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做事孝悌為先
- “穿越者”王莽那些事
- 順衍
- 2584字
- 2025-05-06 16:01:28
王莽這個人,如果是像那些漢代的儒生們一樣,整日講學辯論、口口聲聲說著“獨立人格”,甚至像個桀驁不馴的文化狂人一樣,可能也就只能走上那些學者們已經走過的老路,經歷他們曾經經歷的掙扎,最終不過是一位普通的儒家知識分子罷了,未必能有什么特別的作為。
然而,王莽清楚,若想在這羅網高張、專制嚴密的氛圍中脫穎而出,必須要有獨特的手段。想超越別人,超出那些已經固守的框架,一個人得具備多重身份,還得有不同尋常的行為方式,才能夠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于是他選擇了一條更為高明的路——巧妙地借用當時社會中最為推崇的“孝悌節義”,再加上舉孝廉的傳統,漸漸地爬升到權力的頂端。
“孝”在儒家中地位非同小可,不僅是家教的根本,也是法律的規定。漢代的法律規定,“無尊上,非圣人,不孝者,斬首梟之。”換句話說,孝順父母不僅是道德要求,甚至是生死攸關的事兒。而在漢王朝,孝廉被當作了選官的重要標準,成為了最具說服力的名片。孝,意味著子女對父母的孝敬;廉,則意味著一個人清廉正直。你若孝敬父母,又廉潔自守,那便是“孝子廉吏”——這也是王莽這類儒生獲得社會認可的通行證。
說到王莽,你可能會想,他是個心機深沉的權臣,手段也許不乏復雜。但事實上,王莽在家族中的行為,可以說是恪守著孝悌原則,做得一絲不茍。
陽朔三年,王莽的伯父,大將軍王鳳生病了。王莽就親自跑去侍候,什么親自嘗藥,累得頭發散亂、面容憔悴,幾個月都沒脫衣服睡覺。這一切,王鳳看在眼里,心里也是感動得不行。直到王鳳臨終時,他將自己的親人托付給王莽,那時,年僅二十四歲的王莽便被任命為黃門郎,接著又升職為射聲校尉。這看似是王莽靠著巴結姑母和伯叔,但實際上,這一切都可以看作是他憑借“孝廉”之名,順理成章地得到晉升。
在當時,孝敬父母,侍奉長輩,這不僅僅是個人道德的要求,還是獲得社會地位的一塊敲門磚。統計上看,儒生們通過“孝廉”這一途徑獲得任職的比例最高,王莽身邊的許多名士,比如王吉、京房、師丹等,都是以孝廉之名,走上了仕途。所以,王莽的舉動并不難理解。
然而,王莽的“孝”并不僅限于一個成人之美的行為。他對自己的母親渠氏,那份孝順,幾乎可以說是到了極致。
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的他,成了渠氏的唯一依靠。王莽不僅照顧伯父,還時常為母親和守寡的嫂子、為那已故父親的侄兒操心。即使長子王宇與侄子王光同年,他也讓他們在同一天娶妻,以示對兄長的尊敬,對嫂子的敬重,極盡孝悌之道。
結婚那天,婚禮上賓客滿堂,突然聽聞母親生病,王莽立馬趕回去親自照料,直到賓客散去,才又回到座位上。許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是不是王莽在大庭廣眾面前故意炫耀“孝順”?但如果你仔細看,他始終如一地對待母親,直到她去世,都沒有半點懈怠。那不是為了名聲,而是出自內心的恭敬。
至于王莽獲得真正聲譽的原因嘛,恐怕還得歸功于他那“儒生”的形象。你可別以為王莽就是那種成天拿著書本誦經、行禮一板一眼的“腐儒”。他不僅精通典籍,而且在政治上越來越得心應手,成為了一個“通儒”。這讓他逐漸在社會中嶄露頭角,也使得家族內部對他刮目相看。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甚至上奏成帝,提出愿意分出自己的部分封地來賞賜王莽。
那時,王莽身邊的名士們,比如長樂少府戴崇、侍中金涉等人,都對他極為推崇,替他說話,甚至在朝中為他發聲。這一切,讓成帝對他逐漸產生了好感,愈加關注這個年輕的儒生。
永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6年,王莽終于邁入了“而立之年”,也就是30歲。這一年,他被封為新都侯,封地就在南陽郡的新野縣,那里有1500戶民家。
你要說王莽的成功離不開裙帶關系,倒不如說,這更多的是他個人努力的結果。幾年的時間,他就從一個普通的家族子弟,躥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還兼任侍中,成為了皇帝身邊的近侍。可奇怪的是,隨著官職越來越大,王莽的態度卻越來越謙卑。他在宮廷里值宿警衛,做事格外小心謹慎,絕不像那些王氏家族的其他兄弟那樣,囂張跋扈,目中無人。
尤其是在王莽的身上,有一種特別的“士大夫”風范,既表現出儒生的穩重,又能迅速融入政治圈子。大家都覺得他溫文爾雅,正直無私。為了廣結朋友,他分散車馬衣物,施舍救濟賓客,家里從不留有過多的財物。他接待過不少名士,宰相、將軍、卿大夫都愿意與他交好,這種“尊賢養士”的風范可謂是他的人生哲學之一。
甚至,為了拉近與儒生群體的關系,王莽還特意讓侄子王光去拜經學博士為師。每當朝廷放假,王莽就親自駕車帶著酒肉,跑去慰問老師和同窗,送禮品給那些曾經求學的朋友。很多正在求學的年輕儒士都跑來圍觀,覺得這是種莫大的榮譽。老人們更是稱贊他的“尊師重道”,看得出他早已贏得了廣泛的好評。
王莽的名聲,迅速在朝野間傳開,連班固在《漢書》中都說他“敢為激發之行,處之不慚惡”。面對那些王家兄弟們的揮金如土、作威作福,王莽顯得格外低調,他無愧于自己的行事風格。
當然,要想在儒生中脫穎而出,單單靠做個老實人、講道理的書生是不夠的。王莽知道,要有些與眾不同的舉動。
就說那個后將軍朱博,他家里只有一個女兒,沒兒子,在當時那可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王莽暗地里為他買了一個侍婢,王家兄弟們都誤以為王莽為自己準備了小妾,結果他當天就把那侍婢送給了朱博,支持他傳宗接代的觀點。
再比如,王莽的母親病重時,三公九卿的夫人們紛紛派人來探望,王莽的妻子迎接她們時,卻穿得十分樸素,腰間系著布圍裙,根本沒有那些貴婦人的華麗裝束。大家一開始還以為她是個奴婢,結果一問才知道她竟是王莽的妻子。
你看,這并不是王莽故意做作,而是他為了展現家族的簡樸風格,這符合當時的“察廉”制度,也體現了他作為儒生的道德修養。
王莽妻子穿的這個圍裙也挺有意思,后來根據挖掘出來的漢代圍裙,居然是一件超短裙!這可讓考古學家目瞪口呆,不知道當時見到穿著超短裙的三公九卿表情是不是一模一樣。
王莽的家規也相當嚴格,對子女的要求可以說是毫不妥協,正是他信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理想,才讓他的家庭如此嚴謹。
王莽的成功,恰恰是他這兩種身份的完美融合:他既有官僚文吏的頭銜,又有儒生的品格。他既不違背王氏家族的利益,又能成為儒生群體的代表。他的高超人生技巧,既體現在“外交英俊、內事諸父”的微妙平衡上,也讓他同時獲得了士人和宗族的支持。
可以說,王莽是當時兩種社會勢力的綜合產物:一方面,他有王室的關系,另一方面,他又代表了士人的共同政治理想,這也是他后來能成為“眾望所歸”的人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