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論真理
- 培根隨筆
- (英)弗蘭西斯·培根
- 1443字
- 2020-03-12 18:01:15
真理究竟是什么?彼拉多曾經這樣略帶玩笑地問道[1],然而他并沒指望得到任何答案。無疑,世上喜歡輕率隨意的人很多,他們認為堅守信念就是一種枷鎖,所以要去追求思想和行動上的自由自在。此類學派的哲學家們早已成為了過去[2],但仍殘存了一批文人墨客,喜歡夸夸其談,沿襲了他們祖先的風格,但卻失去了其先輩的活力。
世人喜歡謊言,不是因為發現真理的過程艱辛,也同樣不是因為一旦掌握真理,人的思想就會受到約束,而是因為人對謊言自身腐蝕性的天性的癡情。針對此問題,希臘晚期哲學學派中曾經有人[3]考察過這個問題,對人們為何喜歡謊言百思不得其解。其實,謊言并不能給人帶來像詩人從詩中享受到的那種樂趣,也不能獲取像商人經商那樣得到的利益。但我不敢妄自下結論。真理就像毫無遮掩的白晝,使一切在燭光下半明半暗、半嚴肅半輕松的假面舞會、啞劇、慶典不復存在。也許,可以把真理比作無暇的珍珠,只有在日光之下方顯其奪目的光彩;但卻不能像鉆石或紅玉那樣在不同光照下璀璨耀眼。寓偽于真的虛虛實實總是令人十分愉悅。
人們心中存在的那些自以為是的妄想、期望、誤解和幻覺等等,一旦遭到清除,很多人的內心世界,將會塞滿可憐、無聊的東西,充滿陰郁和疾病,難道還會有人懷疑此論斷嗎?曾經有一位天主教會的神父嚴厲地指責詩歌是“魔鬼的酒”[4],因為詩歌占據了人們想象的空間,詩歌只不過是一個謊言的影像而已。正如上文所述,那些一閃而過的謊言盡管是不具有殺傷力的,而那些根深蒂固地盤踞在人心中的謊言危害卻很大。然而,不管這些事情在世人失去判斷能力起任何作用,真理只有依靠真理自己去評判,因為它是人性中至高無上的美德,引導人們探尋真理,理解真理和相信真理。探尋真理就是要對真理充滿渴望并熾熱地去追求它,理解真理就是要和它如影隨形,相信真理就是要享受它帶來的樂趣。
上帝在創造萬物時,把感覺之光排在了第一位,而把理智之光放到了最后[5],從那時開始到現在,上帝創造之后留下的工作被稱之為她圣靈的光照。她首先讓混沌而黑暗的虛空中呈現光亮,然后在人的臉頰上灑上靈光,并且賦予靈光以生命力。
有一個哲學派別雖然沒有突出的成就,卻產生了一位令其生色增輝的詩人[6],他曾經說過一句極為精辟的話:“站在岸邊靜靜地遠望著船舶顛簸于海上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站在城堡圍墻的窗前俯視下面的廝殺和險惡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是站在真理的巔峰上(凌駕于最高峰上,擁有永遠清新的空氣和靜謐的所在),目睹山下峽谷中各式各樣的謬誤、彷徨、陰霾和風雨,那才是無與倫比的真正快樂的事情。”在這樣的境界上,人們一定總能抱有惻隱之心,不驕不傲的。毋庸置疑,人心如若能以仁愛為動機,以天意為依歸,以真理為軸心而不停地運轉,人間真的也如天堂一般幸福。
從以上神學和哲學上的真理,說到世俗中的真理,連那些在生活上背道而馳的人也不得不承認,正直坦白才能凸顯人性之光華與榮美,虛偽行騙就好像是在金銀制幣中摻雜了合金,雖然使用起來或許更方便,但卻降低了其成色與純凈。因為這些迂回蜿蜒的方法乃是蛇行的方法,只能依靠腹部,而并非腳踏實地的作為。
作弊和欺詐一旦被揭發出來,是最令人蒙受羞恥的事,所以,蒙田在研究弄虛作假為什么令人感到如此可羞、可恥和可恨之時,極其巧妙地作了以下解釋:“在仔細研究之后便可以發現,人在撒謊的時候無異于是怕人而不怕神;原來撒謊是面朝著神靈而無顏面對世人的。[7]”因此虛偽和背信棄義,將成為敦促上帝對人類施行最后宣判的鐘聲,其邪惡的地方都是難以言盡的。曾經有預言說當基督再來時,“他將在世上再也無法遇到信德。”[8]