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壓制外戚擴張
- “穿越者”王莽那些事
- 順衍
- 2901字
- 2025-05-06 16:01:28
王莽雖是王氏外戚的一員,且尊奉王太后,但他在重返政壇后,并非想要擴張外戚勢力,反而對其進行了壓制。
就拿王莽的叔父紅陽侯王立來說,盡管他此時未擔任官職,卻因曾經有過驕橫奢靡、接受賄賂等行為,王莽擔心他會再次挑起權力斗爭,于是便讓孔光向王太后報告王立的惡行。
王立曾為定陵侯淳于長的大逆之罪辯解,并從中大量索取財物,最終誤導了朝廷。他還曾提議讓官婢楊寄的私生子成為皇子,這一舉動讓大家認為這與呂后和少帝時期的操控有相似之處,導致社會動蕩。王莽認為,像王立這樣的人不宜留在朝廷,必須送往封國。
王太后剛剛從丁傅的打壓中松了口氣,自然不愿聽從這一建議。但王莽指出:“如今漢朝已經衰落,接連幾代沒有繼承人,太后一個人代管幼主,統領政權,確實需要謹慎。但若因私人恩愛而違背朝臣意見,百官將會滋生歪風邪氣,國家危機也就會隨之而來。”
在權衡之下,王太后最終不得不將王立打發到封國,暫時遠離朝政。這一切表明,王莽的所作所為并非所謂的“脅持上下”,而是出于“平治天下”的責任,促使他放棄私人恩愛。可以說,王莽“身在王門,心系國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想,使他毅然從王門的圈子中走了出來。
即使是被王莽提拔的王家子弟,選拔標準也并非僅憑門第,而是注重才干,像王譚的兒子王閎便因“年少志強”而勸諫哀帝迅速處理董賢,揭露矯詔亂國之事得到重用;而王音的兒子王舜則因“少習儒術,性情溫厚、修養謹慎”而得以薦用。
這些王家成員不僅品行端正,而且心地善良,決非為了擴張王家外戚勢力。如果僅因王莽任用了幾位王家子弟,便斷言他是在拓展外戚勢力,這種看法無疑是表面化的,無法深入理解其中的用人標準與目的。
其實,王莽深知,知識分子的關注不僅限于“形而上”的問題,最根本的是“道”。“道”不僅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包含了他對“道”的追求——“朝聞道,夕死可矣”,對“道”的實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甚至為“道”的犧牲——“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他在承擔儒家“入世”使命方面,和其他古代知識分子并無二致。
在清理成、哀帝時期統治集團的弄臣死黨時,王莽并未忽視冤假錯案的處理。他首先為名儒傅喜平反,王莽請王太后下詔恢復傅喜的名譽,表揚他性格端謹,言論忠直。
盡管傅喜與故傅太后有親戚關系,但他堅守節操,最終被打壓流放。多年后,傅喜如松柏般堅韌不拔,王莽便決定讓他返回長安,封贈高安侯宅府,并加銜特進,邀請他參與朝會。傅喜去世后,還被追贈謚號“貞侯”。
此外,王莽還為孫寶平反,他曾在哀帝時期為司隸,多次上書勸誡哀帝,結果被免為庶人。王莽得知此事后,向王太后報告,提拔孫寶為光祿大夫、大司農。王莽還逐步恢復了那些被丁、傅集團排擠的人,并重新任用他們。
王莽的這些“興絕士、舉逸民”的措施,使他一登政壇便光芒四射。盡管王太后仍然掌握實權,但王莽從此不再只是個穿著儒生衣袍的謙謙君子,而是迅速成為了一個深諳權謀、能夠左右風云的政治人物。
“朝廷換人,風云變幻”,王莽重回政壇后,另一個關鍵任務便是重組輔政班子和智囊團。班固稱王莽此時的做法為“附順者拔援,忤恨者誅滅”。哪個朝代的統治者上臺后不采取這樣的措施呢?
在哀帝末期的輔政班子中,除董賢已死、董恭流放外,彭宣因“老聯昏亂,祝事日寡,功德未效”而退休,只剩下了大司徒孔光。65歲的名儒孔光,歷經風波,性格愈加“外圓內方”,雖然他依然受王太后敬重,天下人也信任他,但其政治影響力早已大不如前。
王莽看準這一點,尊敬孔光這位前輩,不僅讓他成為儒生參政的榜樣,還借用他的威望來為自己掃清政敵。每當與哀帝外戚或其他政見不合的對手產生沖突時,孔光便將奏章遞交給王太后,王莽的意見通常也能通過太后的批準。
孔光深知自己已成“政壇不倒翁”,對王莽權力日漸膨脹心生憂慮,幾度上書請求退休。王莽則建議,孔光這樣名儒,最適合擔任平帝的老師,于是將他調任為平帝的師傅,仍保留四輔的職位,并給予他特殊待遇——兼任給事中,管理子弟的宿衛、禁中的事務以及御膳的監督,享受著極高的待遇。
“四輔”是朝廷新設的輔政領導班子,由王莽(太傅)、孔光(太師)、王舜(太保)和甄豐(少傅)四人擔任。這個“四輔”一詞源自古代皇帝身邊四位輔佐大臣的設立,早在秦漢時,“四輔”就有了明確的職能和名號,即疑、承、輔、弼,用來配合“三公”制度。
其意義一方面是為了實現上古“三王”時代的“圣道”,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相互牽制,避免權力集中于一人。此外,設置“四輔”還包含了給太子設置師疑、傅承、阿輔、保拂四官的用意,確保帝國的權力體系更為穩定。
甄豐出仕時,經過多次晉升,由京兆都尉起步,最終成為中央官員。他的經歷也代表了“四輔”班子的性質,班子成員主要是擁有文官行政能力的儒生,廣義上也被稱作“儒臣”。
這一班子不僅將知識分子推向了高層,也為當時的“士大夫政治”奠定了基礎,將“學者—官吏”或“知識分子—官僚”的雙重社會角色融為一體。可以說,這是王莽首次輔政班子的延續。
無論是“三公”還是“四輔”,這些高級官員的核心職能是制定國家政策、議論治國大計,因此他們的身后通常也有一群“謀士”或“策士”,作為智囊團來出謀劃策,輔助決策。
王莽的“智囊團”成員可謂星光熠熠,其中王舜與王邑是最為關鍵的兩位。王邑是王商的兒子,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并因王商曾在王莽困難時伸出援手,二人關系尤為親密。
甄豐和甄邯則主要負責糾察、彈劾等事宜,甄邯是孔光的女婿,也是儒學出身,曾任邰縣令,后升為侍中、奉車都尉。
平晏則負責管理軍政機要事務,他繼承了父親的優良傳統,精通經術,官至丞相,后來病故,留下了響亮的名聲。
劉歆則主管禮樂法度和典章制度,他不僅是劉漢宗室的后代,還是著名學者劉向的兒子,精通古文、天文和目錄學。
孫建負責邊疆防務和軍事事務,靠軍功入朝為官。此外,甄豐的兒子甄尋、劉歆的兒子劉棻,以及其他一些賢才也在王莽的培養下脫穎而出,成為了這支智囊團的重要成員。
從這些“智囊”的背景來看,他們有幾個顯著特點。首先,年齡偏輕,志向遠大,除了劉歆已經五十多歲,其他人都在四十歲以下。其次,他們都有較強的學識背景,除了孫建是憑軍功入仕,大多數人都受過儒學的深厚教育。再者,他們有過較多的政治經驗,部分成員也曾經歷過政治風波、遭遇過貶斥磨練,這讓他們更加懂得如何應對復雜的政局。可以看出,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智士”,進入朝廷后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本由官僚體制主導的政權格局。王莽借助這些“智術之士”起草并執行了許多改革措施,推動了新法的出臺,也使得他們得以在政壇上大展拳腳。
然而,這些“智囊”雖然在王莽的輔佐下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但他們仍然受到王莽的制約,必須依附于這位“尊君”,并且在王莽的指揮下行事。
王莽在歷史上的形象常因一些史家對他進行負面描繪而有所誤解,譬如王莽常裝作謙遜,表現出對自己所制定政策的退讓,以此取悅上級和民眾。然而,這些都是正史中為了塑造他形象而加以夸張的部分。
實際上,王莽在重返政壇不到一年內,就從迎立平帝到清除外戚勢力,再到糾正冤屈、建立核心權力,步步穩扎穩打,逐步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這一系列的政績,彰顯出他作為政治家遠見卓識的謀劃與深思熟慮,也為劉漢王朝帶來了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