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外戚斗爭受挫
- “穿越者”王莽那些事
- 順衍
- 3237字
- 2025-05-06 16:01:28
王莽的理想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實現的,畢竟,理想和現實之間,總得隔著一條難走的路。公元前7年,春寒料峭的三月,漢成帝突然因腦溢血倒在未央宮,享年四十五歲,留下的是一片驚愕和混亂。
這一消息猶如晴天霹靂,震得王莽的治平理想瞬間粉碎了。成帝一走,接替的是他年僅二十的侄子,漢哀帝劉欣,才剛坐上寶座,便尊王政君為太皇太后,但其實早就把她架空了。
接著,沒多久,太皇太后王政君就下令讓王莽回家,把權力交給哀帝的外家。王莽一看,心想,這不就是給我下了逐客令嗎?于是,他上報請求退休。
哀帝雖年輕,但也知道王家在朝中的威望,王莽的能力更是無人能比,怎么敢輕易答應呢?于是,他派人告訴王莽,說皇帝當年把政務交給您,是希望您能輔佐他,這個責任我真的很難承擔。我已經下令尚書通知你您,等待您上朝議事。
聽了這些話,王莽又被勸回去了。
不過,大家心里都清楚,王莽和王家的日子不可能這么順利。不到兩個月,王莽再次上奏要求退休。哀帝這次可不再拖延,立刻把王莽免職,送他回家休養。
雖然王莽被免職,但哀帝并沒有忘記他曾為國家效力,特意向他贈送黃金五百斤,車馬四匹,并在王莽家里專門派人侍奉,還時常安排酒宴款待他,表面上是一種安慰和尊敬,暗地里卻是要他退隱。
說到這里,咱得回頭看看王家和哀帝外家之間的恩怨。這個恩怨得從元帝說起。元帝有三個兒子——成帝劉驁是王政君所生,是嫡子;定陶王劉康是庶子;還有中山孝王劉興。元帝死后,劉康被送回封國,在元帝去世之前,劉康曾一度有接替太子的機會。王政君和傅昭儀因為這段往事,心里可沒少較勁。
劉康死后,他的兒子劉欣繼位。當時,成帝因為一直沒有子嗣,急得不行,正巧定陶王劉欣來長安覲見,成帝看到這位侄子喜歡得不得了。
傅昭儀看準了成帝沒有兒子,于是用珍寶去賄賂趙飛燕姐妹以及大司馬王根,讓他們同意把劉欣過繼給成帝。成帝聽了大臣們的勸說,于是立劉欣為太子。至于王太后為何同意這一切,現在回頭看,似乎還真有點撲朔迷離。
然而,一年后,劉欣登基稱帝,局勢頓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十九歲的哀帝剛剛繼位,按照宗法禮制,只能奉漢大宗后嗣,他那親生母親丁姬也不得與正宮王太后的地位平等,得屈服于她的廟號。所以,哀帝剛繼位,便尊成帝母王政君為太皇太后,皇后趙飛燕則被尊為皇太后。
至于哀帝的親生祖母定陶傅太后和生母丁姬,每十天才能進宮見一次,這讓哀帝心里自然不是滋味。畢竟,哀帝本是傅太后撫養長大的。于是他每天通過北宮與未央宮的秘密通道和傅太后見面。
儒生們早就耳聞傅太后性格剛烈,擅長權謀,擔心她與哀帝親近,會對政事產生影響,于是紛紛譴責,呼吁“奉漢大宗”的禮制。
就在這時,高昌侯董宏上奏,按照《春秋》原則,母親因子得尊貴,丁姬應當加封榮號,這一建議立刻遭到了儒生們的反對。王莽和左將軍師丹聯合彈劾董宏,指責他破壞禮制,哀帝不得不將董宏貶為庶人。這一事件,揭開了王莽與傅太后之間矛盾的序幕。
傅太后憤怒不已,要求哀帝為自己加上尊號。無奈之下,哀帝只好請求太皇太后王政君支持,最終下令追尊父親劉康為恭皇,算是扳回一局。
傅太后進一步加強對孫子的控制,讓自己的侄女嫁給哀帝。哀帝只得屈從,娶了比自己年長一輩的傅氏。哀帝即位不過一個月,就將傅氏立為皇后,尊傅太后為皇太太后,丁姬為帝太后。
所有這些都顯得與《禮記》相悖,尤其是哀帝追封傅氏和丁氏的父親為侯爵,這引起了儒生們的強烈反對。
而王莽,此時依舊堅持儒家的禮法原則,站在“奉漢大宗”和“禮為人后”的旗幟下,顯得格外堅決。同年六月,哀帝在宮中設宴,王莽巡視時,見傅太后的席位過于顯赫,便當場命令撤去,嚴厲斥責她不過是藩王的妃子,怎么能與王太后平起平坐?傅太后大怒,不再參加宴會,這一行為更是觸動了哀帝心底的不滿。
王太后見狀,指示王莽回家養老,這更讓儒生們憤怒,覺得哀帝重用外戚簡直是對傳統的褻瀆。王莽也在這個時機提出自己退休,試圖削弱傅太后的權力。
然而,哀帝并未得到儒生們的支持。即便傅太后的從弟傅喜也不愿參與政事,他崇尚學問,甚至堅決拒絕外戚的官職。傅太后不得不將傅喜排除在輔政外,親自掌控朝政。這使得儒生們的失望加劇,紛紛議論,“傅太后霸道,內外不和,連自己家人都不容忍。”
傅太后的做法,嚴重損害了她的威信,而她對儒生的忽視,帶來了朝廷內部的更多紛爭。哀帝親自削權,不僅打擊了王氏權勢,還罷免了多位儒臣。
隨之而來的,是傅、丁兩大家族的迅速崛起,他們急于攫取權力,甚至讓整個朝廷亂成一團。哀帝的老師、年近七十的師丹,多次上書勸諫,直言:“天下當王者之天下,依靠親戚的權勢能長久嗎?過急的升遷最終會導致禍端。”但哀帝卻絲毫不聽,反而將他貶為庶人,連帶其他儒生也遭到了打壓。
整個局勢愈加混亂,傅太后的權力擴張引發了儒生的極大反感,儒生們看著這個逐漸失控的局面,不禁開始反思,或許王家相比傅家,才是最值得關注的。
《漢書·游俠傳》里提到,王家風光無限時,賓士滿門,五侯兄弟爭名角位,眾多賢士都紛紛投靠,他們各自都能得到厚待,以此來抬高自己的身價。
當時,交結士大夫的樓護和谷永,都是頗有聲望的名儒,被尊為“五侯上客”,長安的民謠也這么唱:“谷子云筆札,樓君卿唇舌。”可見他們地位之高,受人敬重。
樓護母親去世時,五侯竟然爭著為他治喪,足見他們對士人的禮敬與推崇。這也正是王家輔政時,背后有強大的士大夫支持的原因。
然而,傅太后一參政,立刻開始削減王莽首次擴大的太學弟子名額,減回到一千,顯得有些刻薄。與此同時,她推崇那些出身平凡、毫無學問的“循吏”,例如朱博這個“武吏出身”,不懂道德,甚至不愿聽儒生講“圣人道”。他不僅看不起文學儒生,還譏諷禮樂教化的教義,說這些都是古人堯舜時代的事。
朱博上任僅幾個月,就憑借討好上司,迅速升職為大司空、丞相。但他的所作所為,注定會走向失敗——政治昏庸,壓迫儒吏,連帶著將王莽輔政時創立的州牧制廢除,恢復舊制。而在傅太后的指使下,他還誣陷儒臣傅喜,最終被群臣彈劾,身敗名裂,被逼自殺。
可以說,王家與丁、傅之間的對立,已經不僅僅是爭權斗位的表面問題,而是儒生與循吏的深層沖突。西漢后期,儒學地位鞏固,士人的聲音越來越大,而丁、傅家卻逆流而動,不但沒能改變政治格局,反而逐漸被孤立,結果只能走向滅亡。
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丞相朱博彈劾王莽,指責他不尊長輩,傷害了太后的尊嚴,應該被懲罰。
哀帝考慮到王莽與太皇太后的親戚關系,出于政治上的考慮,沒有完全剝奪他的爵位,只是讓他被派往新都侯去做一名小封國的侯爵。儒生紛紛對此表示不滿,“天下多冤王氏者”!
王莽被送到新都后,心情低落,他開始閉門不出,盡量避免與當地豪強發生沖突。不過,南陽郡的太守孔休,聽說王莽過去的事跡,主動上門拜訪,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王莽感激孔休的幫助,送給他一把用美玉裝飾的寶劍。孔休出于謙遜拒絕了,王莽笑著砸碎了劍柄,重新包好送給他,最終孔休才接受。
即便身處流放之地,王莽依然心系民生,嚴厲管教子女,尤其是在處理他次子王獲殺奴一事時,嚴格要求王獲自殺以贖罪。對于當時的貴族來說,奴隸的命根本不值一提,王莽卻一心想要秉持儒家的道德準則,這也為后來的改革鋪墊了思想基礎。盡管后世對他有不同評價,但在當時,王莽的做法贏得了許多賢士的稱頌。
在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當時天降日食,哀帝召集賢良方正問策。許多儒士為王莽上書,為他鳴冤,推崇他的品德。壓力之下,最終哀帝決定召他回京,侍奉太后。王莽的回歸,不僅標志著丁、傅集團的失敗,也意味著儒生群體的勝利。
這段時光,王莽雖然還沒有重新得到重用,但他耐心地等待著屬于自己的機會。或許是困境中的孤獨和對安慰的渴望,又或許是一個中年男人仍然懷有激情,王莽在新都時寵愛了三位侍女,還生下幾個孩子。然而這些子女的身份并未公開,直到多年后,王莽才宣布他們的繼承權。
王莽的心情,像是冬日的寒風一樣復雜。他既有著深厚的理想,也在多次打擊中沉淀了無數的心酸與隱忍。至于他與侍女們之間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后人只能從道學家的視角去審視,但誰又能說得清那些深藏在心底的波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