅父衛寶、衛玄為關內侯。同時,平帝的三位妹妹也獲得了君號,“修義君”、“承禮君”和“尊德君”,明確要求她們遵守“大宗”禮制,不能干涉朝政,且全家不得進入首都。為了避免他們過多插手政務,這些人都被留在了中山國,不允許進京。
然而,扶風郡的功曹申屠剛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援引古人周公輔佐成王的事例,主張應當合理分配權力,調和外戚勢力。他認為,平帝才剛剛登基,必須保證親情與外戚之間的聯系不能被切斷,提議召回中山太后,安排她與馮、衛二族的代表一起參與朝政,避免國家內外失和,確保政權穩定。
申屠剛的言辭雖然充滿典籍的引用,但引發了王莽班子的強烈反應,認為他言之不當,違背了大義。王太后隨即下令罷免申屠剛的職務,并將其趕回鄉里。
此后,王太后與王莽加大了對平帝外家衛氏的防范。為了徹底隔絕外戚干政的可能,王太后命令將衛姬母親的“湯沐邑”設在中山國的苦陘縣,不允許衛姬離開。而申屠剛提到的“漢家制度”以外戚為輔助的做法,雖然在漢文帝時代有其合理性,但在平帝年幼的背景下顯然已不合時宜,時局與歷史已經發生了變化。
事實上,平帝才十歲,母子間的情感完全被隔斷,這樣過于絕情的做法顯然過于嚴苛,甚至過頭了。或許正是因為丁、傅外戚權力過于張揚,使得王莽和王太后對外戚的任何動向都如臨大敵,導致了血門事件的發生。
元始三年(公元3年)夏天,王莽的長子王宇剛滿三十歲。王宇心中充滿矛盾,他不同意父親王莽將衛家排除在外,因為他擔心平帝一旦長大,必定會心生怨恨。畢竟,母愛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
于是,王宇暗中派人聯系衛寶等人,傳信給衛姬,勸她上書謝恩,并猛烈指責丁傅兩家的過往罪行,目的是打消王太后與王莽的疑慮,好讓衛家能順利進京。
王莽看到衛姬的上書后,認為她“深明為人后之義”,王太后對此非常高興,于是下令朝廷獎勵衛姬,送上黃金,還擴大了她的封邑,民戶增至七千家。
王宇見此,認為衛姬已獲得王莽的好感,便再次教她上書請求進京。然而,機警的王莽堅決不同意。
接下來,王宇和他的老師吳章以及妻兄呂寬商量此事。吳章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家,精通《尚書》,他認為王莽無法通過勸說改變主意,且迷信鬼神,便建議制造一些異象來恐嚇他,再借“賢良對策”以《洪范五行傳》的五行災異之說勸王莽歸政衛氏。
這種用五行災異恐嚇的手法,在當時的儒生中頗為常見。王宇深信不疑,于是便派呂寬手持血盆,夜晚前往王莽的宅邸,將酒潑灑在大門上。事后,呂寬逃到了廣漢,但這一舉動很快敗露,被守門的官吏識破。
王莽憤怒下令捉拿主謀王宇,并將其投入監獄,命其服毒自盡。王字的妻子呂焉此時正懷孕,也被關押在監獄中,待她生下孩子后也一并處決。
王莽上奏稱:“王字被呂寬等人誤導,散布流言,迷惑眾人,犯下了與管叔、蔡叔相同的罪行。我不敢隱瞞,必須處死。”
甄邯等負責執行刑法的大臣報告此案的情況后,王太后下詔稱:“唐堯有丹朱那樣傲慢荒淫的兒子,周文王有管權、蔡叔那樣叛亂起禍的兒子,即使是最高尚的圣人,也無法改變這些愚蠢兒子的命運。”她稱贊王莽不因愛子而影響朝廷的正統,認為這是極為可貴的行為。她還回憶周公為國家四方開疆拓土,廣施教化,最后治下百姓安定,四海無憂。因此,王莽應該專心輔佐國家,為實現天下太平而努力。
王莽在得到了王太后的支持后,決定徹底追究呂寬事件的責任。首先,他大舉剿滅了衛家,除了衛姬安然無恙,以及衛寶的女兒被免去廢除中山王后并被遷至合浦,其余衛家成員一律被處死。
隨后,吳章被腰斬,尸體被裂解并公開展示在東市門,警告世人。吳章的弟子們,超過千人,被貼上“惡人黨”的標簽,禁止擔任官職。吳章的學徒們紛紛改名投奔他師。
只有吳章的弟子、當時的大司徒掾平敞,前去收斂尸體,并為吳章買棺安葬,得到了京城人們的稱贊。
王莽對吳章這位名儒的處決,引起了儒生們的震動,但由于吳章的學說并非漢代主要的學派之一,所以并未引發大規模的社會恐慌。或許,正是由此,王莽開始對陰陽五行、災異預兆的學說進行打壓,轉而推動以重禮制、純道德說教的古文經為工具,以加強自己對思想的統治。
然而,受牽連的人實在太多,其中一些甚至不是王莽直接指使斬殺的。王莽的大規模鎮壓措施導致了不可避免的濫刑。王氏家族中,包括王莽的叔父孔陽侯王立和堂弟王仁,以及其他與王莽權力抗衡的諸多官員、貴族和地方豪強,都被連累。尤其是王莽推翻丁傅外戚的權力后,許多曾與王莽有沖突的貴族紛紛遭遇不測。
此外,一些公卿官吏、名將辛慶忌的后代、以及地方豪強也都被“以罪名”處死。辛慶忌的子孫因地位顯赫且與甄豐、甄邯等有深仇,被直接處決;王安因父親王商被排擠致死,深得王莽的忌憚;至于素有“強頸”之名的鮑宣為何被殺,史書記載并無詳細解釋。死者多達百人,案件的影響震動整個國家。
對于王莽的做法,反對者紛紛感嘆:“三綱已絕!”他們認為王莽親手處死叔父與堂弟,逼死平帝的祖姑(敬武長公主),并且鏟除了一切不附自己之人的大臣,實為“滅其天性,目中無君”。不少儒生憂慮“禍及己身”,紛紛解冠掛東,回家避禍,甚至遠走遼東。
然而,也有人為王莽辯護,認為他“不敢顧私”,將自己與周公行管、蔡之誅的行為相比,稱他“遵守圣賢之道,德行崇高”。名將揚雄也在《法言·孝至》一文中提到,父子之間難以完美齊美,但這并不妨礙圣賢的行為,這種論調與王政君的詔令如出一轍。
在血門事件發生后,王莽為了加強“忠孝”教育,采取了兩項重要措施。首先,王莽親自撰寫了八篇文章,用王宇的犯罪為例,表達了自己的憤慨,告誡子孫。他指派大司馬護軍褒上奏給王太后,強調“子愛至深,為帝室故不敢顧私”的大義,要求群臣討論此事。官員們提議將這篇告誡文章頒布至郡國,命令學官教授,作為選舉科目,把它與《孝經》同等看待。全國的吏員若能背誦這篇告誡文章,都將被登記入官府檔案,成為優秀的表率。
其次,王莽命令公卿、將軍、侍中、朝臣等高級官員在宮廷內聽取精通孝禮的“明禮少府”宗伯鳳,講述“為人后之義”,明確“為人后者,義不得顧私親”。通過這項舉措,王莽一方面是教育平帝,另一方面也防止百姓議論,可見他確實用心良苦。
王莽認為呂寬事件的發生,正是因為人們不了解“為人后”的道理,甚至連公卿侯爵中都有些人有意或無意地不遵守嫡庶大小宗的道義。恰巧這時,金欽也因違背禮制而成為話題。
金欽,原是漢武帝時期降漢的匈奴貴族金安上的后裔,舉明經為生。王莽十分重視平帝的教育,精心挑選師友。在這方面,大司徒孔光負責為平帝挑選師傅,京兆尹金欽則被選為平帝的朋友。王莽賜予金欽光祿大夫、侍中二千石的職務,并封他為成都候,同時金欽的族弟金當也被封為侯。這一封賞,源于金欽家族的忠孝背景,金欽的家族雖然早已沒有后嗣,但王莽根據“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的政策,特許他們的后代繼承封號。
金當的母親是王莽的姨母,曾求封為“太夫人”。此時,金欽乘機鼓動金當為父祖立廟,并親自向朝廷請求派大夫主持祭祀。這一行為明顯違反了“以支庶上為大宗”和“為人后”之義,更是與“不得顧其私親”的禮制相悖。
甄邯在朝堂上直接駁斥金欽,指責他“誣祖不孝,大不敬”。在四輔、公卿、大夫和博士等眾多官員的討論后,大家一致認為金欽應當立刻受罰。這時,恰逢“孝道”風頭正勁,金欽被捕入獄,并最終自殺。甄邯因此立下大功,被封戶千家,成為王莽的親信。
王莽進一步將金安上曾孫金湯封為成都候,繼續承襲大宗之后。金湯在受封當天,謹慎到不敢回家,以示“為人后”的嚴肅態度,表明他對“為人后”之義的尊重。
從儒家的立場來看,王莽堅持“為人后”的義理并不無道理。他試圖通過“孝”和“禮”來維護宗法秩序,治國理政。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這種做法本身并無太多可非議之處。因此,若有人譏諷他“三綱絕矣”,那也未必是正確的。
事實上,王莽在血門事件中的所作所為,愈加凸顯了他“奉漢大宗”和“尊正統”的形象。為了堅守禮制原則,王莽甚至不惜與親生親屬對立。血門事件之后,他更加專注于以“孝”為核心進行教育,這也贏得了不少儒生和百姓的支持,毫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