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窮苦的儒生
- “穿越者”王莽那些事
- 順衍
- 2184字
- 2025-05-06 16:01:28
公元前45年,自稱黃帝之后的王莽誕生了。對于這個名字,歷史早已為它烙下了深刻的印記,但對于王莽來說,他一生的傳奇或許正是從那時開始的——那一年,他家祖籍山東濟南東平陵墳頭的枯木突然冒出新枝,成了他自我神化的標志。每每提及祖先,他總不忘加上一句:“我是皇始祖考虞舜的后裔。”雖然這一說法,早已沒有人信了,但年輕的王莽,似乎深信不疑,仿佛在提醒著自己,他注定與眾不同。
然而,現實卻不那么寬容。王莽出生時,姑母王政君早已在他三年前被立為皇后,按理說,作為貴族家庭的一員,他的生活應該不差。但家庭的復雜關系卻讓他早早品嘗到了生活的苦澀。王曼與王政君并非同母所生,因此,王莽從一開始便注定在家中沒有太多的地位。更為糟糕的是,王莽年幼時,父親就因病去世,十四歲時,他便失去了人生中的第一個保護者。
那時的漢代社會,講究的是兄弟分財異居,王莽這樣的家庭背景,既沒有富貴也沒有權勢。年輕的王莽看著那些生活奢侈的堂兄弟們,金銀滿倉,車馬眾多,姬妾成群,而他自己卻孤單貧寒,常常屈膝為下人,恭敬儉樸。孤獨與貧困,是王莽青少年時期的常客。
這樣的生活,不僅讓他早早地學會了生存的艱難,也在他心里埋下了“救世賑民”的種子,或許,這種愁苦與哀怨成了他日后決心改變自己命運的動力之一。
在王莽十八歲那年,命運似乎稍稍為他打開了一扇窗。他迎娶了昭帝末年丞相王訴的重孫女王氏。盡管王氏家族已經顯得有些衰敗,但仍然保有些許封爵的底蘊。兩家雖為同鄉,且王莽母親與王氏家長也曾有過聯系,但這樁婚姻或許更多是出于家族之間的政治安排,而非深厚的感情。
王莽與妻子并沒有過多的浪漫,他的婚姻生活雖不顯赫,卻也平淡安穩。王莽也從未再納妃娶妾,直到他稱帝后,依舊堅持這一點。這其中,也許有對儒家思想的尊崇,畢竟,在當時的社會中,儒生們對于多妻的風氣并不看好,王莽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或許也有意維護自己的儒家形象。
早在十三歲時,王莽便開始了他的求學之路,那個年代,學童大多在十三歲以后才開始正式學習各種經書,經過數年的學習,王莽對于經典有了初步的了解。雖然王莽的家庭無法給予他太多的依賴和幫助,他卻通過自己的努力,走上了另一條通往權力的道路——讀書。
據史料記載,私立學府的風氣在漢代已然十分普遍,名儒門下弟子眾多,師資力量雄厚。王莽也曾拜沛郡的陳參為師,學習經典《儀禮》和《周禮》。這兩部經典,包含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制,以及周代到戰國的官制,深深地影響了王莽的思想。他鉆研的,不僅僅是經書本身,更是一種理想——那就是,他渴望成為一位可以改變現狀、推動社會前進的君子。他從這些經典中汲取的力量,使他逐漸清楚了自己的使命,或許也是從那時起,他的“救世”情懷開始形成。
正如當時鄒魯流傳的諺語所說:“遺留給子孫黃金滿筐,不如精通一門經術。”王莽深知這一點,年輕的他將所有的熱情都投入到儒家學說中,希望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也許,這就是他之后敢于挑戰既定秩序,走向權力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王莽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老師——陳參。陳參的父親陳咸,曾在成哀時期因為精通律令而擔任尚書,而到了公元11年,王莽還特別將陳參任命為講《禮》的祭酒。陳參和另外一些當時的儒學大佬,比如翟方進、蕭育等,都是儒學界的頂級人物。王莽從這些學者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后來他還跟著名家陳欽學習《左傳》,從師今學轉到師古學,接納了古今兩派的學說。可以說,儒家思想對他的影響可見一斑。
說到王莽家族的背景,盡管王氏家族在外人眼里奢侈浪費、姬妾成群,但他們也不乏良好的家風——“通敏人事,好士養賢,傾財施子,以相高尚”。這份“私門養士”的傳統,肯定對王莽有著深遠的影響。王莽執政后,他將自己的老師陳參、陳欽等人推向了朝廷的要職。與其說是“知恩圖報”,倒不如說這其實是他一貫“好士養賢”的理念體現。
至于西漢后期的政局,可謂錯綜復雜,各種勢力交織紛亂。外戚、宦官、儒生、文吏、佞幸——各種力量相互牽扯。其中最有權勢的是外戚,但真正決定政局動向的,卻依然是那些儒生和文吏。
就像《漢書·何武傳》中所寫的,何武在任大司空時,格外重視文吏,且明顯對朋黨之間的分歧有所反映,顯示了當時政治斗爭的復雜性。
如果說昭帝時期鹽鐵會議上的激烈辯論,代表了儒生與文吏之間的矛盾積壓,那宣帝時期,丞相韋賢、魏相等一批名聲顯赫的儒者便成為了劉漢王朝的中流砥柱。尤其是在元帝時期,張禹、翟方進等一大批儒者更是把持了許多要職,儒生的地位愈加突出。他們不僅在文化上有深厚的造詣,還在政治上擔當著重要角色,時常游走在各個權力中心之間,推動著國家政策的制定。
當然,儒家勢力的崛起也并非一帆風順。像蕭望之、周堪、張猛等名儒,早期與宦官、能吏展開了長期的博弈,斗爭可謂生死未卜。而成帝時期,雖然他對儒學有所關注,但也受到文吏和外戚的阻撓,最終沒有推動太多變革。
直到王莽的叔父們,像《漢書·谷永傳》中所記,他們的家族開始修習經典,掌握政事,這一切都顯示了沒有學問根基,想要在官場立足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王莽家族奢華權勢,仍然受到了不少儒生的批評,但他們早已開始和儒生建立深厚的關系,不僅通過文化聯系,還有一些名儒如杜欽、杜鄴、谷永等,也和王家有了深厚的交情。
說到王莽,盡管他的外表和行為似乎有些與當時權臣相似,但他那種身穿儒服、胸懷儒學的氣質,確實讓他成為了一個“標準”的儒生。如果要說王莽“被服如儒生”,倒不如說,他本身就是真正的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