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4評論第1章 譯者序
培根于我們并不陌生,說起他,就想起格言——知識就是力量。
弗朗西斯·培根,出身名門,從小受過良好的古典教育,但早年喪父后屢屢受辱豪門。他年輕時就以精通法律名聞一時。曾經仕途春風,歷任副檢察長、總檢察長、掌璽大臣、大法官、上議院議長。晚年因受賄被逐出國會,身陷囹圄。
對于培根是否真的受賄或賣友,指責聲和申辯聲不絕于耳,多年來也一直有人在考證。人們之所以對這么一個歷史人物興趣不減,主要不是因為他曾經做過高官,而在于他為后人留下了一份豐富的精神遺產。他議論世事頭頭是道,人們自然也就想看看他自己的處世為人究竟如何。
培根以文學和自然哲學名世,但終其一生,他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從事法律事務,或沉浮于宦海,他的文學創作和哲學著作都是業余時間的產物。而正是這些哲學和文學作品,使培根名留青史。《偉大的復興》《新工具》《自然史和實驗史概論》《科學推進論》這些著作足以奠定培根在科學哲學史上的偉大地位,充滿智慧的《隨筆集》幾個世紀以來也一直為人稱道。
歐美的隨筆作為一種文學樣式,是由法國散文家蒙田首創的。他于1580年出版了一本題名為“隨筆”(essays)的集子,文筆輕松自然,親切隨便。培根則是第一位英文隨筆作家。培根的隨筆論述的題目有的跟蒙田相近,但寫法迥然不同。在隨后的數百年里,按蒙田的路子寫隨筆的大有人在,但至今卻很少有人能用培根的筆法寫隨筆。
《培根隨筆集》最早發表于1597年,后來幾易其稿,多次增刪,直到作者去世,仍未定稿。五十多篇隨筆是培根一生的經驗總匯,雖然篇幅不大,但內涵豐富,稱得上是一部人生小百科。作品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諸多方面,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隨筆集》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這本書的熏陶。作為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培根對他談及的問題均有發人深省的獨到之見。對今天的青年讀者來說,讀《隨筆集》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因為《隨筆集》里包含著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我們可以通過這一篇篇的隨筆,用培根的眼睛看到培根的那個年代,用培根的思想感受到培根對那個年代的感悟。
人是復雜的,作為一個兼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培根,其思想尤其復雜,人們不難從他的隨筆中發現面目各異的培根。
“論真理”“論死亡”“論善與性善”“論人的天性”……從這些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
他崇尚真理,認為:“人生至樂莫過于高居清新純凈的真理之巔,俯瞰谷底種種謬誤迷惘,云遮霧障。……如果所思所念能以仁慈為主宰,以天道為歸宿,以真理為樞紐,那簡直是身居塵世樂比天堂。”
他參透生死:“復仇之欲壓倒死亡,愛戀之情蔑視死亡,榮譽之尊高于死亡,悲傷之極向往死亡,畏懼之心期待死亡。……死亡開啟榮譽之門,熄滅嫉妒之心。”
他直指人性:“德以善為首,此乃上帝的特性。若無這種品性,人將淪為惹是生非,無可救藥的賤貨。”“論高官”“論謀反與動亂”“論王權”“論野心”“論強國之道”……從這些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熱衷于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
他深知民為國之本,國家要想強大,關鍵要有驍勇善戰之民,不可竭澤而漁:“負重的驢子難以成為好斗的幼獅,賦役深重的百姓難以成為驍勇尚武的國民。”為政既不可得罪巨室,也不可視百姓為草芥,因為“肚子造反,后果最慘。如果上層的破產和下層的赤貧同時發生,那就更是危在旦夕。民怨之于政體,猶如氣血之于人體,郁積不暢,必然遭殃。”
從“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作偽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
五十多篇隨筆的內容可謂豐富各異,篇幅上卻長短一致,多數都不超過千字,個別最長的也只有五千多字。與培根同時代的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一劇中借波樂紐斯之口說:“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乏味的枝葉、膚淺的花飾。”培根自己也在《談快捷》一文中說:“冗長而玄妙的講話不利于快捷,就像長袍拖裙不利于賽跑一樣。”所以培根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擺明事實,講清道理,擯棄那種空洞、膚淺、絮聒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練、沉重有力,幾乎篇篇都是警句格言層見疊出,都恰到好處,為文章增添了不少文學色彩,使讀者讀起來更為有趣,不使這本哲學書那么死板、枯燥,這不僅展現了作者廣闊的知識面,也展現了作者淵博的學問。
《培根隨筆集》在英國首版后,即以趣味雋永、格言精妙而大受歡迎,多次再版重印,世界上幾乎所有文字都有譯本,歷四百多年而未衰,2000年還被美國公眾評選為最受喜愛的10本著作之一,與《蒙田隨筆集》《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它是培根大半生的思想精華,它們以一篇篇的隨筆的形式存在著,被世人品味著,散發出濃濃的魅力,吸引著一代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